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晓峰 《地下水》2019,(1):255-256
城市河道关系着防洪及生态环境安全。以城市河道整治为入手点,依据城市上、下游河流段开发情况,对某地城市河道治理、已有河道整治项目及河势变化进行调查分析,基于城市河道整治现状及景观建设优势,设定城市河道整治规划,并依据城市河道景观设计需求,对城市河道整治与景观生态融合设计进行了进一步探究。全面提升城市河道水网生态面貌及防洪排涝能力,为区域水系建设及现代化城市建设提供充足的保障。  相似文献   

2.
冯大勇 《地下水》2021,(2):252-254
河道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利载体和建设美丽中国的环境资源基础,受多种条件限制,传统的河道治理比较注重灌溉供水、防洪排涝、水力发电等功能,因未考虑河流的生态功能往往难以获取理想的治理效果.对此,为提高河道的生态服务功能以及满足人们对滨河宜居环境的需求,"生态、和谐、自然、安全"的治河理念正成为河道治理的新方向.本文整理分析...  相似文献   

3.
赵跃中 《地下水》2020,(2):227-228
本文以榆林市榆溪河为例,在阐述榆溪河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榆溪河的河道治理理念和治理措施设计,通过对榆溪河河道系统治理,可以达到蓄水保土、防沙减沙、涵养水源、改善水质及高效利用水资源等生态效益,以期为类似城市河道治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城镇泥石流严重制约着我国山区的经济建设与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修建了大量的城镇泥石流综合治理工程,然而关于城镇泥石流综合治理工程的效果评估鲜有报道。黑沙河沟历史上泥石流灾害暴发频繁,危害严重,1980年左右在该流域采用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治理方针,取得了显著的防灾减灾效果。本文以黑沙河沟泥石流综合治理工程为例,通过现场调查,遥感解译与模型计算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城镇泥石流治理工程评估模式,并针对黑沙河沟泥石流治理工程评估了其综合治理效果。评估结果表明:第一,经过综合治理后,流域的集水面积从23.7 km2减小至11.4 km2,植被覆盖率较治理前增加了60%,泥石流松散物源量从1.878 3×107m3减小至2.03×106m3;第二,采用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综合治理的方式,有效地控制了黑沙河沟泥石流暴发的频率与规模,泥石流洪峰流量从62 m3/s减小为38.4 m3/s。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瑞安市城市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现象严重,并呈逐步蔓延、愈演愈烈之势。成为该市城市建设管理中最为突出、最为复杂、最为集中的矛盾和问题之一。如何加大土地执法力度。有效打击各类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行为是瑞安市近年来探索研究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6.
土地整治环境影响评价是土地整治规划编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的土地整治环境影响评价多是从某方面评价土地整治规划对环境的影响。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按照“全域规划、全域整治”的要求,通过识别土地整治规划对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以山东省诸城市为例,对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7.
诸城市是国土资源部确定的土地整治规划编制6个试点县之一。结合诸城市土地整治规划编制,探讨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的编制思路。首先准确定位土地整治规划的目标,进行前期研究,总结上轮规划情况,分析土地现状,开展专题研究,然后合理确定规划的目标,因地制宜地进行土地整治分区,最后规范确定土地整治重点项目。  相似文献   

8.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必须在综合考虑土地整治具体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合理的规避导致生态破坏的农田设计,科学规划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自身维持与修护的工程设计。该文基于农田景观规划与设计的思想,探讨了山东平原地区基本农田景观规划设计的重点,以新泰市楼德镇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做为案例进行景观规划设计,设计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生态防护等几方面,通过探讨和摸索,为下一步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不同时期实测地形资料,对比分析射阳港拦门沙航道一期整治工程建设后航道的回淤分布特征;利用实测水文泥沙资料和潮流数学模型计算分析射阳河口拦门沙航道开挖后的水流、含沙量特征;探讨了射阳港拦门沙航道淤积的泥沙来源和淤积成因。研究表明:航道开挖后沿程普遍淤积,尤其是口门及堤根区段航道淤积严重。导致航道淤积的主要原因为:有掩护航道内涨潮流速大、落潮流速小,口门外高含沙量水体进入航道后泥沙很难被带出航道,导致航道内普遍淤积;口门内2 km范围内回淤较大是由于越堤流输沙和口门内侧涨潮期间存在明显回流;导堤根部航道段回淤较大是由于射阳河与黄沙港河汇流后河道放宽,落潮期间出河口的水体挟沙力突然降低。  相似文献   

10.
针对目前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迫切需求及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面临的良好形势,以桂林市漓江流域废弃矿山为例,对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整治与产业布设进行研究,理清漓江流域废弃矿山土地整治复垦潜力及利用方向.通过对漓江流域内废弃矿山的矿种、开采方式、周边产业情况等社会和自然环境以及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研究,分析矿山在建设、生产...  相似文献   

11.
由于建德经济总量不高,上级每年切块下达给建德的新增建设用地量(计划指标)相应较少,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用地指标,基本上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获得。  相似文献   

12.
进行土地整治分区是编制土地整治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往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分区已不能适应当前土地整治工作管理的需要。该文以山东省肥城市为例,提出了土地整治分区的原则和方法,从宏观尺度上,运用聚类分析法进行土地整治综合分区,从中观尺度上,运用叠图法进行土地整治功能分区,并指出了不同区域土地整治的方向和重点。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实例研究方法,以湖南省为例,在分析湖南省粮食产能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农村土地整治内容和目标,结合环洞庭湖基本农田建设重大工程,分析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对粮食产能建设、粮食安全保障方面的影响。经分析研究,环洞庭湖基本农田建设重大工程实施后工程建设区将新增耕地1.61万ha,通过中低产田改造可新增优质粮田11.20万ha,新增粮食生产能力为37.58%。研究表明,通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可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产能。  相似文献   

14.
土地整治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的土地开发、复垦和整理等土地利用活动的总体部署和统筹安排,是一项重要的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对于科学指导土地整治活动,合理安排土地整治项目和资金,确保耕地保护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是保障土地整治合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李慧敏 《辽宁地质》2012,(11):54-55
县级土地整治规划是土地整治项目立项及审批的基本依据,科学编制十分重要。笔者在全程参与编制大连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了以大连甘井子区为代表的都市和城郊混合型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重点内容,希望能为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的编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广西平果县果化生态重建示范区面积600hm^2,为典型岩溶峰丛洼地,居民贫困、石漠化严重。2001年以来,通过详细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建立了适合峰丛洼地地貌结构特点的复合型立体生态农业模式:开发20多种乡土树种,人工诱导封山育林310hm^2,开发表层岩溶泉、岩溶天窗和隐伏岩溶管道水资源每年1万多立方米,引进了多种优质高效果树和药材,培植了生态产业,在土地整理的基础上,采用综合措施对岩溶土壤进行了改良,在开发引进多种适宜优质牧草的基础上发展家庭养殖业,提高了生态和农业生产的效果和效率,不但石漠化得到治理,峰丛洼地生态逐步恢复,而且农民纯收入年均增加20%,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将低碳目标融入到乡村更新进程,是土地整治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选择。结合上海浦东新区惠南镇桥北村“田、林、产、水、路、文、村”各系统的现状分析,指出在土地整治视角下存在耕地保护与产业发展、低效用地减量化近远期落实、垃圾处置与乡村环境协调等三方面核心问题,据此提出产业在地化提质、空间复合化增效与资源循环化利用的低碳更新策略。同时以碳足迹测算成果的生态效益,并将其反馈至土地整治项目体系研究中,以期为低碳发展时期乡村更新提供工作准则与技术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18.
5.12汶川地震造成灾区地质灾害广泛发育,土壤侵蚀剧烈,极大地破坏了灾区环境,改变了灾区自然环境演化的进程.通过实地调查与观测,并结合遥感资料数据,分析了岷江上游都江堰-汶川河段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揭示了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及工程建设对岷江上游河道的影响形式,分析了上游河道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震后崩塌、滑坡单侧挤占河道使岷江干流河宽普遍压缩5~10 m,顶冲挤占使河道一般变窄20~30 m,最窄处仅为原河道的1/3(30~40 m).泥石流堆积物进入河道而淤积河道,甚至阻断岷江而形成堰塞湖,造成河床上升,河曲加剧,工程建设及灾害点处置使河宽变窄.在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今后10~20 a,尤其震后5 a内,汶川-映秀河段,河道变窄,河曲加剧,河床升高,河床比降呈增大趋势,映秀-紫坪铺河段淤积明显,河床升高.从长期变化来看,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加速了岷江上游高山峡谷区河道的自然演化进程,河床升高并展宽,河床比降降低,河谷逐渐向宽谷形态演化,河床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9.
苏维词  张军以 《中国岩溶》2010,29(4):445-450
三峡大坝建成及水库蓄水运行后将出现一个落差高达30m的消落带,形成一个巨大的河道型的周期性湿地生态系统。根据三峡水库的蓄水规划及河道型消落带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探讨了在三峡水库(重庆段)运行过程中消落带产生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消落带土地利用导致的水体富营养化,回水顶托区形成近岸污染带,船舶航行造成的水体污染等,并针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时空分布特征及发展趋势,提出了消落带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梯度开发,建设生态屏障带;实施城镇污水、工业污染和生活垃圾控制工程,发展环境友好型循环生态农业;建立基于3S技术的消落带生态环境问题监测预警系统等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李绪谦  杨珂明  朱丹 《世界地质》2000,19(2):167-171
对城市水环境实行“红黄绿”分区整治规划,目的在于综合考虑各水层水质水量开采现状、污染程度、工业布局、农业灌溉城市发展规划及水源地保护目标等因素,突出主要矛盾,分期分区整治,使之既符合经济技术约束原则,又强化了目标管理。该方法现代化城市的水环境保护与治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