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神北矿区为例,以遥感解译和野外调查为手段,选用煤矿开采初期(1987年)、中期(1992年)及近期(1999年)三期卫星遥感图像,分析了研究区内土地沙漠化三期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对比了煤炭开采区与煤炭未采区土地沙漠化变化趋势的不同,探讨了矿区内沙漠化面积年自然增长率以及煤炭开采对沙漠化影响程度,认为煤炭开发初期环境破坏加剧,造成土地沙化面积增加,矿井正常生产时期,由于环境治理力度加大,土地沙漠化趋势出现逆转,为矿区土地沙漠化恢复治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辽宁省土地沙漠化现状成因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辽宁北部处于内蒙古科尔沁沙地"百里翰海”的南缘.受其影响、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蒸发强烈、大风频繁、植被稀疏、土地沙化、赤丘荒坨,错落起伏,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尤其是多年来人口剧增、盲目垦植、超载放牧、樵木为薪等不合理的人为活动,使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不仅沙漠化土地面积增加迅速,而且受风沙威胁的区域越来越广,危害越来越重.主要表现在1.风剥沙丘,耕地草场沙化、退化.沙漠化土地平均每年以93.65万亩的速度扩展;2.淤塞河道、水库和渠系;3.风旱及沙尘暴灾害逐年加剧.本文结合"辽宁省土地沙漠化发育程度分区图”阐述了沙漠化土地的分布规律和危害特征,探讨了其形成因素,在一定时期内土地沙漠化将继续扩大,但速度将会明显减缓.  相似文献   

3.
倪向南  郭伟 《第四纪研究》2016,36(1):144-153
本文利用Landsat-TM和MODIS遥感影像, 结合遥感、GIS空间分析及数理统计等技术方法, 研究了1989~2010年海南岛西部沙化土地时空变化过程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1989~2010年海南岛西部非沙化面积显著上升, 总体增速为9.2km2/a, 不同程度沙化区域面积均显著下降, 轻度沙化区面积变化在沙化控制中起主导作用, 重度沙化区面积下降最为显著; 2)1990~2010年土地转移分析表明, 20年中研究区域沙化土地面积总体降低174.04km2, 其中67.67 % 的区域为轻度沙化土地, 非沙化区域、轻度沙化区域、中度沙化区域以及重度沙化区域发生转化的面积分别达到1.59 % 、94.67 % 、98.02 % 和99.46 %, 沙化土地转换频繁, 非沙化区域相对稳定; 3)沙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海岸带区域, 植被覆盖度低, 人类活动频繁, 变化波动剧烈。2000年以来植被覆盖总体上升, 其中西海岸的中部和北部植被覆盖显著上升, 沙化土地得到明显改善; 4)相关性分析表明: 非沙化面积与年降水、年均温均呈显著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0.82(pp<0.05), 气温和降水是海南岛西部土地沙化的重要驱动因子, 其中降水对土地沙化的影响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4.
以2000-2010年近10 a来鄂尔多斯地区沙漠化过程为研究对象, 在利用MODIS数据对沙漠化动态进行监测的基础上, 综合分析沙漠化逆转和发展地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引起的NPP变化趋势, 定量评估近10 a来鄂尔多斯地区沙漠化动态及其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2000-2010年间, 尽管鄂尔多斯地区沙漠化面积没有明显变化, 但是沙漠化程度呈现整体逆转的态势, 其中逆转的沙漠化土地面积达47 057 km2(占鄂尔多斯地区土地总面积的54.2%), 比发展的沙漠化土地面积高出近3倍. 气候变化是近10 a来鄂尔多斯地区沙漠化逆转的主导因素, 主要归因于2006年来降雨量的增加以及近10 a来春季风速的减小, 围封禁牧、 退耕还林(草)等政策的实施及其与有利气候条件的耦合进一步加快了区域沙漠化的逆转. 人类活动是导致近10 a来鄂尔多斯地区沙漠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主要归因于部分地区生态保护政策的落实不力以及区域资源开发引起的环境破坏, 完全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沙漠化发展主要分布鄂尔多斯的北部地区.  相似文献   

5.
中国东北平原西部土地荒漠化,主要表现为土地沙漠化和土地盐碱化,它属于荒漠化的两种类型。东北 平原西部分布着科尔沁沙地和松嫩沙地,前者是全国五大沙漠之一。文章全面、系统地对该地区编制了 1∶1000000荒漠化图和量算出土地沙漠化面积。东北平原西部土地沙漠化面积为72280.6km2,占土地总面积的 22.2%。自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末,土地沙漠化面积迅速扩大,平均每年以1.5%~3.7%的速度递增;自9 年代以来,沙漠化呈现出逆转趋势,但就总体而言,沙漠化发展仍然大于逆转。东北平原西部土地盐碱化面积 33850.79km2,占土地总面积10.44%,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面积为23329.19km2,占土地总面积15.2%,它是世 界上苏打盐碱化土壤的三大片之一,土地盐碱化每年以1.4%~2.5%速率正在发展。所以,该地区的土地荒漠化 不仅制约着当地农、牧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周围和毗邻国家的生态环境安全,而且已危及当地人民的生存。 东北平原西部荒漠化的形成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前者有物源和气候变化等原因,后者有草原超载过牧、滥 垦、滥伐滥櫵、乱挖,河流上中游修建水库等原因,以及冻融作用的特殊原因,致使荒漠化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近30a来若尔盖盆地沙漠化时空演变过程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支持下,采用1975年的MSS影像和2005年的TM影像对若尔盖盆地土地沙漠化的时空演变进行了监测。研究发现,从1975年到2005年的30年间,若尔盖盆地的沙漠化土地以年均70.18 km2的速度发展,共增加了2105.36 km2,其中主要以中、轻度沙漠化土地的增加为主,增加面积分别为957.13和1146.75 km2;重度沙漠化土地变化很小,仅增加了1.48 km2。在1965—2007年,若尔盖盆地年平均气温升高了1.41℃,年平均降水减少了34 mm,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作用加强,严重过度放牧,因此该地区沙漠化发展是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吉林省通榆县土地沙化现状分析与综合治理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榆县是吉林省土地沙化最严重的典型县之一 ,沙化土地面积为 19 75 5× 10 4 hm2 ,占吉林省土地总面积的 2 3 0 %。日趋严重的土地沙化 ,己成为这一地区农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最为主要的障碍性因子。通榆县近几十年来的土地沙化 ,主要是在自然背景下 ,人为的影响因素强烈干扰所致 ;过度的人为经济活动对资源的破坏是造成本区土地沙化迅速发展的最主要原因。因此 ,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原则 ,并辅之以限制人为过度经济活动的配套措施 ,才能有效地防治土地沙化  相似文献   

8.
以1986年和2000年两个时期的LANDSATTM数据作为主要信息源,对松嫩平原农牧交错区的土地沙漠化现状、程度和发展趋势进行遥感解译和实地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内的土地沙漠化总体上呈逆转趋势。主要表征为沙漠化土地面积减少,平均每年减少0.71×104hm2,年递减率为0.8%;沙漠化程度渐轻,微度沙漠化土地增加92.9%,而轻、中、重度沙漠化土地减少了44.3%。该地区的土地沙漠化整体上以逆转趋势为主,还有一些局部区域沙漠化程度仍在发展,土地沙漠化的状况不容忽视。人类活动对区域土地沙漠化的影响比较明显,气候变化和地理环境也对土地沙漠化产生重要的影响,沙漠化土地类型由以草地为主转为以旱地为主。  相似文献   

9.
选择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过渡带--陕北榆林地区作为研究区域,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对两个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进行了解译,总结了该区10余年来沙漠化土地景观特征,分析了土地沙漠化空间格局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沙漠化土地形势仍十分严峻,沙漠化土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67.7%,其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表现为西北部和中部区域沙漠化程度较为严重,上地沙漠化空间分布的不平衡性与该区自然因素和土地利用方式的空间差异有关.经过几十年的积极治理与改造,该区土地沙漠化过程逐渐趋于稳定.通过探讨土地沙漠化的成因,认为自然环境与人类行为的相互作用及在时间尺度上的矛盾造成了该区持续的土地沙漠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陕西大柳塔煤矿区土地沙漠化时空演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野外路线穿越调查和地面分辨率为2.5m的1:25 000 SPOT5遥感影像解译,查明了研究区2005年沙漠化土地现状,采用TM遥感影像解译对比了1986年煤矿建设初期、1996年开发中期同时段土地沙漠化程度及面积.研究表明:20年来研究区土地沙漠化面积减少了11.67km2.主要煤矿塌陷区土地沙漠化变化与研究区趋势相同,即重度、中度面积逐渐缩小,采煤塌陷区土地沙漠化没有出现加剧的现象.这一结论为该区大规模开发煤炭资源,同时保护生态地质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了弄清楚陕北现代化煤炭开采对沙漠与黄土交界处土地沙漠化和地质环境的影响,以神府煤田的大柳塔—活鸡兔矿区为例,采用遥感解译、大比例尺地面调查以及GIS技术,对矿区近20年来煤炭开采区沙漠化土地及地质环境的演化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了土地沙漠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20年来研究区土地沙漠化总体呈好转趋势,1986—1996年是矿区沙漠化好转的主要时期,主要因为该时期煤炭开采规模较小,采空塌陷区增加缓慢;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矿区因煤矿采空所形成的塌陷区面积不断扩大,但采空塌陷至少对严重和中度沙漠化土地的影响微弱;1996年以来,随着煤炭开采力度不断加大,采空塌陷区面积呈指数增长,但土地沙漠化仍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煤炭资源开发造成大面积地面塌陷和裂隙、地下水水位下降、泉水流量减少甚至干涸,以及地表径流减少等,会导致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和湿地植被的演替,使生态环境更加脆弱。因此,影响矿区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因素是气候变化和其他人为因素,而不是矿区生态特征和采空塌陷因素。设立重要的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保护区是保护有限的水资源和生物资源必要手段,也是减轻土地沙漠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沙漠和沙漠化是当今重要的环境和发展问题.本文结合聊城市的沙化现状,详细介绍了该市土地沙漠化治理的路线及主要治理模式,并对研究开发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呼伦贝尔地区土地荒漠化动态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驰  姜琦刚  李远华  邢宇 《世界地质》2010,29(1):160-167
呼伦贝尔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天然草原和畜牧基地, 随着该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及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土地荒漠化现象加重。笔者应用RS和GIS技术, 以1970 年MSS、2000 年ETM和 2007年CBERS数据为数据源, 主要采用人工目视解译方法, 并辅助野外调查验证, 获得三期解译数据, 并利用空间分析、网格剖分方法, 对呼伦贝尔地区荒漠化的时空变化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近40年来, 该地区土地荒漠化总面积不断增加, 1970 年该地区土地荒漠化面积为7408.76 km2 , 2000年为7 539.52 km2 , 2007年增加到7 852.12 km2 , 共增加面积443.36 km2。1970-2000年间, 沙漠化减轻、盐碱化加重的面积为134.09 km2 , 沙漠化加重、盐碱化减轻的面积为53.35 km2 ; 2000- 2007年间, 沙漠化减轻、盐碱化加重的面积为41.71 km2 , 沙漠化加重、盐碱化减轻的面积为172.8 km2。  相似文献   

14.
人为因素在西藏中部沙漠化过程中作用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董玉祥 《第四纪研究》1998,18(2):187-187
科学分析人为因素在沙漠化过程中的作用是沙漠化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研究普遍认为,人为因素是当前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滥垦、滥牧、滥樵是其主导因素,其中尤以滥垦的作用为主。现以西藏中部雅鲁藏布江流域为研究区域,探讨人为因素在沙漠化过程中的作用。回土地沙漠化现状区内有沙漠化土地314.IX104m2,占区域面积13.l%,其中轻度、中度和重度沙漠化土地分别为133.9X104m2,164.4X104m2和15.8x104m2。区内沙漠化土地分布广泛且又相对集中,并造成了多方面危害,计有2.88X104m2耕地、331.28X10‘hln‘草地、462个村庄、292.3kin公路、186.0k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环境效应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冯起  刘蔚  司建华  苏永红 《冰川冻土》2004,26(6):682-690
近30a来,由于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无序的开发利用,导致了严重水土环境退化.从20世纪50-70年代,下游300km河道逐渐干涸,致使下游水文过程和生态环境严重破坏.1960-1980年下游水位由2~4m下降到4~10m;1980年后,水位年降速率是20cm.1958-1978年,塔里木河流域胡杨减少了2/3,生物量下降了1/2;1950-1990年代,塔里木河下游主要树种胡杨林减少了3820km2,而灌木和草地面积减少了200km2.这种水文变化已导致水环境的明显恶化,并引起了土地沙漠化,1960-1990年代形成沙漠化土地12300km2.塔里木河的盐分含量逐渐升高,1960年的最大含盐量是1.28g·L-1,但1981-1984年达到4g·L-1,到1998年达7.8g·L-1.根据对沙漠化土地有机碳含量推算,近30a塔里木河流域土壤由于退化向大气中释放的有机碳多达112Tg,且28.3%来自表层0~1.0m土壤.人类活动的强度干扰是导致以上水环境变化的重要原因,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提高对水资源与水土环境监测、观测、管理和恢复的科学与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科尔沁草原总面积约4.4万平方公里,有70%分布在哲里木盟境内,属半干旱农牧交错地区,生态系统极其脆弱,过去由于不合理地利用土地,破坏了植被,生态失调,守致了沙漠化土地的发生发展。奈曼旗是其中沙漠化面积最大,危害也最重的一个旗(县)。全旗有沙漠化土地57.2万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69.5%,使当地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受到极大的影响,乃是造成贫困落后的主要原因。 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所1985年在奈曼旗建立沙漠化研究站,研究半干旱农牧交错区沙漠化土地发生发展与建立最佳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生产力及其演变规律,为高效合理利用沙漠化土地提供理论依据及示范样板。  相似文献   

17.
按照美国土壤分类系统, 全球广义黑土分为四大片.为探究全球黑土区耕地利用变化规律和驱动机制, 基于2005、2010、2015和2019年4期全球黑土区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 借助GIS技术及数理统计软件, 分析全球黑土区耕地在14年间的动态变化特征.同时, 选取自然地理因素、社会因素为自变量, 以土地变化二分类(增加、减少)为因变量, 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 探讨研究区耕地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 研究区内耕地变化显著, 3个阶段(2005-2010、2010-2015、2015-2019)先后出现小幅增加-大幅减少-小幅增加的趋势; 14年间耕地共减少58.77×104 km2, 其中亚洲黑土区耕地减少幅度最大, 占比31.70%, 减少的耕地有76.04%转变为未利用地.建立的耕地变化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有效, 结果表明: 耕地变化在第1阶段(2005-2010年)的主要驱动因素是到最近道路距离、降水和高程(DEM); 第2阶段(2010-2015年)的驱动因素是到最近河流距离和高程; 第3阶段(2015-2019年)的驱动因素是到最近道路距离和温度.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阐述了黑龙江省农业生态环境的一系列问题。(1)区域环境污染,其中包括“三废”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对农业的危害及对大气的污染;(2)水土流失在各市县均有发生;(3)西部土地沙化现象比较严重,面积达47.99hm^2,正在发展的沙化土地面积41.82万hm^2;(4)松嫩平原土地盐碱化程度高,面积已达199.73万hm^2;(5)洪涝灾害对国民经济危害极大,严重威胁农业生产;(6)近年,全省春夏持续高温,干旱土地逐年增多。文章最后论述了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及地质灾害防治对策。主要包括污染治理;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并通过产业结构和提高科技进步等防治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碱化;对旱涝的防治应防汛、抗旱并重;合理优化配置水资源.大力兴修水利,达到除害兴利之目的。  相似文献   

19.
辽西北地区的彰武县、康平县、法库县土地沙漠化严重,其发育类型可划分为内陆沙漠化土地和沿河沙漠化土地2种.基于对辽西北地区土地沙漠化现状的分析,认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气象及水文条件是导致土地沙漠化的自然因素;超载过牧、盲目农垦是加剧土地沙漠化的人为因素.提出了退耕还林还草、科学管理治沙、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适当移民、加强法治宣传等防治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黑河下游水土理化性质变化及生态环境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黑河下游不同类型沙漠化土地土壤的盐分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结果表明: 潜在沙漠化土地土壤水化学类型为Cl--SO2--4-Na -Mg2 离子型土,正在发展的沙漠化土地为SO2--4-Cl--Mg2 -Na 离子型土, 强烈发展的沙漠化土地为HCO--3-Cl--Ca2 -Na 离子型土, 严重沙漠化土地为Cl--SO2--4-Mg2 -Na 离子型土. 不同土壤中全N、全P、全K、 PH值和有机质含量差异较小, 而速效N、速效P和速效K养分含量差异较大;主成分分析显示, 全N、全P、 有机质和速效N含量总贡献累计达76.24%. 黑河下游地区随着上中游水量的减少, 在强蒸发作用下, 地表水与浅层地下水的矿化度显著升高. 水文过程的改变, 使维系绿洲的水资源由平衡到失衡, 在水环境的恶化过程中, 周期性积盐作用, 使绿洲内的非盐渍化土壤向轻盐土发展、 轻盐土向重盐土方向发展, 盐碱化土地不断扩展导致土地沙漠化程度增加. 上述各过程共同构成绿洲沙漠化复杂的地表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