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荒漠区绿洲发展预测的非线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人类活动及自然环境的周期变化建立起一种分析稳定性的理论框架.通过非线性综合分析,严格确定出荒漠区绿洲交界带(约几+km宽)不仅有定态或围绕定态的非线性振荡(对应极限环),而且有混沌运动,为辨认研究对象的微观机制、发展预测手段、保持良性发展的动力学演化和避免植被破坏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干旱区人工绿洲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测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生产理论构建了由劳动、资本、水资源、土地资源要素组成的干旱区人工绿洲的一般生产函数.参照供给弹性和规模经济等经济学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制定了人工绿洲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测度方法与测度标准,并以天山北坡东部奇台人工绿洲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995-2006年,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主要是由土地资源投入、劳动投入和水资源投入所致,其配置均不合理,主要投向生产率最低的第一产业中,使奇台人工绿洲经济系统成为典型的资源耗费型粗放经营系统.同期,奇台人工绿洲景观系统稳定水平呈降低趋势,不利于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转换产业结构,向集约型农业经济发展,调整人工绿洲用地结构,增强景观系统稳定性,是奇台人工绿洲经济系统持续稳定发展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绿洲生态系统及其环境特征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绿洲是干旱区最重要的生态系统 ,其环境特点、结构和运行机制都与陆地生态系统中的其它生态系统类型有着显著的差别。本文对绿洲生态系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 ,讨论了与绿洲生态系统密切相关的重要环境要素的特点 ,以及绿洲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4.
5.
塔里木盆地绿洲形成与演变   总被引:62,自引:3,他引:62  
樊自立 《地理学报》1993,48(5):421-427
塔里木盆地的绿洲按形成历史可划分为古绿洲、旧绿洲和新绿洲,它们分别代表绿洲发展演变的三个阶段。本文对绿洲未来演变趋势作了预测,探讨了盆地古绿洲衰亡原因、认为除了风沙、盐碱及河流改道等自然原因外,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表水资源时空分配发生变化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新疆绿洲可持续发展若干问题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主要探讨了绿洲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内涵及必要性,新疆绿洲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点以及实施过程中庆重视和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相似文献   

7.
塔里木河下游垦区绿洲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   总被引:17,自引:9,他引:17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研究是生态学结合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挑战而出现的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是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础工作。以Constanza等对全球各类生态系统服务单位公顷价值的平均估算结果 ,根据对 1986年、1990和 2 0 0 0年的塔里木河 (以下简称塔河 )流域 1 10万的陆地卫星TM图像解译数据为基础 ,在分析塔河下游土地利用与植被覆盖变化的同时 ,对塔河下游以塔里木垦区为主的人工及部分天然绿洲区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予以估算 ,结果表明 :按当前价计算 ,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的年价值 1986年为 77.84× 10 6$ ,相当于6 4 6 .0 72× 10 6元人民币 ;1990年为 10 5 .93× 10 6$ ,相当于 879.2 19× 10 6元人民币 ;2 0 0 0年为 183.77× 10 6$ ,相当于 15 2 5 .2 91× 10 6元人民币。由于缺乏对盐碱荒地、居民点用地、沙丘 /戈壁等的相关研究信息 ;因此 ,该结果是对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的保守估计。  相似文献   

8.
石羊河流域绿洲农业生态系统地域差异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维祥  孙武 《地理科学》1992,12(3):215-222
  相似文献   

9.
高前兆 《中国沙漠》1984,4(4):41-49
本文分析了新疆天山北坡玛纳斯河流域治理沙漠、防治沙漠化的开发过程。总结了该地区根根流域生态系统特点,充分发挥流域内水土资源潜力,以水资源限度及其利用水平作好流域规划。并从建设完整的水资源系统、联合运用地表和地下水、掌握灌溉技术三方面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生态效益出发,同时注重建设沙漠地区绿洲防护体系,改良土壤提高土地生产力和调整农林牧结构的经验。因而,石河子垦区已建立成为一个典型的人工灌溉绿洲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0.
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支持下,对干旱区典型人工绿洲-北屯绿洲1989和2005年两期遥感影像进行了处理,分析了绿洲16年来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通过野外调查、实验室分析及"时-空替代法"等方法,对人工绿洲生态系统中的土壤和植被对LUCC的响应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北屯绿洲耕地和盐碱沼泽地面积不断增加,垦荒和撂荒成为土地利用变化的两个主要过程.(2)绿洲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养分和pH值的影响显著.(3)耕地的土壤盐分含量低于弃耕地和荒地.(4)随着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群落组成发生较大变化,优势种更替明显.  相似文献   

11.
荒漠绿洲区农业特征及其可持续发展策略   总被引:9,自引:8,他引:9  
荒漠绿洲是干旱区人类生存的主要场所,地域内蕴藏着大量的自然资源。在工业化社会日益发展的时代,众多国内外学者对干旱区荒漠绿洲的自然资源、环境及开发利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在对西北荒漠绿洲的生态环境,如气候条件、植被分布特征、土壤特征、水文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荒漠绿洲农业特征进行了剖析,提出了荒漠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即: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合理分配水资源,构建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徐建华 《中国沙漠》2001,21(2):147-150
以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为研究背景,针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问题,运用Fuzzy数学方法,建立了二级层次结构的综合评价模型。其中,一级评价模型建立在各评价因素子集上,它着眼于各评价因素子集中每一个具体的评价因素,建立隶属度矩阵以及最理想与最不理想单元,计算各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隶属度。二级评价模型建立在整个评价因素集合上,它着眼于各评价因素子集,在一级评价模型评价计算的基础上,建立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各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隶属度。应用该模型对三西地区某11个区域进行评价,计算出了每一个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隶属度。  相似文献   

13.
西北干旱区生态农业建设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使西北干旱区的开发进入一个新时期西北干旱区是资源大区、农业大区,更是一个生态高度敏感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间的冲突尤为突出。为谋求西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根本保障。中国生态农业的理论与实践充分表明,西北干旱区生态农业的实践模式集市场农业建设、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经济综合发展于一身,是干旱区农业与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  相似文献   

14.
干旱区绿洲的成因类型及演变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绿洲是伴随干旱区荒漠环境的形成而形成的。天然绿洲形成与水、土条件关系密切,人工绿洲形成则与水土及矿产资源开发有关。荒漠区绿洲受水、土条件的限制,具有沿河流冲积平原呈带状,在河流出山口呈扇状或点状分布的特点。绿洲分布模式主要有沿河道线状分布、沿河谷阶地层状分布、沿山麓平原片状分布、沿断层或洼地泉水出露地点零星点状分布等4种。基于绿洲形成与水、土关系密切,而地貌及其过程对水、土条件有制约作用的事实,考虑绿洲成因类型及其演变过程,以绿洲“状态成因”为分类原则,选取(1)绿洲的地名;(2)绿洲形成的地貌形态成因类型;(3)天然植被类型与人工绿洲形成结果等为指标,进行绿洲成因类型的划分。各绿洲成因类型的特点不同。在人为与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绿洲类型常发生由天然绿洲→人工绿洲、绿洲→荒漠或荒漠→人工绿洲演变,其演变模式主要有6种。  相似文献   

15.
生态水文阈值在中国沙区人工植被生态系统管理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定海  李新荣  张鹏 《中国沙漠》2017,37(4):678-688
中国北方风沙区是全球沙漠化发展和生态退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利用植被固沙是遏制沙化土地扩张和生态重建与恢复的主要途径,但人工植被的稳定维持是可持续性风沙治理所长期面临的挑战。作为人工植被生态系统管理的依据,对生态水文阈值的认识及界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固沙植被中人工种植的灌木和乔木(仅限东部沙区)的盖度与深层土壤水分含量互馈互调作用的长期变化为依据,基于对中国不同气候带沙区典型人工植被系统生态和水文过程的模拟,通过建立生态水文模型初步界定了不同沙区适宜于人工植被生态系统管理的生态水文阈值,对现有沙区固沙植被的生态系统管理和未来风沙区植被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近50年来,随着水土资源开发利用规模的不断扩大,西北干旱区的工农业与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河流下游水量锐减,甚至断流,泉水资源衰减;地下水超采,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水质恶化;土地次生盐渍化,沙漠化严重等。文章在详细分析中国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的特征以及水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所引发的环境问题的基础上,认为实行流域水资源统一规划与管理,发展新绿洲,建立高效节水型农业是实现我国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湿地对城市形成、演进及可持续发展制约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湿地是地球上独特的自然综合体和水陆复合生态系统,而城市则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和成果。湿地为城市提供了发展空间和核心资源,是城市立地的最优条件。城市自出现以来,沿河流湿地建市便是普遍规律;在近代,城市沿河流推进到滨海湿地区。湿地类型与格局影响城市的发展方向,制约城市景观结构。在河流与滨海或河流、湖泊与滨海等异质湿地结合部,城市因获得最优发展空间而具有高级的发展形态,成为开放性更高的现代国际都市。湿地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强大的综合功能,为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障。  相似文献   

18.
历史时期西北干旱区生态环境演变过程和演变阶段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在历史时期,西北干旱区的生态环境演变过程是绿洲化与沙漠化并存,人进沙退和沙进人退皆有。灌溉绿洲是通过人工水系(渠、库、井)、栽培植物和耕作土壤,逐步替代自然水系、自然植被和土壤形成的。沙漠化则是由于人类活动改变了水资源的地域分配,使河流中下游地表水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植被衰败向发展扩大。在受人类干扰很少的自然水系情况下,本区生态处自然平衡;在较强干扰下的半自然水系时,生态平衡失调;在强烈干扰的人工水系时期,河流上游生态改善,下游急剧恶化。  相似文献   

19.
中国西部干旱区生态环境演变过程   总被引:10,自引:13,他引:10  
根据湖沼沉积、黄土沉积和冰积等地质记录,运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生态景观学等方法.从万年、千年和百年及百年以下四个时间尺度对中国西部干旱区生态环境演变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全新世以来,中国西部干旱区的气候变化经历了多次的相对暖干和相对冷湿交替变化,变化历程较为复杂。早全新世、中全新世、晚全新世气候特点因地因时而异,但总体特征以干旱化为主,280~350a来,降水量有明显的减少趋势,并表现出显著的周期性。但在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天山地区的气候变化特征表现为气温升高,降水量增加。总的来说,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疆的气候趋于好转,植被覆盖状况改善明显,山地森林、草甸、人工绿洲的面积均呈增加趋势。研究结果还表明,在一定尺度的气候背景条件下,地表的植被覆盖对调节绿洲区域气候有着积极的作用,可增加局部地区的降水。  相似文献   

20.
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形成演化初步探讨   总被引:10,自引:10,他引:10  
张伟民  王涛 《中国沙漠》2005,25(2):281-286
对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形态特征和环境因素的研究表明:高大沙山形成发育受沙源、风况、基底和植被等因素的影响,尤其受环境演变的影响较大。受西风环流的控制,沙山下伏地形的起伏不仅能够改变近地表风的运行形式,而且是风沙流运行的障碍。气候湿润期(间冰期)沙丘主要通过钙胶结层固定沙丘表面,并增大沙山基底;气候干冷期(冰期)在钙胶结层又发育次一级的沙丘。经过钙胶结固定-加积-再钙胶结固定循环的演化模式,最终发育成高大的复合型沙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