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陕西省洛南一带发育一套构造简单,层序清楚,基本未变质的晚前寒武纪地层,角度不整合于巨厚的熊耳群火山岩系之上,平行不整合于下寒武系辛集组含磷灰岩之下,总厚度近7000米。这套地层向西北、东南延伸,衔接华北地台南缘两端的上前寒武系,向北向南呼应蓟县、三峡两个上前寒武系层型,在我国上前寒武系的划分、对比、统一地层表的建立工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山阳一带寒武系剖面露头良好,相标志清楚、遗体化石和遗迹化石都比较丰富,是秦岭寒武系研究较为系统的地区。近几年来在这一带首次发现了下寒武统顶部的带化石 Redlichia chinensis,中寒武统底部的标准化石 Kunmingaspis、chittidilla和丰富的遗迹化石。为区域地层划分、岩相古地理分析和与省内外地层对比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据对陕西洛南─古城一带所出露的一套钙质砾岩的沉积特征及其与国内相应层位的对比研究.提出这套砾岩应属于震旦系.  相似文献   

4.
据对陕西洛南-古城一带所出露的一套钙质砾岩的沉积特征及其与国内相应层位的对比研究。提出这套砾岩应属于震旦系。  相似文献   

5.
6.
杨应章 《地质通报》1990,(4):339-343
该地区寒武系剖面露头良好,相标志清楚,化石较丰富,是秦岭寒武系研究的重点地区之一。近两年来新发现了下寒武统顶部的带化石Redlichia chinensis,中寒武统底部的标准化石Kunmingaspis sp., Chittidilla sp.和遗迹化石Chondites、Planolites,为区域地层划分,岩相古地理分析和省内外对比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周俊 《地层学杂志》1993,17(2):115-119
<正> 近几年,我们在山东博山牛角一带发现的寒武系,与其邻近地区(如新泰翟镇九龙山、莱芜颜庄黄羊山以及新泰汶南朝阳洞等)及所在地层区(如鲁西地层分区、泰安地层小区或淄博-新泰地层小区)的一般地层特征(共性)相比具有显著的特殊性,如碎屑成分(尤其是中下统)较多,尤为突出的是在下部地层中发育有十几到二十多层层状顺层展布的黄绿色火成岩层。因其岩性、岩石类型、成因、形成时代等均未搞清,为了描述和研究方便,称  相似文献   

8.
陕西洛南县石门至陈耳沟一带的上前寒武系,属华北地层区南缘的金堆城—鲁山小区。地层出露良好,构造简单,各群、组之间的接触关系清楚。三十年代,赵亚曾、黄汲清等先后在该区进行过路线地质调查。解放以后,不少单位又相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地质调查及专题研究,使本区的地质研究程度不断提高,建立了晚前寒武纪地层系统。以往,本区除叠层石外,缺少其它古生物资料及直接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其地层划分对比相差悬殊,长期来难以统一。本文试图运用微古植物资料对该区上前寒武系的划分及对比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陕西洛南上前寒武系高山河组的微古植物群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洛南县石门至陈耳沟一带的上前寒武系,属华北地层区南缘的金堆城—鲁山小区.地层出露良好,构造简单,各群、组之间的接触关系清楚.三十年代,赵亚曾、黄汲清等先后在该区进行过路线地质调查.解放以后,不少单位又相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地质调查及专题研究,使本区的地质研究程度不断提高,建立了晚前寒武纪地层系统.以往,本区除叠层石外,缺少其它古生物资料及直接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其地层划分对比相差悬殊,长期来难以统一.本文试图运用微古植物资料对该区上前寒武系的划分及对比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杨付群 《安徽地质》2013,23(1):13-16
安徽滁州一带寒武系出露齐全,长期以来一直采用三分方案。随着地质研究程度的提高,全球寒武系开始采用四分方案。本文系统的梳理了滁州地区寒武系的划分历史,在详细论述滁州地区寒武系岩石地层特征的基础上,对比了区域寒武系地层与皖中南寒武系地层,进而提出了安徽滁州地区寒武系最新划分方案。  相似文献   

11.
陕西洛南下寒武统辛集组软体动物的发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辛集组及其相当地层是广泛分布于华北地台西南部及南部边缘凹陷带的含磷岩系,其中产三叶虫,如陕西洛南的Bergeroniellus lonanensis Hsiang,Hsuaspis(Madianaspis)houchiuensis Chang;陕西歧山的Hsuaspis (Madianaspis) qishanensis Zhang et zhu;安徽淮  相似文献   

12.
一、引言前寒武纪与寒武纪地层之间的界限尚须确定,而横跨这部分剖面的地层是研究地球历史最关键的资料之一。在有关的大量的文献中,这里仅零散地挑选出一些来,介绍和增补本文和其它一些文章的详细研究。调查早期历史给当前的状况和混乱带来了希望,但并没对明确地确定界限提供优先  相似文献   

13.
安徽宿松、巢县一带寒武系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正> 安徽宿松、巢县一带原划为奥陶纪,地层的下部是一套白云岩,厚度甚大,未发现化石,前人大都划归下奥陶统仑山组。1965年,在宿松县龙山这套地层发现了Kunmingaspis,Chittidilla等三叶虫,其时代与西南地区陡坡寺期相当,因出露不全,未能予以详细划分。1976年,在巢县汤山、高林桥和无为县龙骨山等地,又发现了Kunmingaspis,Redlichia等  相似文献   

14.
基本重要性目前寒武系—寒武系界限成为颇专门的研究课题以来,所提出确定界限的建议是根据其地质或物理特征,而不是纯粹根据古生物准则。然而,很明显,只有生物地层准则可导致问题得以解决,用这种晚前寒武纪和寒武纪的生物区系之间意义深长的差异,有必要采用“前寒武系—寒武系层型点放在实际上接近产生托莫特(广义的)化石组合的最老地层单位底部”的原则,这是基于界限应沿着产生大量骨骼化石的最早一个带组合底部的想法建立的。既然是这样,古杯纲、腹足纲、软舌螺纲、托莫特壳类和鳃足亚纲即属此带组合。  相似文献   

15.
陕西韩城寒武系白云岩和石灰岩固硫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选用韩城7个分别采自于寒武系白云岩和石灰岩的样品,以10%和25%为基准,加入韩城的高硫煤中,进行固硫试验。研究表明:中、下寒武系白云岩固硫率为10%~15%,石灰岩的固硫率为15%~26%,上寒武统下部白云岩的固硫率为30%~47%。上寒武统中上部的白云岩固硫率为10%~20%。岩石中白云石和方解石的含量相当时,白云岩的固硫率高于石灰岩5~10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6.
一九七二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的一次国际地质会议上,国际地科联寒武系地层学会决定对前寒武系—寒武系的界线进行工作,以便在世界范围内选出层型剖面及其界线,以供各国有关科学研究人员参考。近几年来,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工作组先后到澳大利亚、摩洛哥、苏联等地检查和验证层型剖面和层型界线。据目前所了解的情况,现在尚未得到一个统一的地层层序,作为前寒武系和寒武系界线的参考标准。但是目前已描述了许多个值得进一步审查  相似文献   

17.
前言贺兰山挺拔于腾格里沙漠和宁夏黄河灌区平原之间,习惯上可以分为南、中、北三段三关之南称南段;三关与大武口之间称中段;大武口以北称北段(图1)。贺兰山是我国西北区寒武系发育较好的地区之一,寒武系最早发现于1943-1944年,工作甚简。1959年全国地层会议时,对本区寒武系也只是根据这一零星的资料作了一些介绍。近年来,宁夏地质局第二地质队(1973-1974年)和区域地质测量队(1974年)在贺兰山中、北段测制了不少寒武系剖面,采集了大量的化石,大大提高了本区寒武系的研究程度。  相似文献   

18.
云南的寒武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总结了四十多年来对云南寒武系调查研究的成就,特别是近二十年来的新进展。首次将云南的寒武系作了地层分区,划分为2个一级地层区,6个分区及8个小区。将云南的寒武系作了划分,建立了标准地层系统和化石带。下统以滇东分区的梅树村组,筇竹寺组,沧浪铺组及龙王庙组为标准;中上统以滇东南分区的大丫口组、田蓬组、龙哈组、歇场组、唐家坝组及博菜田组为标准,共分为10个组25个化石带。各分区亦作了分组和化石分带。本文讨论了云南寒武系的上、下界线及分统界线,寒武纪时期的岩相古地理概况及生物群特征,共划分为10个时期进行了论述。其次,云南的寒武系与国内四川、贵州、湖北及华北等省区的作了比较,同时与邻国越南、缅甸、巴基斯坦的亦作了对比。阐述了云南不仅在国内是研究寒武系的一个重要地区,而且在国际上研究寒武系也占有相当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甘肃的寒武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寒武系主要分布于北山、祁连山、河西走廊及陕甘宁盆地。根据沉积岩相及动物地理区系分为三大沉积区和7个沉积分区:北山沉积区分为下统双鹰山组、中统大豁落井组、上统西双鹰山组;祁连山沉积区未见下统,中统月牙山群、黑茨沟群和格尔莫沟群,上统香毛山群;华北沉积区下统未分,中统毛庄组、徐庄组和张夏组,上统仅见崮山组。三大沉积区的动物群分别为东南型(除早寒武世外)、过渡型和华北型。寒武系下界相当于滇东的沧浪铺阶之底界,并与震旦系冰碛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寒武纪岩相古地理轮廓受当时的地壳变动和气候条件所控制。早寒武世中晚期开始海侵,在北山沉积区之西部呈海湾,在陕甘宁盆地西缘呈浅海陆棚,省内其余地区(除西秦岭外)呈古陆状态。中寒武世广泛海侵,在祁连山形成海槽,且地壳运动加剧,火山喷发活动频繁。晚寒武世大规模海退,仅在北山局部地区、祁连山西段和陕甘宁盆地有沉积,其余均为古陆状态。  相似文献   

20.
第118号学术项目——上前寒武系对比开始于1975年4月。这个科研项目继承了以前的“半球科研项目”。“半球科研项目”主要是从事晚前寒武纪冰川作用,特别是南半球冰川作用的研究。本项目的目的是研究和对比上前寒武系保存好的沉积或轻变质的岩系。最后的目的是确定上前寒武系的对比,试图划定参考地区和层型剖面,为前寒武系的年代地层划分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