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铀、钍、锕铀系中~(228)Ra、~(230)Th、~(231)Pa、~(232)Th等同位素与~(38)U、~(226)Ra之间存在量关系探索了3112矿床深部矿体偏镭的原因。结果表明该矿床深部偏镭是外来镭后期叠加所致。分析数据显示,严重的偏镭现象难以用局部偏铀地段的镭流失予以补偿。这就提示有隐伏镭源体铀存在的可能性。本文所述方法也适用于地表放射性异常性质的判别研究。  相似文献   

2.
海拉尔盆地西部蚀源区岩石提供铀源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夏毓亮  刘汉彬 《铀矿地质》2006,22(2):99-103
利用U-Pb同位素组成演化对海拉尔盆地西部西胡里吐盆地蚀源区火山岩类和克鲁伦凹陷蚀源区花岗岩类岩石的研究表明:蚀源区岩石原始铀含量(U0)较高,火山岩类平均U0为10.061×106,铀变化系数(ΔU)平均为49.57%;花岗岩类平均U0为18.381×106,ΔU平均为80%。这些结果显示了蚀源区岩石能为沉积砂体提供预富集的物质基础,也能提供成矿铀源。岩石的U-Ra平衡系数研究表明,火山岩类存在明显的U-Ra不平衡现象,而花岗岩提供成矿铀源应发生在16000a以前。  相似文献   

3.
钍铀比值是反映铀成矿信息的重要参数,地面伽玛能谱钍铀比值(Th/U)、分量钍铀比值(FTh/U)可分别指示花岗岩地区构造蚀变带型铀矿浅部及深部的矿化信息,从多角度、多尺度呈现铀富集环境。本文重点探讨利用Th/U、FTh/U分别提取浅部和深部铀成矿信息的可能性,并在粤北书楼丘铀矿床已知勘探剖面进行方法有效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Th/U、FTh/U能分别指示浅表和深部铀成矿环境; Th/U、FTh/U与浅表、深部铀富集程度呈负相关,且建立了钍铀比值与铀富集程度间的判别关系; FTh/U除与深部铀富集程度相关外,还与铀矿体中心埋深有关,FTh/U幅值越大,矿体埋深越深,并进一步建立FTh/U幅值与矿体中心埋深间的半定量关系式。综上,利用钍铀比值法在书楼丘外围开展铀成矿有利地段预测,并取得较好应用效果,成功预测4片浅部、5片深部铀成矿有利地段,其中FTh/U-2号深部异常已被钻探工程揭露证实。本次研究对书楼丘地区下一步找矿工作的部署与开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胡鹏 《地质与勘探》2020,56(1):37-48
钍铀比值是反映铀成矿信息的重要参数,地面伽玛能谱钍铀比值(Th/U)、分量钍铀比值(FTh/U)可分别指示花岗岩地区构造蚀变带型铀矿浅部及深部的矿化信息,多角度、多尺度呈现铀富集环境。本文重点探讨利用Th/U、FTh/U分别提取浅部和深部铀成矿信息的可能性,并在粤北书楼丘铀矿床已知勘探剖面进行方法有效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Th/U、FTh/U能分别指示浅表和深部铀成矿环境;Th/U、FTh/U与浅表、深部铀富集程度呈负相关,且建立了钍铀比值与铀富集程度间的判别关系;FTh/U除与深部铀富集程度相关外还与铀矿体中心埋深有关,FTh/U幅值越大,矿体埋深越深,并进一步建立FTh/U幅值与矿体中心埋深间的半定量关系式。综上,利用钍铀比值法在书楼丘外围开展铀成矿有利地段预测,并取得较好应用效果,成功预测4片浅部、5片深部铀成矿有利地段,其中FTh/U-2号深部异常已被钻探工程揭露证实。本次研究对书楼丘地区下一步找矿工作的部署与开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国西北地区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中铀的赋存形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西北地区主要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的贫矿石(U≤0.01%)中铀主要以分散形式,被砂岩填隙物中的粘土、褐铁矿等矿物,以及碎屑物和矿物的裂隙面等吸附,偶呈显微(μm级)、超显微状(<1μm)沥青铀矿(其次为铀石)。随着矿石铀品位的增高,其中呈铀矿物形式的铀的比例逐渐增大,在特高品位(U>1%)的矿石中,铀基本呈铀矿物(沥青铀矿,偶有铀石)形式产出。类质同象铀的份额极微,其可利用性缺乏实际意义。矿石中铀矿物主要赋存于矿化砂岩的填隙部位及碎屑物、矿物的孔隙或解理中,有时可交代碳屑、黄铁矿、绿泥石、黑云母等。由矿石中U4 /U6 含量比例推算原生铀矿物(沥青铀矿)的近似含氧系数变化范围为2.35~2.74,均值为2.49,与沉积、淋积铀矿床中的铀氧化物含氧系数相当,表明该类铀矿床生于常温条件下。极少数样品落入低温热水成因沥青铀矿的含氧系数范围(含氧系数低至2.35),表明个别地段可能出现低温热水铀成矿作用,推测可能受断裂构造热的影响。进而推测,特富矿石(U>1%)可能是源自深部、沿断裂上升的含铀低温热水叠造作用的产物,板状矿体便是深、浅部流体混合的证据之一。  相似文献   

6.
试验了用~(234)Th示踪,一次分解试样测定~(234)Th,~(232)Th和~(234)U/~(238)U,~(230)Th/~(232)Th的快速方法。试样经Na_2O_2熔融分解,并以P350萃取色层法分离铀、钍。然后分别电沉积制备无自吸收铀、钍α源进行α谱测量。本法适用于铀矿石、岩石和土壤试样的测定。  相似文献   

7.
本文描述了双滑江铀矿床的矿物-地球化学特征。该矿床从地表至445m深处均见次生铀矿物。作者进行了铀同位素比值~(234)U/~(238)U、古铀量、岩石化学成分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该铀矿床属于淋积型矿床,其铀源来自于燕山期花岗岩,而不是印支期花岗岩。燕山期花岗岩的铀同位素比值~(234)U/~(238)U小于1(0.88—0.98),而印支期花岗岩则大于1(1.038—1.058)。此外,碎裂的燕山期花岗岩还为矿床中的主要有用矿物硅钙铀矿提供了硅和钙。  相似文献   

8.
诸广—九嶷地区富铀矿的水成叠加作用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诸广-九嶷地区富铀矿床的典型沥青铀矿,明显地表现出低落曙浅成的晶胞参数、含氧系数等标型特征及矿石放射性同位素特征,表明富铀矿区的铀成矿作用是在原生热液成矿作用的基础上叠加有后生水成(淋积)作用。富铀矿区黑色岩系中过成熟及石墨化的有机(碳)质,为铀的水成(淋积)成矿提供了优越的环境。  相似文献   

9.
寒武系炭硅质极岩中淋积型铀矿床的钠—镭平衡破坏有无规律的问题,未很好解决。有人认为矿床氧化带上部(铀被淋失的“残留”矿体)偏镭,只有深部(铀被再还原的“继积”矿体)偏铀。部分同志受这一理论的影响,在揭露、勘探此类矿床时,只要深部见到放射性异常,就忙于加密勘探工程的布置。结果事与愿违。矿样分析得出的结论,大多是镭异  相似文献   

10.
粘土对地下水中U(Ⅵ)的吸附作用及其污染控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进行了U(Ⅵ)在粘土上吸附的批实验,其中,粘土样采自我国南方某大型铀尾矿库库底.实验结果表明,U(Ⅵ)在粘土上的吸附与浸泡液的pH值呈强烈的非线性关系,在pH值近中性时,U(Ⅵ)在粘土上的吸附达到了一个最大值,而在偏酸性或偏碱性条件下,U(Ⅵ)在粘土上的吸附迅速减少;运用表面络合理论建立了U(Ⅵ)在粘土上吸附的表面络合模型(DLM),该模型很好地拟合了实验数据.模型检验表明,它可以精确预测U(Ⅵ)在不同热力学条件下的吸附行为;此外,模拟结果表明,U(Ⅵ)的粘土上吸附在酸性条件下受固液比(M/V)影响明显,而在碱性条件下主要受浸泡液中HCO3-和CO2-3的控制.  相似文献   

11.
熊欣  徐文艺  杨竹森  贾丽琼  李骏 《岩石学报》2014,30(4):1017-1030
砖桥科学深钻ZK01孔位于庐枞盆地中部。详细的室内外工作表明,钻孔深部(1500~1900m)的正长岩和二长岩内发育强烈蚀变和铀钍矿化,蚀变类型主要有钾长石化、钠长石化、电气石化和硬石膏化。蚀变矿化过程包括5个阶段,即Ⅰ绿色电气石+钾长石+硬石膏阶段,Ⅱ粉红色电气石+硬石膏+铀钍矿化阶段,Ⅲ黑色电气石+硬石膏+铀钍矿化阶段,Ⅳ硬石膏+黄铁矿+黄铜矿阶段,Ⅴ石膏+方解石+石英阶段,其中铀钍矿化发生在第Ⅱ和第Ⅲ阶段,以形成钛铀矿、铀钍石和晶质铀矿为特征。流体包裹体测温结果显示,第Ⅰ阶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平均为548.2℃,盐度平均为41.04%NaCleqv;第Ⅱ阶段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平均为339.6℃,盐度平均为10.53%NaCleqv;第Ⅲ阶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平均为308.6℃,盐度平均为11.48%NaCleqv;第Ⅳ阶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平均为183.7℃,盐度平均为9.56%NaCleqv;第V阶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平均为133.7℃,盐度平均为5.16%NaCleqv。上述特征表明,深钻内的铀钍矿化具有高温热液铀钍矿化特征,矿化与沿罗河深断裂上侵的深源正长岩和二长岩侵位相关,高温、高盐度岩浆流体在体系向开放状态转变时发生沸腾,导致铀和钍沉淀而矿化。深钻内高温铀钍矿化的首次发现和证实,为庐枞盆地铀矿找矿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在总结花岗岩体中钍(铀)矿化的资料,发现富钍花岗岩及外接触带的金矿化,如双王、东沟坝等金矿床 研究了金和钍的地球化学与矿物学、成矿作用和空间分布特点,提出含钍高的花岗岩体,可作为找金矿的标志。这种富钍花岗岩多为复式岩体,具多期次活动和富铀矿脉的特点:金矿和钍矿呈脉体出现,成矿环境相似,可以相互利用找矿;其含钍砂矿物亦可作为找金矿源的标志  相似文献   

13.
Cl—5208萃淋树脂是中性膦类树脂,具有对铀、钍吸附容量大,水溶性少,流速快等优点。本文研究了用Cl—5208树脂吸附分离铀,钍及其他元素的条件,拟定了采用铂坩埚偏硼酸锂熔矿,ICP—AES和AAS法测定方钍石、晶质铀矿中的钍、铀、铅、铁、铝、钙、镁、钛、锰、钾、钠、硅等12个元素的方法。在本实验条件下,钍60μg/ml、铀40μg/ml均能定量上柱并回收,且与铅20μg/ml、硅10μg/ml、铁、铝、钙、镁8μg/ml、锰、钛4μg/ml定量分离(以上均不是最大试验量)。本法具有取样量少(5mg),操作简便,快速,并适于其它铀钍矿物分析。  相似文献   

14.
在西澳大利亚州伊利里铀矿床现代潜水面之上所采集的矿石样品中,~(234)U/~(238)U和~(230)Th/~(234)U比值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1.38±0.10和0.83±0.28。后一个比值的相对变化较大。这是铀沉淀之后发生位移的证据。子元素的分离是由于钍和铀的迁移能力不同。为了解释矿床形成的动力学过程,从开放系统模式的角度评价了与解释这些所观测到的比值有关的因素。所观测到的非平衡态,为对从地质上及其它方面提出的假说作出定量的评价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外生铀矿床中,铀在矿石内多以吸附状态存在,粘土矿物和有机质被认为是重要的吸附剂。对蒙脱石粘土矿物吸附铀的研究已有文献报导。本文就我国南方某地寒武系下统黑色页岩中与埃洛石粘土有关的901后生淋积型铀矿床铀的富集作用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一、矿床地质概况:矿区出露有震旦系上统灯影组灰岩、寒武系下统王音铺组、观音堂组黑色页岩。矿床处于 NNE 和 NE 向断裂夹持地带的下寒武地层倒转向斜内。矿区内构造发育,  相似文献   

16.
为了在解释综合铀钍矿石y测井曲线时避免进行钍和镭的专门分析,本文提出了计算铀含量的关系式:U_K=(S/A_U HC_(PM))0.01%。理论分析和实际测量表明,按此公式针算所得的铀含量U_K,在钍铀比值Th/U和铀镭平衡系数值很大的变化范围内,都近似于矿石中的铀真含量U_(?)。  相似文献   

17.
美国科罗拉多地区,矿产资源丰富,计有金、银、钼、钨、铜、铅、锌、铀、萤石等多种矿产资源。其矿化类型有:①与第三纪岩株共生的浸染状或网脉状钼矿床;②在第三纪火山岩中的贵金属和贱金属组合的脉状矿床;③在古生代沉积岩中的贱金属交代矿床和脉状矿床。前寒武纪岩石中的矿脉,包括含贵金属硫化物脉,金、银碲化物矿脉和钨矿脉。此外尚有前寒武纪沉积铁矿和第三纪沉积岩中的铀矿床,与碱金属侵入杂岩共生的钍—铌—稀土金属矿床等。  相似文献   

18.
柯树北花岗岩体中的金-铀矿脉主要产出在岩体的西南部。该岩体U-Pb同位素年龄153Ma,定位在两条深大断裂的复合部位。通过岩石化学及稀土元素特征研究表明,岩体与华南重熔再生岩浆成因的陆壳改造型花岗岩相一致。矿脉为石英-硫化物型,金、铀矿化与微晶石英和细晶、微晶黄铁矿关系密切。岩体的铀、金丰度高于本区任何其它岩石,矿脉有往深部变好的趋势,推测本区具有良好的成矿前景。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讨论了金银矿床的近矿围岩,富集体,矿石和矿石矿物中放射性元素与贵金属元素的相互关系,产在不同的地质构造部位的4个矿床实例,表明矿体上部的产有大量有色金属硫化物的部位有铀富集的特点,在这些矿床中,蚀变围岩的铀,钍含量往往要高于矿体中的铀,钍含量。  相似文献   

20.
浙西寒武系底部黑色岩系含矿性和有用组分的赋存状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吕惠进  王建 《矿床地质》2005,24(5):567-574
通过对浙西寒武系底部黑色岩系分布区的区域地质和典型矿床的地质特征分析,阐述了黑色岩系的含矿性和伴生元素的赋存状态.黑色岩系的底部为厚度不等的磷块岩(结核)层,其上为金属层或石煤层,金属层的厚度与磷块岩的发育呈正相关,与石煤层的厚度呈负相关.在石煤层或其上部的碳质页岩中含黄铁矿层.石煤中伴生有钒、镍、钼、铜、铅、锌、铀、银和稀土元素,在部分地段可富集成矿.钒或以独立矿物存在,或以类质同象赋存在粘土矿物中;镍主要以独立矿物存在;钼主要与碳、硫、粘土一起呈钼硫化物胶状集合体,经热接触变质作用后形成辉钼矿;铀呈不均匀分散在胶磷矿和碳泥质中,呈类质同象或吸附状态存在;稀土元素主要呈类质同存在于胶磷矿中,部分呈吸附状态存在;铜、铅、锌主要以硫化物和硫砷化物等存在,多富集在金属层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