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塔北铅锌矿床是西天山吐拉苏盆地中新近勘查成功的一个重要热液型铅锌矿床。矿体赋存于晚泥盆世-早石炭世大哈拉军山组第五岩性段酸性凝灰岩中,受断裂构造控制。矿石硫化物的δ34S值介于0.5‰~7.3‰,估算获得成矿流体的总硫同位素值δ34S∑S约2.7‰,具岩浆硫的特征。晚期石膏的δ34S值为4.7‰~5.3‰,表明石膏可能是火山热液中的SO2发生歧化反应或火山喷发带出的H2S挥发分在近地表的氧化环境中反应生成的。矿石铅同位素组成十分稳定,并与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岩的铅同位素组成相似,指示成矿物质来源于赋矿火山岩。碳、氧同位素组成指示成矿流体中碳主要来源于深部岩浆。塔北铅锌矿床可能属于矿化较深的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老湾金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矿床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详细分析河南省老湾金矿床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研究该矿床流体包裹体和氢、氧、硫、铅同位素,结果表明该金矿床的成矿流体为中低温、低盐度的富CO2的K+-Na+ -Cl--SO 2-4体系。氧、氢同位素分析显示,成矿流体δ18O值变化于-5.25‰~+5.37‰,δD变化于-67‰~-76‰,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水和大气降水;硫化物的δ34S值变化于-0.1‰~+5.3‰,平均值为+3.98‰,显示深源硫的特征;Pb同位素组成显示铅主要来源于地幔,有少量地壳铅的加入。综合研究表明,老湾金矿床为受韧性剪切带控制的中-低温热液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   相似文献   

3.
阳山金矿产于勉阳-略阳板块缝合带中,经历了以逆冲推覆构造为主的复杂构造改造。通过构造研究把阳山金矿内的构造分出四期。第一期构造变形表现为由北向南逆冲,为韧性变形,构造置换明显、完全,形成透入性面理,剪切褶皱、无根褶皱、S-C组构、压力影、旋转碎斑、多米诺骨牌、石香肠等构造发育,构造岩为糜棱岩、超糜棱岩、构造片岩,并伴随有大规模的花岗岩岩浆活动,形成于三叠纪末-早侏罗世。第二期构造变形为由南向北的伸展构造,主要表现对第一期面理的改造和再利用,多为韧性变形,可见剪切褶皱、旋转碎斑等构造,构造岩为糜棱岩,顺层张性石英脉的发育,并伴随有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形成于侏罗纪末-早白垩世早期。第三期构造为脆韧性变形,为由南向的北逆冲推覆构造,主要表现为对先期构造的改造,使阳山金矿区南部面理产状发生倒转,形成膝折构造,构造岩为糜棱岩、初糜棱岩,形成于早白垩世晚期。第四期构造为表层次脆性的由南向北的伸展构造,形成构造角砾岩、碎裂岩等脆性构造岩,同时有石英脉和方解石脉顺断层侵入,本期构造形成于古近纪。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白乃庙铜矿床位于中亚造山带温都尔庙加里东增生带铜多金属成矿带,矿床包括南、北两个矿带,南矿带矿体产于白乃庙组绿片岩中,北矿带矿体主要产于加里东期花岗闪长斑岩体内。成矿作用大致分为早、中、晚3个阶段,分别以石英-黄铁矿,石英-黄铜矿、辉钼矿,石英、方解石-方铅矿、闪锌矿组合为标志。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石英流体包裹体中的δ18OH2O值在-3.2‰~5.5‰之间,δD变化范围为-94.2‰~-69‰,随着成矿作用的进行,δD基本不变,δ18OH2O逐渐降低;热液方解石的δ13CPDB为-5.4‰~-2.4‰,δ18OSMOW为-3.1‰~10.9‰,随着成矿作用的进行,δ13CPDB基本不变,δ18OSMOW逐渐降低;硫化物的δ34S值变化范围为-0.6‰~-6‰,显示出幔源硫的特征。碳、氢、氧、硫同位素显示南、北矿带不同成矿阶段流体主要来自岩浆系统,且南、北矿带间没有明显差异,但南矿带流体显示有更多大气降水和壳源物质的加入。结合矿床地质特征分析,认为在加里东期古洋壳经俯冲作用发生部分熔融形成花岗闪长岩岩浆,并沿着裂隙上升到浅部,带来成矿物质,对原始矿源层的成矿物质进行活化富集,在白乃庙岛弧带形成白乃庙斑岩铜矿床。  相似文献   

5.
河南栾川三道沟铅锌银矿床是豫西铅锌银矿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矿床成矿作用划分为早、中、晚3个成矿阶段,即石英-黄铁矿阶段、石英-铅锌银硫化物阶段和石英-方解石阶段。各成矿阶段石英中流体包裹体主要有液体包裹体、气体包裹体、含CO2包裹体3种类型。成矿早、中、晚阶段成矿温度依次降低,分别为260~360 ℃、200~320 ℃、160~260 ℃,成矿流体盐度先升高后降低,分别为4%~10%、6%~12%、4%~8%,密度为0.58~1.06 g/cm3,平均0.86 g/cm3,即成矿流体为高-中温、低盐度、低密度流体。成矿早阶段δD=-67.5‰~-75.1‰,δ18O水=6.4‰~11.1‰;成矿中阶段δD=-106.8‰,δ18O水=5.0‰;成矿晚阶段δD=-86.4‰~ -100‰,δ18O水=-0.7‰~2.2‰,综合研究表明成矿流体为岩浆水或变质水,成矿中-晚阶段有大气降水的加入。初步认为三道沟铅锌银矿床属于中温热液脉型铅锌银矿床,是燕山期岩浆期后含矿热液充填成矿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中国南方灯影峡期(晚前寒武纪)是白云岩广泛发育的海洋碳酸盐沉积时期,在灯影组中部发育从海水直接沉积沉淀的原生白云岩,目前仍保留其原始组构特征。从40个原生白云石(岩)中测得:泥晶白云石的δ13C值为3.64‰,δ18O值为-1.17‰(n=6);白云岩的13C值为3.52‰,δ18O值为-1.86‰(n=15);海水纤状白云石胶结物δ13C值为2.90‰,δ18O值2.65‰(n=8);海水刃状白云石胶结物的δ13C值为2.96‰,δ18O值为-2.41‰(n=8);晶纹层和海水纤状白云石胶结物的δ13C值为2.79‰,δ18O值为-3.13‰。40个岩样的δ13C平均值为3.25‰±0.44‰,δ18O平均值为-2.12‰±0.98‰(均以PDB标准)。对于灯影峡期海相云岩的原始δ13C和δ18O值,不采用所有样品的平均值,而是采用原生白云石沉积物与海水白云石结物δ13C值和δ18O值两个图示分布区重叠部分的最重同位素值,即:δ1C值为4.43‰(PDB标准),δ18O值为-0.62‰(PDB标准),将其作为灯影峡期海洋碳酸盐岩的原始同位素组成。对海水原生白云石胶结物包裹体盐度进行了测定,海水δ18O计算值为2.90(SMOW标准),用原始δ18O值计算的原生白云石形成时的海水温度为40.8 ℃。这说明中国南方灯影峡的海洋为炎热的较高的海水温度环境。  相似文献   

7.
安徽铜陵桂山铜铅锌矿床是铜陵矿集区沙滩脚矿田内近年来新发现的以铜矿为主,伴生铅锌矿的中小型多金属矿床,该矿床的矿体主要赋存于三叠系南陵湖组灰岩与青山花岗闪长斑岩体接触带附近及花岗闪长斑岩体内。本文在对该矿床地质特征的研究基础上,对代表性(岩)矿石进行碳、氢、氧、硫、铅同位素研究分析,据此约束该矿床的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研究成果显示, 桂山铜铅锌矿床中方解石样品中δ13CV-PDB 值为−3.2‰~2.0‰ 间,δ18OV-SMOW 为8.3‰~15.2‰ 间,石英流体包裹体水的δDV-SMOW 为−112.6‰~−6.8‰,δ18OV-SMOW 为10.5‰~14.7‰,矿石中硫化物δ34S值变化范围为−0.9‰~4.1‰,具塔式分布特征,矿石铅中的206Pb /204Pb 比值为18.409~18.585,207Pb /204Pb 比值为15.588~15.703,208Pb /204Pb 比值为38.483~38.843,以上指示了桂山铜铅锌矿床的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水,并有大气降水的加入。分异成矿流体的岩浆可能来源于地幔,且伴有上地壳物质混入的特点。岩浆-地幔的溶解作用,伴有地层中碳质的混入。  相似文献   

8.
白涧铁矿床赋存于燕山期闪长岩和中奥陶统灰岩接触带中,空间上与矽卡岩密切相关; SI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含矿闪长岩加权平均年龄为128.47±1.2 Ma(MSWD=0.65, 95%置信度),代表白涧铁矿床形成的上限年龄;闪长岩Fe同位素组成的变化范围为δ56Fe=+0.043‰~+0.166‰,平均值为0.0915‰±0.019(2SD, n=8);矽卡岩Fe同位素的变化范围为δ56Fe=+0.058‰~+0.083‰,平均值为0.0707‰±0.019(2SD, n=3);灰岩Fe同位素的变化范围为δ56Fe=-0.157‰~+0.042‰,平均值为-0.0575‰±0.019(2SD, n=2);磁铁矿Fe同位素的变化范围为δ56Fe=+0.114‰~+0.146‰,平均值为0.1334‰±0.019(2SD, n=5);黄铁矿-磁黄铁矿Fe同位素的变化范围为δ56Fe=+0.242‰~+0.270‰,平均值为0.2617‰±0.023(2SD, n=3)。闪长岩、矿石和矽卡岩Fe同位素组成的时空演化特征表明它们为同一流体体系演化的产物,具有相同的物质来源,来自于岩浆流体;白涧铁矿矽卡岩型矿体为燕山期华北克拉通破坏过程中岩浆流体成矿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对五龙沟金矿矿集区NW向韧性剪切带中金矿点中的黑云母进行40Ar/39Ar法同位素测年,结果为(242.72±1.69)Ma,表明含金剪切带韧-脆性剪切活动时代及金成矿时代为印支期.区域地质资料显示,此韧性剪切带变形运动学和变形时序与印支期构造-岩浆热液活动事件较一致,其地球动力学背景为造山带构造演化后碰撞伸展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0.
伊犁盆地南缘有机-无机流体耦合铀成矿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伊犁盆地是中国西北部重要的产铀盆地,虽然前人对其成矿流体进行过较为系统的研究,但成矿流体的组分、来源等依然存在较大分歧,尤其是该区成矿流体与蚀变特征、铀成矿的内在联系研究较少。利用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等手段对含矿层砂岩蚀变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并通过分析流体包裹体特征、流体-围岩相互作用形成的蚀变矿物中稳定同位素的组成特征及该区构造演化特征,对有机-无机流体耦合铀成矿作用进行示踪。研究表明:该区流体包裹体主要含有气烃包裹体、液烃包裹体和盐水包裹体;与砂岩型铀矿有关的蚀变类型主要有黏土化、碳酸盐化、硅化及金属矿化,其中黏土化以高岭石化为主;高岭石δ18OV-SMOW 为11.8‰~13.7‰,δDV-SMOW 为-93‰~-48.3‰,与高岭石平衡流体的δ18O(水)V-SMOW为-10.3‰ ~-5.1‰ ; 方解石胶结物δ13CV-PDB 为-18.2‰ ~-7.2‰ , δ18OV-PDB 为-14.5‰ ~-5.8‰ ,δ18OV-SMOW 为15.9‰~24.9‰;黄铁矿δ34SV-CDT为-32.21‰~1.2‰。上述特征揭示,伊犁盆地南缘砂岩型铀矿成矿流体是由大气降水性质的地表水(无机)和煤系地层有机质热演化脱羧基作用产生的有机酸及伴生的CH4 等还原性气体(有机)两部分组成,铀矿体与蚀变矿物皆是有机-无机流体混合及其与周围砂岩相互作用的结果,且此过程伴有微生物的参与。  相似文献   

11.
辽宁白云金矿床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矿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云金矿床是辽东地区的一个大型金矿床,其成矿物质来源及矿床成因一直存在争议。本文系统地研究了白云金矿床的氢、氧、硫和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显示:成矿流体中δ~(18)OV-SMOW值变化范围为13.5‰15.9‰,δD_(V-SMOW)为-107‰-83‰,表明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矿石中黄铁矿的δ~(34)S_(V-CDT)为-8.3‰2.9‰,以富轻硫和贫重硫为特征,与辽河群围岩中黄铁矿的硫同位素组成(δ~(34)S_(V-CDT)为7.0‰18.7‰)有明显差异;矿石中方解石的碳同位素δ~(13)C_(V-PDB)为-2.2‰-0.4‰,类似于火成碳酸岩或地幔包体来源的碳同位素特征,也与辽河群大理岩的碳同位素组成明显不同。成矿元素特征对比也显示,成矿物质来源与辽河群没有必然联系。综合矿床地质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认为白云金矿床是与深部岩浆流体活动有关的岩浆热液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2.
豫西南地区铅锌矿产勘查工作近年来进展迅速,尤其在栾川地区先后发现十余处铅锌银多金属矿脉群、上百条含矿断裂带,铅、锌、银资源前景广阔。对该区铅锌矿的科学研究丰富了华北陆块南缘区域成矿学认识,并促进了进一步找矿勘查工作。栾川地区铅锌矿产在燕山期斑岩体周围矽卡岩中和外围的断裂带(脉状)中。脉状铅锌矿脉石矿物碳酸盐C、O同位素的组成(赤土店矿床1δ3C为-3.66‰~-2.82‰,1δ8O为10.31‰~15.86‰;百炉沟矿床1δ3C为-3.00‰~1.80‰,1δ8O为9.40‰~17.70‰;冷水北沟矿床1δ3C为-4.90‰~-0.40‰,1δ8O为6.00‰~12.50‰)介于典型海相石灰岩(1δ3C为0±2‰,1δ8O为28‰~30‰)和岩浆岩(1δ3C为-3‰~-30‰,1δ8O为6‰~12‰;地幔1δ3C为-7‰~-5‰)之间,指示成矿流体、成矿物质的岩浆和地层双重作用、两种来源特点。综合分析认为,栾川地区铅锌矿有矽卡岩型和岩浆热液充填-交代型两种。  相似文献   

13.
甘肃阳山金矿床微量元素及稳定同位素的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甘肃省阳山金矿位于川陕甘交界地带 ,为近年发现的一特大微细浸染型金矿床。该矿目前已发现 4个矿段 ,均赋存于浅变质的泥盆系地层中。矿体在平面上呈舒缓波状 ,在剖面上为脉状、似层状。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铁矿和毒砂 ,金主要以微细粒金 (2~ 3μm)包裹于毒砂、黄铁矿及粘土矿物之中。矿床微量元素含量研究表明 ,矿石中Au、Hg、As、Bi、Sb等元素较为富集 ,并且其间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显示阳山金矿的形成与富含Au、Hg、As、Bi、Sb等低温热液元素的成矿流体活动有关 ,向深部这些元素含量趋于降低 ,表明成矿流体活动趋弱。矿石石英的δD值为 - 6 0‰~ - 72‰ ,δ18OH2 O值为 8 0‰~ 10 1‰ ,表明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热液 ;矿石黄铁矿的δ3 4 S值为 - 2 2‰~ - 0 7‰ ,不同于泥盆系地层中沉积黄铁矿的δ3 4 S值 (10 9‰ ) ,表明矿石硫为岩浆硫 ,因而阳山金矿床的形成与岩浆热液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黔东南地处江南造山带西南段雪峰隆起西南端,区内金矿床(点)广布,是湘黔金矿集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平秋金矿是该区金矿床的典型代表,其矿体产于下江群番召组浅变质火山-沉积岩,严格受北东向断裂褶皱控制.为理清其成因,对平秋金矿床含矿石英脉中的石英包裹体进行了氢、氧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其δD为-51.3‰~-59‰,818O...  相似文献   

15.
西秦岭阳山金矿带硫同位素特征:成矿环境与物质来源约束   总被引:13,自引:9,他引:4  
阳山金矿带成岩期的黄铁矿主要为立方体-他形,反映出一种较低温度(<200℃)、成岩流体的过饱和度低、快速冷却、氧逸度和硫逸度低、物质供应不足的成岩条件,δ34S值变化范围较大(-4.2‰~12.5‰),反映了硫源自于泥盆系地层,其中灰岩中黄铁矿硫源自于海水中硫酸根离子的还原作用,千枚岩中黄铁矿经历了细菌还原作用。成矿期黄铁矿具有多种晶形,但立方体单晶较少,指示成矿系统处于中-低温(200~300℃)、成矿流体的过饱和度高、缓慢冷却、氧逸度和硫逸度高、物质供应充分的成矿有利条件。成矿早阶段和主阶段硫化物的δ34S值变化范围为-4.2‰~3‰,接近于岩浆硫范围,其中成矿主阶段的黄铁矿以五角十二面体、八面体和立方体形成的聚形更常见,且聚形黄铁矿的硫同位素值变化范围更窄(-2.1‰~1.2‰),更符合岩浆硫来源特征;成矿晚阶段辉锑矿的δ34S值变化范围为-6.6‰~-4.5‰,而与其共生的黄铁矿δ34S值分别是7.6‰和-12.1‰,反映晚阶段除岩浆岩硫源外,浅变质的泥盆系地层也提供了部分硫源。  相似文献   

16.
王家坪矿床位于南秦岭柞水-山阳矿集区东部,金矿体主要产于上泥盆统星红铺组沉积地层中;金属矿物以黄铁矿为主,与金成矿关系密切的矿物为黄铁矿和雌黄.笔者利用LA-ICPMS和LA-MC-ICPMS对成矿期不同阶段硫化物进行微量元素及硫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该矿床成矿中阶段黄铁矿Co/Ni值为0.003~1.1,均小于1,暗...  相似文献   

17.
以林家三道沟、小佟家堡子金(银)矿床为例,系统总结了区内金(银)矿床的成矿条件及地质特征,对矿床的相关岩体、围岩及矿石进行了流体包裹体、稳定同位素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矿床赋存于古元古界辽河群大石桥亚群杨树沟岩组第6岩段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和盖县亚群汤家沟岩组碎屑岩建造中;主要容矿岩石为硅化大理岩、变粒岩、片岩;近矿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和碳酸盐化;自然金的粒度以显微不可见金为主;均一温度(100~200 ℃)、成矿流体盐度(w(NaCl)(1.91 % ~9.73%)均较低;矿石石英中成矿流体δD值为-48.0‰~-93.0‰,δ18OH2O计算值为-8.63‰~+1.31‰,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来自于地热水和原生地层水;矿石硫同位素δ34S值平均为+8.61‰,赋矿围岩、岩体δ34S为+0.50‰~+7.6‰,表明矿石中硫主要来自古元古代地层和印支晚期岩体;金(银)矿石中206Pb/204Pb为17.664~19.186 7,207Pb/204Pb为15.044~15.883,208Pb/204Pb为37.693~38.784,铅源具有壳幔混合源特点。矿床成因类型为沉积变质-岩浆热液叠加型。  相似文献   

18.
豫西东闯金矿床流体包裹体及稳定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东闯金矿床位于华北板块南缘的小秦岭金成矿带中部地区。矿体呈脉状、透镜状赋存于东西向压扭性断裂中,赋矿围岩为太古界太华群变质岩系。成矿作用可分为4个阶段,从早到晚,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别为296~342℃、257~341℃、250~314℃和175~267℃;对应流体盐度w(NaCleq)为5.23%~6.63%、1.63%~8.77%、3.38%~8.61%和8.55%~11.1%,以5%~9%为主,流体成分以H2O-NaCl-CO2为主。估算成矿压力为100~160MPa,静岩压力深度3.6~5.3 km。包裹体水的δDV-SMOW值为-49‰~80.2‰,多数在50‰~60‰之间,δ18O水计算值为3.33‰~7.88‰。碳酸盐矿物δ13CV-PDB为-5.1‰~-1.3‰,δ18OV-SM为9.9‰~15.29‰。矿石硫化物的δ34SV-CDT为-2.75‰~5.52‰,均值1.11‰,而其206Pb/204Pb=16.973‰~17.068‰、207Pb/204Pb=15.322‰~15.394‰、208Pb/204Pb=37.323‰~37.491‰。流体包裹体研究以及H-O、S、C、Pb同位素结果表明,东闯金矿床的成矿流体主要来自深部岩浆,矿质主要来自太华群地层。该矿床为低盐度、中成、中高温岩浆热液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9.
云南鹤庆锰矿床位于扬子地台西南缘,西近三江地槽,地处这两大构造单元的过渡地带。镜下观察,该矿床矿石矿物主要有硬锰矿、菱锰矿、水锰矿、黑锰矿,含有少量的软锰矿和恩苏塔矿。金属矿物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分带现象,主要表现在17线以西以硬锰矿和软锰矿为主,10~15线则以水锰矿和菱锰矿为主,而7~10线以黑锰矿和菱锰矿为主。灰岩样品的δ13C值变化范围为-3.0‰~2.9‰,平均值为0.6‰,其δ18O值变化范围为-9.9‰~-5.5‰,平均值为-7.7‰;而矿石样品的δ13C值变化范围为-46.3‰~-9.8‰,平均值为-24.2‰,其δ18O值变化范围为-16.5‰~-3.1‰,平均值为-8.6‰。综合研究认为鹤庆锰矿形成于浅海局限环境,介质性质由酸性向碱性、由还原性向氧化性转变的过渡带是矿物就位的主要空间,同位素研究认为可能有生物成因的甲烷参与成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