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Alvarez等(1980)提出白垩纪—第三纪(K—T)分界期出现一次火流星撞击事件之后 ,发生大规模生物灭绝的这个时期便引起人们的关注。撞击的影响是 :浮游有孔虫和钙质超微浮游生物大规模灭绝、全球Ir异常、形成契克苏卢博撞击坑、撞击坑附近出现可疑碎屑沉积。麦斯特里希特末期和丹麦早期 ,Laramide造出运动和SierraMadreOriental将细粒碎屑物质输送到墨西哥海盆东北部。坦皮科—米桑特拉海盆K—T界面碎屑沉积显示白垩系上统门德斯组近海泥灰岩和下第三系下统韦拉斯科组互层。此单元上方为年…  相似文献   

2.
正IODP 364航次基于IODP 548-full3建议书和附件548-add4,将解决大型撞击坑的形成对地球环境和生态以及其他相关行星影响的几个问题。墨西哥陨石撞击坑独一无二,它是已知直接与一个绝灭事件相关的具有地面冲击结构的地质体。作为地球上三个最大且保存最好的陨石撞击构造坑,地面冲击结构形态完整、地形呈现"峰环"状。白垩-古近纪陨石(K-Pg)大型撞击坑的灭绝事  相似文献   

3.
一个大的地球外物体与地球碰撞导致了白垩纪-第三纪边界群体的灭绝,这种假设使人们对碰撞是群体灭绝主要原因之一的可能性产生极大兴趣。然而,地球上较少的撞击坑记录不能令人满意地证实所提出的这个假设,因为撞击坑被侵蚀掉,或被俯冲消失。  相似文献   

4.
20年的研究显然已将白垩纪—第三纪 ( K-T)物质灭绝与形成墨西哥尤卡坦契克苏卢博陨石坑的灾难性陨石撞击事件相联系。然而 ,这种联系的因果关系是不确定的。本文验证了Alvarez等 ( 1 980 )首先提出的撞击灭绝事件作用机制的证据 ,即全球尘埃导致光合作用停止。尽管有人提出了其他几种 K-T边界撞击灭绝事件作用机制 ,然而 ,尘埃假说可能是公认的观点。Alvarez等 ( 1 980 )的 K-T撞击灭绝假说认为 ,全球食物链破坏是由于硅酸盐尘埃喷入平流层阻挡了阳光 ,引起光合作用停止所致。进行光合作用的尘埃极限是约 1 0 16 g亚微米尘埃。因此 ,评…  相似文献   

5.
对喷发层和撞击坑的详尽研究是了解巨大陨石撞击地球引起的复杂的物理、化学现象的关键,然而,地球表层往往被掩埋、剥蚀,以致撞击坑和喷发物消失.陆地上保存完好的撞击坑和喷发层极其少见,因此,撞击所引起的许多现象难以确定,尤其是大洋撞击事件.迄今为止,已识别的陆地撞击构造只有10%是海洋撞击事件造成的,其中极少数含有相应的喷发物和撞击波沉积物.米约尼尔构造直径40km,是一个明显的不规则构造,对巴伦支海中部3.6km厚的中生代沉积台地相地层产生影响.此构造位于水下350—400m处,被400m厚的年轻沉积层所覆盖.研究人员…  相似文献   

6.
在晚始新世早期的沉积物记录中 ,至少两次地外行星对地球的强撞击产生了至少两个紧邻的冲击抛出物散布场 (含单斜辉石类球粒散布场和北美陨石雨散布场 )。两个直径为90~100km的撞击坑被认为是抛出物散布场的来源 ;切萨皮克海撞击坑和Popigai撞击坑。在某些地区计算的这两个抛出物地层相差10 -20ka。然而 ,在大多数地区 ,由于其中的一个地层缺失或者垂向混合 ,两个地层已无法辨认。北美陨石雨散布场的玻陨石40Ar/ 39Ar测年 (两个地层的上层 )为35.5Ma。生物地层学研究揭示了这些撞击碎屑层与海洋生物的…  相似文献   

7.
IODP 364航次基于IODP 548-full3建议书和附件548-add4,将解决大型撞击坑的形成对地球环境和生态以及其他相关行星影响的几个问题。墨西哥陨石撞击坑独一无二,它是已知直接与一个绝灭事件相关的具有地面冲击结构的地质体。作为地球上三个最大且保存最好的陨石撞击构造坑,地面冲击结构形态完整、地形呈现"峰环"状。白垩-古近纪陨石(K-Pg)  相似文献   

8.
埋藏65Ma的墨西哥契克苏卢博撞击构造是地球上最大的保存完好的撞击坑。地震反射数据揭示为一多环盆地,是太阳系最大的撞击坑。研究人员根据地震资料,将地表地形和近地表构造与地壳深部变形作用相联系,首次提出多环撞击坑分辨率的第三维数据。他们对三种不同的环状...  相似文献   

9.
从太平洋底发现外星撞击地球的痕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偶然发现于太平洋M14岩心中的微玻璃陨石的显微特征和物质成分的全面研究,首次发现了撞击坑反弹结构、亲铁元素铱、锇等异常、不定形碳、未饱和无环碳氢化合物、有机质及多种挥发分子,根据这些痕迹和证据肯定了发生于大约2.14~2.30MaBP的一次外星撞击地球事件,并推测撞击地球的外星可能为一彗星碎片;另根据岩心中微玻璃陨石层同该岩心中地磁事件和地磁倒转的联系,进一步论证了这次外星撞击地球事件的发生.最后,笔者提出了发生撞击事件的时代──2.14~2.30MaBP可作为深入研究和划分地质历史中第三纪-第四纪界线的重要参考时代,有待科学家通过更多的发现和长期研究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0.
人们对于白垩纪—第三纪边界契克苏卢博撞击事件的真实性是普遍接受的 ,然而 ,对于其古环境和古海洋影响仍存在争议。在发现契克苏卢博撞击坑以前 ,K—T界 87Sr/86Sr比值的变化被作为支持撞击假说的依据 ,此后被用于推测撞击事件对大陆风化作用的影响。根据生物地层学 ,87Sr/86Sr结果用于讨论有争议的高纬度地区 ,K—T后出现的白垩纪有孔虫的最佳解释是再沉积 ,而不是残存。然而 ,多项研究表明 ,此边界 87Sr/86Sr比值的变化模式明显不同。为了更好地证明K—T边界海水 87Sr/86Sr的演化和准确确定…  相似文献   

11.
1995年年底,大洋钻探计划调查船JoidesResolution号驶离美国迈阿密,赴加勒比海进行了两个月调查,取得了有关古灾难性事件的新证据。 此次调查的一个重要收获是,收集到6500万年前陨石撞击事件的证据。这一事件导致恐龙和许多其他生物灭绝,在全球范围产生了重要影响。它引起一个地质时代(白垩纪)的结束和另一个地质时代(第三纪)的开始。  相似文献   

12.
太平洋洋底虽然有大规模的洋底高原和大量大大小小的海山,但西北太平洋的Shatsky海隆不管在构造位置上,还是在理解洋底高原成因所特有的重要证据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对研究太平洋各隆起形成的机制有重要参考价值.目前,对Shatsky海隆的形成有3种主要假说:(1)地幔柱头假说;(2)洋中脊假说;(3)陨星撞击假说.这些假说...  相似文献   

13.
大鱼的脆弱     
《海洋世界》2009,(4):8-8
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一颗小行星撞击了地球,地球上烟尘漫布,藻类和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最终导致包括恐龙在内的几千种生物的灭绝,一些大型鱼类也在那次大灭绝中从地球上消失。最近,科学家通过研究推测,大型的掠食性鱼类比其他鱼类更容易灭绝,掠食性鱼类体型较大、上下颚闭合速度快,它们以捕食其他鱼类为生,是海洋中的顶级捕食者。但是,它们的个体成熟慢、种群发展速度慢。位于食物链的顶端意味着大鱼们缺少天敌,但那里同时是一个危险的位置——科学家表示,在灭绝事件中,受到最严重打击的往往是大鱼。  相似文献   

14.
墨西哥湾地区两类高能沉积层分布在白垩纪—第三纪(K—T)界面或其附近层位 ,与契克苏卢博撞击事件有关。在得克萨斯、墨西哥东北部和亚拉巴马 ,K—T界面由高能粗粒碎屑单元构成 ,其厚度为4m ,基底含有喷发产物 ,顶部粘土层出现同生Ir异常。在南部恰帕斯和塔尼斯科地区接近撞击坑和坎佩切海台西缘附近的K—T喷发层序下方发现数十米厚的混杂碳酸盐角砾岩。滨外坎佩切海台西部是墨西哥东南部的石油高产区 ,Cantarell油田位于此区。该油田已产原油69.34亿桶 ,天然气8365×107m3,尚待开采储量为 :原油101…  相似文献   

15.
太平洋撞击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状的太平洋暗示着它与地球上别的狭窄的扩张分裂型大洋有不同的成因和演化历史.太平洋是由于一次巨大规模的撞击事件撞破岩石圈后、上部塑性地幔的玄武岩浆从坑底溢出而形成的.从洋底分布的玄武岩年龄上限和滨太平洋地区的构造热历史研究表明了这一灾难性事件发生在二叠纪与三叠纪之间.这一撞击事件形成了具明显微量元素异常的P—T界线粘土层,并与地史上最大的一次生物绝灭(约96%以上生物种灭亡),以及地磁场的重大倒转,古气温和大气成份的突然性变化,地球的剧烈性膨胀,海水的大规模损失,地球自转速度加快等一系列突然事件相重合.  相似文献   

16.
谁操纵了鲸类的命运 鲸(Whale),地球上现存最大型的动物,也是最大型的哺乳动物,曾经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大洋的海洋霸主,但它们在用现代科技武装起来的人类面前,再也强大不起来了。如今,徘徊在灭绝边缘的鲸类除了面临海洋污染、船舶撞击、噪声污染、渔业误捕和渔网缠绕等因素造成的危险外,更主要的威胁来自于捕鲸船的围猎。  相似文献   

17.
前寒武纪—寒武纪边界处的海洋缺氧事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寒武纪—寒武纪 ( PC— C)边界处两个明显不同演化阶段的地层主要根据以下几点事区别 :1可视后生动物组合的变化 ;2化石埋藏条件的变化 ;3痕迹化石组合的变化 ;4寒武纪最早期海洋沉积物中生物扰动强度的增加。生物的这种不连续性归因于生物大量灭绝以及软体生物化石埋藏窗的关闭。有不少迹象表明埃迪卡拉动物群不断减少和有骨骼的无脊椎动物群的出现之间发生了地层超覆 ,这些迹象包括在寒武纪沉积物中发现了埃迪犬拉动物群 ,弄清了寒武纪大爆炸之前没有出现生物大量灭绝事件。另一方面 ,有人认为富营养的底层缺氧水团向上贯穿运动导致生…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基于^39Ar/^40Ar测年数据,位于尤卡坦北部Chicxulub处的埋藏环状构造一直被认为可能是K~T边界上的撞击坑。该年龄数据与以前报道的其上层状泥灰岩和灰岩属于早、中麦斯特里希特阶(K2)的古生物年代结论相左。可能的解释包括特征化石的鉴定失误,  相似文献   

19.
特提斯陆架南部(埃及)古新世末期底栖有孔虫灭绝事件纪录B。Schmitz等过去90Ma深海底栖有孔虫群的最急剧变化出现在古新世末期。对南极毛德海隆的ODP690B孔详尽的研究表明,底栖有孔虫灭绝事件发生在短暂(<100ha)的异常深海环流出现之始。在...  相似文献   

20.
采用三维非线性动态有限元方法对抛锚撞击海底管道进行模拟。建立霍尔锚模型,考虑管土相互作用,研究不同撞击能量下抛锚撞击管道的机械损伤(最大凹陷)变化规律。对不同防护措施的防护效果进行探讨,包括埋深、混凝土配重层、加大径厚比等措施。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两者结果吻合较好。结果表明:当锚与管道接触面积越小时,锚对管道的撞击凹陷越大;加大埋深对抛锚撞击管道有很好防护的作用;管道内压对抛锚撞击管道有一定的抵抗作用;混凝土配重层对防护抛锚撞击管道的防护作用不明显;增加管道壁厚是防护抛锚撞击管道的有效措施之一,也应考虑经济性。本文研究结果为实际工程中降低抛锚撞击管道机械损伤后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