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我国泥石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泥石流是一种突发性的自然灾害现象,多见于半干旱和半湿润山区以及处于退缩阶段的高山冰川(特别是海洋性冰川)的边缘地区。有些山区,地震活动过程中也伴生有泥石流。泥石流是产生在沟谷中或坡地上的一种饱含大量泥沙石块和巨砾的固液两相流  相似文献   

2.
1986年10月20-24日,第二届全国泥石流学术会议于成都召开。这次会议充分体现了我国泥石流研究巳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与会代表来自全国80多个单位,有180余人之多。代表人数为历届同类会议之冠,会议规模空前。 代表中既有泥石流学科带头人,又有长期从事泥石流工作的实干家,还有刚出校门的泥石流队伍的生力军。与会者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会议收到论文128篇,其中不少论文资料丰富,观点新颖,有新创见,水平较高,引人注目,显示出我国泥石流研究工作的蓬勃开展,泥石流学科变化的日新月异影响深远。 纵观五天会议,使代表们感受很深的事情有:  相似文献   

3.
泥石流流速是泥石流动力学研究最重要的课题之一,也是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不可缺少的计算依据。所以国内外的许多研究单位和生产部门都很重视这一工作。我国对这项课题的研究可分为二个阶段。  相似文献   

4.
日本京都大学防灾研究所泥石流学家高桥保教授,应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研究所的邀请,于1982年10月18—20日在成都讲学三天。讲学的内容有:1.日本泥石流研究现状;2.泥石流及其堆积过程;3.潜在泥石流及泥石流危险区的确定;4.泥石流的防治;5.土壤侵蚀及人类活动。我国30多个从事泥石流工作的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交通、矿山、水利等生产单位和设计部门的50余位专家和科研人员听取了讲学内容,并与高桥保教授就泥石流有关问题进行了座谈、讨论和交流。  相似文献   

5.
泥石流是意大利山区(尤其是境内阿尔卑斯山区)的一种主要山地灾害。从水力学和地貌学角度,综述了意大利的泥石流研究现状和进展,简介了一些有广阔前景的泥石流研究方法,如泥石流仪器监测法和泥石流起动过程的地质技术分析法,另外概述了三个有代表性地点的泥石流研究实例.  相似文献   

6.
在回顾了我国高山土壤分类后,概述了高山土壤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阐述了土壤分类命名原则,提出了新的高山土壤分类系统以及涉及这些土壤的土纲及其以下级别的检索。  相似文献   

7.
我国山区城镇泥石流灾害及其成因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我国受泥石流危害与威胁的县级及以上城镇达150余个,分布在20个省级行政区及特别行政区内,占省级行政区划总数的58.82%。灾害具有如下特征:城镇人口密度大,建筑物多,财产集中,因而泥石流的成灾率高,造成的人员伤亡多、财产损失重,并严重地制约了城镇及辐射区的经济发展。造成灾害的主要原因:受山区地形条件的限制,城镇选址困难,一些城镇不得不设在泥石流活动区;一些新建城镇选址时对泥石流的危害性认识不足,设在了泥石流危险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山区城镇发展缺乏合理规划和相应的防灾规划;与泥石流争地及破坏生态环境等不合理的人类经济活动增多,增大了泥石流的危害范围、活动规模与活动频率;防灾工程标准较低等。城镇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应从其特征与成因着手进行。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文化地理学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作为人文地理学重要分支之一的文化地理学,在我国出现晚但发展快。纵观十余年来的发展情况,可大致概括为:(1)文化地理学理论从引进到消化进而有了较大的发展,(2)区域文化地理的研究从宏观走向微观,(3)历史文化地理的研究从断代走向区域,(4)专题性文化地理的研究从单一走向多元,(5)综合性文化地理的研究从核心扩展到边缘。其总趋势是逐渐走向具体化、区域化、综合化。  相似文献   

9.
我国土地评价研究的近今进展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近年我国的土地评价研究已从大范围向中、小范围深入,从大农业综合评价转向农、林、牧单项评价甚至单作物评价,旅游用地评价和城市土地经济评价等非农业用地评价也得以展开。评价理论全面深化,计量方法及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新技术手段得到日益广泛应用。这些表明,我国的土地评价研究已进入一个新阶段。今后,应进一步拓宽研究领域,努力实现方法的规范化,大力加强基础研究,进一步革新研究手段,建立土地评价数据库。  相似文献   

10.
东北区泥石流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德人  孙传生 《地理科学》1996,16(3):245-251
通过实地考究研究,对东北区泥石流形成的综合环境背景,泥石流活动状况和基本特征,主要类型分布规律,发展变化趋势以及防治对策等问题进行初步研讨。  相似文献   

11.
泥石流防灾优先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刘希林 《地理科学》2001,21(2):113-117
防灾优先性是减灾决策的组成部分,阐述了防灾优先性与减灾先性的关系及其在灾害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泥石流防灾优先性评价模式和计算公式,并应用于四川阿坝州。研究成果可为各级政府和灾害管理部门制定泥石流减灾规划和防治政策提供科学基础和决策依据,亦可为其灾害类型的防灾优先性评价提供参考模式。  相似文献   

12.
X432007010216四川省山区城镇山洪灾害特征分析=Analysis of characters of torrent disasters in the towns of the mountain areas,Sichuan,China/高延超,何杰…∥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3(1).—84~89四川省山区城镇山洪灾害分为溪河洪水、泥石流、溪河洪水 泥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上游泥石流危险度区划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长江上游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生态环境脆弱,泥石流活动强烈,为了长江上游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建设,开展了泥石流危险度的区划工作。区划采用综合研究与重点研究相结合,区域总体研究与典型区研究相结合,因素分析与相关分析相结合,间接自然指标与直接自然指标相结合,以及自然危险度与经济发展程度相结合的方法,将长江上游划分为五级泥石流危险程度不同的类型区。  相似文献   

14.
一、对象和任务区域泥石流以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全部泥石流现象为研究对象。这个空间范围可以是行政区划的,也可以是一个自然区域。通过对一定区域内泥石流现象的各种研究,揭示泥石流在空间上的分布及发生、发展、演化和消亡的过程,最终为该地区泥石流的预测预报及其治理服务。为此,首先我们应当把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泥石流发生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地处中原,位于全国二、三级地貌阶梯的过渡带,是一个泥石流多发地区,造成了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泥石流灾害受地质、地貌、水文、气象、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控制,是山区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恶化的产物.首先介绍了河南省泥石流概况,分析了河南省泥石流发育特征及其成因,归纳出10个主要泥石流发生的环境条件因子,对其量化权重标准进行了说明与评价;按耗散结构熵变的观点,建立了河南省泥石流灾害趋势系统熵模型并进行了评价与验证,指出了该模型的不足之处;最后,对河南省泥石流趋势分析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三十年来我国地貌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密切联系生产,联系实际,联系群众,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7.
我国区域水文学的研究是在解放后其正发展起来的。尽管迄今人们对区域水文学仍有不同的认识,例如区域水文学是否可以与水文地理学等同,或是区域水文学是否应隶属于区域地理学等等,但是作为水文学的分支学科是无疑的。区域水文学从整体的观点来研究区域水文情势。区城可以是功能区,如城市、出口加工中心区等,或为自然景观区,如干旱区、喀斯特区等,也可以是行政区。目前,许多水文水利工作者已在致力于区域水文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我国自然地理野外定位试验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秉维  左大康 《地理学报》1990,45(2):225-234
本文叙述了我国地理学界在沙漠、冰川湖沼、地表热量和水量平衡、积雪和雪崩、泥石流、滑坡和坡地侵蚀等方面十多个野外定位试验站的工作和成就,并对今后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东北地区的泥石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所指的东北地区,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哲里木盟和呼伦贝尔盟。本区随着山区开发、建设的蓬勃发展,山地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地破坏,因而泥石流活动也日益加剧和发展,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重大损失,从而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本文就本区的泥石流作一分析,供研究和防治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20.
刘希林 《地理译报》1996,15(1):49-52
东部阿尔卑斯山的地形、地质和水文条件决定着奥地利泥石流活动可能性的区域差异。松散固体物质(主要为高海拔地区的冰碛物)常常引起奥地利西部联邦各州的泥石流灾害。沿东南部阿尔卑斯山区降雨强度达世界记录(2小时30分降雨600—670mm)。沿北部和南部边界地区也常有日降雨量200—250mm的情形。泥石流沉积量达10万或100万m^3。泥石流冲积扇的地貌形态可表征流域的类型和受灾害冲击的程度。主沟地貌形态可用于计算泥石流的流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