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罗红 《地球》2010,(1):14-17
谢谢你,十几年来一直默默地支持我的妻子! 谢谢你们,好利来的同事们,我们一直站在同—个镜头后面,眺望同样的风景! 谢谢你们,所有好利来人的家人们,你们的理解与支持.我永远铭记!  相似文献   

2.
正到4月22日,我们又将迎来一个属于全人类的重要日子——"世界地球日"。今年已经是第49个,明年就将迎来50周年的重大节点。近半个世纪以来,每年在这一天,全世界数十亿人都会用各种形式行动起来,不分民族国家、不分身份种族、不分贫富贵贱,异口同声地呼喊着同一个主题——保护地球!珍惜我们共同的唯一家园!在当下这个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并行、生产与消耗齐增、机遇与危机共存的时代,这样的呼喊看似简单,每年  相似文献   

3.
20 0 2年 1 0月 1 4~ 1 6日 ,地震工程与防震减灾界的一次盛会——新世纪地震工程与防震减灾学术研讨会 ,在金秋硕果累累的北京雁栖湖畔召开。会议由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工程力学研究所、工程地震研究中心共同主办。在学术研讨会上 ,胡聿贤院士、谢礼立院士、林皋院士、张楚汉院士、张国民研究员、董伟民先生、K.T.Chau及周锡元院士等分别作了题为“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基于人员伤亡控制的抗震设防决策分析”、“混凝土动力特性与拱坝非线性地震响应”、“复杂地质环境下高坝安全稳定性”、“大陆强震机理与预测研究阶段进…  相似文献   

4.
主编寄语     
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使期刊更加贴近读者、贴近科研,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从2021年第一期起,《世界地震译丛》更名为《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该刊于1970年5月由已故著名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顾功叙教授倡议创办、并任第一届主编,原名《科学技术参考资料·国外地震资料》。1974年更名为《国外地震》,1982年更名为《世界地震译丛》,陈运泰院士担任主编。  相似文献   

5.
由中国地震学会设立的第三届李善邦青年优秀地震科技论文奖 ,在中国地震学会第九次学术大会期间颁发。陈院士、陈运泰院士、马瑾院士、石耀霖院士为获奖者颁发了奖状、奖励证书及奖金。第三届李善邦青年优秀地震科技论文奖获奖论文及作者见表 1。许力生等 7位获第三届李善邦青年优秀地震科技论文奖的青年科技人员 ,是奋斗在我国地震科技工作岗位上许许多多青年科技人员的代表。他们这次获奖 ,是他们平时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努力工作的结果。中国地震学会对许力生等 7位青年科技人员获第三届李善邦青年优秀地震科技论文奖表示热烈的祝贺 !…  相似文献   

6.
段雯娟 《地球》2014,(8):55-59
经过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调研、摸索、技术储备和攻关,伴随经济持续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力实施,盐湖,这个蕴藏着丰富资源和巨大价值的聚宝盆,正在迅速揭开神秘面纱,彻底展露她的无穷魅力,从以往的“小打小闹”进入到大规模开发的新阶段。7月14日至18日,第12届国际盐湖会议于河北廊坊召开,由国际盐湖学会和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围绕“未来盐湖——全球可持续性研究与发展”的主题展开探讨。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钟自然、国际盐湖学会主席Aharon Oren、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绵平等10位两院院士出席,与来自世界各国的200余位盐湖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从地质学、盐湖学、生物学、盐类资源综合调查与开发、生态学及环境保护等多领域、多角度、多层面,研讨未来盐湖的全球可持续性研究的新进展、新方法和新理念,共同为盐湖未来的科学研究、资源综合利用及保护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7.
读者沙龙     
《地球》2016,(10)
正微凉的秋风到来之际,陪伴我们度过一整个春夏的"《地球》读者春夏地质摄影大赛"迎来圆满收官。无论是春天的花色满园还是夏日的山高水长,每一张照片后面都是热心读者与我们分享的喜悦、感动和幸福。感谢所有投稿的读者朋友,元气满满的你们让世界都多了一份明亮!在所有参赛照片中,经过认真筛选和反复评议,我们最终评出三等奖8名(各获中国地质博物馆建馆百年纪念徽章一套)、二等奖5名(各获  相似文献   

8.
2020年5月20日,万卫星院士永远离开了我们.先生是学术造诣深厚的空间科学与行星物理学家,是个人魅力非凡的学术带头人,是我国行星物理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本文简要回顾了先生一生的学术轨迹,借此深切怀念先生!  相似文献   

9.
读者沙龙     
《地球》2017,(7)
正这个夏天,让你我相遇炎炎夏日来临,我们的"《地球》‘踏青之旅’春季地质摄影大赛"告一段落。在今年的春天,我们一起感受了登高望远的壮怀豪情,一起体会了春水东流的雅致闲情。感谢所有投稿的读者朋友,是你们分享的美景让这个春季定格了许多的美好。在所有发送至本刊官方邮箱和微信公众号的活动照片中,经过认真仔细的  相似文献   

10.
最近,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授予美国著名地震工程专家豪斯纳(George W. Housner)博士该所名誉教授称号。豪斯纳博士系美国科学院和美国工程科学院院士,加州理工学院终身名誉教授。他是当代国际地震工程领域内公认的著名科学家,是世界地震工程学的主要奠基者,被誉为“世界地震工程学之父”。  相似文献   

11.
段雯娟 《地球》2014,(6):14-17
每年的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它的确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它是联合国促进全球环境意识、提高政府对环境问题的注意并采取行动的主要媒介之一。  相似文献   

12.
陈正 《地球》2011,(5):94-95
“贵州紫云格凸河喀斯特地貌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之一。”这是先后3次到紫云考察的法国科学院院士、地理学教授、著名的喀斯特专家理查德·迈耶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为纪念苏联地震站80周年和“普尔科沃”、“斯维尔德罗夫斯克”地震台75周年,苏联地震抗震建筑联合会和苏联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于1981年11月10—13日在列宁格勒科学家之家联合举办了第一次纪念加里津报告会。加里津(1862—1916年)院士既是苏联地震学的奠基者,又是世界地震学奠基者之一。他的一生精力倾注在两个方面——建立经过周密规划的苏联地震台系统,研制能给出既有定性特性,又有定量特性的地震记录的地震仪器,从而最终解决地震学面临的一切问  相似文献   

14.
《地球》2020,(6)
正珠穆朗玛峰,屹立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世界第一高峰。作为地球之巅,全年平均温度仅为-29℃,如今却每年都吸引着数以百计的登山者,只因为比山更高的,是屹立在峰顶的勇者。2020年,是中国人首次登顶珠峰60周年,为了纪念这一历史壮举,5月,中国入再次踏上了攀登珠峰、测量高程的征途!  相似文献   

15.
1991年7月,我从地震学校毕业,经彭克中老师推荐,来到我国地震工程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胡聿贤院士办公室工作,有幸得到了胡聿贤院士和夫人戴月棣先生的教育和培养,使我终生受益.后来,由于我的工作变动,离开了先生的办公室,但先生依然非常关心我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每次见面,先生都会十分详细地询问我的工作情况,鼓励我坚持学习,努力工作.在喜迎胡聿贤院士和戴月棣先生九十寿辰之际,回想和先生在一起相处的时光,敬仰之情油然而起,先生工作和生活的场景历历在目.藉此,将对二老的敬仰之情落于纸际,激励自己努力工作,珍惜时间,热爱生活.  相似文献   

16.
正草长莺飞,春意渐浓,而"地球之肾"——湿地,也换上了绿意盎然的春装。在不久前举行的2019年世界湿地日中国主场宣传活动上,国际湿地公约组织为吉林通化哈泥湿地等8处湿地代表颁发国际重要湿地证书,至此,中国指定的国际重要湿地达57处。在这个最适合踏青的时节,不妨去看看这些湿地,开启一场清新的自然之旅吧!  相似文献   

17.
曾凡祥 《地球》2010,(5):60-63
融入了世界智慧的各国场馆让人流连忘返。然而,它们当中大部分存留于地球上的时间只有184天。“去拍!去记录!使它们短暂的生命,通过拍摄成为可以保存下去的永恒!”2010上海世界博览会,固然是世博历史上的一瞬,但她以无穷的艺术魅力、感染力和影响力,给全人类留下了宝贵的世界遗产。  相似文献   

18.
郝记川 《地震学报》2000,22(1):110-110
庆祝中国地震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于1999年12月29日在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召开.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学会理事会、中国地震学会各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局京区各有关单位、中国地震学会会员单位和各有关全国性学会的代表约250位来宾参加了大会.参加大会的还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曾庆存院士、中国地震局局长陈章立同志、中国地震学会理事长陈运泰院士、中国地震学会前任理事长丁国瑜院士、秦馨菱院士、曾融生院士、马宗晋院士、陈颙院士、马瑾院士、许绍燮院士等.中国地震学会秘书长邹其嘉在…  相似文献   

19.
2018年是梅世蓉先生诞辰90周年。为了纪念这位为地震预报事业奉献一生的前辈,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特别邀请马瑾院士为中国地震预报论坛摘要专辑撰稿"地震预测战略中若干问题的讨论"。愿我们继续发扬前辈光荣传统,不断推进地震预报这个世界难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20.
《地球》2015,(7)
<正>"纵观中国历史,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海洋;海洋强国之梦,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近!我们从事海洋研究的人,应该有这样的责任和信心,在国家海洋战略发展的重要时期,承担起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吴立新近日在接受《地球》记者采访时慷慨陈词,言谈中流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