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位于四川西北部的黄龙和九寨沟自然地质公园以其独特的高寒岩溶地质景观(钙华景观和层湖叠瀑景观)蜚声中外,被列为世界级风景区,本文介绍了黄龙钙华景观,将其分为钙华滩流,边石坝彩池,钙华瀑布,钙华洞穴和钙华泉,描述了九寨沟优美原层湖叠瀑景观,以及各主要景点的诗情画意。  相似文献   

2.
川西北岷山灰岩区喀斯特堰塞湖形成中的生物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捷 《湖泊科学》1993,5(1):32-39
川西北岷山灰岩区内的喀斯特堰塞湖是一种特殊的湖泊地貌类型,它是在一定的地质地貌条件及水化学条件下由生物作用参与并促进生物型灰华的快速沉积并堰塞河道而成。野外沉积构造和湖泊形态观察、水化学分析及室内对灰华体的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的观察结果表明,生物作用以多种方式存在着。多种生物(苔藓、藻类、灌草丛等)在生物型灰华堤堰的形成(也即喀斯特堰塞湖的形成)过程中的不同生物作用(包括同化作用、拦截作用、毛管作用、捕获粘结作用及构架作用)贯穿于灰华沉积的复杂循环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3.
沉水植物驱动的水环境钙泵与水体磷循环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水体磷循环是水柱和对应的沉积物中发生的各种非生物和生物的磷迁移转化过程.与此同时,沉积物中钙通过沉水植物吸收和转运,从该类植物的叶面释放至水柱中,释放的Ca2+与水柱中的CO23-一起形成碳酸钙.在这一过程中,水柱中少量溶解性磷分配在碳酸钙中形成CaCO3-P共沉淀,导致水体中可溶性磷向难溶性磷转化,这种由沉水植物驱动的水环境钙泵在水体磷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证明,沉水植物菹草叶面上有CaCO3-P共沉淀的形成,且这种共沉淀的含磷量变化范围很宽.另一方面,新近沉积物中钙与磷的沉淀物存在一个由聚磷酸盐向磷灰石逐渐演变过程,而沉水植物叶面上的含磷共沉淀作用是否也存在由聚磷酸盐向磷灰石的变质过程,该过程在沉水植物生长期间是否发生关系到沉水植物除磷效果值得深入研究.本文从水体磷循环概述、钙在水体磷循环中的作用和沉水植物驱动的水环境钙泵假说及其在水体磷循环中的意义等方面综述了钙在水环境中的迁移对水体磷循环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泥页岩一般具有低孔、低渗的特性,北美页岩气勘探开发经验表明此类页岩储层需经过大规模的压裂改造才能够获得商业产能,因此页岩可压性是评价页岩是否能作为"甜点"的关键指标之一.本文以焦石坝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奥陶系五峰组页岩为例,从岩石脆性、地应力特征以及裂缝发育程度三方面评价焦石坝地区的可压性.其中,利用Rickman公式结合叠前地震反演预测证实焦石坝页岩脆性指数较高,构造主体部位脆性指数大于50%,反映页岩易于破裂;页岩岩心实验室测试数据则表明焦石坝地区页岩水平应力差较小(小于0.14),反映页岩在进行工程压裂时易于形成裂缝网络;同时焦石坝地区页岩岩心可见的大量微裂缝,裂缝预测结果也表明构造主体部位网状裂缝发育,更加有利于页岩储层的压裂改造.综合三方面条件来看,焦石坝地区页岩较好的可压性是本区页岩获得商业开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湖泊藻华问题已成为全球水生态环境领域面临的长期挑战,风力条件变化和引调水工程的水力调度能改变湖体水动力结构,对藻类的生长和聚集过程产生影响,进行该过程的精细化监测和机制分析对于湖泊藻华预报预警和应急处置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Hiamwari-8/AHI卫星遥感高频监测数据,对比分析了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DVI)、增强植被指数(EVI)和浮游藻类指数(FAI) 3种不同指数对太湖藻华的反演效果,开展了典型风力条件下和水力调度下太湖藻华生消过程的持续监测分析。结果表明,FAI对藻华区域和非藻华区域的区分更加明显,其阈值提取的藻华面积与基于MODIS图像解译的藻华面积的相对误差最低,为-2.27%。当营养盐充足且水温持续保持在蓝藻大量生长增殖的阈值以上时,风力条件是导致太湖藻类迁移聚集的关键因子,风向主要影响藻类的水平迁移,使其进行方向性迁移并逐渐形成大面积藻华区域。风速主要影响藻类的垂向迁移并存在临界阈值,当风速低于约2.5 m/s的临界风速时,藻华面积随风速增加而增加;当风速高于临界风速时,藻华面积随风速增加而降低。水力调度对距离较近的贡湖湾区域具有显著影响,主要通过水动力扰动来影响...  相似文献   

6.
选择地处西北半干旱区、又具有代表性的黑木沟标准剖面,逐一测试其土层中的碳酸钙与干容重,进而由相关参数推算各土层的碳酸钙的沉积速率(V,下同),这是笔者的尝试。结果表明,该剖面中的碳酸钙的沉积速率,均有自下而上递增的趋势,各层总平均速率为0.20g/cm2·103a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水坝数量达86 000座以上,其中95%以上是土石坝。土石坝在地震灾害中作为承灾体,一方面引起土石坝坝体的破坏,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另一方面,还可能演变成为危险的次生灾害源,引发次生水灾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同时在地震后还常常因水坝无法正常发挥水利设施功能,造成灾后生产、生活的困难。在地震发生后,通过对土石坝地震灾害损失开展简便、快捷的预测评估,可以为有效开展地震应急工作,合理分配救灾人员、物资,及时救援,避免次生灾害发生提供参考。同时,通过土石坝震害预测及快速评估方法的研究,可以深化对土石坝的地震反应机制的认识,在坝体设计施工时预先采取抗震措施,避免或者减轻可能造成的破坏和损失。目前国内外对土石坝震害预测与快速评估方法的  相似文献   

8.
阿尔及利亚边缘是一个地震活动很活跃的地区,上个世纪以来,发生了多个高震级的地震。本研究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把岩土工程技术和沉积学的数据结合起来,量化评价当今阿尔及利亚边缘的斜坡稳定性问题。动三轴液化试验、固结试验和十字板剪切试验等土力学试验,被运用在研究区收集来的沉积岩芯上。结果显示,对于2003年5月21日Mw=6.8级的布米尔达斯地震,理论评估在距离震中30km开外的沉积柱仍具有发生液化的潜能。正如对钻孔岩芯中沉积物的描述那样,我们指出薄层的粉砂质岩层是导致沉积岩在地震中变形和发生液化的主要原因。数值计算表明,斜坡破坏可能发生在地震的峰值地面加速度(PGA)超过0.1g时,并且当地震的峰值地面加速度低于0.2g时,浅层的粉砂质沉积物可能会引发砂土液化。另外,把预测的斜坡破坏和海底地形图观测出的破坏迹象作比较可以得出,地震和随后的大量位移能够解释如今这个区域的地形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9.
砾石钙膜显微纹层的扫描图像分析及其测年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文俊  郭华  刘百篪 《地震地质》2003,25(1):123-132,F004
砾石钙膜作为一种反映环境变化的沉积物标志 ,记录了比较完整的环境和气候信息 ,其实物的直接表现形式就是沉积了明暗相间的纹层 ,而形成明暗纹层的主要原因是受沉积时碳酸盐的纯度和结晶物的粒度以及杂质等的影响。作者用普通的扫描仪获取钙膜纹层明暗度图像 ,通过计算机自动识别获取明暗度变化的特征曲线 ,并将其与深海氧同位素曲线、黄土 -古土壤序列、黄土粒度曲线、磁化率曲线等进行对比分析 ,从而达到确定砾石钙膜所代表的地貌面年龄的目的 ,同时分析其气候效应。初步研究表明 ,这种方法是可行的 ,它不仅提高了定年的精度和时间跨度 ,同时也拓宽了沉积物年代学方法在古环境及古气候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在地震勘探中,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苏里格西地区的第四纪小型河湖沉积盆地会产生一种强干扰波.为了探索该干扰波特征及形成机理,通过对大量的试验资料对比分析,综合研究了该沉积体的沉积规律、岩性特征及干扰波速度特点,频谱特性和时距曲线.结果表明,该干扰波形成机理有如下特点:(1)该干扰波能量强,呈"八字胡"状;(2)该沉积体为第四纪河湖相沉积,岩性、速度成层分布,是形成该干扰波主要原因;(3)该干扰波频谱在0~300 Hz,近道主频在50 Hz,中道主频在65Hz,远道主频在20Hz,第270道高频主瓣在870ms,中低频主瓣在920ms;(4)干扰波时距曲线为双曲线.  相似文献   

11.
砾石钙膜是一种在干旱—半干旱环境中形成,反映环境和气候变化的沉积物,保留了比较完整的环境和气候信息,可用来分析古气候和测定形成年代.本通过砾石钙膜的沉积原理讨论,认为钙膜中的显微明暗纹层变化反映了气候变化过程,其明暗度变化曲线可与其它测年方法(深海岩芯氧同位素曲线、黄土剖面粒度曲线、古地磁变化、构造事件等)作对比,得到其形成年代的信息.而砾石钙膜形成年代可代表所在地貌面的年龄.本以此方法对黄河黑山峡高阶地的形成时代进行了厘定.  相似文献   

12.
一、广西地质构造概况 自古生代以来,加里东运动,印支运动和喜山运动在本区均有表现。其中加里东运动使早古生代沉积岩(寒武、奥陶系地层)浅变质,并形成紧闭的全型褶皱,同时伴随有大量的花岗岩侵入。晚古生代,在长期剥蚀的加里东褶皱的基底上,其下部沉积了碎屑岩建造,中、上部为碳酸盐建造,厚度达五千米。中三迭纪末的印支运动使得纬向、经向、华夏系,广西  相似文献   

13.
通过建立一个构造沉降模型来解释在某些陆内沉积盆地中所观测到的晚期加速沉降。该机制同时考虑了早期热岩石层的热收缩效应以及在压力和温度变化时发生的壳下层相变效应。文中计算出当岩石层底界的温度发生突变时的沉降量。该结果表明:(1)现存的活化相变势必造成沉积盆地的沉降;(2)由于相变延迟效应的影响,大约在20Ma后,沉降加速;(3)沉降持续的时间限度可在100—150Ma。沉降的晚期阶段,相变是主导机制。本文还叙述了该模型在密执安(Micihgan)盆地的应用。当模型考虑了海平面变化的影响后,计算的沉积史与实测记录吻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14.
张瑞文 《地球》2009,(4):62-63
黄龙位于四川省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境内的岷山山脉南端.这里是我国羌族的主要居住区。黄龙国家地质公园的总面积为650平方公里。雪山、峡谷、森林、彩池是黄龙的四大景观。  相似文献   

15.
大气悬浮颗粒物粒谱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大气悬浮颗粒物的测量是利用半导体激光器,通过镜片组形成双光斑,当颗粒物经过双光斑时发生散射,由雪崩二极管检测散射光形成双峰信号,双峰间距即为待测粒子通过双光斑时的飞行时间,利用飞行时间可得到相应的粒径大小. 大量的实验表明空气中的粒谱呈正态高斯分布,这点与理论分析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16.
上盘向斜和中间隆起是在断坪-断坡式伸展断层上盘发育的特殊伸展构造.在断坪近水平情况下,上盘向斜与半地堑相互分离,中间隔以中间隆起,隆起上形成一个剥蚀面.随着伸展的持续,半地堑内沉积地层和中间隆起上形成的剥蚀面逐渐跨越隆起并进入上盘向斜,同时被上盘向斜内沉积地层所超覆,从而形成一个两侧属于同时代地层的、连续的、穿时的不整合.在伸展作用下,上盘向斜内沉积地层也表现出侧向迁移和倾斜的伸展特征.中间隆起上不发生沉积作用,但随着伸展的发展,隆起上来自半地堑的沉积地层却逐渐增厚.  相似文献   

17.
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海北部陆坡神狐海域是我国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研究的重点靶区,独特的水合物成藏特征,难以利用当前观测到的沉积速率和流体流动条件对其成藏机理进行解释和量化说明,对其形成演化模式和控制因素尚不明确.本文构建了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形成演化过程的动力学模型,模型的主控参量为海底沉积速率和水流速率,以此计算了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聚集演化过程,并与饱和度的盐度测试值进行对比.最后,在研究神狐海域地质构造活动和水合物成藏动力学基础上建立了神狐天然气水合物形成演化模式.认为神狐海域当前的天然气水合物是在上新世末—更新世早期断裂体系水合物基础上继承演化而来的,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形成演化具有典型的二元模式.第一阶段水合物形成发生在距今1.5 Ma之前构造活动形成的断裂体系中,高达50 m/ka的孔隙水流动携带了大量的甲烷进入水合物稳定带,导致了水合物的快速生成,在4万年内形成了饱和度达20%的甲烷水合物;第二阶段发生在1.5 Ma以来,泥质粉砂沉积使沉积体渗透率骤减,0.7 m/ka的低速率水流使甲烷供给不足,在海底浅层新沉积体中无法生成水合物,仅在水合物稳定带底部有缓慢的水合物继承增长,并因此形成了神狐海域当前观测到的水合物产出特征,而且水合物资源量仍在减少.  相似文献   

18.
呼伦湖湖泊沉积物磁化率变化的环境磁学机制   总被引:53,自引:1,他引:52  
对内蒙古呼伦湖地区的研究表明当湖泊水深较大时 (对应于湿润气候 ) ,所沉积的泥质沉积物的磁性较高 ;反之 ,水位低时 (对应于干旱气候 ) ,所沉积的砂性沉积物的磁化率较低 .深入的岩石磁学研究证实 ,来自湖泊流域火山岩中的碎屑磁铁矿广泛地存在于泥质及砂性样品之中 .当湖泊水位较高时 ,在相对的还原条件下 ,在泥质沉积物中形成次生的铁磁性硫化铁矿物 .该磁性矿物叠加在少量的碎屑成因的磁铁矿上 ,主导了泥质沉积物的磁性 ,导致了磁化率的上升  相似文献   

19.
爆炸荷载下土石坝动力响应特征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石坝在爆炸荷载下的力学响应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力学问题,相关研究甚少。在LS-DYNA软件框架内,以两河口土石坝为研究对象,把坝体材料简化为混凝土、心墙、反滤层与堆石体等4种,用500 kg TNT在坝顶接触爆炸时的瞬态荷载作为荷载源,针对不同材料建立适合于爆炸高加载率特征的本构模型,用数值方法分析了土石坝在潜在爆炸荷载下的破坏与损伤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爆炸荷载作用下,由于土石坝材料组成的多样性,应力波传播规律异常复杂,土石坝的力学响应呈现出显著的分区特征。  相似文献   

20.
一种包覆颗粒沉积新类型:鲕状泉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包覆颗粒(以鲕粒为典型代表)作为一种特殊的沉积颗粒类型,以其特殊组构及长达两个世纪的成因理论演变著称于世.形成包覆颗粒的主导因素主要涵盖:微生物活动域、化学沉淀作用、水动力环境及地形条件、充足的核心物质补给、埋藏条件和水介质中的腐植酸条件等.而包覆颗粒成因理论发展至今,单因素理论似乎已经无法合理阐述包覆颗粒皮层沉淀物的精确形成,本文试图在传统的研究方法基础之上提出一种新的研究方向.羌塘东北缘的温泉地区,如同巴哈马群岛一样,是全世界包覆颗粒正在发育的几个少数地区之一,更是研究包覆颗粒及热泉沉积难得的"天然实验室".该地区发育的鲕状泉华宏观上具有"黄豆状"聚合体的三维形态,与岩溶钙华、正常湖相鲕粒相比有显著的不同.本文在对鲕状泉华发育地区的泉水水化学分析基础上,借助常规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技术手段,对鲕状泉华展开了矿物学及岩石学的研究.结果表明:温泉地区热泉水具有较高的二氧化碳分压PCO2和高方解石饱和指数(SIc皆大于0,平均值为0.63).鲕状泉华宏观上呈黄豆状,颗粒及填隙物颜色皆为淡黄色.微观上,泉华颗粒共发育六种单元纹层类型,且六种单元纹层发育不同组合样式而构成四种颗粒类型;泉华胶结物矿物颗粒(方解石)C轴垂直于纹层面生长,世代结构明显.综上,鲕状泉华的颗粒类型为核形石,其生长环境水体较浅,水动力较强,具特殊的水文化学条件以及广泛的藻类活动(硅藻)等多因素相互作用主导颗粒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