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塔中地区中及上奥陶统沉积相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及上奥陶统是塔中地区主要的油气勘探目的层系之一。在综合地层划分对比的基础上,分析了塔中地区不同沉积相的分布规律。礁滩沉积和斜坡沉积构成了台地边缘相的主体。碳酸盐台地上不同期次发育的边缘相是重要的油气储集体。它们主要分布于塔中I号断裂构造带和TZ10井构造带和塔中南缘断裂构造带上,沉积厚度相对较大。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种分布状况代表了塔中地区构造对沉积相带的控制作用。通过大量二维及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分析,发现在塔中广泛分布的丘状隆起地震相、楔状前积反射地震相和杂乱反射地震相相同样多沿主要构造线延伸,内部反射杂乱,成乱岗状反射。把已经认识的沉积相类型和这些地震相的分布特征相比较,可以确定这种地震相就是碳酸盐台地边缘相沉积体。这样,就有可能利用丰富的地震资料,预测有利油气富集的储集体的展布规律。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下奥陶统白云岩成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下奥陶统白云岩广泛发育,岩石类型复杂多样,主要包括结晶白云岩、残余颗粒白云岩、残余灰质白云岩、藻云岩、亮边雾心白云岩、环带白云岩及少量膏云岩等结构类型。白云岩交代现象明显,δ18O普遍为中—高负值(-3.2‰~-8.7‰);δ13C值基本为低中负值(-3‰~-0.77‰),Z值大多集中在118~123...  相似文献   

3.
基于塔里木盆地库鲁克塔格露头区却尔却克山、元宝山和南雅尔当山中—上奥陶统宏观沉积特征分析,结合钻井、地震资料分析,对盆地东北部巨厚的中—上奥陶统碎屑岩沉积物源及其构造背景相关性进行了探讨。中—上奥陶统却尔却克组发育复理石建造,综合重矿物组合、矿物成熟度参数、砂岩主、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阴极发光等提供的物源信息,反映物源区主要为大陆岛弧和活动大陆边缘构造背景。却尔却克组沉积早期物源区主要来自北部古陆,主要为酸性花岗岩类和变质岩类,却尔却克组沉积中后期,除来自北部的物源外,还有来自东南部阿尔金造山带的火山碎屑物质的加入。中—上奥陶统沉积物源分析为塔里木盆地东北部地区中晚奥陶世构造隆升与沉积充填关系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湘中桃江中奥陶统黑色岩系岩石学地球化学及成因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饶雪峰  范德廉 《岩石学报》1990,6(3):78-86,T001
桃江中奥陶统黑色岩系主要由黑色页岩等七类岩石组成,主要矿物为伊利石、绿泥石、玉髓等。该岩系经历了强的晚期成岩作用。碳同位素(δ~(13)C=-9.35~-20.13‰)等特征表明硫酸盐还原作用形成了富~(12)C的成岩碳酸盐矿物。黑色岩系富Mn、Ba等元素,B-V图解表明它们为海相,V/Cr值表明其形成于还原环境。湘中中奥陶统黑色岩系的空间分布、几何形态等表明其形成与氧最小带有关。  相似文献   

5.

本文系统描述了新疆塔里木盆地塔中台地上奥陶统床板珊瑚形珊瑚亚纲四分珊瑚目四分珊瑚科的化石,共4属3种和2个未定种,分别为:四分珊瑚属Tetradium小四分珊瑚(比较种)Tetradium cf. minus、纤状四分珊瑚(比较种)Tetradium cf. fibratum、杆四分珊瑚属Rhabdotetradium杆四分珊瑚(未定种)Rhabdotetradium sp.、似植珊瑚属Phytopsis细胞状似植珊瑚(比较种)Phytopsis cf. Cellulosum、古槽珊瑚属Palaeoalveolites古槽珊瑚(未定种)Palaeoalveolites sp.。其中,似植珊瑚属Phytopsis为在亚洲地区的首次发现和报道。本文选取塔中822、塔中82、塔中30、塔中23和塔中43井上奥陶统取心段研究四分珊瑚化石的分布特征,发现四分珊瑚化石集中出现在奥陶系上统桑比阶—凯迪阶良里塔格组良三段至良一段,在塔中台地边缘礁滩相和台地内部泻湖相内均有分布,是一类广适型的生物。其中,礁滩相内多为似植珊瑚属Phytopsis、四分珊瑚属Tetradium的块状复体碎块,泻湖相内多为个体形态较大的四分珊瑚属Tetradium,杆四分珊瑚属Rhabdotetradium,似植珊瑚属Phytopsis及古槽珊瑚属Palaeoalveolites的块状和丛状复体碎块。结合全球其他板块四分珊瑚的古地理分布规律,认为在奥陶纪生物大辐射背景下,四分珊瑚自中奥陶统出现后,在上奥陶统凯迪期发生大规模辐射。塔里木板块塔中台地奥陶系良里塔格组中的四分珊瑚即为上奥陶统凯迪期的辐射产物,其辐射规律与全球底栖造礁生物的辐射规律一致。

  相似文献   

6.
贵阳乌当地区中、上奥陶统沉积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阳乌当地区上奥陶统碳酸盐岩地层与扬子地区同时代地层相比具有其特殊性,黄花冲组与宝塔组"龟裂纹"灰岩时代相当.通过对该地区中、上奥陶统碳酸盐岩的研究,划分出亮晶生屑灰岩相、泥晶生屑灰岩相、含生屑泥晶灰岩相、生屑泥晶灰岩相和页岩-粉砂岩相5种沉积相;根据沉积相组合推断此时期乌当地区黄花冲组处于局限潮下低能环境.  相似文献   

7.
在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区,下古生界白云岩储层中的白云石充填物从形态上可分为菱形和鞍状两类,它们具有不同的岩石学特征,菱形白云石内部结构简单均一,而鞍状白云石内部结构比较复杂,由内核、环带和外缘三部分组成。地球化学组成分析表明,菱形白云石可能形成于成岩作用的早期,成岩物质可能来源于改造的海水,其沉淀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过程,后期仅少量受到富铁流体的改造。而鞍状白云石的形成则可能与断裂诱发的深部热流体活动密切相关,其物质可能来源于深部热液在运移过程中对围岩白云石的溶解,鞍状白云石内部复杂的结构可能反映了断裂的幕式活动。因此,两类白云石充填物反映了不同的成岩流体环境,特别是鞍状白云石很可能是热液溶蚀作用发生的重要标志。在白云岩储层研究中,今后需要进一步深入详细分析充填物的产状、充填作用发生的时间和机制,对于研究分析白云岩储层形成机制和储层预测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新疆柯坪地区中、上奥陶统萨尔干组和坎岭组高分辨率磁化率数据进行旋回地层学研究,识别出405kyr 长偏心率,111 kyr 短偏心率,38.6kyr、34.1 kyr 和31.0kyr 斜率,以及21.8kyr、20.2 kyr、18.5 kyr 和18.2 kyr岁差旋回,其中斜率信号突出.滤波结果显示萨尔干组...  相似文献   

9.
对新疆柯坪地区中奥陶统灰岩和泥岩交互沉积地层中的结核状灰岩的沉积环境和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根据野外观察并结合室内偏光显微镜下阴极发光和染色等方法分析其结构和构造特征,发现有团块状、网纹状、透镜状3种结核状灰岩。运用X光衍射仪和质谱仪等化学分析手段对其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碳氧同位素、酸不溶物等进行了测定。综合分析矿物、岩石、生物和地球化学特征,认为它们形成于陆棚中水体较深的沉积环境,灰岩和泥岩交互韵律层是在表层洋流、大洋底流和物源供给的周期变化作用下形成的。结核状灰岩形成于沉积-成岩早期阶段,它们的形成机制分别是:团块状灰岩是在洋流活动后的平静期因水体中碳酸钙沿凝结核凝结、增大、胶结而形成;网纹状灰岩是在盐度不饱和的深海底流的周期作用下冲刷同生期沉积的碳酸盐灰泥而形成;透镜状灰岩是通过上覆水体与沉积物的差异压实作用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0.
<正> 1985年,笔者在南京汤山汤头村上奥陶统五峰组Dicellograptus szechuanensis带中发现双头笔石(Dicranograptus),标本保存在灰色硅质泥岩中,呈棕色,相当完整,其 特征是:笔石体始部两对半胞管攀合,末部分开成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盆地塔中台地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礁滩相中核形石大量发育,本文选取5口钻井取心样品,从核形石形态、粒径大小、纹层磨损度、圆度几个方面进行镜下统计分析。镜下观察核形石有长条状、扁平状、偏心椭圆形、椭圆形、卵圆形、圆形等形状,平均粒径在0.1~2.5 cm之间,核心颗粒以生屑颗粒为主。核形石的纹层磨损度在泥粒岩中为轻度,在颗粒岩中为重度,泥粒—颗粒岩居中。研究认为,促使塔中台地上奥陶统核形石形成的因素包括水动力能量、微生物、碎屑颗粒的累积量等,其中水动力能量占主导地位。能量过低,核形石扁平;能量适合,核形石纹层均匀且厚;能量过强,核形石处于磨蚀状态。水流的强烈冲刷作用会破坏微生物对颗粒的黏附作用,使砂屑生屑核形石滩转变为砂屑生屑滩。

  相似文献   

12.
丁文龙    樊太亮    黄晓波  李春燕   《地质通报》2011,30(04):588-594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碳酸盐岩构造裂缝是区内油气显示十分活跃的有效储集空间,其发育和分布主要受古构造应力场的控制。依据塔中地区上奥陶统地震资料的断裂构造解释和钻井、测井裂缝特征分析等成果,在声发射地应力测量、岩石力学参数和单轴抗拉强度测试的基础上,考虑断裂对裂缝形成的影响,采用三维有限元法对塔中地区上奥陶统加里东中期Ⅱ幕裂缝形成期的古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数值模拟,预测了裂缝的分布。结果表明,裂缝形成期地应力最大主应力有效值为47.9~58.3MPa,平均值为51.97MPa,抗张强度为5.13~6.91MPa,平均值为5.81MPa。有效张应力的高值区是构造裂缝发育的有利地区,主要分布在塔中东部大的断裂带交会处和断裂带的部分区段内,与实际钻井统计的上奥陶统高裂缝线密度和油气井分布区基本吻合,可以为研究区的油气勘探提供新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碳酸盐岩构造裂缝是区内油气显示十分活跃的有效储集空间,其发育和分布主要受古构造应力场的控制。依据塔中地区上奥陶统地震资料的断裂构造解释和钻井、测井裂缝特征分析等成果,在声发射地应力测量、岩石力学参数和单轴抗拉强度测试的基础上,考虑断裂对裂缝形成的影响,采用三维有限元法对塔中地区上奥陶统加里东中期Ⅱ幕裂缝形成期的古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数值模拟,预测了裂缝的分布。结果表明,裂缝形成期地应力最大主应力有效值为47.9~58.3MPa,平均值为51.97MPa,抗张强度为5.13~6.91MPa,平均值为5.81MPa。有效张应力的高值区是构造裂缝发育的有利地区,主要分布在塔中东部大的断裂带交会处和断裂带的部分区段内,与实际钻井统计的上奥陶统高裂缝线密度和油气井分布区基本吻合,可以为研究区的油气勘探提供新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4.
綦江观音桥中上奥陶统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上扬子地区广泛发育着完整的奥陶系地层,其中的上奥陶统宝塔组中出现地球化学异常。綦江观音桥剖面中上奥陶统地层的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宝塔组中V、Ni出现亏损,V/(V+Ni)值表现为低值,而Th/U、Ni/Co与Sr/Ba值却表现为高值,判断晚奥陶世中宝塔期为强氧化气候,海水突然加深,是一次明显的海侵过程。中上奥陶统地球化学异常是华夏板块与扬子板块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塔中地区古隆1井中晚奥陶世处于台缘斜坡带,地层发育齐全,奥陶系划分为3统5组,自上而下为却尔却克组、恰尔巴克组、一间房组、鹰山组与蓬莱坝组.在恰尔巴克组及一间房组分别获得了Pygouds anserinus与P.serra牙形石带,依此将中上奥陶统界线划在5875 m,两统之间不存在任何地层缺失或不整合面.认为碳酸盐岩...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Ⅰ号断裂带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为目前国内较典型的碳酸盐岩油气储集层,且有巨大的勘探潜力,深入研究该套储集层的类型及分布对塔中地区的下一步勘探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大量岩心分析,根据孔隙度—渗透率相关关系将塔中地区Ⅰ号断裂带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碳酸盐岩储集层划分为3 种主要类型:孔隙型、裂缝型、裂缝—孔隙型。根据各单井储集层类型,结合沉积相及断裂等储集层影响因素,推断了良里塔格组3个岩性段的不同类型储集层的分布范围,认为裂缝型储集层最为发育,而最有利于油气成藏的裂缝—孔隙型储集层主要发育于良二段,孔隙型储集层分布范围较小。最后认为塔中Ⅰ号断裂带塔中82井区—塔中24井区为油气勘探最有利区。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羊屋2井、跃南2井、吉南1井等5口井岩心的精细描述、单井沉积微相与测井相分析及350 km地震剖面解释,认为在满加尔凹陷西北缘上奥陶统铁热克阿瓦提组海相砂泥岩沉积地层中发育5种重要的海相砂体,即滨岸(临滨-前滨)砂体、内陆棚沙脊砂体、内陆棚沟槽砂体、风暴砂体与潮道砂体。在等时地层格架内,研究区西部羊屋与哈得井区,铁热克阿瓦提组最底部分布着具有正韵律特点的、发育海侵砾岩与冲刷面的内陆棚沟槽砂体,其上为正反韵律均有且冲刷面不发育的较细粒内陆棚沙脊砂体,上部则是发育平行层理和冲洗交错层理的具明显反韵律特征的滨岸(临滨-前滨)砂体,顶部发育非均质性较强的风暴层砂体。在东部的吉南井区,下部发育内陆棚沙脊砂体,上部发育潮下带潮道砂体及潮间带砂坪沉积。受奥陶纪末期全球海平面下降影响,砂体分布范围逐步增大。铁热克阿瓦提组海相砂岩储集体以次生孔隙为主,非均质性比较强,导致储集层非均质性的主要原因是不均匀胶结作用、溶解作用以及局部发育有裂缝。对比5种类型海相砂体的储集性,按优差排序依次是内陆棚沙脊砂体、滨岸(临滨-前滨)砂体、内陆棚沟槽砂体、潮道砂体与风暴沉积砂体。

  相似文献   

18.
通过地表露头及钻井取心的浊积岩沉积特征观察及古流向分析、砂岩主量元素化学成分分析及地震相分析,提出塔里木盆地奥陶系陆源碎屑浊积岩主要发育于塔东地区及塘古兹巴斯坳陷的上奥陶统之中,其浊流沉积物源主要来自盆地东南侧的阿尔金岛弧、其次来自盆地西南侧的库地活动陆缘隆起; 仅盆地东北缘却尔却克山地区出露的中奥陶统顶部的却尔却克组下部陆源碎屑浊积岩的物源区,主要来自其北侧的库鲁克塔格被动陆缘隆起(台地隆起剥蚀区)。综合分析认为,晚奥陶世发生于板块南缘的阿尔金岛弧及库地活动陆缘隆起与塔里木板块的碰撞挤压运动产生的大量陆源碎屑物源,导致了板块内部多个孤立碳酸盐台地的逐步消亡及板块南部浊流盆地群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以详细的岩石学研究为基础,综合利用碳、氧、锶同位素等地球化学资料,深入分析了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区上寒武统—下奥陶统白云石化流体演化规律以及白云岩成因机制。结果表明,上寒武统白云岩主要由泥晶—粉晶白云岩、微生物白云岩和(残余)颗粒白云岩等原始结构保留较好的白云岩构成,其C、Sr同位素与同期海水相近,O同位素值偏正,属于同生/准同生期与轻微蒸发海水有关的白云石化的产物;下奥陶统白云岩以细晶自形—半自形白云石为主,原始结构保留差,其C、Sr同位素与同期海水近似,但O同位素值略微偏负,主要为浅埋藏期白云石化的产物。部分早期白云岩在中—深埋藏过程中受埋藏重结晶和构造—热液白云石化的影响,形成细晶—粗晶他形白云岩和缝洞鞍形白云石充填物,该阶段白云石化流体主要来自于地层内封存的海源流体、深部热液以及蒸发岩层间热卤水,多期多源流体的共同作用导致该类白云岩具有较宽的Sr同位素组成和明显负偏的O同位素值。总体上,研究区白云岩具有早期形成(近地表到浅埋藏期大规模交代)、中期加强(中—深埋藏期部分重结晶)、晚期改造(热液局部调整)的整体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