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渤海盆地明下段广泛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基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研究其平面发育形态和纵向演化规律,发现在长周期下降半旋回内部早、中、晚期,浅水三角洲平面展布形态依次为坨状、朵叶状和鸟足状。井间对比结果显示,在纵向上早期湖浪作用强,浅水三角洲前缘砂体间相对孤立、连通性差,但砂体内部物性好;中期分支河道间以侧向叠置为主;晚期河道则以垂向叠加为主。浅水三角洲前缘砂体垂向演化规律,主要受沉积物供给速率和可容空间的相对变化所控制。通过滚动勘探开发,有效地预测了储层砂体展布,而在单砂体水平井开发过程中,浅水三角洲的平面展布形态和纵向叠置关系也影响了水平井的砂岩钻遇率。统计结果表明坨状浅水三角洲水平井砂岩钻遇率最高,为84.0%;鸟足状次之,为81.5%;朵叶状由于河道侧向摆动,钻遇率最低,为72.6%。  相似文献   

2.
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明下段,N1ml)为黄河口凹陷BZ34油区的主力含油层段,该时期主要发育河控型浅水三角洲前缘沉积。为更好地表征前缘砂体的结构特征及展布规律,以BZ34油区明下段Ⅱ油组为例,综合应用岩芯、地震属性和测井等资料,分析总结了该地区的砂体沉积类型、砂体结构及沉积模式。研究结果表明:BZ34油区明下段Ⅱ油组砂体以浅水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为主;依据测井形态和叠置关系,将其砂体结构类型划分为4种:块状切叠型河道、层状叠置型河道、层状孤立型河道和指状孤立型河道;砂体结构展布特征及成因主要受古地形、沉积物供给速率、基准面旋回和古气候等因素影响。BZ34油区的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具有垂向上交错叠置、平面上摆动连片的分布特征,与鄱阳湖现代河控浅水三角洲河道的沉积特征类似。该研究对BZ34油区后期部署加密调整井和剩余油挖潜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渤海新近纪浅水三角洲沉积储层纵横向变化快、隔夹层发育,在少井条件下如何开展储层展布研究及水平井部署是海上油田开发早期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渤中A油田浅水三角洲相X沉积体为例,据岩心、测井、地震等资料分析储层沉积特征,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指导下细分成因单元,分析单砂体对应测井、地震波形特征并刻画其展布。研究区储层类型以叠置分流河道、河口坝及河道间沉积为主,结合高分辨率地层学将目的层划分为1个短期旋回、4个超短期旋回,反映了一套基准面逐渐下降至暴露环境,后基准面上升至再次湖泛的过程。根据储层沉积特征、地震响应特征和复合砂体精细构型研究,识别出复合砂体的3种接触关系,同时对X沉积体进行了单河道识别和隔夹层分布规律研究,将X沉积体细分为3期单元砂体,并总结出3种储层结构类型,结合已有水平井的生产动态特征,提出X沉积体水平井部署的4种开发模式,有效指导了开发井实施。  相似文献   

4.
通过观察岩心,结合测井、录井资料,运用沉积学方法,分析研究了西江24-3油田发育的沉积微相类型及其特征;识别出研究区整体上为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沉积,确定了8种沉积微相类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的沉积时期各沉积微相的组合特征和平面分布特征,指出三角洲平原分支河道、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席状砂等砂体为...  相似文献   

5.
郑庄区块山西组地层较薄,以K7和K8砂岩与上下地层分界,发育主煤层3号煤层.其沉积期处在陆表海背景下的海陆过渡演化阶段,发育了大面积的下三角洲平原沉积体系,主要沉积了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天然堤、沼泽等沉积相,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相不发育.在沉积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将山西组分为Ⅰ、Ⅱ、Ⅲ 3个砂组,进一步研究了区块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及演化规律.在山西组的演化过程中,分流河道变宽且平直,分叉减少,河口砂坝沉积逐渐消失,自下而上沉积相呈现向陆过渡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曲流河储层是我国石油资源的重要载体,但是目前研究主要还停留在微相级别,叠置点坝的划分对比研究还稍显薄弱。研究利用“层次分析”方法,通过分析河道砂体顶面高程差、出现不连续河间砂体、过井地震剖面的波形差异、平面上的砂体厚度差异等四个方面,有效地在复合河道中划分出单一河道。通过对砂体垂向沉积层序、砂体厚度分布及废弃河道位置的分析可以识别出点坝沉积;利用“砂顶泥岩厚度法”可以快速识别地下废弃河道,确定点坝沉积的边界;根据Leeder计算河流满岸宽度经验公式及点坝长度与河流满岸宽度的相关公式可以确定点坝沉积的规模。  相似文献   

7.
金湖凹陷阜三段沉积相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岩心微相、砂体剖面层序和砂体平面展布分析,对金湖凹陷阜三段沉积微相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整个凹陷共发育了3个三角洲垛体,其中源于张八岭隆起和建湖隆起的水系在西斜坡形成了广布型的三角洲前缘沉积,另2个位于卞闵杨地区和在宝应地区,三角洲前缘相带分异比较明显,由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变为前缘席状砂和前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砂体相互连接,形成厚度较稳定的三角洲前缘复合体,加之临近生油层,三角洲前缘砂体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8.
本次研究依据大量的钻井、露头和岩心资料,根据沉积构造、沉积层序特征及测井曲线对比分析,对姬塬地区延九段的沉积相进行研究,认为本区延九段为潮湿气候条件下的辫状河—辫状三角洲沉积,且明确了沉积相的时空展布和变化规律。研究区辫状三角洲平原上分流河道比较发育,还发育分流间、决口扇和沼泽沉积;三角洲前缘上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间。研究区储层砂体发育各种层理构造和侵蚀构造。河道砂坝储层物性好,常叠覆形成构造小高点,可形成构造-岩性油藏。  相似文献   

9.
高邮凹陷阜三段沉积相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根据岩心微相分析、砂体形态和测井剖面对比分析 ,对阜三段各亚段的沉积微相进行了研究 ,掌握了沉积微相的时空展布和变化规律。在三角洲前缘发育区 ,由东北向西南方向 ,相带分异比较明显 ,由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 -河口砂坝变为前缘席状砂和前三角洲及较深水湖泊相沉积。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砂体相互连接 ,形成厚度较稳定的三角洲前缘复合体 ,储油物性较佳。  相似文献   

10.
根据岩心、测井解释、录井资料和地震资料,对姚一段的沉积微相类型、展布特征及其沉积演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黒帝庙地区姚一段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本次研究建立了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的沉积模式,其可划分出浅水三角洲平原、浅水三角洲前缘和前浅水三角洲,根据不同的沉积特征,各亚相可进一步划分为多种沉积微相。与正常三角洲不同的是,浅水三角洲前缘河口沙坝不发育,且在该地区前浅水三角洲地带发育出露湖面的浅滩。  相似文献   

11.
涠西南凹陷南斜坡晚始新世流一段时期发育自南向北推进的扇三角洲沉积,而内部多期朵叶体又具有纵向叠置、横向连片的特点,从其沉积内幕的复杂性和岩性圈闭难识别、难预测的特点入手,从层序约束下的砂体雕刻、复杂储层预测以及油气地质意义方面对该区细致剖析,逐一寻找垂向相序变化规律、优质储层的展布规律、油气富集规律,从而提升该区的整体评价价值。研究得出,该区流一段下部可细分为两个四级层序,共识别出5期三角洲朵叶体,13套纵横叠置的单砂体,而沉积水动力条件应是导致其非均质性强、物性差异的根本原因。结合油气成藏认识,首次提出自北向南三排构造的不同成藏主控因素和研究方向,对该区隐蔽圈闭的预测和精细评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进一步夯实了涠西南增储稳产的信念。  相似文献   

12.
黄河海港附近上部4m沉积层序自下而上为:(1)1964年以前形成的河口沙坝沉积物;(2)1964~1972年形成的下三角洲平原(潮滩)和三角洲侧缘沉积物;(3)1972~1974年形成的决口扇和近河口分流河道充填沉积物;(4)1975~1984年分流河道废弃后形成的湖滩沉积物。这一层序显示平行海岸方向环境的垂向叠覆。这是黄河三角洲垂向序列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3.
全新世长江三角洲地区砂体的特征和分布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砂体是三角洲的重要沉积单元,它构成三角洲的骨架,决定三角洲的形态,反映三角洲的演变过程,是认识三角洲的关键.砂体的矿物组分能为推断三角洲的物质来源提供重要线索,而其内部特征则是判断沉积环境最灵敏、最可靠的因素.三角洲砂体的上覆和下伏层及其与砂体的接触关系,有助于辩认海进海退和沉积盆地发育历史.此外,三角洲砂体紧靠富含有机质的泥质沉积,是石油和天然气储集的良好场所,是勘探的主要目标.因此,研究三角洲砂体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能为沉积矿产资源的勘探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14.
研究区位于渤中凹陷与黄河口凹陷之间,其沙三段为扇三角洲沉积,而由于埋藏深、储层致密、砂体分布规律认识不清等因素,严重制约了油田的开发,因此,确定沙三段扇三角洲砂体展布规律、识别有利储层成为开发地质重点研究内容。沙三段沉积时期处于渤海湾盆地第2次裂陷作用时期,为典型的断陷湖盆,研究区沙三段层序处于湖扩体系域,靠近盆缘断裂,扇三角洲向湖盆方向发育,并随湖平面上升呈退积型沉积。本次研究参考退积型扇三角洲野外露头特征,通过井震结合,利用井位电性特征与地震同相轴对应关系及地震时频分析对扇三角洲期次进行划分;通过统计地震资料沟谷分布,对扇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分布及走向进行刻画,进一步根据井位砂体厚度与井距间关系式对砂体尖灭位置进行定量表征,利用以上方法将各期砂体展布情况进行描述;通过对低渗储层形成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油田沙三段有利储层进行预测,为油田下步调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西湖凹陷平湖斜坡带油气资源丰富,主要目的层平湖组为一套海陆过渡的含煤地层,埋深大,沉积环境复杂,储层展布认识不清。综合地震、岩芯、测井等资料,深入分析斜坡带平湖组煤系地层发育特征,建立了研究区高精度等时地层格架,在平湖组三级层序内部细分出低位域、海侵域、高位域。在层序格架约束下,创新性地将多数据体迭代分析、多属性综合分析、地震相识别与拼接等技术有效地应用于地震沉积学研究,进行“地震相-沉积相”的有效转化,重建区域沉积体系。研究表明:SQ3低位域内发育早期建设性三角洲和晚期孤立分流河道沉积,水道沿凹陷长轴方向展布;海侵域时期,研究区南部受潮汐影响强,中小规模垂直岸线的潮道频繁发育,向北河控作用增强,发育受潮汐影响的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高位域发育三角洲平原沉积,以大规模的北西-南东向分流河道沉积为主。  相似文献   

16.
J油田东三段上部主要为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沉积亚相体系,发育河口坝、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等微相。其中河口坝、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储集性能较好,分流间湾较差。本区段沉积亚相和沉积微相的类型和展布特征决定了储层砂体的性质和展布,进而控制和影响油气的储集和分布。储层评价结果表明E3d^3-Ⅰ-2最好,E3d^3-Ⅰ-3次之,E3d^3-Ⅰ-1较差。  相似文献   

17.
基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及储层沉积学理论,利用岩心、测井曲线、分析化验等资料,研究松辽盆地大安油田葡萄花油层沉积特征及演化。通过对泥岩颜色、生物化石、沉积构造、储层岩石学特征、特殊矿物及沉积背景等分析,确定研究区葡萄花油层发育浅水三角洲前缘沉积、前浅水三角洲沉积和浅湖—半深湖沉积。其中,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可进一步细分为水下分支河道、水下天然堤、水下分支河道间湾、河口坝和远砂坝5种微相。并对研究区沉积相进行了单井岩心相分析、测井相分析、连井相对比和平面沉积微相研究。大安油田葡萄花油层沉积时期,三角洲为先进积后退积:葡萄花8—4小层(P8—P4)时期,为湖盆萎缩、三角洲进积的阶段;葡萄花4—0小层(P4—P0)时期,则为湖盆扩张、三角洲退积的过程。物源来自北西方向的白城水系。  相似文献   

18.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恩平组广泛发育浅水湖泊,然而长期被认为是断陷湖盆的沉积充填模式。通过岩性组合、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古生物组合、地球化学指标、砂岩粒度特征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论证了在惠州凹陷恩平组沉积时期湖盆广阔平缓,湖泊淤浅,陆源供应充足,证实了在这种沉积背景下,发育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该体系具有三角洲平原、辫状河道极其发育,而河口坝等反旋回序列不发育等特征,该体系的提出揭示了研究区断拗转换期湖盆广、薄煤层发育、砂体分布广、沉降速率高、碎屑颗粒粗等沉积特色,与前人探讨的惠州凹陷恩平组的沉积面貌完全不同,为惠州凹陷古近系的勘探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思路。  相似文献   

19.
从区域地质背景出发,结合岩心、测井等资料,通过岩相类型、粒度分析、测井相分析等对沉积相标志进行了综合研究.认为该区主要发育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其中,分流河道、心滩、分流河道间、水下分流河道、分支间湾、前缘席状砂、河口坝等7种微相较为发育.对不同的沉积微相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该区沉积相模式,为油藏的勘探开发提供了重...  相似文献   

20.
利用岩心、测井、地震、岩石薄片、分析化验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苏东区块山西组山1、山2段沉积微相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苏东气田东北地区山西组山1、山2段发育了洪泛曲流河沉积体系,主要沉积微相有曲流河道、边滩、河漫滩、河道间等微相类型。在沉积环境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区内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特征及其演化规律,认为区内山2沉积期:发育曲流流河道砂体,储层以褐色含砾中粗粒岩屑石英砂岩-细砾岩为主,并且沉积期为近物源区的冲积平原河流相沉积,受潮湿气候及弱水动力沉积环境的影响,大面积发育河漫沼泽沉积,为煤层提供了温床,纵向上形成了3~5套煤层,物源供给相对充沛,形成了一定厚度的曲流河道块状砂体沉积;山西组山1沉积期:受潮湿气候的影响,广泛发育湿地河漫湖泊、河漫滩沉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