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中国南极考察获取的沉积物样品,对普里兹湾10个表层沉积物中GDGTs的含量与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普里兹湾内GDGTs含量为27.69~900.78 ng/g,其中类异戊二烯GDGTs占比94%~99%,远高于支链GDGTs。类异戊二烯GDGTs与支链GDGTs都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趋势,且与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显著正相关(R>0.95)。沉积物中类异戊二烯GDGTs来源于水生古菌,而支链GDGTs主要来源于沉积物中的细菌。根据GDGTs不同异构体含量计算得到的指标TEX86和TEXL86都与普里兹湾1月表层海水温度呈现良好的相关性。这表明TEX86和TEXL86指标在普里兹湾海域具有适用性,可以作为重建古海温的替代指标。  相似文献   

2.
对冲绳海槽北部80个表层沉积样品中放射虫进行的定量研究表明,其丰度和分异度西北部低,东南部高,由西北向东南递增;从西北陆架到东南海槽放射虫分布可分为陆架低值区,海槽边缘中值区和中央高值区,放射虫的组成以泡沫虫目占绝对优势,总体面貌为热带大洋暖水动物群,沉积物中放射虫的分布与现代表层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和变化趋势一致,但与营养盐和实级生产力的分布呈负相关关系;同时,放射虫的分布又与研究区的海流和水团有密切关系,其中黑潮对其有控制性影响,沉积物类型极大地影响着放射虫的分布,放射虫的丰度和分异度明显地随粒度的增大和陆源物质含量的增加而减小,此外,放射虫的分岂有此理也显示了与沉积物中火山物质含量的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杨和福 《海洋科学》1988,12(3):25-30
本文利用红外光谱法对南极普里兹湾及毗邻海域10个表层沉积物粘土矿物样品中的高岭石作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表层沉积物粘土中高岭石含量在2—26%之间,其分布特征随离岸距离的增加而降低。高岭石含量与沉积物粒级的关系是与粗沙、中沙和细沙呈正相关关系;与粗粉沙、细粉沙和粘土呈负相关关系,并说明高岭石含量主要来自南极本地,入海后受沉积环境的牵制。  相似文献   

4.
利用取自冲绳海槽北部的8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对其中的放射虫壳体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Q-型因子分析得到3个主因子,方差累积贡献为90.2%;3个主因子划分出了3个放射虫组合,它们的分布和组成与研究区的水团有很好的相关性。组合I以Tetrapyle circu-laris、Tetrapyle quadriloba 和Ommtartus tetrathalamus tetrathalamus等属种为主要分子,分布在西北部陆架和陆皮区,反映陆架水与对马暖流水相互作用的混合水环境;以Lithelius minor、Dic-tyocoryne profunda、Stylodictya multispina、Acrosphaera spinosa、Dictyocoryne truncatum、Spongaster tetrars、Stylodictya arachnia和Ommatartus tetrathalamus tetrathalamus等属种为主的组合Ⅱ,在东南部海槽区占优势,反映黑潮流系影响的海洋环境,同时其分布和组成又受水深的制约;以 Te-trapyle quadriloba和Monozonium pachystylum为主的组合Ⅲ仅解释了总方差的8.3%,其分布没有明显的优势区域,可能代表黑潮水到混合水的过渡环境。这3个组合的分布和变化也反映了各水体的活动范围。  相似文献   

5.
利用中国第18和21次南极考察获取的南极普里兹湾沉积物样品,分析了其中的有机碳和糖类物质的含量及组成,结果表明糖类和有机碳的分布受上层水体的初级生产、地形条件和水体垂直稳定度等多种因素的控制。表层沉积物中糖类物质的平均含量为3.03 mg/g,最高值为5.60mg/g,出现在湾内的毗邻陆架区。沉积物有机碳含量与表层海水叶绿素a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能够反映上层水体初级生产的变化。单糖组分的研究可以判定其生源母质,沉积物中有机质的来源主要是海洋上层生物。糖类是易被降解利用的有机质,通过糖类物质中六碳糖的比重及其垂直分布的变化可以判断出不同站位沉积速率的相对快慢。  相似文献   

6.
利用中国多次南极科学考察获得的沉积物样品,对普里兹湾沉积物中有机碳(OC)、总氮(TN)的含量和分布以及OC/TN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普里兹湾表层沉积物中OC和TN的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14%~1.20%和0.02%~0.20%,平均值分别为0.63%和0.11%。OC/TN的变化范围为5.5~8.2,平均值为6.8。OC和TN含量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表明有机质来源相同,比值接近6.6,说明有机质主要为海洋生源沉积。两者平面分布趋势非常一致,且与沉积物中泥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湾内73°E以西区域OC和TN含量较低,而以东区域含量较高,这是上层水体生产过程和冰川携带陆源砂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垂直分布上,OC和TN含量总体上表层高于深层,OC含量随深度增加逐渐降低,达到一定深度后趋于稳定。较高的沉积速率加速OC的埋藏,5根柱样中OC的埋藏率为39%~91%,平均为66%,表明普里兹湾是重要的碳汇区。  相似文献   

7.
东海表层沉积物中放射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放射虫是海洋浮游原生动物.一百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该门类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特别是近二十多年来,对放射虫的分类、生态、演化、地理及地史分布等方面的研究,都有较大的进展.化石放射虫的研究,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古地理、古气候、古海洋学的恢复和地层的划分及对比.因而,放射虫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日趋重要.我国放射虫的研究工作开展较晚.六十年代初,张作人、谭智源等对东海水域中的浮游放射虫作过一些工作.东海沉积物中的化石放射虫的研究,至今尚未见到专门报导.近年来,我所和同济大学,在研究东海有孔虫时,曾对东海沉积物中的放射虫作过零星的鉴定工作.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大亚湾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及污染状况,于2016年8月对大亚湾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As、Cd、Cr、Pb、Zn和Cu)展开调查,并将获得的各元素含量与粒度、Fe、Mn和总有机碳(TOC)等相关理化要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大亚湾沉积物中重金属受陆源输入影响较大,含量基本呈现为沿岸高、湾内低的趋势,总体质量较好,基本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要求;澳头湾和范和港附近海域人类活动密集,重金属含量较高。通过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大亚湾重金属主要来源为岩石的风化和侵蚀、工业污水排放和渔业养殖等;Cu与铁锰氧化物结合性弱于其他元素,在还原性环境中被沉积物吸附形成金属Cu硫化物可能是喜洲岛附近海域Cu元素含量异常高值的原因;作为湾内有机质主要来源的水生浮游生物的生长状态对Cr、Zn和Pb含量影响较大;Cr、As和Pb与粉砂结合为主,Zn与粘土结合为主。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南海中部100个站位表层沉积物中的放射虫作了研究,共鉴定出276种。放射虫的组合成分显示出明显的热带暖水特征,其丰度分布主要与水深、纬度、沉积物中火山碎屑的含量以及海底地形等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东海表层沉积物中邻苯二甲酸酯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邻苯二甲酸酯(PAEs)广泛存在于各种环境介质中,其毒性和持久性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本文采用气相色谱(GC)测定了东海表层沉积物中的4种常见的PAEs(DMP、DEP、DBP和DnOP),分析了其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东海海域表层沉积物中4种PAEs总量介于180.3~4 897.6ng·g-1 dw(干重)之间,平均浓度为1 435.0ng·g-1,高值区分布在长江口东南、福建沿岸及济州岛西南泥质区的东南部,次高值在浙江沿岸附近。由于调查区域环境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总PAEs与TOC的相关性比较小。单体PAEs的平均浓度为DBPDEP≈DMPDnOP,DBP含量最高,为55.6~4 349.5ng·g-1;DnOP含量最低,为0.1~90.1ng·g-1;DEP和DMP含量相当,均值分别为132.5和122.1ng·g-1。DBP、DEP和DMP在长江口处均有高值,其他地区的分布略有差异,可能与长江口处存在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输入有关。生态风险评价表明DMP在部分站位的含量超过华盛顿警戒标准,但仍小于ERL值;DBP在部分站位的含量高于ERL值,具有潜在风险。总之,东海表层沉积物中DEP、DMP和DnOP的污染程度和生态风险处于较低水平,而DBP的污染相对严重,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1.
对山东半岛近海表层沉积物进行黏土矿物分析,探讨了研究区黏土矿物分布和组合特征。结果表明,山东半岛近海黏土矿物组合以伊利石-蒙皂石-绿泥石-高岭石型为主,广泛分布在研究区北部、东部和东南外海,为黄河型物质;山东半岛南岸丁字河口及千里岩—石岛外海一带高岭石含量明显增大,黏土矿物组合为高岭石-伊利石-蒙皂石-绿泥石型或伊利石-高岭石-蒙皂石-绿泥石型,为半岛型物质。山东半岛近海黏土矿物分布和组合特征显示了近岸环流对黄河和山东半岛来源物质的搬运和扩散作用。  相似文献   

12.
珠江口外表层沉积物中硅藻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我所在南海大陆架综合调查所采集的珠江口外表层沉积样品(112°—115°E,19°—23°N),共研究44个硅藻样(图1)。根据硅藻属种分布差异,可以了解当时的沉积环境,它的遗壳又极易被海流搬运,是研究海流的运动、古地理环境等的重要手段之一。笔者在本海区共鉴定45属164种,统计了其数量(每克干样的硅藻数),根据其参数大小及硅藻植物群在沉积物中的分布,探讨珠江口外海域不同地形地貌、沉积物类型、水动力性质、温度和盐度对沉积硅藻属种及其含量分布的影响,不同组合在各海区中的分布特征,利用硅藻生态特点了解当时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3.
大亚湾表层沉积物中氮的形态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首次采用逐级分离浸取的方法将大亚湾表层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的氮分离开,继而分析表层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氮的含量、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总氮的含量较高,平均值高达1692.52 mg·kg-1;有机氮所占的比例很高,平均达77.32%,平均含量为1341.11 mg·kg-1;无机氮的平均含量为351.41 mg·kg-1.表层沉积物中总可转化态氮的平均含量为229.45 mg·kg-1;强氧化剂可浸取态氮是可转化态氮的主要赋存形态,平均占总可转化态氮的96.88%;离子交换态氮是释放能力最强的形态,为可转化态无机氮的主体,平均占总可转化态氮的2.10%;弱酸可浸取态氮和强碱可浸取态氮仅占总可转化态氮的一小部分,分别为0.57%和0.44%.在空间分布上,各站间不同形态氮的含量差异与污染物的陆源输入、海水养殖污染及沉积物性质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4.
南黄海西部表层沉积物中重矿物分布特征及其组合分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在编撰南黄海西部地貌及沉积物图集工作中,整理了该海区的矿物资料,编制了一套表层沉积物重矿物含量分布图及组合分区图,从中获得一些粗浅的认识,现整理成文.南黄海西部范围以31°43′N—37°10′N,西起沿岸 5米等深线至123°E.调查区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图 1)地质部第一海洋地质调查大队1972—1980年在本区进行海洋地质调查时,基本上以10×10公里的同度取样,在沿岸地区加密至10×5公里,甚至5×5公里取样,取得了丰富的地质资料.本文以其中的1645个表层样的重矿物分析资料作为论述的基础.一、表层沉积物中重矿物组成及其含量分布特征调查区内表层沉积物的重矿物,经镜下鉴定有四十余种(表1).重矿物以硅酸盐类及氧化物类矿物为主,其次为少量的磷酸盐和硫化物类,再次为碳酸盐类.硅酸盐类矿物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其含量在整个重矿物中占压倒优势,接近80%.从表1不难看出,南黄海西部重矿物组成基本上是陆源的.自生矿物种类少,含量低,它们主要是一种  相似文献   

15.
台湾岛东部海区表层沉积物中放射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近海海区沉积物中放射虫的调查,如黄海、渤海、东海、南海等海区,已先后进行过多次[1~12],惟独在我国台湾岛东部海域尚属首次.该调查区向西与台湾本岛及绿岛、大兰屿、小兰屿相邻,南边是巴士海峡,东邻太平洋,北侧与日本琉球群岛相接.在调查区内,北面隶属琉球岛弧的八重山列岛(可进一步划分出南澳盆地和八重山海脊);中部是北东、南西走向的琉球海沟;西南部有一条称作加瓜海脊的海脊,海脊的西侧是花东盆地,东侧隶属菲律宾海盆.由于岛屿、海沟、海盆与海脊的出现,使得调查区的地形崎岖不平,水深变化大(见图1a).研究区所设的67个站位(见图1b)大部分在深水区域,深度多在2000~6000m.  相似文献   

16.
南四湖表层沉积物营养元素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南四湖不同湖区的20个表层底泥样品的营养盐浓度做了实验分析,结果表明:南阳湖的总磷最高,独日湖次之;独山湖的总有机碳和总氮含量最高,南阳湖次之;而昭阳湖的总有机碳、总氮和总磷含量为最低。显然,南阳湖和独山湖两个湖区显示出一定程度的营养盐污染。表层底泥总氮与土覆表层湖水的总氮相关程度不高,其原因是该湖水中的总氮主要是无机氮含量;而底泥中的总氮主要是有机氮。而表层底泥总磷与土覆表层湖水的总磷含量相关程序很高。这表明南四湖底泥与湖水中的总磷在其来源和迁移转化途径上是相同的,即是湖水中的总磷主要是由流域内工农业及生活污水排放带来的,并在底泥中沉积和积累。  相似文献   

17.
南大洋普里兹湾沉积物中生物硅含量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利用中国第18,21次南极考察获得的沉积物样品,对南大洋普里兹湾沉积物中生物硅(BSiO2)的含量以及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普里兹湾表层沉积物中生物硅含量丰富,生物硅含量在4.89%~85.41%之间变化,平均为30.90%.最高值出现在湾内的IV-10站.生物硅的垂向分布与间隙水中硅酸盐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表层沉积物中生物硅和有机碳分布趋势与表层海水中叶绿素a、初级生产力的分布趋势密切相关,最大值均出现在普里兹湾环流中心区域,较好地反映了上层水体中初级生产力的变化状况.  相似文献   

18.
冲绳海槽中部表层沉积物中的放射虫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1992年7月“向阳红16号”海洋调查船利用大洋50型抓斗在冲绳海槽中部(25°30’-30°N,125°-129°E)区域内获取表层沉积物样品88个。表层沉积物中的放射虫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愈近海槽放射虫的数量及属、种丰度值愈高,西侧槽坡离开槽区越远,放射虫数量及属种越渐少。而东侧槽被放射虫数量则表现了高、低值成点状分布的格局。表层沉积物中两大类放射虫的百分含量分别为泡沫虫约占87%,罩笼虫约占13%。另外根据分析结果,把本区分为3个小的沉积区:陆坡上部沉积区;陆被下部沉积区;海槽底部沉积区。  相似文献   

19.
闽江口表层沉积物中重矿物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研究了闽江口表层沉积物中重矿物的组成、组合类型、重矿物分区及其影响的因素,并探讨其泥沙的来源。结果表明,闽江口有30种重矿物,主要有磁铁矿、赤铁矿、绿帘石、角闪石、锆石和云母等。据主要重矿物的含量及特征,可将本区重矿物分为五个组合类型,它们分布在相应的五个重矿物区上,各区重矿物特征与其水动力、地形条件关系密切。闽江口泥沙主要来自闽江流域。  相似文献   

20.
冲绳海槽表层沉积物孢粉组合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苟淑名 《海洋科学》1982,6(6):14-18
1981年我所在冲绳海槽进行两次底质调查。本文就其中8条剖面3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孢粉分析结果,探讨其孢粉组分特征及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