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高分辨率2D地震资料,建立了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第四纪层序地层格架,将第四纪沉积充填序列划分为3个体系域,即低位体系域(LST)、海侵体系域(TST)、高位体系域(HST)。根据陆坡进积特征和地层叠加样式、垂向上侵蚀特征变化(其上见下切水道)、中频强振幅同相轴的空间可追踪性等地震反射特征,将高位体系域(HST)进一步划分为两个沉积旋回单元HST-I、HST-II。在等时地层格架的约束下,以神狐海域水合物钻探区well-I钻井作为研究对象,选择自然伽马曲线(GR)通过频谱分析进行米兰科维奇旋回特征的研究,识别出偏心率周期(95ka)、斜率周期(40ka)和岁差周期(22、19ka)。研究区第四纪沉积充填序列主要受偏心率周期(95ka)的控制,偏心率(95ka)对应于旋回厚度11.494m,以此周期和对应的旋回厚度计算出钻探区第四纪沉积速率为12.1cm/ka。通过构建滤波器对测井曲线进行滤波处理,发现95ka的偏心率控制的优势旋回个数在20个左右。对斜率周期(40ka)识别出的高频旋回采用Fischer图解法求取其可容纳空间变化曲线,检验了高精度层序地层划分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
粒度测试表明九江红土具风成特征。粉砂(4~63μm)为优势粒级,含量为66.20%~74.02%,富集风尘粒组。选择敏感粒组15~30μm作为气候代用指标,根据ESR测年和粒度年龄模型,建立JL剖面时间标尺,结果表明其沉积时代为2098.4~233.2kaBP,跨早、中更新世。下段网纹红土的沉积年龄为2098.4~441.5kaBP,上段棕黄色土的沉积时代为441.5~233.2kaBP。基于3PBase软件对234~2084kaBP期间气候周期的频谱分析,九江JL红土剖面记录了准100ka、准41ka和准30ka的地球轨道要素变化周期,并在734~784kaBP期间,气候周期发生了转型,由之前的准41和准30ka地轴倾斜率周期变成之后的准100ka地球轨道偏心率周期,这一信号响应了全球范围内中更新世气候转型事件。谱密度分析还表明剖面气候周期具复杂性,可能与东亚季风的非线性反馈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3.
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对西湖凹陷平湖斜坡带平湖组进行了层序地层分析。平尖 处于本区层序地层划分的第Ⅱ层序内,由五个次级亚层序组成,平湖斜坡带层序的发育早期受断裂作的控制,海平面变化的频繁周期性控制了层序的形成、发育和结束,并决定了古生物面貌、体系域发育和沉上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4.
随着勘探开发程度的不断升高,西湖凹陷保俶斜坡带平北地区中上始新统平湖组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显示出较大的勘探潜力。然而,该区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勘探基础薄弱,加之构造、沉积条件复杂,砂体展布规律不清,阻碍了该区的勘探进程。本文基于三维地震及钻井等资料,从构造、层序及沉积3个方面对砂体分布的控制因素进行分析,认为构造古地貌及可容纳空间控制地层厚度及沉积体规模;同沉积断裂坡折带控制砂体的展布;体系域类型控制砂体的时空配置,沉积微相类型控制砂体的储集物性。综合分析控砂因素认为:断陷期的平下下段和平下上段是构造―岩性圈闭发育的主要层段,勘探方向为低位体系域控沉积断层下降盘的地势低洼汇砂区,而平中上段有利的岩性圈闭勘探区为三角洲前缘砂地比低或三角洲前端发育的潮汐砂脊带。  相似文献   

5.
主频计算法对测井曲线沉积旋回的精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主频计算法对长庆气田主力储层中下奥陶统马家沟组马五1段碳酸盐岩的自然伽玛测井曲线进行了分析,得出其主要沉积旋回周期为100、57、36和26ka,基本与米兰科维奇旋回的地球自转偏心率和地轴倾角变化周期相一致,因崦,可以认为储层的沉积旋回是地球自转偏心率和地轴倾角变化引起气候周期性变化形成的,其中又以偏心率影响最大,表明主频计算法用于测井曲线进行分辩率较高的沉积旋回分析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东海西湖凹陷平湖组层序地层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共识别出平湖组5个三级层序界面T63、T53(Sb1)、T43(Sb2)、T23(Sb3)、T03(Sb4)和3个体系域界面f1、T33(f2)、f3。平湖组共有6个段,可划分出3个沉积旋回。平湖六段未见底,沉积旋回性不清,平湖五段为SⅢ1,平湖四段和三段组成SⅢ2,平湖二段和一段划分为SⅢ3。本区短周期(四级层序)海平面变化曲线的包络线(相当于三级层序)和全球海平面三级周期的变化曲线基本一致,反映全球海平面变化对本区层序发育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西湖凹陷平湖斜坡带始新统平湖组层序地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技术,以钻井、测井、地震资料为基础,对西湖凹陷平湖斜坡带始新统平湖组进行了层序地层研究。研究区向上“变深”的非对称型短期旋回层序最为发育,反映了研究区在平湖组沉积时期处于距物源区较近或物源供给较充分的环境下;中期旋回以发育上升半旋回沉积厚度大于下降半旋回的不对称型旋回为主,层序分界面两侧为有利砂体发育的部位;在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层序划分的基础上,建立了以中期旋回为时间-地层对比单元的钻(测)井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  相似文献   

8.
西湖凹陷平湖斜坡带油气资源丰富,主要目的层平湖组为一套海陆过渡的含煤地层,埋深大,沉积环境复杂,储层展布认识不清。综合地震、岩芯、测井等资料,深入分析斜坡带平湖组煤系地层发育特征,建立了研究区高精度等时地层格架,在平湖组三级层序内部细分出低位域、海侵域、高位域。在层序格架约束下,创新性地将多数据体迭代分析、多属性综合分析、地震相识别与拼接等技术有效地应用于地震沉积学研究,进行“地震相-沉积相”的有效转化,重建区域沉积体系。研究表明:SQ3低位域内发育早期建设性三角洲和晚期孤立分流河道沉积,水道沿凹陷长轴方向展布;海侵域时期,研究区南部受潮汐影响强,中小规模垂直岸线的潮道频繁发育,向北河控作用增强,发育受潮汐影响的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高位域发育三角洲平原沉积,以大规模的北西-南东向分流河道沉积为主。  相似文献   

9.
东北印度洋赤道90°E海岭和孟加拉扇MD81349,MD77181岩心记录了30万a来气候变化的历史.分析发现浮游有孔虫壳体(方解石晶体)的天然热释光变化与δ18O反映的冰川旋回存在着良好的一致性:天然热释光强度的增大与间冰期对应,降低与冰期对应.对MD81349岩心天然热释光时间序列的频谱分析结果显示热释光的显著周期为99,46,23,20和11ka,其中99,46,23,20ka分别与天文学周期中的地球轨道偏心率周期100ka,地轴倾斜度(黄赤交角)周期54,41ka,太阳辐射年度差异的岁差周期23,19ka接近,这表明地球冷暖交替与太阳辐射强度周期性变化密切相关,在不同海水温度条件下结晶形成的方解石晶体的热释光强度差异显著,因而有孔虫壳体积存的热释光能够反映地球气候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和白令海的古海洋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边缘海的存在使大陆和大洋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变得相当复杂。在构造运动和海平面升降的控制下,边缘海和大洋之间时而连通时而隔绝,各种古气候变化信号都在一定程度上被放大。基于近期有关西北太平洋边缘海的古海洋学研究成果,简要概述了日本海、鄂霍次克海、白令海以及北太平洋地区自中新世以来的古气候和古海洋环境演化特征,并认为它们与全球其它地区一样也受控于因地球轨道参数变化引起的太阳辐射率的变化,大尺度的气候变化具有与地球轨道偏心率周期相对应的100ka周期,而41ka的小尺度周期则受地球自转轴斜率变化的控制。一些突发性的气候变化则是由气候不稳定性、海峡的关闭与开启和其它一些地球气候系统的非线性活动所驱动。但同时作为中高纬度边缘海,它们的古海平面、古海水温度、古洋流等古海洋环境因子的变化特征还受到冰盖扩张和退缩、构造运动、冰川性地壳均衡补偿、东亚季风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区域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为厘清溱潼凹陷戴一段岩性勘探有利层段及区带这一关键地质问题,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沉积学等基础理论、技术方法,综合地震、钻井岩心及测井资料,对溱潼凹陷戴一段进行了沉积-层序研究,识别出层序界面及洪泛面两类转换面,并进一步划分为1个长期、5个中期旋回层序,深凹带5个中期旋回层序发育齐全,中-外坡逐渐减少至2个,明确了泰州凸起是戴一段的主物源方向,戴一段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沉积相带展布受物源、基准面升降共同控制。沉积-层序综合研究表明纵向上戴一段MSC1、MSC2、MSC3时期泥岩隔层发育、储盖组合有利,是岩性勘探最有利层段;平面上相带的展布决定了岩性勘探的有利区带,西斜坡的蔡家堡-陈家舍、帅西、帅垛及帅北地区处于多期扇体前缘砂岩尖灭区,是岩性/构造-岩性圈闭勘探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2.
结合地震、测井及微体古生物等资料,研究了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北斜坡区第四纪的沉积体系、层序地层及控制因素。研究区第四系发育以巨厚的高角度前积层为特征的大陆斜坡沉积体系,可将其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层序的构成包括低位、海进及高位域,沉积体系包括下切谷、北东向单向迁移斜坡水道、陆架边缘三角洲、斜坡扇及高角度陆架边缘前积体系等。随着海平面下降及物源供应,三角洲体系推进至陆架坡折形成巨厚的陆架边缘三角洲和斜坡扇体系。更新世大陆斜坡沉积体系不断从番禺隆起向白云凹陷推进,陆架坡折带向海迁移;陆架区下切谷向上不断发育,在SB3和SB2界面上最密集;而冰后期至今的全新世高位三角洲被局限在内陆架地区。大陆斜坡沉积体系的演化主要受海平面变化、构造作用、气候变化以及沉积供给变化的共同控制。  相似文献   

13.
应用层序地层学原理,依据钻井地质、地球物理、分析化验等资料,将西湖凹陷主要勘探目的层平湖组和花港组划分出SⅢ1-SⅢ5五个三级层序,并建立了三级层序的层序地层模式,其中SⅢ1、SⅢ2可划分出断坡带型层序地层模式、水下低隆遮挡型层序地层模式和半地堑型层序地层模式、SⅢ3充填补齐型层序地层模式、SⅢ4、SⅢ5坳陷型层序地层模式,分析探讨了层序格架内沉积演化过程与机制及不同层序地层模式的石油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4.
针对西湖凹陷中深层普遍存在异常压力的现象,以实测地层压力为约束,结合钻井异常压力预测,在测井约束的波阻抗反演方法反演花港组的层速度的基础上,利用Fillippone公式计算地层压力系数,最终实现平湖斜坡带花港组异常压力的预测。预测结果显示:平湖斜坡带花港组地层泥岩段普遍存在异常高压,且异常高压明显呈带状分布,在垂向上可划分为4个异常高压带。随着花港组地层埋深的增加,异常高压带的压力系数由西向东、由南向北具有逐渐增大的特征,即平湖斜坡带花港组地层异常压力的分布受到泥岩发育和地层埋深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5.
利用孢粉组合、特殊岩石类型和泥岩的原生颜色等恢复松辽盆地中生代古气候,发现在白垩纪时期发生了4次较长期的气候变迁,从登娄库组沉积开始大部分地层沉积时气候干热或较干热,可容空间大小、层序演化和体系域分布均受气候变化旋回控制,在此基础上划分了5个全气候层序,其中低水位体系域的盆底扇和斜坡扇最有利于油气富集。  相似文献   

16.
对南海南部MD05-2897孔沉积物的分析显示,该孔涵盖氧同位素1~12期,底界年龄约为50万年。碳酸钙含量曲线形态基本与底栖有孔虫氧同位素曲线平行,即碳酸钙高值对应氧同位素轻值,呈现典型的大西洋型碳酸钙分布模式。碳酸钙含量在冰消期的高值出现及含量变化均领先于氧同位素,证明低纬海区"碳酸钙泵"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和温度的作用。粒度分析显示,3~5μm组分含量曲线的变化与氧同位素曲线基本平行,说明它主要受海平面升降变化控制,可作为海平面变化的间接指标。而1.5~2.5μm粒级颗粒主要通过河流的悬浮搬运,直接受亚洲夏季风及其所带来降雨的影响,可间接反映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南海南部深海沉积中的季风记录具有0.1 Ma偏心率周期,40 ka斜率周期,20 ka岁差和10 ka半岁差周期等丰富的频谱,显示出低纬度海区气候变化对轨道周期的良好响应。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白云凹陷北坡珠江组下段陆架边缘三角洲的形成演化阶段及其主要控制因素,采用地震沉积学、层序地层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结合钻测井数据、地震反射结构特征和均方根振幅属性等资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该陆架边缘三角洲的识别特征、演化模式和控制因素进行了重新认识和探讨分析。结果表明:陆架边缘三角洲在顺物源方向具有高角度斜交型前积反射,缺乏顶积层的海岸平原相,其前端发育盆底扇沉积;垂向沉积序列以多期反旋回的前三角洲、席状砂、河口沙坝和水下分流河道的叠置为特征,发育陆坡区常见的生物扰动、泥质条带变形和滑塌、滑动现象;珠江组下段陆架边缘三角洲形成于强制海退体系域时期,并伴随着盆底扇的发育,而低位体系域时期主要发育斜坡扇和低位楔状体;构造活动促使白云凹陷北坡在珠江组下段时期形成稳定分布的陆架坡折带,珠江组下段时期古珠江携带的充沛物源和该时期强烈的海平面下降使碎屑沉积物能够进积至陆架边缘,甚至陆坡地区形成陆架边缘三角洲沉积。  相似文献   

18.
松辽盆地泉四段扶余油层地层层序新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松辽盆地泉四段扶余油层发育浅水湖泊三角洲相和浅水湖泊相,沉积构造环境属于闭塞浅水坳陷湖盆,其层序特征类似于稳定克拉通盆地层序,也类似于缓坡被动大陆边缘型盆地层序,气候是控制陆相坳陷盆地层序形成的主要因素,三级层序内总体应表现为水进体系域-高位体系域构成1个完整的层序,而低位体系域不发育。通过岩心、录井、地震等资料研究分析,认为泉四段扶余油层是1个三级层序,发育水进体系域和顶部薄层强制水退边缘体系域;泉四段与泉三段地层分界是其层序的底界;泉四段顶界地震反射层T2也是层序边界,是泉四段三级层序的顶界。精确识别和建立地层层序格架对石油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含有巨量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具有极佳的勘探潜力,其中平湖组沉积作为重要的含油气层,已成为近期油气勘探的聚焦点。孔雀亭地区为西湖凹陷研究程度较低的区块,对于该区域沉积相及其控制因素方面的研究仍然较少。基于钻井资料与三维地震资料对孔雀亭平湖组沉积微相进行精细刻画,并系统分析了全球海平面、区域构造、古气候、古地貌对研究区沉积微相演变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平湖组下段(包括平下下段、平下上段)以潮坪沉积为主,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只发育在源区附近,而平中段与平上段以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为主,潮坪沉积分布面积迅速降低。由平下段至平中段,随着相对海平面(全球海平面与区域构造综合效应)下降,辫状河三角洲向海方向发生进积。同时,平中段与平上段时期极高的CO2浓度使得大陆源区剥蚀量快速增加,大量沉积物随着河流输入至西湖凹陷,从而进一步加剧了辫状河三角洲的向海推进。平下段与平中段早期的古地貌断陷发育较多,对辫状河三角洲的扩张存在限制作用,而经历了平中段大量沉积物充填之后,早期的洼陷逐渐被填平,从而平上段的辫状河三角洲可以大范围地向海方向发生推进,形成规模庞大的三角洲砂体沉积。  相似文献   

20.
南海北部ODP 1144站颜色反射率揭示的千年尺度气候波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南海大洋钻探ODP1144站钻孔长517m,代表近100万年来的沉积记录,其颜色反射率是所有岩心物理性质测试中分辨率最高的,平均约60年一个测值,最高可达年级尺度,是研究千年尺度气候变化的理想材料。通过对颜色反射率、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的小波分析及其与地球轨道参数ETP的交叉频谱分析,表明两者在轨道周期上的变化极为相似,都反映出约70万年以来100ka的偏心率周期明显占优;与格棱兰冰心的对比亦揭示了颜色反射率同样记录了冰期中的类似D/O事件。对此站的颜色反射率短周期的小波分析,揭示出了约3ka、约1.5ka的变化周期,这些周期不仅仅出现在冰期(如MIS2—4、6、8期等),也出现在间冰期(如MIS15、17、19、25期等)和冰消期(如MIS11/12、15/16),且在70万年以来冰期信号强、间冰期信号弱,而在70万年之前正好相反,这不仅说明间冰期内部气候也存在不稳定性,而且进一步说明了中更新世的气候转型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