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干旱区绿洲发展与环境协调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1,他引:14  
傅小锋 《中国沙漠》2000,20(2):197-206
在分析绿洲形成演变规律和制约绿洲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因素的基础上,认为只有将绿洲与荒漠生态及水源区生态结合起来统一规划,形成大系统观,才能确保绿洲的持续生存与发展。在形成绿洲在系统观的基础上建立一咱与绿洲所处的干旱区环境特征相适应、以不断提高资源组合利用效益、促进绿洲经济长期稳定增长、促使生态良性化发展为目标的高效、和谐的绿洲生态经济体系是干旱区绿洲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2.
《绿洲经济论》由新疆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刘甲金研究员等主编,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为该书作序.《绿洲经济论》是中国社会科学‘六五”重点基金项目——《论绿洲经济二千旱区的生态经济》的最终研究成果.是一部以新疆为重点干旱区生态经济学专著.绿洲经济是在干旱严酷的自然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特殊经济类型.研究绿洲经济问题的核心在于揭示绿洲生态与经济系统内部以及系统间的作用机理和客观联系.进而探索生态、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途径与对策.《绿洲经济论》紧紧围绕这一核心问民运用辩证唯物论、系统论和耗…  相似文献   

3.
宁夏平原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的问题与调控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宁夏平原是我国绿洲主要分布地区之一。由于受传统开发模式的限制,其生态经济系统已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环境污染严重,人口压力过大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对绿洲生态经济系统进行调控。为此,本文提出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调控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基于能值分析的新疆阜康市绿洲系统可持续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洲是我国西北干旱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栖息地,其生态环境脆弱。因此,对绿洲系统经济生态效益的定量评估与分析是我国西北地区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以天山北麓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阜康市为例,深入探讨了绿洲系统的生态经济效益及其年际变化;并利用线性规划模型建立了基于能值分析的阜康市绿洲种植业结构优化配置方案。研究发现,阜康绿洲系统的发展受土地、气候和水资源等限制,属于典型的高投入、低产出模式。1996-2006年间,绿洲系统处于弱可持续发展状态。另外,通过生态经济学的绿洲作物结构比较优势分析发现:不同的生态经济目标,其种植业结构也随之变化。当追求生态经济效益最大化时,种植业结构由能值密度决定;当追求水资源限制下生态经济效益最大化时,种植业结构由单位灌溉水量的能值产出决定。  相似文献   

5.
河西走廊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能力评价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河西走廊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约束性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实现绿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对河西走廊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现状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运用协调发展度模型,对5个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及其子系统的协调发展度及协调度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各绿洲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水平均很低,尚不存在良好协调发展区域;绿洲协调发展能力呈现为嘉峪关>金昌>张掖>酒泉>武威的顺序,嘉峪关属于勉强协调发展类生态滞后型区域;金昌、张掖、酒泉、武威同属于濒临失调衰退阶段,其中金昌、酒泉属于生态经济同步型区域,张掖、武威属于经济滞后型区域,据此提出各绿洲的发展方向与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黑河中游平川绿洲和六坝绿洲为例,对绿洲及绿洲-荒漠生态过渡带土壤含水量空间分异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无灌溉条件下绿洲及绿洲-荒漠生态过渡带的土壤含水量水平分异明显,绿洲土壤含水量高于绿洲-荒漠生态过渡带和荒漠地区土壤含水量,并出现从绿洲到绿洲-荒漠过渡带和荒漠依次递减的趋势,主要受土壤性状、土壤水分水平运动和绿洲-荒漠局地大气环流影响;绿洲活动层土壤含水量垂直分异上表现为从表层向下逐渐增加,而过渡带和荒漠区活动层土壤含水量垂直分异则是表层和底层比20~30cm处低,可能与荒漠土壤凝结水的形成与运动有关。受绿洲地下水过度开采和绿洲边缘人类活动影响,在绿洲-荒漠过渡带形成了生态裂谷,对绿洲生态系统的安全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7.
试论中国荒漠区人工绿洲生态系统的形成演变和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8,自引:14,他引:28  
绿洲是干旱区特有的生态系统,尤其是通过灌溉发展起来的人工绿洲,成为干旱区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基地,它是由山地、绿洲和荒漠构成的干旱区三大生态系统的核心,发展绿洲是遏制土地沙漠化的重要措施。我国西北干旱区的绿洲形成,经历了三个时期:受到人类轻微干扰的自然水系时期,很多古代绿洲多分布在河流下游;受到人类较强干扰的半人工水系时期,在山前地带形成旧绿洲,下游古代绿洲衰亡;受到人类强烈干扰的人工水系时期,新扩大的绿洲多在旧绿洲边缘和外围。由于绿洲发展改变了水资源的时空分配和消耗方式,使得人工绿洲与沙漠同时扩大,而处于两者之间的自然水域、林地、草地面积和野生动物数量减少,形成沙漠危逼绿洲的态势。所带来的有利影响是水资源利用效益提高,土地生产潜力得到发挥,人工绿洲小气候条件改善,人口承载能力增加;不利方面是水土、水盐平衡失调,生物多样性减少,沙漠与绿洲间过渡带缩小。为了适应西北地区人口和经济增长,预测未来绿洲发展,将以提高现有绿洲生产潜力为主,重点是加强中低产田改造;通过节水及水资源合理调配,适度扩大新绿洲。以保护自然生态来维护人工绿洲生态的稳定性,以发展人工绿洲生态来减轻自然生态的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绿洲生态预警信息系统初步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绿洲生态预警信息系统是实现绿洲区域生态环境评价、预警及动态监测的先进手段.将为绿洲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辅助决策信息。论文对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系统总体逻辑结构、系统功能、分级权限等进行了初步设计,以期为绿洲生态保护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可行的辅助决策系统实现方案。  相似文献   

9.
干旱区生态用水的概念和分类:以新疆为例   总被引:74,自引:0,他引:74  
绿洲是干旱区人类活动的主体区域,亦是干旱区的精华所在。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探讨了干旱区生态用水的概念,认为:凡是对绿洲景观的生态与发展及环境质量维持与改善起支撑作用的系统所消耗的水份即为生态用水。同时以新疆为例,从绿洲与其内、外部环境的依赖性出发,把绿洲生态用水分为:人工绿洲生态用水、荒漠河岸林生态用水、河谷林生态用水、低水平地草甸生态用水、城市生态用水、河湖生态用水、荒漠植被生态用水等七大类,每类  相似文献   

10.
绿洲是干旱内陆区的精华部分,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难点地区,加强绿洲生态治理研究对推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长期以来,绿洲生态治理研究强调通过技术手段、经济措施促进绿洲生态系统恢复,对行动主体在生态治理中的作用重视不够,影响了绿洲生态治理成效和可持续性。以额济纳绿洲为案例,在深入调研基础上,援引空间生产理论和区域治理理论,通过政策工具组合分析,探究纵向嵌入治理下绿洲生态空间生产过程。结果表明:(1)中央政府的机构嵌入打破了传统"以粮为纲"的水资源配置导向,流域用水制度从"粮食生产偏好"向"生态保护偏好"转变,绿洲被建构为国家生态保育空间,成为中国北疆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2)中央政府的行政嵌入重塑了流域用水关系和水权秩序,促成了黑河干流水量调度,实现了绿洲来水增多化,干涸多年的东居延海出现稳定水面被开辟为生态旅游景区,由戈壁沙漠湖泊湿地转变为生态观光旅游胜地,重构了黑河尾闾生态空间。(3)中央政府的规则嵌入解决了绿洲工程建设中资金短缺问题,通过对绿洲灌溉的人工化控制和绿洲生态保护区化治理,实现了绿洲河网渠系化与绿洲空间功能化,绿洲由边境牧业生产生活空间转变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空间。  相似文献   

11.
云南怒江流域土地资源利用的主要问题及退耕工程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由于开发历史、地理位置以及自然条件等多种原因的影响 ,云南怒江流域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偏低 ,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 ,如土地利用结构与农业内部结构比例失调 ;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陡坡垦殖、水土流失现象日益严重等。针对这些问题 ,提出 :将海拔在 2 5 0 0m以下、自然生态环境破坏最严重、生态系统最脆弱、坡度大于 2 5°的耕地 ,改农作物种植为经济林经营 (退耕还林模式 ) ;在坡度介于 1 5°~ 2 5°的坡耕地上种植经济林 (农林复合模式 ) ;将部分水利条件差的坡耕地停止种植粮食作物 ,改种牧草 (退耕还草模式 )  相似文献   

12.
滇西北三江河谷纵剖面的发育图式与演化规律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在地壳持续、匀速抬升继以长期稳定的构造条件下,均一流域河谷纵剖面形态是以河口或河源为原点的抛物线(h=Al~N)。抬升期,河流深切侵蚀,纵剖面为上凸抛物线型;稳定期,河流均衡调整,纵剖面为下凹抛物线形;其间过渡阶段,纵剖面为直线型。流域地貌随侵蚀循环而相应演化,最终形成准平原。滇西北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接近理想假设条件,其河谷纵剖面的形态和演化符合上述的图式和规律。  相似文献   

13.
我国沿海近岸带水域的悬沙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根据实测悬沙资料,阐述了我国沿海近岸带水域的悬沙浓度由黄河口和长江口-杭州湾为中心,分别向南、北递减,高低相间,构成波状起伏的分布特征,同时分析了径流输沙、潮流、波浪、海岸类型诸要素在悬沙浓度时空变化中的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14.
I.MdjorAI)I)roacI1esThege0graPhyofenterprise,nane1ycorpOrategeograPhy,isabranchofecon0micgeographywhichdiscussesthespatialbehaviourofbusinesscooprationswithspecia1emphasis0nfirm-environl11e11ti11terdependc11cics,andare1ative1yl1e\vmicro-1evelanalytica1approachinecol1ol11icssu9up11}'.:f`col1.ldcl'ablel1ul1lbcI0rstudieswhichin0neWayoranotherincorporated"enterprise"asadimensioninindustrialandregi0nalec0nomicanalysisareintegra1tocontemp0raryempiric31industl-iallocati0l1researcll.Tl1el110sttypi…  相似文献   

15.
企业地理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费洪平 《地理研究》1993,12(1):111-119
西方发达国家自本世纪60年代以来,企业地理研究的理论、方法和实践已有了很大进展。为开展我国企业地理研究,本文主要论述了企业地理研究的产生背景及其发展历程、主要领域以及研究动向,并认为在我国开展企业地理研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深远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6.
山地龙眼园土壤镁素淋失特点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延  刘星辉  庄卫民 《山地学报》2000,18(3):248-252
土柱淋溶模拟实验结果表明 ,山地龙眼园土壤Mg2 易遭受淋失而导致龙眼缺镁。不同施肥措施对Mg2 淋失的影响是 :施KCl促进Mg2 的淋失 ;施尿素抑制土柱中的Mg2 向下迁移 ,从而减少Mg2 的淋失 ;施石灰对Mg2 淋失无明显影响。三种镁肥品种的Mg2 淋失量是MgCl2 ·6H2 O〉〉MgSO4 ·7H2 O>钙镁磷肥。  相似文献   

17.
历代安徽名人的地理分布及其成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才数量、类型和籍贯3个方面对安徽历代名人的资料进行统计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历代安徽名人地理分布的重心与区域分异的原因。研究发现:由于时代背景、地理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安徽名人时空分异特点显著。时间上,不同时期的名人数量差别较大,名人的影响领域随时间推移呈扩大之势;空间上,军政名人多出自皖北和皖中,而科学、文化教育和经济方面的名人以皖南居多,呈现出明显的“南文北武”分布格局。此外,安徽名人地理分布还呈现明显的南移趋势。  相似文献   

18.
城市农产品购销网络空间结构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柏林 《地理研究》1996,15(3):50-56
市场、农产品流、服务区是城市农产品购销网络的三个组成要素。市场是农产品流的集散地、服务区的核心,它的规模和布局不仅制约农产品流的流向和流量,而且影响到服务区的空间特性。因此,调整农产品市场的规模和布局,是城市农产品购销网络空间结构优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新疆巴里坤湖35000年来古气候变化序列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韩淑ti  袁玉江 《地理学报》1990,45(3):350-362
对巴里坤湖ZK00A钻孔剖面用多种手段进行同步同周期的综合研究。古气候变化格局以各种不同时间尺度、不同程度的冷湿期和暖干期交替变化为特征。冷湿期与冰期、高湖面期对应;暖干期与间冰期、低湖面一致。整个剖面揭示出35000年来具有12个10~3年、3个10~4年、3个10~2年的气候旋回。其中12000年以来以暖干为主,12000年前以冷湿为主。存在着600、2225—2543、5933—8900、11600年的变化周期。对内陆干旱区,35000年以来的气候变化序列、格局和周期的研究,以大量气候标志、参数为依据,经计算机处理与成图,具有较高的可信性。  相似文献   

20.
扩展式开发战略与秦巴山区的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谭传凤 《地理研究》1993,12(1):70-78
本文以秦巴山区为例,论述了这类大范围山区应以扩展式的开发战略为宜。并重点研究了秦巴山区内部发展轴线的建立及其发展壮大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