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赋存蓝石英的下元古界(Pt_1)混合花岗岩(前人称蓝石英花岗岩),出露于塔里木台缘隆起带中的西大山坳陷区内。岩体走向沿北西西-南东东向展布。岩石中的石英均呈蓝色。蓝石英在混合花岗岩中的含量一般为20—55%,个别多达85%以上,少者仅7%左右。  相似文献   

2.
闽南沿海地区变质变形侵入岩时序划分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石建基 《福建地质》2010,29(4):323-333
根据接触关系,结合同位素测年资料、岩石变形变质特征及原岩的岩石学、矿物学等特征,将闽南沿海地区变质变形侵入岩划分为早侏罗世东山序列(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晚侏罗世古美山序列(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145.4 Ma,LA-ICPMS锆石U-Pb)及早白垩世早期漳浦序列(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121.5~139.4 Ma,锆石U-Pb)。并据侵入岩产状、岩石学、矿物学、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等特征,分析各序列花岗岩的成因及形成时的构造环境,认为早侏罗世东山序列岩浆来源为壳-幔混合源(I型),形成于构造体制由挤压转向拉张转换期大陆上隆(碰撞后隆升)的构造环境(PAG);晚侏罗世古美山序列岩浆来源为幔-壳混合源(I-S型),属与板块碰撞(俯冲作用)有关的同碰撞花岗岩(ACG);早白垩世早期漳浦序列岩浆来源为壳-幔混合源(I-S型),属构造体制由挤压向拉张转化时期幔-壳源型花岗岩(KCG)。该区变质变形花岗岩序次的厘定及其成因、形成环境的研究为长乐—南澳断裂带中生代构造演化提供了依据,并为东南沿海地区寻找与中生代岩浆作用有关的钨、锡、铜、钼等矿产提供找矿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地处塔里木台缘隆起带西大山拗陷的库鲁克塔格地区,广泛出露着含有多量蓝石英的混合花岗岩(前人称为“蓝石英花岗岩”)及兴地塔格群的变质岩,笔者认为二者是同一时代的付变质岩,本文统称为混合杂岩.笔者在研究这套混合杂岩的过程中,从大量人工重砂样品内发现普遍存在着一种滚圆—半滚圆状的、具有明显沉积岩特征—压痕构造的紫色锆石,经精选后,送北京三所进行U—Th—Pb法测定,获得其同位素地质年龄为1912±12百万年.从而为解决混合杂岩的原岩沉积时代等问题,提供了较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腾冲古永含锡花岗岩的同位素年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地质概况古永花岗岩是腾冲钖矿带的重要含钖岩体。岩体侵入于石炭系勐洪群中,接触带具角岩、夕卡岩化,南北长100公里,南部分为两支,分别于新歧花岗班岩(γπ~8)两侧展布。根据野外观察和室内岩石、岩石化学资料,古永岩体主体可划分为三个岩相带: 1.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分布在岩体西部,出露面积大占岩体出露面积的70%以上。具肉红色钾长石粗大斑晶,短柱状,最长可达5公分,宽2.5公分。岩石的矿石组分有:钾长石25—40%,斜长石20—45%,石英30—35%,黑云母5%±;付矿物以磁铁矿、屑石、锆石  相似文献   

5.
新疆尾亚地区岩浆混合作用的年代学证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疆东部尾亚矿区的钾长花岗岩及其包体岩相学、矿物化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野外地质特征显示其为岩浆混合作用的结果。本文获得钾长花岗岩及其中暗色微粒包体闪长岩锆石U-Pb年龄为(247.5±5.3)Ma和(244.8±1.8)Ma,与该区石英二长闪长岩体的锆石U-Pb年龄(244.7±3.3)Ma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这一结果从年代学角度为钾长花岗岩及其中暗色微粒包体的岩浆混合作用成因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6.
中国不同岩石类型花岗岩类元素丰度及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依据采自全国范围内约750个有代表性的大、中型花岗岩类岩体上的768件组合样的实测分析数据,这里计算并提出了碱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石英二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等中国不同岩石类型的花岗岩类岩石近七十种化学元素或成份的丰度,探讨了中国不同花岗岩类岩石的岩石化学特征和微量元素丰度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根据花岗岩同源岩浆演化序列,将唐古拉山北坡木乃复式花岗岩体划分为5个单元,归并为木乃超单元。岩石类型依次为紫苏辉石石英二长岩、石英二长岩、二长花岗岩和石英二长斑岩,精确的锆石U—Pb法测年及磷灰石裂变径迹定年表明,它们侵位于晚白垩世晚期,冷却于古新世末。岩石地球化学以贫硅、富钾、贫铝、轻稀土强烈富集、δEu负异常较明显为特征,初始锶同位素比值(^87Sr/^86Sr)为0.706039~0.711251,上述岩石及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组成揭示了一个壳幔混熔的物源区。研究表明,中生代末花岗岩浆起源于壳幔混熔,为印-亚早期碰撞的产物,属同碰撞-晚造山期壳幔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8.
陈岳龙 《矿物岩石》1993,13(4):11-20
通过对新疆东天山花岗岩类岩石中的角闪石、斜长石、碱性长石、磷灰石、黑云母成分的系统研究,确定花岗岩类岩石在11—17km深处结晶;无矿化、蚀变的二长花岗岩结晶温度约550℃,花岗闪长岩、石英二长岩的结晶温度为552—650℃,钠长石化的含矿二长花岗岩其二长石平衡温度均低于510℃,蚀变愈强烈,平衡温度愈低。二长花岗岩的起源温度为780—840℃,石英二长岩的起源温度为860—880℃,碱长花岗岩的起源温度最低。推算得到二长花岗岩的极限起源深度为28—32km,石英二长岩的极限起源深度为33—34km。HF,HCI逸度计算表明,它们趋向于岩浆晚阶段富集,但无论是早结晶的磷灰石,还是晚结晶的黑云母,总是钠长石化的含矿花岗岩低于正常无蚀变、无交代现象花岗岩的逸度值,正常花岗岩类岩石由黑云母指示的f_(HC(?)),f_(HF)分别为36.60—51.10kPa,1.20—1.60 kPa。花岗岩类岩石形成的fo_2为1.05×10~(-11)—3.11×10~(-11)Pa,而钠长石化的含矿二长花岗岩具最低的氧逸度,为1.48×10~(-17)—2.45×10~(-15)Pa。  相似文献   

9.
该区花岗质岩石主要岩性为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通过对石英闪长岩锆石SHRIMP U-Pb定年[1],所获得年龄为(313±5)Ma~(323±4)Ma,属于晚石炭世侵入体;前进场和达青二长花岗岩各单元岩体均侵入了该区早二叠世寿山沟组海陆交互相碎屑沉积岩,侵入接触关系明确,红柱石角岩发育。测得前进场岩体和达青岩体锆石SHRIMP U-Pb年龄分别为(280.8±3.6)Ma和(281.5±0.5)Ma,说明岩体形成于早二叠世晚期;乌兰陶勒盖正长花岗岩岩体获得了259Ma、羊角林高勒二长花岗岩为246~216Ma的U-Pb同位素年龄,说明在晚二叠世—三叠世又有一次侵入高峰。石炭—二叠纪裂谷发育时期,部分跨入三叠纪,先后有3次侵入高峰,即晚石炭世的石英闪长岩、早二叠世的英云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晚二叠世—三叠纪的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  相似文献   

10.
<正>桃山杂岩体位于兴蒙造山带东段小兴安岭地区,地处黑龙江省铁力市东南10 km处,面积约7 km2,主体岩石为正长花岗岩,局部相变为碱长花岗岩,片麻状构造,约占杂岩体的95%。其他岩性为二长花岗岩、石英闪长岩,分别侵入到正长花岗岩中,岩体东南部可见基性岩脉侵入正长花岗岩中,基性岩浆与正长花岗岩塑性岩浆发生了混合,导致基性岩脉淬冷成棱角状等不同形态的块体,块体之间被正长花岗岩浆胶结。基性岩脉为辉长闪长岩,主要矿物为石英(5%)+斜长石(50%~55%)+碱性长石(5%~10%)+黑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东昆仑造山带祁漫塔格构造走廊域晚古生代—早中生代侵入岩类的野外地质学、岩石学、时空分布和同位素定年资料,可以识别出5个构造岩浆阶段和5个构造岩浆带。研究区的岩浆活动主要集中于早中二叠世阶段、晚二叠世晚期—中三叠世早期、中三叠世、晚三叠世和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早中二叠世阶段的岩浆活动产物为花岗闪长岩+(斑状)二长花岗组合、石英闪长岩+斑状石英闪长岩组合及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组合,晚二叠世晚期—中三叠世早期(254.1~240.6Ma)为(斑状)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组合;中三叠世(安尼期晚期—拉丁初期)为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英云闪长岩组合;晚三叠世(212~225Ma)为石英二长闪长岩+花岗闪长岩+(斑状)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组合;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瑞替—郝塘期)代表性的岩石组合为石英二长岩+(斑状)正长花岗岩+碱长花岗岩。这些火成岩组合有规律地分布在构造走廊域内,是揭示东昆仑造山带构造演化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西藏冈底斯带昂仁县措迈乡差绒—丁欧复式花岗岩岩石类型为石英闪长岩、黑云二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各侵入体之间为突变接触关系,闪长岩U- Pb同位素年龄为155.4±2.7Ma;黑云二长花岗岩U- Pb同位素年龄为152.0±13Ma、153.96±0.92Ma,时代均为晚侏罗世。岩石地球化学显示三者均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石英闪长岩为弱铝质―准铝质;黑云二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则为准铝质—过铝质。黑云二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相比石英闪长岩表现为富硅、富碱、贫Ca、Ti、Mg,轻稀土元素更富集,轻稀土分馏程度更高,分异更加明显的特点,微量元素二长花岗岩Ba、Sr、P、Ti亏损最为明显,黑云二长花岗岩的Rb、Th、K富集最为明显,石英闪长岩相比黑云二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的Rb/Sr(0.18~0.46)、Rb/Ba值(0.13~0.26)最低,指示其分异演化程度较低。差绒—丁欧花岗岩应是同时代不同期次侵入的复式岩体,早期为I型的石英闪长岩和黑云二长花岗岩,晚期为S型二长花岗岩,该复式岩体并非产出于单一的俯冲环境,二长花岗岩可能为弧陆碰撞时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股东是我国重要的黄金基地之一,已知金矿床和矿化点共二百余处,其中95%集中在胶东西北部招远——掖县境内、东西近60公里的矿带内。 该区金矿床的容矿岩石主要为花岗质岩石,前人称之为玲珑花岗岩和郭家岭花岗岩。笔者认为:它们既有成因关联,又属不同时代和形成方式的多相混合岩,它与金矿化有明显的时间间隙。金矿体严格受多相混合岩体中的燕山期裂隙和碎裂带构造控制,空间上与脉岩密切共生。根据脉岩与矿体互相穿切关系的研究,得知金矿化是在基性岩脉(辉  相似文献   

14.
吴才来  雷敏  吴迪  张昕  陈红杰  李天啸 《地质学报》2016,90(9):2276-2315
南阿尔金花岗岩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西部的且末县南依干村花岗岩体年龄分别为352’4Ma、349’2Ma、343’3Ma,东部的白干湖村北花岗岩体的年龄分别为447’4Ma、444’5Ma、448’2Ma,茫崖镇西花岗岩为444’6Ma、435’4Ma,阿克提山花岗岩为265’2M,柴水沟花岗岩为406’5Ma,常春沟石英闪长岩为469’3Ma,茫崖镇北花岗岩为462’8Ma。根据花岗岩的定年结果,结合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本文将南阿尔金花岗岩类划分出为五期:第1期岩石组合为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具有Ⅰ型花岗岩的属性,时代460Ma;第2期岩石组合为石英二长岩+正长花岗岩+碱长花岗岩,具有S型号花岗岩的特征,时代为435~450Ma;第3期岩石组合为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具有A型花岗岩的属性,时代为404~411Ma;第4期花岗岩组合为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时代为343~352Ma,具有S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属性;第5期花岗岩组合为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具有Ⅰ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时代为265Ma。根据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结合区域地质特征,我们认为第1期(465~469Ma)花岗岩浆活动可能与洋壳的俯冲作用有关;第2期(435~450Ma)岩浆活动可能属碰撞后岩浆活动;第3期(404~411Ma)岩浆活动可能与板块碰撞后造山带块体均衡调整有关,第4期(343~352Ma)岩浆活动可能与特提斯构造活动有关,第5期(265Ma)岩浆活动可能与阿尔金断裂的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5.
柴达木盆地北缘古生代超高压带中花岗质岩浆作用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祁连南缘古生代超高压变质带 (榴辉岩年龄为 4 6 6~ 4 95 Ma)上一套中高级变质岩系 (达肯大坂片麻岩 )中存在三类花岗岩组合 : 类 :石英二长闪长岩 -花岗闪长岩 -二长花岗岩 , 类 :二长花岗岩 -二云母花岗岩-含白云母花岗岩 -正长花岗岩 , 类 :花岗闪长岩 -二长花岗岩 -黑云母花岗岩。 类岩石组合中的二长花岗岩锆石SHRIMP年龄为 4 73Ma, 类岩石组合中的正长花岗岩锆石 SHRIMP年龄为 4 4 6 Ma, 类岩石组合中的二长花岗岩锆石 SHRIMP年龄为 397Ma。从三类花岗岩组合的组成矿物来看 , 类和 类的矿物组合主要为斜长石、角闪石、石英、碱性长石、黑云母 , 类的矿物组合为钾长石、石英、白云母、黑云母、斜长石 ;从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上看 , 类和 类花岗岩为 型花岗岩 ,岩石的 Si O2 =6 1%~ 6 9% ,Na2 O/ K2 O>1,ANK<1,δEu=0 .7~ 1.0 ; 类花岗岩为 S型花岗岩 ,岩石的 Si O2 =70 %~ 76 % ,Na2 O/ K2 O<1,ANK>1,δEu=0 .1~ 0 .3;从构造环境上看 , 类花岗岩形成于岛弧环境或活动大陆边缘 , 类花岗岩形成于同碰撞 , 类花岗岩形成于碰撞后。结合区域地质特征 ,我们认为 ,早奥陶世 ,南祁连洋板块向北俯冲于祁连陆块之下 ,规模不大的南祁连洋很快闭合 ,但俯冲下去的大洋板块仍拖动柴达木陆块继续俯冲 ,俯冲  相似文献   

16.
东天山—北山地区是中国重要的金属成矿带,对于其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构造演化的认识,仍存在较大分歧.东天山东段国宝山地区出露有一系列晚二叠世—中三叠世花岗质岩石,包括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石英正长岩、正长花岗岩和天河石花岗岩.该系列岩体整体以富硅、富碱为特征,其中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石英正长岩具有钾质和富镁特征,轻稀...  相似文献   

17.
前震旦纪康定杂岩中钠质花岗岩类,分布在四川康定至渡口一带,岩体多由规模宏大的岩基产出,呈南北向线性展布,出露面积达3000平方公里,向北东延伸与彭灌杂岩、汉南杂岩断续相连。岩石组合为闪长岩一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其中以石英闪长岩与英云闪长岩占绝对优势。其成因从30年代至今历来存在混合说和岩浆说两种观点。近年来我们结合地球化学研究,认为钠质花岗岩类具典型岩浆岩特征。  相似文献   

18.
新疆哈尔里克地区侵入岩浆构造序列确定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哈尔里克山地区侵入岩类岩性岩相、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分析,确定研究区存在奥陶—志留纪(425~460 Ma)、泥盆纪(360~415 Ma)、石炭—二叠纪(270~335 Ma)3期岩浆侵入事件。利用O’Connor标准矿物分类系统,确定泥盆纪发育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岩(T1T2G2)岩石组合,石炭纪发育石英闪长岩-花岗岩(G1G2)岩石组合。岩石组合极性显示俯冲带在南侧,即研究区南侧存在泥盆—石炭纪向北俯冲的洋盆。认为花岗质岩浆形成于洋壳向陆壳俯冲消减带中,其源岩主体来源于洋壳,并受陆源物质混染。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兴蒙造山带东段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地区张家湾岩体石英闪长岩、正长花岗岩进行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分析测试、岩石地球化学的各项分析测试,综合分析研究表明,石英闪长岩形成于早侏罗世(176.2±1.8Ma),具浆混花岗岩特点,属壳幔混合成因;正长花岗岩形成于中侏罗世(166±2.2Ma),具"S"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属性,属壳源熔融成因。结合该区大地构造背景,认为张家湾岩体很可能是环太平洋增生地体的佳木斯板块与西侧的张广才岭地块碰撞造山作用形成。  相似文献   

20.
西昆仑阿卡阿孜山杂岩体的特征和成因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阿卡阿孜山杂岩体位于西昆仑昆南地体南侧,被新藏公路横切出一条南北长约2 km的剖面。在剖面范围内可见二长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和碱长花岗岩等多种岩石类型出露。通过详细研究岩体的野外地质特征、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发现:岩体中出现不平衡矿物组合;镁铁质微粒包体中可见石英和长石捕虏晶;各岩石样品的痕量元素配分型式呈现相似性;岩体的Sr、Nd、Pb同位素体系同时具有地幔和下地壳的贡献等,认为岩体形成于壳幔岩浆混合作用,幔源岩浆底侵作用可能是混合作用的直接原因。由此推测,幔源岩浆底侵作用是西昆仑地区印支晚期岩浆活动的重要诱发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