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完善的绿色基础设施体系在重构矿业城市生态系统,提升矿业城市人居环境品质上作用关键。一方面,经过生态修复后的矿业废弃地是矿业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重要增量,另一方面,以绿色基础设施体系优化为导向的治理是破解当前矿业废弃地治理低效的有效途径。湖北省大冶市是一座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在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方法评价大冶市绿色基础设施的基础上,结合矿业废弃地空间分布,评价其生态潜力,进而提出生态型、生活型和生产型3种矿业废弃地再生的改造方式。研究结果表明:(1)大冶市生态基底良好,但是景观破碎化严重,连通性弱;(2)大部分矿业废弃地生态潜力较高,60%的矿业废弃地可以转化为绿色基础设施;(3)30%的矿业废弃地适合生态型改造、52%的适合生活型改造、18%的适合生产型改造。  相似文献   

2.
蒋波  安守林  黄敬军 《江苏地质》2019,43(1):155-160
通过对徐州众多矿业废弃地治理示范工程的总结,提出不同矿业废弃地的典型治理模式。采空塌陷型矿业废弃地的治理模式有湿地公园建设、光伏发电基地建设、富硒耕地开发和土地复垦整治;开山采石型矿业废弃地的治理模式有遗址公园建设、地质公园建设、文化遗迹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模式可为徐州矿业废弃地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并对我国众多处于转型建设时期的矿业城市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矿山环境保护和矿业废弃地环境恢复整治示范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矿业经济发展由“资源开发”向“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的转变,江苏省域内已涌现出一批矿业生态示范工程,并逐步建立了-批矿产资源开发工业园。关闭矿山废弃地的环境恢复整治示范工程也已初见成效,打造出景观再造、科普园区、应景改造、循环经济、工程整治、生态保护等环境恢复整治模式,显然对江苏生态省建设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强的示范和推进作用。本文力图对已有的典范进行归纳,总结出矿山环境保护和矿业废弃地恢复整治的示范模式,为江苏省今后矿山环境保护(整治)提供技术支撑,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王永生 《河南地质》2008,(12):10-11
当前,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受到中央和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然而,资源型城市尤其是矿业资源型城市如何成功转型,笔者认为关键在于选择好转型的主导产业。  相似文献   

5.
高翔  郝洋  张序  董欣 《辽宁地质》2014,(5):34-34
抚顺煤炭开发历史悠久。近年来,受采煤沉陷等因素影响,遗留了大量废弃土地,不仅占用了宝贵的空间资源,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给矿区群众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调查显示,抚顺市工矿废弃地总规模4180公顷。大量闲置工矿废弃地,带来一系列的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了城市转型和社会经济发展。2012年9月,抚顺市东洲区被国土资源部列为工矿废弃地复垦调整利用试点区。  相似文献   

6.
关闭煤矿资源评价与利用,具有资源、环境双重效益,可为煤矿企业提供一条转型发展路径。在河北省主要矿区关闭煤矿资源调查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外关闭煤矿资源再利用典型案例的总结,重点归纳了河北省关闭煤矿农林用地、建设用地、塌陷水域综合利用、矿山公园模式、关闭煤矿资源综合利用、矸石山利用、井下空间利用等7类19种资源再利用推荐模式,分析了推荐模式选择因素,划分了资源类型。依据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问题类型及矿山区位差异,按照推荐模式选择原则,提出适合不同关闭煤矿山资源利用模式。综合考虑关闭煤矿背景条件和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对河北省主要矿区118个关闭煤矿提出了资源再利用途径。在相关研究基础上,针对河北省主要矿区关闭煤矿资源再利用存在的支撑条件不足、安全评价、支撑政策和管理办法欠缺、资源调查评价与利用技术指南欠缺等现实问题,提出了资源利用典型项目建设、及时掌握关闭煤矿综合信息、构建关闭煤矿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指南、开展相关治理工程做好资源利用统筹工作、加强科技投入和关键技术研发、树立矿井全生命周期理念并重视矿业资产的后周期管理及完善闭坑管理等建议,以期选择生态敏感性较弱、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便于协调开发利用的关闭煤矿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工业性试验和示范工程,系统构建关闭煤矿资源评价体系,实现关闭煤矿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废弃矿井再利用已成为资源型城市实现功能转型的主要路径,矿井地面生产区采矿用地的再开发属于城市存量工业用地更新的范畴,是一个伴随产权转移的空间转型过程.通过分析相关产权政策与废弃矿井再开发模式之间的关联性,探讨制度对空间的影响,提出对未来发展的政策建议.通过系统梳理自1990年以来国家、地方层面的产权政策,并以该时段内不...  相似文献   

8.
李霏霁  刘薇 《新疆地质》2021,(1):176-176
消除贫困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中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转型》一书从介绍资源型城市兴衰规律入手,分别研究了中国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模式、成本、机制、政策、效果评价,提出了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资源开发补偿、衰退产业援助和替代产业扶持"三个机制",为乡村脱贫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域内矿业废弃地分布广泛,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已影响生态省建设进程及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目前虽已采取了相应措施,并取得引人注目的成效。但与全省矿业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生态省建设要求相比仍有差距。文章在全面分析全省露采矿业废弃地环境恢复治理现状及其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加速矿业废弃地环境恢复治理市场化的对策建议。统一规划矿业废弃地环境的恢复治理、统一协调其规划的实施和管理、实行有偿治理;治理初期采用半市场化运作的与政府联合开发模式、使治理业逐步成熟并走向市场化;加快矿业废弃地环境的恢复治理示范工程建设、建立不同类型的治理模式、促进恢复治理技术规范化;走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产业化的道路、引导治理业由无序向有序转变;加强市场化宣传、吸引外部资金投入;建立健全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有关政策法规、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机制、规范市场运作机制等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为实现资源枯竭型矿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经济转型,我国近年正在积极推进矿山公园的申报与建设,但对于作为矿山公园核心景观的矿业遗迹方面的研究,特别是针对矿业遗迹调查、分类与评价方面的研究较少。通过对典型煤矿类与典型铜矿类国家矿山公园进行实地调研,设计矿业遗迹调查技术流程;提出以《中国国家矿山公园建设指南》为基础,使用统一的代码建立矿业遗迹数据库;建立矿业遗迹评价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模型,选择层次分析法(AHP)进行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3个层次,对自然属性、价值属性、发展潜力、传承能力与附加价值等五个方面进行评价,划分珍惜级、重要级、一般级三个等级。该评价方法在实际运用中效果良好,对提高国土资源部矿业遗迹管理水平和准确评价矿业遗迹价值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1.
资源型城市景观生态风险的时空分异:以乌海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大型露天煤矿开采对西北干旱荒漠区景观生态风险的影响,以及资源型城市转型背景下的时空动态,以资源衰退型的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及周边县域为研究区,结合现有景观生态风险评价中的干扰度、脆弱度指标,增加受威胁指数来综合构建资源型城市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框架。基于乌海市2005—2015年景观类型数据,从时间和空间上分析景观生态风险及其动态。结果显示:(1)2010—2015年景观类型之间转移相较于2005—2010年更剧烈,年变化强度分别为7.43%和3.44%,工矿用地与城市建设用地最活跃,但年增加强度减小。(2)林地、水域和湿地损失度先略增加后大幅度减小,其他土地和草地损失度呈增加趋势,工矿用地先减小后略增加;城市建设用地和工矿用地受威胁指数最大,其余类型的景观受威胁指数均有上升趋势,但其他土地、水域和湿地增加趋势逐渐减慢。(3)2005—2015年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升高,空间分布总体呈西、中部高而南北低的格局,而不同等级风险区表现为低风险区由边缘向中心转移,而高风险区依托原有高风险区扩展。研究期风险区变化显著的是西部沙地高风险区,矿区东部其他土地因周围分布灌丛和草地,风险始终低于西部其他土地。根据不同风险等级中工矿用地的面积占比情况,将工矿用地占比控制在5%以内可达到控制总体景观生态风险的目的。研究为资源型城市通过合理的景观配置进行生态风险管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矿产资源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特征的基础上,定义矿产资源承载能力为一定时期内,在尽可能减少资源和生态环境损耗的前提下,区域矿产资源维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根据定义和数据可获取原则,选取开采矿石量、破坏土地面积、排污量为投入的资源环境指标,矿业经济、矿业就业为产出的经济社会效益指标,以湖南省20个资源型县(市、区)为例,采用DEA模型开展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苏仙区、安化县矿产资源承载能力高,北湖区、临武县、新化县、涟源市、攸县矿产资源承载能力较高,衡南县、祁东县、江华县、双峰县、新邵县矿产资源承载能力中等,宜章县、冷水江市、浏阳市矿产资源承载能力较低,桃江县、桂阳县、花垣县、平江县、常宁市矿产资源承载能力低。影响矿产资源承载能力的短板要素主要是"三废"污染较重且治理率较低,采矿占用、破坏土地资源严重,矿业经济疲软、结构亟需优化。实证研究显示,DEA模型可以定量评价矿产资源承载能力情况,较客观地反映了矿产资源承载能力短板要素。  相似文献   

13.
基于1992年、 1997年、 2002年、 2007年、 2012年和2017年夜间灯光数据提取得到东北三省的城市建成区, 计算了各省及整体灯光重心位置, 统计了各类资源型城市的灯光总量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并讨论了灯光变化的影响因素。利用对数变换将DMSP和VIIRS夜间灯光数据的DN值变换到同一范围, 从而提高了研究的时效性。结果表明: 得益于区位、 交通、 政策等优势, 近25年来, 沈阳、 大连、 哈尔滨和长春等区域中心城市持续发展, 对灯光重心的拉动作用明显且不断增强, 各省的灯光重心及东北三省整体灯光重心均向哈尔滨 - 长春 - 沈阳一线靠拢。非资源型城市与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差距逐步加大, 且资源型城市整体发展较为缓慢。在非资源型城市中, 沈阳、 大连、 哈尔滨和长春的灯光总量始终保持较快增长, 与其他城市相比始终保持绝对优势。资源再生型城市的发展情况各不相同, 内部差异尚不明显。资源成熟型城市个体间差异逐步加大, 而资源衰退型城市之间的差异较小。整体上, 东北三省城市发展的两极分化和区域不均衡现象愈加突出。  相似文献   

14.
矿区土地治理与再利用是一项紧迫的任务,由于多年的矿产开采,导致矿区的大面积土地破坏和废弃,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从而形成了矿区棕地并造成大量的土地价值损失,加剧了矿区的人地矛盾。因此,研究棕地这一类特殊土地的再利用对于矿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分析国内外矿区棕地研究相关理论与方法,结合我国矿区棕地的现状,探讨了矿区棕地综合治理的方案和措施。建议我国矿区棕地治理和再利用方案框架可划分为调查评价、生态修复和土地复垦与景观再造3个阶段:调查评价阶段主要包括棕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与可持续利用评价;生态修复阶段可选择适宜的技术方法进行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修复;土地复垦与景观再造阶段是根据矿区棕地类型及分布特点,因地制宜,进行棕地复垦和综合治理利用。同时讨论了每个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和措施,比较了不同修复技术方法的优劣,给出了我国矿区棕地复垦和综合利用的模式建议。   相似文献   

15.
贵州省矿山废弃地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晓鸥  周丕基 《贵州地质》2002,19(2):112-117
贵州省土地利用形势严峻,矿山弃弃地作为我省土地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资源,它的整治与重新利用已成为一条土地再利用、保护环境的有效途径。本文重点分析废弃地产生原因、特征与问题、整治利用实践,从而为废弃地的整治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煤炭资源开采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演变及其特征,明确其背后动因机制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徐州市贾汪区原为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潘安湖区域则为贾汪煤炭生产的主要区域.以潘安湖区域为研究对象,分析在煤炭开采活动影响下,其发展演变特征,并选取社会环境、经济发展、政策管控、资源环境为影响该区域发展演变的驱动力因子,运用主...  相似文献   

17.
煤矿区地面瓦斯废弃井改造再利用,可进行采动区瓦斯抽采,具有保障回采工作安全生产,瓦斯资源有效利用,减少瓦斯逸散对环境压力等经济环保多重效益。针对这一目的,结合采动区地面井和废弃井的特点,提出废弃井“一井多用”瓦斯抽采技术思路。通过分析试验工作面开采工艺、覆岩结构及废弃井的基本情况等条件,研究并提出了废弃井优选及判识、地面井改造工艺、防护装置安设、抽采系统布置及抽采控制技术等,改进了废弃井改造射孔造缝段长度确定方法。研发了基于油套环空动态调节、组合套管双重防护及筛管分级优化的安全防护方法,形成了废弃井“一井多用”地面井瓦斯抽采技术。选取晋城矿区岳城煤矿作为试验对象,完成了3口废弃井(井号为YC-50、YC-52、YC-54)再利用改造试验,其地面井瓦斯抽采量累计分别为257.88万、172.50万、129.60万m3。YC-50井改造运行后,地面井抽采范围内工作面上隅角瓦斯体积分数最大值从0.77%降至0.40%,降幅48.05%;YC-52井改造运行后,采煤工作面上隅角瓦斯体积分数降幅为52.38%,有效保障了回采工作面安全生产,实现了废弃井“一井多用”目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8.
曹银贵  周伟  袁春  钱铭杰 《地球学报》2010,31(1):122-128
以老年型、中年型、幼年型这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的煤炭型城市为研究对象, 一方面紧扣建设用地单位面积上的投入与产出; 另一方面更多地考虑与煤炭生产状况及其有关的环境效益, 在此基础上构建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并结合层次分析法, 对不同发展阶段的煤炭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了评价, 将评价结果从煤炭型城市土地投入、土地产出和土地利用结构对集约利用影响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得到不同发展阶段煤炭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影响因子的差异, 表明山西省样本煤炭型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度要高于黑龙江省,老年型煤炭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潜力很大。并且提出了煤炭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挖潜方式, 为煤炭型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转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