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城市群是中国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耗的集聚区域,也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研究中国典型城市群碳排放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应用ST-IDA模型(时空指数分解分析法)和LMDI(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分解法,分析2000—2019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城市群的碳排放驱动因素(人口规模、经济水平、产业结构、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研究发现:2000—2019年间,四大城市群能源活动碳排放总体趋势均由高速增长阶段步入平稳增长阶段,其中成渝城市群已基本实现碳达峰;能源强度效应是影响碳排放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人口规模扩张、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和能源强度上升是促进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优化起到抑制作用;四大城市群碳排放的时空演变主要取决于工业部门。鉴于四大城市群呈现出不同的碳排放特征,未来应探索差异化、多元化的城市群减排路径,促进城市群碳减排。  相似文献   

2.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人们逐渐认识到依靠大量能源消费的生产方式、不惜牺牲环境的经济增长模式、无节制大量消费的生活方式应该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城市作为工业、建筑、交通的载体,也是高能耗、高碳排放的主要源头,需要改变传统城市发展的模式来应对全球变暖的挑战,发展低碳城市被认为是未来最有希望的经济发展动力.首先采用IPCC能源转换模型对南京市碳排量进行测算,选取南京的人口数量、GDP、人均GDP、人口城市化率、产业结构多元化系数(ESD)、能源消费结构多元化系数(ESCD)和能源强度作为对比数列,以南京CO2排放总量作为参考数列,运用灰色系统关联模型进行关联度计算并排序.结果显示,南京市碳排放量关联度从大到小依次为ESD、人口数量、城市化率、ECSD、能源强度、人均GDP、GDP,这与南京工业生产因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对城市碳排放量贡献占总排量一半以上的分析结果相吻合.最后详细分析各指标对南京建设低碳城市的影响,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能源消耗数据,采用IPCC碳核算方法和LMDI分解模型,探讨了2000—2019年江西省一次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并通过Tapio脱钩模型进一步分析了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脱钩特征。结果表明:1)一次能源碳排放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碳排放强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2015年以后碳排放量年均增长速度放缓、碳排放强度下降速度加快。2)对碳排放量增加起促进作用的因素为人口效应、经济产出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其中经济产出效应的作用最为显著;起抑制作用的要素为能源强度效应,能源替代效应不明显。与2000—2015年仅能源强度效应使碳排放量下降的情况不同,2015—2019年能源强度效应、能源替代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均使碳排放量下降,其中能源强度效应贡献率比2000—2015年高3倍。3)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以弱脱钩为主,其中2016—2019年脱钩弹性呈逐渐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4.
基于全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建立了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模型,以严寒地区某近零能耗建筑为例,开展了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同时,选取了建筑保温材料类型、保温材料厚度、窗户类型、窗墙面积比、供暖系统形式以及建筑使用寿命等影响因素,开展了建筑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近零能耗建筑全生命周期内建材生产运输、建筑施工、建筑...  相似文献   

5.
21世纪以来,受全球变暖的影响,北极近地表快速升温,升温速率可达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称为“北极放大”(Arctic Amplification, AA)现象。本文首先探讨了北极放大效应产生的原因:在局地气候反馈方面,海冰减少导致开阔水面增多,水体吸收太阳辐射增多使海-气相互作用增强,海冰进一步融化,形成正反馈;由于北极地区绝对温度较低,根据普朗克黑体辐射定律,普朗克反馈在北极为负反馈,促进北极放大效应;开阔水面和增温使北极地区大气湿度增加导致云量增多,从而使下行长波辐射增加,促使近地面层升温,这种水汽和云反馈对北极变暖的贡献有显著的季节性,主要发生在冬季;在北极以外地区水汽和热量的极向输送方面,温度的升高使大气柱增厚,高层气压梯度的变化引起纬向风变化,纬向分量减少,经向分量增加,形成槽脊,较低纬度地区可通过槽脊实现与北极的热量和水汽交换。此外,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 AO)与北大西洋涛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NAO)也被证实与北极变暖有关。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  相似文献   

6.
2007年IPCC公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过去50 a观测到的地球平均温度升高很可能(90%以上)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其中主要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高精度的卫星数据分析结果显示,30 a来全球气温呈振荡变化,除受厄尔尼诺、火山活动等重大自然现象影响外,并未出现异常增温现象,仍处在正常波动范围内;加勒比海...  相似文献   

7.
建筑物雷击风险评估的风险分量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根据雷电灾害的作用机制,按损害成因、损害成因和损失类型,给出建筑物各风险分量的定义及分类,并寻找各分量估算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张智  雷静  蒋少萍 《干旱气象》2015,(1):162-166
利用2005~2011年银川市逐日腮腺炎病例资料、气象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趋势系数、相关分析方法分析腮腺炎流行特征及其与气象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银川市腮腺炎病例数呈波动增多趋势,各月呈"2峰2谷"型规律变化;冬春之交(2~5月)、秋冬之交(9~12月)呈逐渐增多的趋势,夏季(6~8月)、冬季(12月至次年2月)呈逐渐减少趋势;银川市兴庆区平均病例数最多,占总病例数的44.4%,灵武市平均病例数最少,只占总病例数的5.0%;1~18岁年龄段腮腺炎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92.7%,是主要易感人群,而6~7岁是防控的重点人群;腮腺炎疾病分别与前1~前4周平均最低气压、最大变压、最大变温、平均相对湿度、平均最小相对湿度、平均日照时数等气象因素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可以利用前期气象资料预测腮腺炎病例数,为腮腺炎疾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综合国内外有关资料, 从全球气候系统辐射能量平衡原理出发, 概述了影响全球气候长期变化的几个主要外部强迫因素:大气上界辐射变化( 地球轨道形状变化和太阳活动) 、温室气体变化、气溶胶和火山活动、下垫面物理景观变化。分别论述了他们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机制、辐射效应及作用效果。这些因素多与人类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0.
基于乌鲁木齐站(城南)和米东站(城北)2016—2020年冬季(11月—次年2月)的雾、雾日最小能见度、逐时能见度和月平均风速、月平均静风频次、月平均相对湿度等资料,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乌鲁木齐城区冬季雾的分布特征,探讨城南和城北雾分布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近5 a冬季城南平均雾日44.6 d,少于城北54.2 d,两地均为1月最多,11月最少;雾日平均最小能见度城南和城北分别为335 m和390 m,城南雾总体强于城北;城南雾高发于17时—19时,常在11时和05时消散;城北雾主要在09时和20时—22时开始,大都在14时前后结束;城南和城北的雾均以持续24 h以内为主,分别占比93.5 %和86.3 %,其中持续3 h内的雾分别占37.2 %和33.3 %,城北的雾持续时间总体长于城南。风速较小、静风较多、相对湿度较大和地理环境是城北冬季雾多于城南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欧盟航空碳税及其国际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当前欧盟征收国际航空碳税政策的国际环境,介绍欧盟航空碳税的历史沿革、具体政策、二氧化碳排放监测方法,就各国反应及其国际影响进行分析.欧盟航空碳税可能会导致全球航空业成本增加,并最终转嫁给消费者;欧盟航空碳税对发达国家航空公司影响较小,而对发展中国家的航空公司影响较大.鉴于欧盟航空碳税对中国航空业的影响,建议尽早制定相关的碳排放标准,维护中国应有的发展权与话语权.  相似文献   

12.
该研究模拟了全球各区域2008-2050年的经济发展和碳排放状况,并将该模拟结果设定为基准情景。在基准情景中全球GDP随时间增长,而全球的碳排放同样表现出增长趋势。为了模拟碳税政策的减排效应及其对经济的影响,本文构建了其他3种碳税政策情景。情景1,将碳税收入作为一般性财政收入,此时全球升温减缓,世界碳排放下降显著,但中国、印度、俄罗斯、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严重受创,世界经济不均衡加剧。情景2,将各区域的碳税收入汇总之后按照比例统一分配,该情景下,世界碳减排规模较情景1略有下降,但世界各区域的经济较基准情景得到更好的发展。情景3,碳税税率随时间阶段性增长,此时,碳税政策对全球升温的控制更显著;世界各区域,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地区),经济增长更迅速。另外,碳税收入用来提升区域技术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产业的优化升级。碳税政策与技术进步的协同减排政策,考虑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兼顾了气候治理的公平性,是一种有效、可行的全球气候治理政策。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二氧化碳地区间排放差异分析及减排政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统计数据,参照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方法,对2008年我国各省区CO2的排放情况进行了计算分析,并对东西部地区进行对比得出:东部发达地区在人均排放量和排放密度等方面均高于西部欠发达地区,但东部地区的排放强度却明显低于西部地区。国家经济战略,东、西部地区技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是造成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我国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分解减排任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十二五”时期建立碳交易市场的政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国际碳市场的调研和定量分析,建议我国碳市场建设之初,应首先选择电力、钢铁等对碳价格敏感的高排放强度行业进入碳市场;尽早开展跨地区交易,便于有效降低总体减排成本;同时碳排放总量上限的设定应与 “十二五”时期的碳强度下降目标挂钩;并在市场建立之初设定碳价格下限等。  相似文献   

15.
针对全球气候变化而引发国家间减排责任的争吵,需要各国从生产和消费的角度来认识二氧化碳排放,国家内部区域之间减排责任的分担也应该从生产和消费两个角度加以认识。为此,本文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和EEBT(双边贸易隐含排放)核算方法核算河北省的二氧化碳排放,发现河北省生产型二氧化碳排放远大于其消费型二氧化碳排放,其中国内流出/流入引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大。在利用SDA(结构分解分析法)分析影响贸易隐含二氧化碳排放变化因素时,发现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变化对隐含二氧化碳排放具有积极影响,而国民经济行业之间技术经济关系的变化对隐含二氧化碳排放具有消极影响。因此,河北省在利用技术手段降低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同时,还要筛选关键性部门加以重点管理。同时,河北省贸易隐含二氧化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变化对国家制定区域减排责任也有较强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源现状分析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中国几个主要温室气体研究项目中关于二氧化碳(CO2)排放源研究结果的综合分析,结合最新资料,对1990年的中国CO2排放源进行了收集和完善,对1994年中国CO2排放源重新做了计算.其中,工业生产过程的CO2排放,在以前的研究中仅仅计算了水泥一项,本研究中我们增加了石灰、钢铁、电解铝三项,力求使结果更接近实际情况.结果表明,1990年和1994年中国CO2矿物燃料燃烧和工业过程总排放分别为2218.9×106t(合605.1×106t碳)和2787.8×106t(合760.3×106t碳),分别占当年全球CO2总排放的10.2%和12.7%.能源和工业生产活动的CO2排放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矿物燃料燃烧是中国CO2的最大排放源,占总排放的90%以上.对CO2排放源的不确定性分析表明,中国CO2排放存在大于10%的减排潜力.  相似文献   

17.
The authors examine the distribution and varia- tion of carbon monoxide (CO) in the tropics from the sur- face to the lower stratosphere. By analyzing space-borne microwave limb sounder (MLS) measurements, measure- ments of pollution in the troposphere (MOPITT) and mod- em-er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fo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MERRA) meteorological products, and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climate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ACCMIP) surface emission inventories, the influences of atmospheric dynamics and surface emissions are investi- 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four centers of highly concentrated CO mixing ratio over tropical areas in differ- ent seasons: two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and another two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All of these centers cor- respond to local deep convective systems and mon- soons/anticyclones. The authors suggest that both deep convections and anticyclones affect CO in the tropical tro- posphere and lower stratosphere--the former helping to transport CO from the lower to the middle troposphere (or even higher), and the dynamical uplift and isolation effects of the latter helping to build up highly concentrated CO in the upper troposphere and lower stratosphere (UTLS). Similarly, there are two annual surface emission peaks in- duced by biomass burning emissions: one from the North- ern Hemisphere and the other from the Southern Hemi- sphere. Both contribute to the highly concentrated CO mixing ratio and control the seasonal variabilities of CO in the UTLS, combining the effects of deep convections and monsoons. Results also show a relatively steady emission rate from anthropogenic sources, with a small increase mainly coming from Southeast Asia and lndia. These emis- sions can be transported to the UTLS over Tibet by the joint effort of surface horizontal winds, deep convections, and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system.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从规模、结构和效率3个方面在理论上分析我国城镇化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机理。并利用1978-2012年的数据,采用对数迪氏平均指数分解方法(LMDI)量化分析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城镇化导致的经济增长是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增加的主要拉动因素;而城镇化过程中结构调整是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拉低因素;城镇化过程中技术效应拉低了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但与结构效应相比影响效果较小。研究认为:城镇化带来的结构变化的影响越来越重要,成为降低碳排放的最大因素,目前技术效应正在发挥作用,但是作用有限,如果要实现低碳城镇化,需要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来发挥技术效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通过系统地比较各主要国家CO2排放总量、人均排放量及排放强度等,总结发达国家碳排放特点,分析中国碳排放历程及各阶段出现的原因。比较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政策,结合中外碳排放特征,总结中国碳排放及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中国新常态下应对气候变化的建议,包括在国际层面上,积极参与气候谈判,推动国际社会低碳化发展,在中国层面上,切实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引领经济低碳发展等。  相似文献   

20.
黑碳气溶胶的气候效应和拓展的研究领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碳气溶胶不仅是全球变暖的重要影响因子,也可能对气候系统的多个参数产生影响,如大气环流、云和降水等。随着研究的深入,与黑碳有关的研究领域已经拓展到黑碳气溶胶与碳循环和大气环流的相互作用、黑碳表面与活性气态物种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在评述国内外有关研究新进展的基础上,展望了黑碳气溶胶未来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