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自从瑞士M.U.Shoop1910年发明喷镀金属覆盖层的方法以来,它作为防止钢铁腐蚀的措施之一而被广泛的应用。在国内,喷锌覆盖层在淡水闸门及陆地设施中应用较多,而对海上固定钢铁设施,大多仅采用阴极保护的方法。国外有的对钢铁桥梁等大型构筑物也采用了喷锌防腐。本报告介绍了在模拟外海的腐蚀试验装置中对裸钢喷锌覆盖层腐蚀行为的研究结果,并同时考查了全浸区是裸钢时对潮差区部分单独采用喷锌防腐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5.
6.
一、海洋性气体层一般说来,三种不同类型的不锈钢-奥氏体型、铁素体型和马氏体型不锈钢在海洋性气体层下均具有极好的耐蚀性能。由于奥氏体型不锈钢不易产生锈斑,因此人们更乐意选用。不锈钢表面的锈斑先呈黄色,几年后就会变成红褐色,可以用金属除锈剂将其除去。奥氏体型不锈钢所受腐蚀程度很小,只要稍加防护,就不太会在海洋性气体层下产生锈斑和间隙腐蚀。暴露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屈雷海滨距岸800英尺处的304型不锈钢(相当于OCr18Ni9)试块的腐蚀速度低于年均0.1密尔,同一试块在距岸80英尺处暴露11年后出现很少量锈斑,几乎可以忽略。在同样暴露条件下,316型不锈钢(相当于Cr18Ni 相似文献
7.
海洋环境微生物腐蚀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微生物腐蚀(microbiologically influenced corrosion, MIC)是海洋环境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腐蚀形式,其是微生物、环境、材料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自MIC对海洋环境、菌株、材料性质的依赖性三个方面概述其机理的研究进展。在MIC对海洋环境的依赖性方面,突出溶解氧浓度和营养水平的影响规律与机制。在MIC对菌株的依赖性方面,首先介绍典型单菌株的腐蚀影响机制,然后分析混合菌株间不同菌株的腐蚀协同与拮抗作用,最后阐述复杂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在MIC对材料性质的依赖性方面,在总结基体化学成分与结构影响的基础上,介绍对MIC有抑制作用的典型表面的特性及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8.
波浪破碎是一个强非线性过程,破碎时产生的大量气泡在海面上表现为白冠,白冠覆盖率是刻画波浪破碎一个重要参数。研究表明,白冠覆盖率与海上风速、海浪状态和大气稳定度等多种海洋环境因素有关。综合前人的观测数据,本文给出了更为可靠的依赖风速的白冠覆盖率公式,发现海水温度越高,白冠覆盖率越大。提出了以波浪破碎耗散函数为参数的白冠覆盖率公式,同时发现波龄小于某个临界值时,白冠覆盖率随波龄增大,波龄大于临界值时,白冠覆盖率保持不变,该临界值随风速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9.
钴在海洋性气体层下的受蚀速度十分缓慢。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屈雷海滨距岸80英尺和800英尺处进行暴露试验所得腐蚀率均为年均0.1~0.2密尔。用钴作镀层材料可能比用镍腐蚀得快,腐蚀产物形成带有红色锈迹的表面。比较钴与铬,钴镍与铬,镍与铬相结合形成的复合镀层,不难看出各镀层对处于海洋性气体层下的钢构件具有大致相当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氧化还原电位(Oxidation Reduction Potential, ORP)对海水中碳钢腐蚀电化学特征的影响,应用动电位极化曲线法探讨了 ORP 与碳钢腐蚀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海水的 ORP 参数对碳钢腐蚀行为具有较大的影响,其中 O2/OH?电对的作用占主导,其他电对如 Fe3+/Fe2+也有一定的影响。随着海水 ORP 的增大,其氧化能力越强,碳钢腐蚀电流增大,腐蚀速度加快。水质相对稳定的开放性大洋海水中,可以考虑海水氧化还原电位在碳钢腐蚀速度预测评估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某种合金元素与钢铁耐腐蚀性关系的研究世界上早有报道,但某几种合金元素同时对不同区带耐腐蚀性能影响的研究则较少。在本文中,作者利用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合金元素与钢铁耐腐蚀性之间的关系,取得了初步成果。
一般说来,在浪花飞溅区和大气区,增加Cu的含量耐腐蚀性能可以得到提高,但这不是绝对的,因为对于耐腐蚀性能来说,某种合金元素的作用虽然明显,但还有其它因素在起作用,有些因素人们尚未认识,有些因素虽已认识,但诸因素之间还有一些互相的制约,这些偶然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了量与量之间的不确定性,这种关系即为相关关系。
对于相关性的这种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不确定关系,我们首先可采用下式表达
Fs=f(Mn,P,Si,Cr,Mo,Al,Cu,V……)
然后用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深人的研究。Fs为变量,f为函数,但変量不能用确定的函数式来表达。
研究相关关系的数学方法很多,但对于多元自变量最常用的是回归分析法,即通过得到的大量观察数据,寻找这些变量之间的统计规律性,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一个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式,然后对所确定的方程式进行统计检验,最后进行预测,并给出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2.
海洋油污染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本文分析研究了海洋石油的存在形式及其对海洋环境的影响;科学地评价和预测油污染对海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结合实例系统分析油污染对渔业影响评价。 相似文献
13.
ENSO对我国海洋环境的若干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ENSO对我国海洋环境的影响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1)ENSO期间我国沿岸水位出现较大偏低;(2)ENSO发生当年,全国登陆台风个数均少于常年,而翌年台风个数接近常年;(3)我国黄,东海及南海气旋发生频率与赤道太平洋表面温度和达尔文海海平面气压之间存在正相关;(4)ENSO发生当年,南海沿岸经流增大,气温、水温、盐度、HP值偏低,海水含氧量偏高,温、盐、密跃层强度增大,赤潮发生次数偏多,南 相似文献
14.
镁合金作为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具有比强度高、比刚度高、减震性能好、电磁屏蔽等优点。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先进镁合金结构材料逐步在海洋装备上开始应用。已列装的新型高强AZ80镁合金,通过与QBe1.7铍青铜紧固件连接,共同构成整体在典型海洋大气环境中服役。在高盐、高湿的海洋环境环境中,镁合金与电位更正的QBe1.7铍青铜偶接后,极易发生电偶腐蚀。电位相对更负的高强AZ80镁合金,作为电偶腐蚀的阳极被加速溶解。本研究对高强AZ80镁合金电偶腐蚀样品经过12个月青岛海洋大气暴露试验,发现空白对照组、电偶1组(紧固件铍青铜直径Ψ=10mm)和电偶2组(紧固件铍青铜直径Ψ=20mm)的平均腐蚀速率分别为108.1071、133.8929、173.6250g/(m~2·a)。电偶对表面的主要腐蚀产物为:Mg(OH)_2、MgSO_4和MgCl_2。空白样品、电偶1组和电偶2组平均腐蚀深度分别为:0.175、0.330、0.315mm/a。样品中部腐蚀深度最大,边部腐蚀深度则相对较小。不同样品在青岛试验站的腐蚀产物对基体保护能力的量度(n值)分别为1.1337、1.1378、1.0895,表明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试样在海洋大气环境中的腐蚀速率会加快,试样表面的腐蚀产物对基体根本起不到保护作用。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了青岛海洋大气腐蚀站点的环境因素与AZ80镁合金腐蚀深度和腐蚀失重之间的关联度,结果表明:青岛海洋大气环境因素对高强AZ80镁合金空白样品腐蚀失重影响前三位分别为:SO_4~(2-)非水溶性硫酸盐转化率;对电偶1组样品影响前三位的环境因素分别为:SO_2硫酸盐转化率NO_2;对电偶2组样品影响前三位的环境因素分别为:水溶性降尘SO_2NH_3。对比电偶对2组和1组,唯一的差别是电偶对的面积比,但决定镁合金腐蚀速度的大气成分完全不同,相关机制会在未来工作中详细研究。 相似文献
15.
合金元素对低合金钢耐腐蚀性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钢铁在海洋环境中的耐蚀性很早就有人研究,但钢的耐腐蚀性能与合金元素关系的报道则较少。1951年,美国首先研制了Ni-Cu-P系耐海水钢,结果表明,海洋用钢的耐腐蚀性能与合金元素之间的关系随海洋环境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侯保荣、张经磊,1980);相同的合金元素对钢铁在浪花飞溅区和海水全浸区耐腐蚀性能的效果亦明显不同;对于从海底泥土中开始,穿过海水全浸区、潮差区、浪花飞溅区一直到海洋大气区的垂直海洋构造物(例如海上采油平台,钢柱码头等)来说,其合金元素的影响效果也完全不同(門智、渡辺常安,1976;侯保荣,1981)。有人还提出,某种合金元素能够提高钢材在浪花飞溅区的耐腐蚀性能,但对海水全浸区的作用不明显,甚至使腐蚀速度加快(内藤浩光等,1975)。
为了研究合金元素与钢材腐蚀性能的关系,作者使用了含各种不同合金元素的50余种钢材,用电连接的方法进行实验研究。将每种试片分别挂于海洋大气区、浪花飞溅区、潮差区和海水全浸区,分别进行90天至2年的试验。本文仅对其中实验条件完全相同的18种低合金钢材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6.
17.
18.
几个试验因子对细巧华哲水蚤清滤率和滤食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象山港浮游桡足类优势种细巧华哲水蚤(Sinocalanus tenellus) 成体为试验动物投喂以大溪地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ona),对其清滤率F(ml/个.h)和滤食率G(细胞/个.h)进行了实验测定,结果表明,温度,海水比重,食物浓度及试验动物密度的变化对细巧华哲水蚤清滤率和滤食率均有显著影响,水温15度,比重1.-1-,食物浓度150000个细胞/ml和试验动物密度.25个/ml的条件下,细巧华哲水蚤滤食率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19.
将两种海洋浮游植物培养在温度不同的Erdschreiber培养液中发现,脂肪酸成分的不饱和程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这是由于温度升高增强了新陈代谢率,使制造、贮存的脂肪酸数量增加。在低温海洋环境中,脂肪酸的消耗是主要的。实验结果为我们研究环境条件的改变对浮游植物体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以及为研究脂肪酸在食物链中的传递过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