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编者按:5月1 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灾害.这是人类的又一场灾难,也震惊了全世界.悲伤过后,我们痛定思痛,在科技发展到今天的21世纪,人类对地震科学的预报仍在黑暗中摸索前行.尽管科学家目前还没有很好的办法精确预报地震的发生,但是,面对地震,我们不能坐等地震预报的奇迹瞬间发生.我们要发挥所有潜能主动出击,在地震预报上尽全力做得更科学、更理性.本期我们刊登美国和日本的地震预防经验,以期对我们的地震预报预防工作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2.
地震预报是具高度复杂性的世界科学难题。以我国50余年实践中的问题为导向,以其揭示的自然现象为依托,从科学哲学及方法论视角,回顾经验归纳、还原论动力学、归纳-演绎和复杂动力系统等方法。通过汶川、唐山等震例探讨认识论因素在预测预报中的重要作用。进入地球系统科学新时期,建议以大陆变形复杂动力系统演化及其地震行为、经验与数值预测桥梁的图像(斑图)动力学作为地震预报的自然观和方法论。它们虽不完善,但更贴近大自然的整体性、进化性和非线性本质,又能包容连接多种思路与方法;既具前瞻性,又具可操作性;地震具可预测性,又具预测的不完全确定性;预测→预报→减轻灾害尚存在颇大的可创新空间。  相似文献   

3.
本文着重分析讨论了1989年10月和1991年1月两次中强地震前后重力异常变化及其与地震的对应关系。对1991年1月29日(代县至原平一带)5.1级地震的探讨性分析预报,说明流动重力测量在中长期地震预报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由梅世蓉、冯德益、张国民、朱岳清、高旭、张肇诚撰写的《中国地震预报概论》已于今年6月由地震出版社出版发行。它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述地震预报理论基础及预测预报方法的专著,也是我国20多年来地震预测预报工作的科学总结。全书共分五篇,约80万字。 第一篇,绪论。以邢台、海城、唐山、松潘大地震及80年代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进展为线  相似文献   

5.
云南省单台地震预报6年报准了12次5.2~7.3级地震。总结了反映孕震过程的矢量凹形、应力凹形、地电凹形等3种凹形震兆,阐述了水汞、水氡突跳,形变相关系数和地磁最大相关系数等前兆图像及其预报作用。认为:按照以场求源的思路,追踪孕震过程,是提高地震预报水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地震到底能不能预报?汶川地震后出现了对立的声音。其实,这种对立始终存在。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是存在于客观中的自然现象。有发生发展过程,自然也就有了规律。认识了规律地震就可以预测,对于人类  相似文献   

7.
地震预报工作在我国已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对此 ,我们相信在地震预报的研究中 ,只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博采众长 ,宏观微观结合 ,对人口稠密地区 6级以上强烈破坏性地震 ,漏报、虚报的可能性都会大大降低 ,唐山一类的地震惨害有可能避免、减轻 (人员伤亡 )。所以普及地震知识 ,提高全民族科学精神对防震减灾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关于地震前兆的判据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地震前兆是地震预报的基础,这个基础是由一些个案构成的.应该把地震前兆研究放在地震预报研究之前.对地震前兆的识别需要判据.不能把权威学者的只言片语或者流行的假说当作判别地震前兆的最终凭据,而且目前不具备进行地震前兆统计的基本条件.综合人们以往的认识,识别地震前兆异常有3个自然判据:1)有正常背景;2)非干扰影响;3)与地震相关.其中,与地震相关是核心.可靠的地震前兆判定需要精确的观测资料.对地震前兆判据的研究对制定地震研究规划和观测规范都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一、前言 观测技术是地震研究的基础。地震预报的突破取决于完善的观测系统、精确可靠的实测资料以及在统计概率和理论模式基础上得出的预报判据。因此,在各国的地震预报研究计划中都把发展观测技术,建立观测系统放在首要地位。 虽然迄今对地震孕育和发展的整个物理过程还了解不多,对其成因的描述也各不相同,但一个公认的事实是,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和断块边界非常一致,大地震大都发生在板缘和  相似文献   

10.
在地震综合信息量的基础上,改进了地震前兆异常的出现概率的计算方法,得到地震前兆综合加权信息量.利用"地震预报专家系统"的思想对每一异常事件进行综合评估.考虑到异常的可靠性、有效性、显著性及相互关联性,给予不同的权重,以每一异常事件的最可能发震时间来估算异常出现的概率,计算了澜沧-耿马地震的地震前兆综合加权信息量,并对这种信息量变化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从理论上讨论了地震发生时间研究中常见的指数分布、Gamma分布和 Weibull分布模型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所反映的地震序列的特征。同时 ,对工程地震和地震预报中常见的危险函数所反映的地震特征作了分析。指出了指数分布、Gamma分布所反映的地震序列的内涵及统计时应注意的问题。利用华北地区历史地震资料 (M>4 .7)进行了分时段齐次统计的示范实例化分析 ,结果表明 :对地震序列分时段齐次化统计能表述地震发生的不均匀现象 ,且处理简便。  相似文献   

12.
精彩点映     
《国土资源》2005,(10):1-1
喜马拉雅山是一条处于活动时期的造山带,直到近代我们才清醒地认识到她的存在对人类的深远意义.她的任何“躁动”都可能影响人类的生活.日前,南亚次大陆发生的地震就与她的活动有关.因此,当代科学重大课题之一就是解读喜马拉雅运动.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公元1022年大同云、应二州6.5级地震及其地质背景进行了考证。笔者认为,此次地震的震中位于黄花梁南缘构造复杂部位,即北纬39°32′,东经113°00′附近,其极震区包括现大同、应县、怀仁和山阴县等广大地区;这次地震是山西强震带内的一次历史强震,是在统一的华北区域构造应力场控制下发生的。考证这次地震的震情和地质背景,对研究大同盆地地区地震发生规律和特点以及对未来地震的预测和预报,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空间数据仓库是在数据仓库基础上对空间数据的扩展。建设地震空间数据仓库对研究地震的时间、空间、时空上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开展地震的预测、预报、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的华北地区地震活动频繁,地震记录从历史、数量、完整性等各方面均优于中国其他地区,因而尝试构建中国华北地区地震空间数据仓库,开展了空间数据仓库构建方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GPS对地震预报的推进和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以丽江Ms7.0地震和昆仑山Ms8.1级地震为例,论证了GPS在地震预报中的作用,以及面临的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分析研究落后于观测、怎样克服自身的局限性与其它手段结合互补、连续GPS台网密度太稀疏等。  相似文献   

16.
"5·12"汶川特大地震过去一年了,然而关于地震的争议远没有停止.中国是否进入强震频发期?地震预报为什么这么难?水库是否诱发了地震……地震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让地质专家不断研究和思索.  相似文献   

17.
人类目前的知识水平还不足以对地震作出准确可靠的预报,而且除了海洋地震引发的海啸(因为有较长的延迟)之外,各国极少根据地震预测启动应急机制。原因是,虽然有些预测事后被证明是对的,但在统计上,这些预测的可信度都不高,远没有高到足以说服行政当局愿意承受可能的错误决策所造成的社会后果。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和中国地震学会形变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福建省地震局承办的GPS在地震监测预报中的应用研讨会,于2005年6月25日至27日在厦门召开。会议围绕GPS在地震预测研究和地球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GPS与地震监测预报试验场地建设设计规划和研究思路以及GPS最新发展等进行了学术交流。来自全国的4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研讨会。  相似文献   

19.
利用“地震预报计算机专家系统”的思想对大同 -阳高 Ms6 .1地震前每一前兆异常事件进行综合评估 ,以每一异常的最可能发震时间来计算发震概率 ,利用地震前兆综合加权信息熵研究了系统熵值与地震的关系。对华北地区的地震前兆综合加权信息熵研究表明 ,在大同 -阳高 Ms6 .1地震前 ,信息熵出现了明显的减熵有序变化  相似文献   

20.
始于1966,巅峰1975:从要预报到预报成功 中国地震预报,开始于1966年.那一年发生了邢台大地震,8000余人丧生,3.8万余人受伤.当时有一位老人对周恩来说:"出现这么大的灾害,能不能做到在震前给老百姓打个招呼呢?" "研究出地震发生的规律来."周恩来把那位老人的期求转给了年轻的学者们.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中国进入为期十年的强震活跃期.越来越多的学者无法研究本学科,地震研究却颇有"显学"之态.包括地质学家李四光,气象学家竺可桢,石油系统的权威翁文波等都被抽调来搞地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