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中国热带东,西部地区冬季气候的差异与橡胶树的引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江爱良 《地理学报》1997,52(1):45-53
由于青藏高原的动力影响,使得西部地区冬季出现下沉气流,多日照,利于橡胶树的越冬,而东部则出现上升气流,少日照,不利越冬,又由于青藏高原大山体,冬季明显地阻挡低层空气平流,导致高原南侧的西部地区冬季降温和缓,有利橡胶树越冬,而东部地区因无高大山体阻挡,寒潮初期降温剧烈,后期低温阴雨天气持续甚久,易导致橡胶树的严重寒害。  相似文献   

2.
基于自然灾害风险理论,利用海南省18个站点气象资料、瓜菜生产和社会经济要素资料,通过灾情反演,构建苗期湿涝、冬季寒害和春季干旱致灾等级指标。综合致灾、孕灾、灾损、防灾能力,进行瓜菜气象灾害的综合风险分析与区划。结果表明:苗期湿涝危险性从西南至东北增加,春季干旱危险性东西高、中间低;西瓜寒害危险性从中部向两边减小,豇豆和丝瓜寒害危险性从南往北加重,辣椒寒害危险性从东南到西北增加;苗期湿涝孕灾环境敏感性从中部山区向沿海和平原地区增加,春季干旱和冬季寒害趋势相反;瓜菜灾损风险和防灾能力在区域上存在明显差异;西瓜、豇豆和辣椒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总体趋势一致,高风险区集中在海南东部地区;丝瓜气象灾害综合风险高值区在北部地区。  相似文献   

3.
王涛  王永 《地理教学》2001,(4):29-29
近半个世纪以来,广东严重寒害发生的时间几乎都在12月份。人们不禁要问:面对寒害我们除了共同的思考之外,还应采取什么样的共同行动?  相似文献   

4.
华南地区气候温暖,雨水充沛,植物茂盛,农作物四季生长不绝,农业复种指数及单位面积产量均很高,但美中不足的是每年冬季常出现短期(数日至十数日)的急骤降温,以致各种农作物,尤其是热带性作物遭受不同程度的寒害。例如1955年1月出现40年来未有的低温(大部分地点气温在0℃以下,个别地点在3℃以下),橡胶等热带作物以及甘薯等作物均遭受到严重伤害,造成巨大损失。又例如1957年2月出现持续约20天的  相似文献   

5.
华南地区气候温暖,雨水充沛,植物茂盛,农作物四季生长不绝,农业复种指数及单位面积产量均很高,但美中不足的是每年冬季常出现短期(数日至十数日)的急骤降温,以致各种农作物,尤其是热带性作物遭受不同程度的寒害。例如1955年1月出现40年来未有的低温(大部分地点气温在0℃以下,个别地点在3℃以下),橡胶等热带作物以及甘薯等作物均遭受到严重伤害,造成巨大损失。又例如1957年2月出现持续约20天的  相似文献   

6.
云开大山位于南亚热带南缘,种植亚热带作物热量有余,种热带作物常常不能安全越冬。为了合理利用地形环境,本文分析了山地环境避寒原理,给出了平流型寒害的综合表达指标,根据不同地形环境,提出了作物合理种植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福建省历史上自然灾害实例,概括出洪涝、干旱、地震、水土流失、冰雹、寒害等自然灾害特点。并从地理位置、环流因素、地形、地质构造、人为因素等方面分析了福建省自然灾害形成的背景原因。最后针对福建省自然灾害特点提出了减灾建议。  相似文献   

8.
李植斌 《热带地理》1995,15(4):321-327
湖南省冬半年光温资源比较丰富,水量充足,暖区、暖带分形广,面积大,洪涝、干旱及病虫害少,冬季农业容易获得高产和稳产,冬种作物品种多,可开发利用的冬闲耕地和滩地面积广。本文分析了冬半年气候资源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冬季农业的意义和潜力,并对充分利用冬半年气候资源,大力发展冬季农业的措施和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合肥地区1736-1991年年冬季平均气温序列的重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根据宫廷档案资料“雨雪分寸”中合肥地区的降雪日数的记载,通过寻找其与年冬季平均温度的相关关系,重建了合肥地区从1736-1991年共256年的年冬季平均气温序列。分析表明,合肥地区的年冬季平均气温18世纪较高,19世纪下降,20世纪又开始上升,至20世纪40年代达近250多年来气温最高值。另外,还发现了在19世纪中叶(1851-1871年)有一个明显的温暖期。  相似文献   

10.
天山西部山地冬季积雪能量交换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天山西部冬季积雪的能量交换特征,分析了在严寒的冬季积雪总辐射,反射,长波辐射的日变化及积雪内部的能量收支和传递过程,研究表明,积雪总辐射,反射辐射由于受太阳高度角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积雪层与大气交界处的热流交换最为剧烈,0.4m以下雪层热流交换已不受外界大气环境影响,而是保持着几乎固定的数值。  相似文献   

11.
中国南方过去400 年的极端冷冬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郝志新  郑景云  葛全胜  丁玲玲 《地理学报》2011,66(11):1479-1485
以南方地区及全国的冬季与1 月气温观测记录为基础,采用事件发生概率密度函数小于10%的标准确定1951 年以来的极端冷冬事件;根据历史文献中的寒冷事件及其灾害影响记载,采用古今极端冷冬事件影响程度对比的方法建立了1600-2010 年间的极端冷冬事件年表。分析表明:极端冷冬发生频率存在明显的阶段性变化,其中1650-1699 年、1800-1849 年及1850-1899 年是过去400 年极端冷冬发生最为频繁的时段,其发生次数达1950-1999 年的2 倍,1600-1649 年及1900-1949 年较20 世纪后半叶略多, 而1700-1749 年及1750-1799 年则与1950-1999 年相当。此外,极端冷冬事件具有连发或隔年再发特征。同时,20 世纪50 年代以来最严重冷冬事件的寒冷程度并没有超出历史时期曾经出现过的事件。  相似文献   

12.
用主分量方法分析广东春季低温阴雨年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小英  简裕庚 《热带地理》1997,17(4):364-370
本文利用主分量方法对广东47站1954~1991年2~3月平均温度和广东2~3月间低温阴雨出现年景进行统计分析,根据主分量原理,计算该时期温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直接评价低温阴雨出现年景:①广东2~3月温度时空分布极为集中,第1主分量已占埸的总方差的95.1%;③用前4个主分量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配合划分温度分布类型;③广东2~3月温度分布主要由2个类型控制,即全省一致的偏低(或高)分布和南暖北冷或南冷北暧分布.由主分量极大值(正)和极小值(负)表明:1957、1968、1969年为全省性温度偏低年,1973和1987年为全省性温度偏高年。这些年份恰好对应广东2~3月低温阴雨严重和轻微(或无)的年份。  相似文献   

13.
贾丹  张成鹏  唐菲  刘艳飞 《地理科学》2015,35(7):919-924
提取历史文献中有关清代北疆地区的农事记录,分析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并与树轮重建的北疆5~8月温度序列进行对比,发现作物结构对气候有较好的响应,在3个偏冷阶段,即1732~1744、1776~1796、1828~1848年间,奏折记录显示以青稞、糜子、小麦喜凉、温作物为主。在3个偏暖阶段,即1745~1775年,1797~1827年,1849~1860年间,北疆开始试种豌豆、小麦、谷子喜温作物成功并逐年扩大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14.
中国粮食生产的综合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采用模型模拟的方式, 根据中国社会发展规划, 将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情景与区域气候模型、水资源模型和作物模型相连接, 综合评估和分析未来中国的粮食生产状况, 以期为宏观决策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 ①气候变化将影响未来三大作物单产, 如果不考虑 CO2 肥效作用, 未来雨养作物单产将受到更大冲击; 当灌溉条件保障后, 水稻受到冲击更大, 单产降低最多, 尤其是 A2 情景。如果考虑 CO2 肥效作用, 未来玉米平均单产变化不大, 小麦单产明显增加, 尤其是雨养小麦, 水稻单产也有所增加。②未来气候变化、水资源、社会经济发展将影响中国三大作物的需水量和农业供水量, 导致水稻、灌溉玉米和小麦的播种面积下降, 而雨养小麦和玉米的播种面积上升。③未来气候变化、 CO2 肥效、水资源和土地利用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较为复杂, 依情景和时段的不同而不同。农业可用水资源对粮食总产的影响最不利, 致使三大作物粮食总产量明显降低, 成为未来粮食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 尤其是水稻生产; 土地利用对总产的负面影响最小; 气候变化和 CO2 的相互作用可使总量少许增加。未来各情景下水稻受到冲击最大, 而小麦和玉米则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增产。  相似文献   

15.
利用近52年(1961―2012)广东86个气象站的月气温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EOF分析、Mann-Kendall检验、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广东冬季气温异常的气候特征及变化。结果表明:广东冬季气温EOF分析的第一特征向量方差贡献率高达91.2%,全省一致性是其最重要的特征。近52年来广东冬季气温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气温最高出现在1998年(15.9℃)、最低出现在1967年(11.5℃);1961―2012年,广东冬季平均气温为14.0℃。近52年来广东冬季平均气温以0.26℃/10 a的速率明显上升,但增温速率低于全国平均的冬季增温速率,并在1989年发生升温的突变。广东冬季平均气温在20世纪60―80年代偏低,20世纪90年代以来偏高。广东冬季增温趋势最显著的地区是珠江口和粤东南,最大出现在深圳和潮州,增温速率达到0.47℃/10 a。广东冬季气温趋势与全国大部分地区一致,特别是与我国东南部地区。广东冷冬年的前后期气温都是以偏低为主,而暖冬年的前期--夏季、秋季气温以正常为主,后期以正常到偏高为主,广东冬季气温与前期11月气温相关最显著。  相似文献   

16.
Systematically revealing the impact of cultivated land fragmentation(CLF) on the geographical agglomeration pattern of agricultural specialization(AS)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 nationa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data of the second national land survey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his study has explored the impact of CLF on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agricultural agglomeration in China by comprehensively using the Theil index, ordinary least square model and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Results showed that:(1) the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of the CLF in China is obvious, and the cultivated land fragmentation index is generally characterized by increasing pattern from northwest to southeast.(2) Spatially,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AS in China has formed three high-value clusters in the Northeast China Pla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the middle of the Middle-lower Yangtze Plain; and the low-value contiguous areas centered on the Yunnan-Guizhou Plateau and the Sichuan Basin and surrounding regions, with significant spatial differences. The contribution of grain crops, economic crops, and vegetables and melon to the level of AS was 74.63%, 9.09%, and 16.28%, respectively, and the pattern of agricultural geographical aggregation dominated by grain crops has primarily taken in shape.(3) CLF is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AS, and every 1% increase in the degree of CLF will result in a decrease of about 0.2% in AS. However, the impact of CLF on the geographic agglomeration of different crop categories or groups varies significantly. Among them, CLF has a prominent impact on the specialization level of grain crops and vegetables and melon. Each 1% increase in the CLF will reduce the specialization level of grain crops by 0.38%, and increase the level of vegetables and melon by about 0.22%.(4) According to the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of cultivated land, the degree of spatial division and agglomer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patches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formation of geographical agglomerationpattern of AS, and the intensity and direction of influence show significant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while the patch size has no significant impact.  相似文献   

17.
谢焕强 《地理研究》1984,3(4):104-110
本文对十六世纪以来广东省气候和未来气候趋势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鲁西北地区土地现实生产力调查与估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鲁西北地区县级1∶5万土壤类型图图斑作为基础评价单元,根据农户现有的投入水平,采用“调查法”模拟分析农业土地资源的现实生产力,并与统计资料和“机制法”模型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现实投入水平下鲁西北地区夏玉米单产略高于冬小麦单产,对冬小麦的投入从整体上来看相当于中等投入,但又存在着区域差异。对夏玉米的投入具有南北向的差异,由南到北投入水平逐渐降低。鲁西北地区土地现实生产力以宁津县最高,庆云县最低,与“机制法”模型模拟结果比较,各县市之间土地生产潜力差距较大。由此可以说明,各县市土壤质量本身对土地年生产力的大小起着重要作用,进一步证明“调查法”能充分反映土壤在土地综合性质中的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海春兴  马礼  王学萌  李璐 《地理研究》2002,21(5):543-550
本文应用灰色关联模型 ,对农牧交错带典型地段河北省坝上张北县土地沙化因素进行了分析 :发现影响土壤风蚀和土地沙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冬季平均气温和降水量 ,而并非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人类活动只是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上 ,加速或减缓土壤风蚀和土地沙化过程。根据冬季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 ,人类可适当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生产方式 ,以减轻土壤风蚀和土地沙化 ,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