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从甲烷、氩气的来源及其化学特性入手 ,结合 19年震例资料 ,分析总结了 10号泉水中 CH4 / Ar(甲烷 /氩气 )比值的映震特征 ,结果认为 :中强震近场前兆异常特征以中期趋势性变化为主 ;中强震远场前兆异常特征以临震脉冲式高值异常突跳或短期异常变化为主。文章最后 ,初步阐述了 CH4 /Ar比 CH4 具有更好映震能力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新疆一些中强震前后的波速比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新疆区域地震台网连续11年的观测资料,对一些中强震前直达纵横波速度比V_p/V_s的异常特性作了初步探讨,给出典型震例20个。所得主要结果是:(1)V_p/V_s表现为“下降——回升——发震——震后异常”的形态;(2)异常持续时间与主震震级大致呈单对数直线关系;(3)V_p/V_s异常区内,远离震中一端首先出现异常,而且幅度最大;(4)主震震中位于V_p/V_s异常区靠边部位;(5)V_p/V_s平均最大异常幅度一般为5%左右。此外,还讨论了V_p/V_s异常与地震类型,震源机制的关系。 文中还对V_p/V_s的预报能力进行了分析检验,讨论了较为成功的预报震例和虚、漏报次数及其原因。最后,对所得结果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从甲烷、氩气的来源及其化学特性入手,结合19年震例资料,分析总结了10号泉水中CH4/Ar(甲烷/氩气)比值的映震特征,结果认为:中强震近场前兆异常特征以中期趋势性变化为主;中强震远场前兆异常特征以临震脉冲式高值异常突跳或短期异常变化为主。文章最后,初步阐述了CH4/Ar比CH4具有更好映震能力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理论上与实际资料分析上入手,较系统而广泛地研究了强震及中强震前地震波的动力学特性。首先,选取多相介质模型来模拟乎震区的舍裂隙岩石。在两相介质情况下用传波理论研究了地震波动力学特性,如振幅和皮形的一般变化。所得的理论结果表明,P波、S波、面波及尾波等的振幅、振动特续时间,周期或频谱等在大震前均可能出现某些前兆异常变化。其次,借助于观测资料,本文介绍了探索地震波动力学特性前兆异常的一些有效处理方法。特别使用了对尾波和短周期瑞雷波的前兆异常的分析处理方法。除天然小震资料外,还使用了矿山人工爆破资料。作为例子,本文得到了在溧阳台(距M=6.0震中22公里),天平山台(Δ=190公里)和杭州台(Δ=220公里)从马鞍山铁矿爆破源(震中西北86公里)爆破中记到的直达波和反射波的新的资料结果,从中较详细地研究了P波和S波的振幅、振幅比、初动周期偏差和尾波的某些特性(相对走时,频率变化,振幅衰减及由尾波确定的Q值)。然后,本文利用大量的实际观测资料,具体剖析和研究了我国唐山(M=7.8)、海城(M=7.3)、松潘(M=7.2)、溧阳(M=6.0)及其它一些强震和中强震前的P波、S波、短周期而波和尾波的多种动力学特性(振幅、振幅比,初动周期偏差,波形和频谱,振动持续时间等)出现的前兆异常变化,在此基础上,初步归纳了地震波动力学特性前兆异常变化时空分布的一般特点,並与波速异常加以对比。最后,对所得的结果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作了简要的讨论。这里要着重指出的是,大震前地震波的某些动力学特性的前兆变化能明显地观测到。因此,如果同时使用地震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我们就能得到更多的地震前兆信息。  相似文献   

5.
李莹甄  夏爱国  龙海英  聂晓红 《地震》2007,27(4):121-128
介绍了2006年11月23日新疆乌苏5.1级地震的基本参数、震源机制解、地震序列特征、发震构造和局部构造应力场;分析了震前数字地震波参数的变化和部分地震学前兆异常特征。研究结果认为,乌苏5.1级地震是博罗科努-阿齐克库都克断裂发生右旋走滑错动所致。震前观察到震中附近P波初动半周期、P波与S波振幅比以及应力降的变化。震前震中附近曾出现4级地震集中分布、3级地震空区图像,震前6~9个月出现震群活动,震前2个月温泉地震窗异常。除上述异常外,乌苏5.1级地震前整体异常比例不高。  相似文献   

6.
杨长春  陈党民 《地震学报》1995,17(1):96-102
运用分形理论的基本原理和逐月滑动的方法,从水氡前兆观测资料入手,计算了唐山大震前后华北27口井的水氡突跳序列的分维(容量维)值,研究了在大震前后水氡分维异常值在时间、空间上的变化规律,发现:水氡分维值在震前有显著的变化,且出现水氡分维异常的水点大都分布在距震中300 km的范围之内;震前水氡分维值出现明显的上升区与下降区,临震前除震中周围为下降区外,上升区几乎充满整个华北.   相似文献   

7.
中强地震前地震波参数异常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1988年5月26日库尔勒M_35.5地震和1991年2月25日柯坪M_s6.5地震前后的地震波初动符号、振幅比、尾波持续时间比和尾波衰减系数的变化特征,发现两次地震前上述参数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地震前(?)波初动一致性越强,持续时间越长,未来地震震级越大;振幅比突跳是即将发生地震的明显信号;首先出现尾波衰减系数异常的台站距未来地震震中较近。根据上述参数的异常特征,成功地预报了1991年6月6日和静M_s5.2地震。  相似文献   

8.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县发生MS 6.9地震,利用谐波分析方法和大地电场优势方位角方法,对震中300 km范围内地电场台站的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构造物理学相关结论以及2016年门源MS 6.4地震进行相关解释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1)震前半年左右,地电场开始出现振幅异常增大现象,但不同台站的异常表现形式亦有所不同;(2)距离震中越近的地电场台站越容易观测到异常现象,主要表现为优势方位角出现方位偏转、突跳范围增大或收窄等异常现象,可能与台站下方岩体裂隙结构发生变化有一定关联;(3)通过与2016年门源MS 6.4地震的异常结果对比,发现2次地震优势方位角的异常形态有较大不同,分析认为可能与2次地震震中位置的地质构造,震源机制以及发震断层的属性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新疆乌鲁木齐 10号泉中强震源兆、场兆及强震 (群 )远场兆的特征 ,认为中强震源兆的表现是震前 1a~ 2 a,绝大多数主测项出现同步高值异常 ,临震前有转折或反向 ,震后异常由强到弱 ,直至消失 ;中强震场兆的表现是仅有少数测项出现场兆异常变化 ,异常以脉冲式短临突跳为主。强震 (群 )场兆的表现是少数映震效能较好的测项出现趋势性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10.
2018年精河5.4级地震前地磁日变化畸变异常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8年10月16日新疆精河5.4级地震发生时,震中附近的台站不同程度上记录了地磁日变化畸变异常,如地磁总强度F02时每日一值空间相关异常、地磁垂直分量加卸载响应比异常、地磁低点位移以及地磁日变化空间相关异常等。统计震前观测到的所有地磁异常,并分析研究了其震前异常变化特征。得到如下结论:(1)从全国每日一值相关分析结果看,震前114天出现每日一值空间相关异常,异常高值台为乌鲁木齐和克拉玛依;(2)震前59天沿北天山断裂带分布的地磁台站加卸载响应比均成组出现超限的高值,且异常高值的空间分布跟震中位置有一定关联;(3)中国大陆地磁台站震前37天出现低点位移突变分界线,且异常集中于震中附近;(4)震前出现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化空间相关异常,异常台站空间上也主要集中于北天山地区。因此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形态及有关的计算方法短期内具有一定的预报效能,可为今后利用地磁方法预测地震积累经验和震例。  相似文献   

11.
基于无约束最优化问题的记忆梯度法,本文设计了测定近震时空参数的计算机程序。仅需三个台站的记录资料即可利用本程序进行测定,记录中的主要震相((?)、(?)、P_n、S_n)均可参与测定运算。本程序对台网内外近震的参数测定均适用,对远离台网的地震,其测定结果的精度不低于交切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新疆1978年4月22日库尔勒5.8级地震前地震波的动力学特性和运动学特性的某些短期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重点讨论了5.8级地震前通过孕震区的小地震的直达波振幅比、振动持续时间比以及波速比的短期异常变化,並且,结合震前短期地震活动异常图象作了对比分析。实际观测结果表明,较大地震发生前,通过孕震区的小震的地震波特性可能出现一些较明显的短期异常变化,因而,对此进行研究无疑对于探讨地震孕育过程和地震的预报途径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首先清理了近年来我国一些中强地震前后波速比异常概况。在21个震例中,有7次震前提出过不同程度的预报意见,12次是震后总结发现异常的,2次震后总结未发现异常。其次,讨论了利用天然地震资料探索地震波速度异常的几个问题:(1)现有较密的区域电信传输台网需提高观测精度,使得较大的前兆异常量不致于被误差所掩盖;(2)使用多台和达法探索波速比异常时必须注意其方向性效应,而且,若能把单台波速比法与多台波速比法平行对照使用,效果可能更好些;(3)要注意远台与近台出现异常的早晚与反应的程度;(4)高值点反映地震前兆的信息较小,而低值却可能携带某些前兆信息;(5)不会有固定不变的异常区,应该考虑到异常区的变迁。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 Surface-wave amplitudes from explosion sources show less variation for a given event han body wave amplitudes, so it is natural to expect that yield estimates derived from surface waves will be more accurate than yield estimates derived from body waves. However, yield estimation from surface waves is complicated by the presence of tectonic strain release, which acts like one or more earthquake sources superimposed on top of the explosion. Moment-tensor inversion can be used to remove the tectonic component of the surface waves, however moment-tensor inversion for shallow sources is inherently non-unique so the explosion isotropic moment cannot be determined with the necessary accuracy by this means. Explosions on an island or near a mountain slope can exhibit anomalous surface waves similar to those caused by tectonic strain release. These complications cause yield estimates derived from surface waves to be less accurate than yield estimates from body waves recorded on a well-calibrated network with good coverage. Surface-wave amplitudes can be expressed as a surface-wave magnitude M s , which is defined as the logarithm of the amplitude plus a distance correction, or as a path corrected spectral magnitude, log $M^{\prime}_0$ , which is derived from the surface-wave spectrum. We derive relations for M s vs. yield and log $M^{\prime}_0$ vs. yield for a large data set and estimate the accuracy of these estima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