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岩—土环境中制约作物生长的矿质营养研究评述:以葡萄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生明 《国外地质勘探技术》1998,(2):11-16
本文以葡萄为例,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岩-土环境中作物所需矿质营养元素及矿质营养元素间的协同作用关系、作物在其营养期内的营养阶段性等问题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考虑到岩-土环境向作物提供矿质营养的过程是受诸多因素控制的动态过程。作者认为,作物的营养阶段性与岩-土环境提供矿质营养的动态过程之间的关系是今后研究工作中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方面。 相似文献
2.
岩溶环境中岩—土界面方解石的表面化学特征及其反应机理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利用X射线光电子谱(XPS)仪和扫描电镜(SEM),探讨了岩溶环境中岩—土界面方解石的表面化学特征及其表面反应机理。方解石表面的选择性吸附和溶蚀作用是方解石表面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也是岩溶环境中最重要和最广泛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环境意义 相似文献
3.
藏北唐古拉坳陷中央隆起带与北部凹陷带海相侏罗-白垩纪地层中、夹杂一套以高钾安山岩,高铝玄武岩为主体的高钾钙碱性火山岩系列。 相似文献
4.
5.
碳酸盐岩风化壳岩-土界面风化作用机制——淋溶模拟实验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酸盐岩风化壳通常呈现出清晰突变的岩-土界面,成为直接利用野外地质剖面的发育特征探索碳酸盐岩风化作用过程的障碍。本文选择贵州中部及湘西的4条典型碳酸盐岩原位风化壳的岩-土界面作为研究对象,模拟干热风化条件(即气候温暖或炎热、排水条件良好的风化状态),在24~29.5℃的环境温度下,利用饱和CO2水对各剖面岩粉层样柱开展了系统的淋溶实验研究(淋溶终点以碳酸盐完全溶蚀为标志)。通过对淋出液中主要造岩元素和淋溶残余物的动态取样分析,初步揭示了碳酸盐岩风化壳岩-土界面的风化作用机制。结果表明:①碳酸盐岩风化壳岩-土界面风化过程中,碳酸盐的溶蚀和酸不溶物的分解是同步进行的,在碳酸盐淋溶伊始,酸不溶物已表现出明显的风化倾向;②排水条件良好的风化环境下,由硅酸盐等酸不溶物组分分解溶出的盐基离子及Si等元素更易随风化溶液淋失,使得在风化残余物中难以形成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等自生粘土矿物。酸不溶物相的其他造岩元素中,Ti和Al为惰性元素,Fe为弱迁移元素,Mn和P表现出明显的活性;③碳酸盐岩岩粉层的水-岩作用过程中,当碳酸盐含量对水-岩反应而言过量时,碳酸盐的溶蚀强度主要受岩粉层质地的制约。粒度粗,渗透性强,水-岩作用时间短,碳酸盐的溶蚀量低,反之亦然。而酸不溶物组分对于水-岩反应而言,在整个淋溶周期内都是不足的,其含量成为制约水-岩反应强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晚奥陶世钾质斑脱岩——SHRIMP测年及其成因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上奥陶统金粟山组以深水碳酸盐岩沉积为特征,含多层桔黄色凝灰质粘土岩。矿物和化学成分分析表明,其主要由伊利石和伊蒙混层粘土矿物组成,含少量石英、长石和锆石等中酸性岩浆矿物,富K2O,属钾质斑脱岩;微量元素分析显示本区斑脱岩的源岩为中酸性岩浆成因,源于同碰撞火山弧构造环境。应用SHRIMP技术对其中的锆石进行了U-Pb测年,取得了(451.5±4.9)~(452.1±5.1)Ma、(457.5±5.1)Ma和(465.8±8.3)Ma 3组谐合年龄,前两者分别与欧美广布的Millbrig-Kinnekulle和Deicke斑脱岩同时,但15种化学组分的多元统计分析显示,金粟山组的斑脱岩与欧美同期著名的斑脱岩可能并不同源。形成本区斑脱岩的火山凝灰质可能源自沿商丹洋盆北缘展布的火山弧喷发,而鄂尔多斯盆地南缘晚奥陶世发生的强烈沉降和沉积转换可能与北秦岭弧后盆地的拉伸与扩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西藏日土北部松西—胜利山一带燕山期高钾钙碱性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西藏羌塘北部松西-胜利山一带的花岗闪长岩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属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其重稀土元素亏损,花岗闪长岩的LREE/HREE比值在8.67~33.08之间,平均16.62,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在9.16~30.97之间,平均21.76,二者的Eu负异常均不明显;微量元素具有富集Rb、Th和亏损Ba、Sr、Zr、Ti的地球化学特点.花岗闪长岩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总体上显示Ⅰ型花岗岩的特点,其形成的构造环境很可能与冈底斯和羌塘地块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发生的碰撞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8.
西藏日土北部松西—胜利山—带燕山期高钾钙碱性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羌塘北部松西—胜利山一带的花岗闪长岩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属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其重稀土元素亏损,花岗闪长岩的LREE/HREE比值在8.67~33.08之间,平均16.62,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在9.16~30.97之间,平均21.76,二者的Eu负异常均不明显;微量元素具有富集Rb、Th和亏损Ba、Sr、Zr、Ti的地球化学特点。花岗闪长岩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总体上显示I型花岗岩的特点,其形成的构造环境很可能与冈底斯和羌塘地块在晚体罗世—早白垩世发生的碰撞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
基材土-岩接触面剪切力学性能是生态护坡体系长久稳定的关键,相关研究可为解决基材脱落难题、完善生态防护技术体系提供必要依据和指导。采用自制的原位剪切仪对4种不同粗糙起伏的基材土-岩接触面进行了原位剪切试验,结果表明,基材土-岩接触面剪切应力-位移表现出典型的软化特性,具有明显的初始线弹性变形、弹塑性变形、峰后软化以及残余剪切变形4个阶段。分析发现,文中试验条件下凸起高度算数平均偏差Ra在4 mm以下时,峰值剪切强度增加速度较快,随后呈逐渐减弱趋势;残余剪切强度、峰值剪切位移以及进入残余阶段的剪切位移与粗糙凸起高度算数平均偏差呈近线性正相关关系。可见实施生态护坡时合理地控制坡面粗糙起伏,有助于提高土-岩接触面峰值剪切强度和残余剪切强度,改善其变形性能,对防护体系的长期整体稳定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边坡工程中的土-岩复合边坡是一种典型的边坡类型,其主要特点是土岩分界面常常成为边坡的潜在滑动面。本文以典型土-岩复合边坡抗滑桩工程为背景,对传统的传递系数法计算边坡下滑推力进行了改进,桩前土体抗力采用弹性抗力计算,并引入双参数法,建立了抗滑桩内力挠曲微分方程,探讨了不同类型的抗滑桩(刚性桩、弹性桩)位移和内力计算方法,为有效地解决土-岩复合边坡抗滑桩内力计算问题提供了新途径。据此采用VC编制了面向对象、集设计、分析计算以及绘图于一体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显著提高了计算速度和计算精度,实现了抗滑桩的优化设计,并成功地应用于典型土-岩复合边坡工程,对类似工程实践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12.
煤中砷的赋存状态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砷是煤中常见的有害微量元素,由于其丰度较低,定量研究其赋存状态一直很困难。近年来,采用逐级化学提取实验方法对煤中不同赋存状态的砷进行了定量研究,综合分析这些研究可得出以下结论:①煤中砷的赋存状态包括硫化物态砷、有机态砷、砷酸盐态砷、硅酸盐态砷、水溶态和可交换态砷。总体上,硫化物态砷>有机态砷>砷酸盐态砷>硅酸盐态砷>水溶态和可交换态砷,但在不同的煤样品中,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②一般而言,煤中大部分砷存在于含砷黄铁矿中,含砷黄铁矿中的砷含量与黄铁矿的成因或类型有关。煤中的砷酸盐态砷主要与铁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共生;硅酸盐态砷主要进入粘土矿物晶格。③在砷含量较低的煤样品中,有机态砷含量较高,其中在褐煤和低煤级烟煤中,可提取出与腐殖酸和富里酸结合的砷。当前还难以确认有机态砷的化学结构。④贵州特高砷煤中砷的赋存状态较为复杂,在某些样品中与氧结合的有机态砷为主要的赋存状态。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原近两千年来土地利用和环境的变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220~1368A.D.期间内累计有859年,全部黄土高原在非汉族的管辖之下;而其余289年,该地区的某些部分依然被非汉族所控制。非汉族进入黄土高原以后,土壤侵蚀速度随放牧地的扩张而减小。在隋朝和唐朝期间(581~907A.D.),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较当今温暖湿润,植被更为繁茂,林地约占整个黄土高原面积的25%。在明朝和清朝期间(1368~1911A.D.),黄土高原的大部分森林被破坏,土壤侵蚀速度随自然植被损毁而增大 相似文献
14.
国外无氯钾肥研究及应用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无氯钾肥 (硫酸钾、硝酸钾、钾镁硫酸盐复合肥等 )在农业上的应用品种及数量不断增加。智利、埃及、以色列、约旦、墨西哥、美国等在开采钾矿开发计划中 ,都列入了无氯钾肥的项目。世界上一些主要钾盐生产商不断改进相关的生产工艺并开发出无氯钾盐的新产品。这些研究及应用动态 ,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5.
太平洋富钴结壳中稀土元素的赋存状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化学提取方法对采自太平洋国际海域的板状和结核状富钴结壳的稀土元素进行了分级提取 ,并利用等离子质谱仪 (ICP MS)测定了稀土元素的质量分数。结果表明 ,结壳中稀土元素在不同结合态中的富集顺序为 :残渣态 >有机结合态 >锰氧化物结合态 >碳酸盐结合态 >吸附态。稀土总质量分数的 5 6 %以上集中在残渣态中 ,并主要赋存于非晶态FeOOH物相中 ,说明FeOOH的形成对稀土元素的富集具有重要作用。水羟锰矿占结壳中X衍射结晶矿物的 95 %以上 ,但其稀土质量分数仅占稀土总质量分数的 1 6 %左右。呈有机结合态的稀土元素含量约占结壳稀土总质量分数的 2 0 % ,表明有机质对于结壳的形成及稀土元素的富集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在充分了解九寨沟地区地质、水文地质的基础上,本文充分利用已监测的数据资料构建了九寨沟水环境灰色系统动态预测模型,对该区水环境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评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