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系统总结了我国西北甘肃地区晚二叠世华夏和安加拉混生植物群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进展,讨论了华夏和安加拉混生植物群的形成机制。早二叠世,塔里木板块和华北板块向西北运移,与此同时,哈萨克斯坦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向东南漂移。中二叠世,华夏古陆沿天山、阴山和大兴安岭一线与西伯利亚古陆碰撞导致古海洋闭合和山脉隆升,板块的碰撞为华夏植物群和安加拉植物群两者之间提供了"混生"的条件。来自这两个植物群的少数混生分子出现在本区的中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由于塔里木板块和华北板块与哈萨克斯坦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碰撞与联合,从而使华夏古陆和安加拉古陆对接,形成了华夏和安加拉混生植物群。华夏和安加拉混生植物群的分布模式可以归于陆地生态系统的板块运动、气候分异、环境变化、植物迁移和植物自身演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次报道了新疆准噶尔盆地东缘胜利沟中二叠世平地泉组植物化石11属19种和晚二叠世黄梁沟组植物化石7属9种,并结合前人对这一地区中—晚二叠世植物化石记录,讨论了两个植物群的地质时代。研究认为:中二叠世平地泉组植物群以安加拉植物群为主,混生个别欧美植物群分子;晚二叠世黄梁沟组植物群为混生少量华夏植物群分子的安加拉植物群。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晚二叠世植物群演替、植被变化、植物群混生与中亚造山带板块聚合之间的关系,认为中二叠世的暖温带温湿气候在晚二叠世转变为季节性干热气候,准噶尔盆地东缘中—晚二叠世植物群混生与准噶尔—吐哈地块、塔里木板块、佳蒙地块、华北板块的拼合和古亚洲洋的关闭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中国北方安加拉植物群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黄本宏  丁秋红 《地球学报》1998,19(1):97-104
中国北方发育的安加拉植物群是我国晚古生代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于边疆省区,自石炭纪至二叠纪均有发育。安加拉植物群与其相关的华夏植物群在早二叠世及以前,在各自分布区平行发展,仅在晚二叠世出现少数植物分子相互迁移至对方地区形成混生现象,这与地质构造发展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朱怀诚 《地球学报》2001,22(1):67-72
塔里木板块二叠纪的构造演化导致板块古地理位置、古地貌和古环境的演变(包括气候条件的改变),相应地塔里木板块的植物群在区系性质方面发生了重要变更。该板块二叠纪植物群演替历史分为3个演化阶段:①欧美植物群阶段(阿赛尔期-罗德期);②欧美-安加拉混生植物群阶段(沃德期-吴家坪期)早期;③安加拉植物群阶段(吴家坪期中晚期-长兴期)。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伊春红山华夏—安加拉混生植物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研究了黑龙江省伊春红山地区晚二叠世红山组植物群,认为其性质为华夏—安加拉混生植物群。华夏植物区与安加拉植物区的界限,应以内蒙古陆及其东、西延展部分为界。  相似文献   

6.
新疆古生代构造—生物古地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福祥 《新疆地质》2001,19(1):20-26
通过6幅图表达了新疆古生代板块的构造-生物古地理区系。早古生代,包括劳伦,波罗的、西伯利亚和哈萨克斯坦4陆块的亚帕特斯古陆(Iapetusa)群,与由其余陆块构成的冈瓦纳古陆群隔原特提斯洋相对峙。石炭-二叠纪,欧美、安加拉、太平洋和冈瓦纳4古陆共存并立。西伯利亚和哈萨克斯担板块经历了早古生代亚伯特斯古陆、晚古生代安加拉古陆和早二叠世晚期以来欧亚大陆3个发展阶段。塔里木、中朝、华南-东南亚板块经历了早古生代冈瓦纳古陆、晚古生代太平洋古陆和早二叠世晚期以来欧亚大陆3个发展阶段。指出在中晚寒武世和晚奥陶世哈萨克斯坦板块靠近塔里木、中朝和华南-东南亚板块;在早古生代其余时期它接近西伯利亚板块。伊犁和托克逊-雅满苏地体是在中泥盆世之前裂解自塔里木板块,尔后在早二叠世晚期接近安加拉古陆。塔里木板块北东缘北山地区在早二叠世早期首先靠近安加拉古陆。塔里木与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板块之间缝合时代大抵上和土耳其-中伊朗-冈底斯与华南-东南亚板块之间缝合时代一致。缝合事件发生在早二叠世早期,而相应的构造运动出现在早晚二叠世之交。  相似文献   

7.
中国新疆古生代块体的亲缘关系和缝合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古生物资料,探讨新疆古生代相关块体的亲缘关系和缝合时代。①早古生代不同省区动物群先后多次入侵哈萨克斯坦板块,表明中、晚寒武世和晚奥陶世哈萨克斯坦板块靠近塔里木、中朝和华南—东南亚板块;早古生代其余时期它接近西伯利亚板块。②早古生代,伊犁地体与塔里木板块亲缘,因为它的寒武纪三叶虫属于东方动物群的东南型,奥陶纪笔石是真正的华南型,缺乏志留纪的Tuvaella群落。中、晚泥盆世,广泛分布于塔里木、华南—东南亚等板块的标志化石Stringo-cephalus、Yunnanella、Yunnanellina在该地体遁迹,说明中泥盆世之前它远离塔里木板块。早二叠世晚期,它接近哈萨克斯坦板块,导致安加拉植物群入侵。推测托克逊—雅满苏地体与伊犁地体有相似的经历。③北山地区与伊犁地体、塔里木板块库鲁  相似文献   

8.
中国东北地区二叠纪生物混生机制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混生现象是指不同生物古地理区系的生物出现于同一地区的同时代地层中,表明它们曾同时或略为先后地生活或埋藏在一起。中国东北地区旱二叠世时期出现明显的北方冷水动物群(归属北方大区准噶尔-兴安生物省)与特提斯暖水动物群(归属特提斯大区内蒙-吉林生物省)的混生现象;晚二叠世出现安加拉植物群(Angara flora)与华夏植物群(Cathaysian flora)的混生。对于这些生物混生的机制及阻隔生物  相似文献   

9.
一九七五年至一九七九年,笔者研究了新疆、西藏地区的二叠纪地层及其所含的植物化石后,发现在新疆和西藏的古植物地理分区,以及其对安加拉和华夏、冈瓦纳三大植物区系的关系的研究探讨上是很有意义的。新疆北部地区(即北疆的准噶尔、吐鲁番两个盆地)二叠纪的植物基本上属“安加拉”型,即与苏联库兹涅茨盆地的库兹涅茨植物群相类似(库兹涅茨植物群也称“安加拉”植物群,是以该盆地中的“安加拉”河命名的)。但其中也有不少与华夏植物混生的情况出现。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则是以华夏植物群为主,在北缘亦有混生的安加拉型分子,而藏北是华夏植物区,藏南却是冈瓦纳植物区。总之,新疆、西藏地区在研究安加拉植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中国东北地区古生代有关时段的地层古生物信息及其与古亚洲洋域的区域构造的关联分析认为,东北北部陆块群及毗邻褶皱带的古生代构造演化,属古亚洲洋构造域演化历史的一部分.晚志留世—早泥盆世后形成的小洋盆地具有构造叠加的属性.华夏与安哥拉植物群的迁移与混生信息暗示,西伯利亚与中朝板块之间的碰撞拼贴过程早于晚石炭世—早二叠世...  相似文献   

11.
甘肃玉门华夏和安加拉混生植物群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克勤  刘俊  刘旭阳  李录 《地质论评》2010,56(3):305-311
本文报道了发现于甘肃玉门大山口上二叠统肃南组华夏和安加拉混生植物群,含16属26种。根据植物分子的组成,植物群的时代属于晚二叠世早期,相当于二叠纪(三分)的吴家坪期(Wuchiapingian)。这些保存颇佳的植物化石对于研究华夏和安加拉两个植物区系的关系提供了新的依据,具有重要的古植物地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新疆石炭—二叠纪植物地理区的形成与演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对晚古生代气候演化趋向的分析,探讨了新疆石炭纪和二叠纪植物地理分区的形成与演变。认为植物地理分区在早石炭世晚期末—晚石炭世早期即已形成,随着温带气候区的逐渐扩大,安加拉区植物在新疆自北向南逐渐推移,至晚二叠世中—晚期到达北塔里木。早二叠世—晚二叠世早期南准噶尔、伊犁等地受欧洲东移的干旱气流的影响,有欧美型松柏类混生。塔里木为特提斯生物大区的一部分,植物主要为欧美-华夏区类型。  相似文献   

13.
吉林省二叠纪植物地理分区的点滴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内二叠纪植物地理区,据李星学先生的划分,可分为安加拉区(混合区)和华夏区。鉴于区内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显示出的地质环境,各地质时期的生物群在不同生物地理区中,常有混生情况。一、二叠纪植物的发育与分布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基本上以辉发河——富尔河——古洞河深大断裂为界,吉林省二叠纪植物化石特征显示其明显的差异。深大断裂以北属天山——兴安岭大地槽,所产的植物基本上属安加拉植物群、混有华夏植物群及欧美式植物群,属安加拉植物区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延边地区二叠纪的三类植物群与古陆缘再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彭玉鲸  刘爱 《吉林地质》1999,18(1):1-12
吉林省延边地区早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早期存在着开山屯、解放村、青沟子等二处不同类型的植物群、前者属华夏植物群,中间为华夏与安加拉混生植物群,后者则是安 拉植物群,反映出和龙地块北部陆缘活动带、兴凯地块西部陆缘活动带、佳木斯地块东南部陆缘活带达三者鼎足而立的古地理展布格局。阐明这三类不同植物群的古植物地理区的属性,不仅藉以证明上三地块间各自陆缘活动带的存在及其相互关系,且将为解决延边地区争论至今的二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兴蒙—新疆北部及邻区早石炭世地层十分发育,动植物化石丰富。根据生物群综合分析,将该研究区归入哈萨克斯坦—西伯利亚域和特提斯域,并进一步划分为3个省,8个亚省。西伯利业省以管孔贝大量发育为特征,缺少大长身贝类,珊瑚不甚发育,植物少见,为安加拉植物群;哈萨克斯坦—蒙古—兴安省以管孔贝类和大长身贝类共同发育为突出特征,珊瑚较发育,但分区特征不明显,并有大量异珊瑚类,植物为安加拉植物群;塔里木北缘—西秦岭省以南方型生物群大量发育为主要特征,大长身贝类最为发育,缺少管孔贝类,珊瑚数量十分丰富,并有假乌拉珊瑚大量发育,植物以华夏植物群为主。早石炭世古生物地理分区与板块关系密切,晚泥盆世末,西伯利亚板块南移,与哈萨克斯坦板块汇聚,到早石炭世早、中期,两大板块基本上处于相近似的古生物地理环境,与此同时,塔里木板块逐渐北移,与哈萨克斯坦板块海水相通,致使哈萨克斯坦板块广大海域出现南、北动物群混生现象。早石炭世末,三大板块海域相连,除各地沉积和构造古地理环境尚有差异外,中石炭世开始,腕足类,类及珊瑚等动物群均显示出明显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吉黑造山带其实质是天山-兴安造山带的东延部分,夹持于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北部为以佳木斯地块为中心的地块群,南部为古生代陆缘褶皱带,东北部为中生代走滑拼贴的那丹哈达-比金地体。该造山带是由于晚古生代末期华北板块与北部中间地块间的陆-陆碰撞对接和中生代太平洋板块的斜向俯冲挤压形成的。二叠纪是吉黑造山带古地理、古气候和古构造变化最为显著的时期,反映在生物古地理方面的生物混生和交融也非常明显。详细研究该时期生物古地理格局与演化是解决造山带二叠纪古构造格局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笔者在研究了新疆地区的二迭纪地层及其所含的植物化石后,发现对新疆二迭纪的古植物地理分区,以及安加拉和华夏两大植物区系的关系问题的研究,是有意义的。新疆北部地区(即北疆的准格尔、吐鲁番二个盆地)二迭纪的植物基本上属“安加拉”型,即与苏联库兹涅茨盆地的库兹涅茨植物群(也称“安加拉”植物群)相类似,但其中也有不少与华夏植物混生的情况出现。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则是以华夏植物为主,在北缘亦有典型的安加拉型分子。总之,新疆地区在研究安加拉植物区系与华夏区系的关系上有重要意义及独特的地理上的价值。笔者于1977年3月参加在新疆召开的北方地槽地质会议期间,在会上粗略介绍了有关新疆二迭纪植物的区系问题,现整理成文,错误和不成熟之处难免,望批评指正。对提供资料和化石的新疆石油局、地质局、156煤田地质勘探队等单位和有关人士,笔者深表谢意。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内蒙古赤峰市广兴源乡于家北沟组模式剖面植物化石和安山质晶屑岩屑凝灰岩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的研究,结合动物化石的分析,确认于家北沟组地质时代为中二叠世。于家北沟组植物化石以Gigantonoclea hallei Asama、Fascipteris sinensis Stockm. et Math.、Pecopteris taiyuanensis Halle、Pterophyllum daihoense Kaw.等众多华夏植物群典型分子为特征,属于典型的华夏植物群。目前,在中二叠世植物群中,从未发现有华夏和安加拉两大植物群的混生现象,这一事实进一步表明,中二叠世横亘于华北板块和佳蒙地块之间的古亚洲洋尚未闭合,在植物地理分布上起着重要的阻隔作用。  相似文献   

19.
栉羊齿属Pecopteris植物普遍被认为是真蕨纲、观音坐莲目、莲座蕨科植物,中国晚古生代除冈瓦纳植物区之外,华夏植物区、安加拉植物区以及欧美植物区广泛分布着该属植物。中国晚古生代栉羊齿属Pecopteris植物共计49种,其多样性及时空分布在我国南、北方存在明显区别:华北地区,该属在早石炭世出现,多样性及分布范围在晚石炭世进一步增加,并在早二叠世分布范围达到顶峰,中二叠世多样性达到最高而产地数量降低,晚二叠世多样性及产地数量急剧衰退;华南地区,早二叠世开始出现该属,经过中二叠世发展多样性和产地数量在晚二叠世达到顶峰。且栉羊齿属在晚古生代时期的地质地理分布与古气候、古环境及古构造存在一定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20.
新疆及周边古地磁研究与构造演化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新疆古地磁研究始于1979年,20年来通过对塔里木、准噶尔、昆仑山等地区的古地磁研究,获得了古生代—新生代塔里木板块、准噶尔板块和青藏板块古地磁极移曲线和古纬度资料。震旦纪以前塔里木板块尚未形成,晚震旦世在赤道附近各地块才联合成塔里木板块的主体部分。后经历了两次快速北移,一次快速南移。准噶尔板块早古生代为一个独立的微板块,在晚古生代与哈萨克斯坦板块联合成一体,组成了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塔里木板块震旦纪时还属冈瓦纳大陆的一个组成部分,早古生代逐渐脱离了冈瓦纳大陆,快速向北漂移,晚古生代早期与准噶尔板块首次在东部碰撞,成为劳亚大陆南缘的一个增生体。将介于劳亚大陆和冈瓦纳大陆之间的古陆体,称之谓华夏古陆群。晚古生代末—中生代早期,华夏古陆群先后增生到劳亚大陆南缘;早古生代早期古特提斯洋尚未形成,诸地块处于冈瓦纳大陆范围内,位于南半球的赤道附近。在中-晚志留世,这些地(板)块才快速向北漂移,由于洋扩张,形成了古特提斯洋,构成了三大陆块群夹两个大洋的古地理格局;二叠纪是特提斯构造演化关键时期,晚侏罗-早白垩世昆仑地块与柴达木地块和塔里木地块发生碰撞,联合成一体。早侏罗世早期柴达木地块等与塔里木地块发生碰撞联合,造成了古特提斯洋消亡。早侏罗世中期,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