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东官山榴辉岩呈透镜状包于变质含霓石碱性花岗岩中,榴辉岩的片麻理与主岩片麻理总体呈交切关系,局部可见变质含霓石碱性花岗岩呈细小岩枝状脉贯入榴辉岩中。变质含霓石碱性花岗岩锆石U-Pb法下交点年龄为231±25 Ma,上交点年龄为818±66 Ma。发现了闪长玢岩脉斜切式侵入榴辉岩及变质含霓石碱性花岗岩的接触关系,且闪长玢岩脉中有榴辉岩捕虏体,这种现象指示:闪长玢岩侵位时榴辉岩已折返至地壳较浅部位。研究表明,榴辉岩与变质含霓石碱性花岗岩共同经历了新元古代的超高压变质作用,但变质作用发生时含霓石碱性花岗岩可能处于熔融状态,榴辉岩是其中的固相包体。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固阳一带广泛出露了一套太古宙乌拉山 (岩 )群的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的岩石。通过区域地质调查及重点地段的研究 ,确定其在区域变质作用中总体处于高角闪岩相 ,但也存在局部高温高压 (麻粒岩相 )的地段。根据脉体特征及相互关系 ,划分出第一期以富钠 (脉体为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 )为特征和第二期以富钾 (脉体为钾长花岗岩 )为主的两期混合岩化作用。确定第一期为前构造期的混合岩化作用 ,是区域变质作用的延续与发展 ;第二期为同构造期的混合岩化作用 ,随着乌拉山旋回构造运动的加强而加强、构造运动的结束而结束  相似文献   

3.
山东沂水紫苏花岗岩特征-形成时代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苏尚国   《地球科学》1999,24(1):57-62
通过对山东沂水地区紫苏花岗岩野外地质特征、岩相学及地球化学特征等的研究,认为山东沂水地区紫苏花岗岩为变质表壳岩经深熔作用形成.其主要证据为:(1)紫苏花岗岩与变质表壳岩在空间上密切伴生,二者多为渐变过渡接触关系,且他们的片麻理协调一致;(2)在变质表壳岩中发育大量长英质或花岗质脉体,这些脉体的矿物成分、地球化学特征与紫苏花岗岩一致;(3)紫苏花岗岩与变质表壳岩具有相似的稀土配分型式;(4)紫苏花岗岩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及生热元素,其原岩应为经历了深变质作用的岩石;(5)紫苏花岗岩中锆石多为圆粒状和椭球状,并发育磨蚀坑,说明其原岩主要为变沉积岩;(6)麻粒岩相变质作用时间与紫苏花岗岩形成时间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
华北克拉通西部陆块阴山地块花岗-绿岩带中出露的花岗岩类型比较复杂,研究其类型、成因及其与绿岩带之间的联系,对于探讨花岗-绿岩带的形成和演化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内蒙古三合明铁矿西侧红山子地区的花岗-绿岩带进行了研究。其不仅包含有大量的变质科马提岩、科马提质玄武岩和拉斑玄武岩等绿岩带的表壳岩,而且发育着多种变质侵入岩。研究表明,区内与绿岩带相关的侵入岩主要有3种,即变质英云闪长岩、变质花岗闪长岩、变质花岗岩,本文对其中的变质英云闪长岩和变质花岗岩两种岩石进行了地球化学和锆石测年的研究。变质英云闪长岩是一套富铝、低钾、贫铁镁和稀土元素强烈分异的太古宙高铝型TTG岩,SHRIMP锆石U-Pb测年为(2 534±7)Ma(MSWD=1.3),与研究区南部的赞岐岩和TTG的年龄相同;而变质花岗岩具有高硅、富碱,低铁、镁、钛、锰的特点,是一套钙碱性的过铝质岩石,SHRIMP锆石U-Pb测年为(2 509±7)Ma(MSWD=1.5),野外地质现象表明变质花岗岩明显地侵入到区内的绿岩地层和变质英云闪长岩之中。研究发现变质英云闪长岩形成于板块俯冲时TTG岩系岩浆弧构造环境,而变质花岗岩成因则可能与加厚地壳中变沉积岩的熔融有关。  相似文献   

5.
莫尔道嘎地处额尔古纳地块北段,该地区大量侵入岩和侵入[CD*2]变质杂岩以往被认为属新元古代,类型有风水山片麻杂岩、中基性杂岩、巨斑状钾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岩。对该地区新元古代侵入岩和侵入-变质杂岩进行系统采样,采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方法进行了测年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除个别岩体(混合岩化钾长花岗岩)为新元古代形成外,绝大部分以往认为的新元古代侵入岩或变质侵入杂岩为早中生代形成,揭示了研究区有强烈的早中生代构造岩浆作用。结合区域上同时代早中生代岩石的分布和年代学资料,额尔古纳和大兴安岭北段的早中生代侵入岩和变质杂岩可以分为243~246、210~229、200~205 Ma 3个时期,其中200~205 Ma一组最为发育。243~246 Ma一组主要为莫尔道嘎地区中基性杂岩,形成背景与二叠纪末期兴蒙造山之后伸展作用有关。而210~229 Ma的花岗岩和变质杂岩组合具有非常典型的大陆碰撞岩石组合特征:钙碱性系列过铝质、S型花岗岩,岩石副矿物以黑云母+角闪石+白云母为主,混合岩和淡色花岗岩(白云母花岗岩),深熔岩(莫尔道嘎巨斑状钾长花岗岩),缺乏同时期火山岩等;其形成与早中生代时期蒙古-鄂霍茨克洋封闭引起的陆陆碰撞有关。研究区早中生代花岗质侵入岩、变质杂岩特征及其同位素测年结果显示:蒙古-鄂霍茨克洋中段可能在中三叠世末期-晚三叠世早期封闭,这时已经开始发生陆陆碰撞,碰撞高峰时期可能在晚三叠世末期,早于以往认为的早侏罗世。  相似文献   

6.
辽西变质杂岩特征和变质作用的PTt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西早太古宙变质杂岩是由85%~90%长英质片麻岩(主要是英云闪长岩—花岗间长岩—花岗岩组合(简称TTG)的深成花岗杂岩)和10%~15%上壳岩(包括层状火山—沉积岩、脉岩及基性超基性侵入岩等)组成.斜长角闪岩和基性麻粒岩可与世界变质拉斑玄武岩对比.TTG岩石可能由中酸性岩浆与围岩熔融而成.麻粒岩相是中压区域高温变质作用的产物,变质作用的演化为退变质、近等压冷却(IBC)反时针型的PTt轨迹.  相似文献   

7.
乌克兰地盾中间的基洛夫格勒地区发现了一些新的较大交代岩铀矿床,它们围绕基洛夫格勒-新乌克兰花岗岩类岩体分布,产于近南产向的构造带中,其中基洛夫格勒构造交代带最长,产于岩体的东接触带,其间分布有谢维林、米丘林等矿田。研究认为,铀矿化成因与元古代的超变质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8.
霏细岩中的富铯锂云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锂云母通常产于花岗伟晶岩或钠长花岗岩中。本文所研究的锂云母系产于霏细岩脉内,并因富含铷、铯、定名为富铯锂云母。本区霏细岩产于古老隆起的边缘,主要受北北东、北东和北北西向构造的次级断裂控制。围岩为雪峰期花岗闪长岩和燕山期黑云母花岗岩、花岗混合岩以及震旦系浅变质岩.据钾-氩法测定,霏细岩脉的地质年龄为118百万年,属燕山中期晚阶段的产物。霏细岩单脉长150—2000米,宽0.5—10米,延深300米。脉体与围  相似文献   

9.
康定—泸定地区出露的新元古代变质侵入岩位于扬子板块西缘北段。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特征、岩相学、矿物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确定岩石组合为辉长岩、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其中以中酸性岩为主,具有钙碱性演化特征;长石成分主要为钠长石—更长石—中长石,含水矿物角闪石、黑云母广泛存在;主量元素显示钙碱性分异趋势;微量元素呈现典型的岛弧环境地球化学特征;稀土配分模式呈右倾型;在构造环境判别图中,该变质侵入岩样品均投影于火山弧区域。综合以上特征表明康定—泸定地区变质侵入岩在新元古代处于与俯冲有关的岩浆弧环境。  相似文献   

10.
都山花岗岩体是冀东地区最大的花岗岩基,在其周边产有众多与其有关的“卫星”岩体和岩脉。采用先进的SHRIMP定年方法,测得都山花岗岩基的206Pb/238U年龄为(223±2)Ma,其东侧三家金矿区成矿前花岗斑岩脉的年龄为(222±4)Ma,二者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花岗岩基和花岗斑岩脉可视为同一次岩浆活动的产物。这种晚古生代末—早中生代印支期的花岗岩在华北克拉通北缘广泛分布,显示它是一次重要的构造-岩浆事件的产物。根据岩石化学和微量元素特征及有关判别图,都山等印支期花岗岩可能属中朝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碰撞造山作用的后碰撞花岗岩。花岗斑岩脉中发现有新太古代的继承锆石,表明花岗斑岩的部分源岩为区内新太古代八道河岩群变质岩。都山花岗岩与花岗斑岩脉同时、同源,推测其源岩也有部分为新太古代结晶基底的变质岩。花岗岩与区内金矿化有较大的时差,两者不存在直接的成因联系,仅表明成矿晚于早中生代印支期。  相似文献   

11.
福建省地处欧亚大陆的东南边缘,隔海峡与台湾相望,东濒太平洋,是大地构造的转接部位,地质构造甚为独特,中生代火山喷发活动十分强烈,侵入岩广为分布,变质岩也很特殊,这里是研究东亚与西太平洋地质构造、成矿作用及其演化历史的重要地区,其地理地质位置极为优越,对这个地区研究的重要意义,已为国内外地质学家瞩目。东南沿海变质带北起闽江口马祖岛附近,向西南经平潭、莆田、晋江、东山、南澳等入海,长达400余公里,宽度38—58公里。西部为片理化火山岩的剪切变质带,东部为变粒岩、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等,邻海域为混合岩与片岩。这一套变质岩系,最初被认为是华夏古陆的一部分,1962年1∶100万福州幅地质图(1965年出版)将其时代定为前震旦纪;同年刘征瑞提出其中某些岩石与中生代火山岩可以对比;1∶20万区调结果,福建省区域地质志认为它们是由中生代晚三叠世至侏罗纪的岩层形成的低压型区域变质带。70年代后期通过钾氩法测得其年龄在60—202百万年间,近年来的研究获得483百万年(扬泰铭1985)和535百万年(谢窦克1986)的年龄资料。近期,施满堂、黄辉等采获了微体化石;闽东南队获得593.3百万年的年龄资料,并发现古构造遗迹。这里先作以报导,本刊将陆续刊出有关研究成果。东南沿海变质带的研究在深入进行,可望获得较大突破。  相似文献   

12.
湖南连云山剪切重熔型花岗岩的野外构造岩相分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连云山扁透镜状花岗岩侵位于长寿街—双牌走滑断裂带内。野外地质剖面观测结果表明 ,该岩区存在如下连续过渡的构造岩相分带 :未卷入断裂变形变质的冷家溪群 (围岩 )→含石榴子石云母石英构造片岩→混合岩化石英云母片岩→条带状、肠状混合岩夹透镜状花岗质小块岩→片麻状、块状黑云二长花岗岩 (主体 )。区域地质构造解析结果表明 ,连云山花岗岩与晚三叠世—侏罗纪 NNE向会聚走滑断层动热变质—剪切重熔型岩浆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了高黎贡山—潞西地区的区域变质—混合岩化—交代花岗岩—重熔再生花岗岩的特征和成岩成矿系列。认为龙瑞地区中下寒武统公养河群中—基性火山岩是本区锡矿之矿源层,经区域变质—混合岩化、花岗岩化过程矿质活化,在有利的含矿部位富集形成工业矿体。提出锡石石英脉型矿化为本区主要锡矿类型。  相似文献   

14.
浊积岩型金矿是指产在浊积岩中的受背斜和断层控制的含金石英脉。这种浊积岩受到绿片岩相变质作用,并经历造山运动形成了许多褶皱和断层。同时有花岗岩侵入。含金石英脉是在浊积岩,造山运动和变质作用之后形成的。主要分布于背斜的轴部和两翼,且平行于地层(Bed Parallele vein;BPV)。  相似文献   

15.
在西滨贝加尔的南部,石英脉产在下元古及里菲—文德的构造层中。下元古地层中的石英脉形成于卡累利阿地质旋回中,可以分成两种建造:陆源火山建造和泥质—硅质建造,它们与大地构造的交替有关。里菲杂岩剖面底部有硅质—碳酸盐建造,而其顶部则为陆缘砂质—页岩建造。两种建造均沉积在亚地台的地动力环境中,在卡累利阿层中,分布着蓝晶石—硅线石类型,达十字石—蓝晶石亚相的区域变质作用的沉积,十字石的等变质线勾画出产于辉长岩及斜长花岗岩侵入岩中的零星小露头的穹窿状热液背斜的范围。近海侵入杂岩的晚期变质  相似文献   

16.
藏南邛多江地区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凤军  胡朋  江思宏  刘妍 《地质学报》2006,80(9):1342-1354
本文以邛多江变质核杂岩中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分别对仲格耐和倾日二长花岗岩体及相关岩脉的代表性全岩样品主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进行了系统测定。研究结果表明,所研究的2处花岗岩环(株)无论在岩相学和矿物学上,还是在元素地球化学方面均兼具壳幔型花岗岩特点,部分微量元素的特征比值和稀土元素分布型式完全可与高钾钙—碱性系列火成岩相对比。根据全岩样品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可以推断,仲格耐和倾日花岗岩环(株)是深源岩浆与地壳浅部岩(体)层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并非是泥质类岩石通过深熔和岩浆结晶分异的产物。仲格耐和倾日花岗岩体的成岩作用与后碰撞造山作用晚期阶段大规模拆离构造活动有关,属后碰撞造山环境中的壳幔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17.
克因布拉克铜锌矿床矿区二云母正长花岗岩产于阿尔泰南缘额尔齐斯构造带北侧冲乎尔火山沉积盆地中,铜锌矿的形成与该花岗质岩浆期后热液活动有密切关系.LA-MC-ICP-MS U-Pb法测定其成岩时代为(278.6±3.5)Ma(MSDW=2.8),是海西晚期岩浆活动产物.结合矿区石英脉中黑云母Ar-Ar坪年龄(245 Ma)和阿尔泰南缘二叠纪晚期—三叠纪时期区域变形、变质作用特征限定铜锌矿成矿时代为早—中二叠世.综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二云母正长花岗岩形成于后碰撞造山环境,与大规模区域性剪切作用有关,可能在地壳伸展拉张作用晚期,由于幔源岩浆的底侵作用,导致康布铁堡组中变质沉积岩发生部分熔融,后经结晶形成.  相似文献   

18.
崤山地区太古代变质花岗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振山  梁天佑 《河南地质》1997,15(4):278-282
崤山地区原“太华群”由15%的变质表壳岩和85%的变质花岗岩组成。变质花岗岩的主要岩石类型有;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通过对变质花岗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崤山地区太古代变质花岗岩与国内外其他地区的TTG岩系类似。根据野外接触关系和一组锆石Pb-Pb蒸发年龄,确定其成岩时代为太古代。  相似文献   

19.
南苏鲁造山带的超高压变质岩及岩石化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南苏鲁造山带核部,古老的表壳岩和花岗质侵人岩经历了三叠纪的超高压变质作用,在超高压变质岩石抬升过程中经历了强烈的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改造。据岩相学和岩石化学研究,可以区分出六大类典型超高压变质岩:榴辉岩、石榴石橄榄岩、石英硬玉岩、石榴石多硅白云母片岩、硬玉石英岩和石榴石绿辉石文石岩。这些岩石的角闪岩相退变质产物分别是斜长角闪岩、蛇纹岩、长英质片麻岩、长石石英云母片岩、石英岩和大理岩。地球化学研究揭示,榴辉岩的原岩很可能是形成在大陆内部构造环境的拉斑玄武岩,而石榴石橄榄岩可能是起源于亏损的残余地幔。石英硬玉岩原岩包括正变质的花岗岩和奥长花岗岩、副变质的酸性火山碎屑岩和长石石英砂岩。大面积分布的古老花岗岩很可能是形成在大陆或大陆边缘环境。长石石英云母片岩、石英岩和大理岩的原岩为沉积岩,与副变质的长英质片麻岩和基性火山岩—起构成了古老的表壳岩组合。双峰式的酸性和基性火山岩组合的存在也证明部分表壳岩是形成在大陆环境。因此,可以推测南苏鲁造山带核部的超高压变质岩原岩为形成在大陆板内环境的沉积岩—酸性和基性火山岩—花岗岩和奥长花岗岩建造。  相似文献   

20.
为了能对稀土矿床作一个较全面和系统的介绍,从成因类型将稀土矿床划分为:与花岗岩有关的稀土矿床;与碱性超基性杂岩有关的稀土矿床;与霞石正长岩有关的稀土矿床;与碱性花岗岩和正长岩有关的稀土矿床;与沉积变质作用有关的稀土矿床;外生稀土矿床(表1)。从世界上看,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芒廷帕斯与正长岩、黑云母花岗岩、富辉石正长岩有关的碳酸岩体和岩脉是氟碳铈矿最重要的资源,是世界稀土主要供应地,占总生产能力的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