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阐述了遂溪县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背景和现实需求,从县预警发布中心建设、乡镇防灾减灾系统建设、科普宣教工作、信息员队伍建设等方面分析遂溪县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出从扩大预警信息发布覆盖面、提高部门信息共享、推动网络在线管理、加强气象科普宣教等方面建设遂溪县气象防灾减灾"大应急"体系;为创新机制体制,减少可能产生的气象灾害。  相似文献   

2.
陕西成立气象减灾服务中心和用户服务中心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和完善陕西省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有效解决决策服务出口多、服务力量分散、科技含量不高、需求针对性不强等问题,统筹集约公共气象服务资源、促进各类气象服务向精细化、个性化发展,创新性的开展气象服务工作,陕西省气象局于2010年成立陕西省气象局减灾服务中心和陕西省气象局用户服务中心。通过创新公共气象服务的体制机制,设立无级别非法人事业机构.并分别挂靠于应急与减灾处和气象服务中心,建立“小实体,大网络”的决策服务机制及专业化、人本化、精细化的用户服务实体机构,提升了决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深化了气象服务的效果,弥补当前公共气象服务的不足,有效搭建了气象部门与政府及各行政部门、社会公众沟通互动的桥梁。这一探索与实践使省级公共气象服务的体制机制得到优化,公共气象服务水平全面提升,气象防灾减灾效益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3.
防雷减灾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王洪俊(临汾地区避雷检测中心041000)防雷减灾是气象技术支柱产业之一。如何发展这一产业,尽快适应国民经济建设需要,使防雷减灾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作用?本文结合几年来避雷检测工作的实践,为扎实做好防雷系统的科技服务,谈以下几个...  相似文献   

4.
曲晓波  马福全 《气象》1999,25(S1):74-79
结合預报业务流程改革的需要及现代化建设的现状,设计了 一套依托MICAPS并适应业务流程变革需求的区域中心/省级預报业务流突出了以数值预报产品释用技术为基絀的天气预报制作技术路线和以功能划分为主的特点,使区域中心/省级9210工程及MICAPS建设能更好地发挥总体效益。  相似文献   

5.
"十一五"期间,陕西省气象人事人才工作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发展,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努力为建设现代气象业务体系,提高陕西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提供了强大支撑和不竭动力,成效突显。  相似文献   

6.
《青海气象》2009,(4):57-57
11月6-7日,青海省气象信息中心配合国家信息中心网络室完成了青海省全国气象宽带网络省级通信与网络系统的建设和测试。  相似文献   

7.
全面总结和回顾了近年来江西综合减灾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并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综合减灾工作进行了部署。讲话认为,综合减灾工作的成效,事关建设和谐平安江西的大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要求,认真做好各项综合减灾工作,实现江西更快更好的发展;近年来,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江西基本建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减灾防灾体系。受到了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以及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各有关部门要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综合减灾的各项工作。进一步加快综合减灾立法和规划,加强自然灾害联合监测、预报和预警系统建设,加强城市乡镇、工业园区的自然灾害综合评估,开展跨学科领域的自然灾害综合研究:当前各有关部门要加快县级综合减灾预警与应急系统建设,编制好综合防灾减灾应急预案.努力提高对各种灾害的应急反应和救援能力。并重点做好2005年汛期可能发生的洪涝灾害的预警和减灾工作。  相似文献   

8.
王君  高斌 《气象与环境科学》2010,33(2):F0003-F0003
近两年来,随着河南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试点建设工作的强力推进,鹤壁市气象局积极探索、大胆尝试,高标准建成了市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保障中心,该中心目前已成为市委、市政府对外综合展示鹤壁市现代农业的窗口,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副省长刘满仓和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矫梅燕等领导曾先后到此视察。  相似文献   

9.
<正>青海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国务院行政审批改革后,在青海省雷电灾害防御中心的基础上,经过相应职能调整,于2016年成立的省气象局直属事业单位。中心主要职能是负责全省雷电灾害的普查和隐患排查、风险区划和风险评估、防雷减灾效益评价、防雷减灾科普宣传、防雷减灾技术成果推广应用等。中心现有职工38人,其中博士研究  相似文献   

10.
赣州、吉安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现状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赣州、吉安两市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概括了两市"十二五"期间综合减灾工作在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构建、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监测预警能力和救援抢险能力建设、防灾工程设施建设以及灾害救助和科普宣教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立足于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从工作层面提出了完善防灾减灾体制机制、加强专业救援队伍和基层信息员队伍建设、强化防灾减灾工程性措施、进一步加大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和加强综合减灾"十三五"规划编制等建议;从技术层面提出了加强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和信息发布能力建设、加快灾情统计指标研制及加大现代科技手段在灾情调查和统计中的运用等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