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9 毫秒
1.
分析研究了兴化湾中部表层海水Cu、Pb、Zn、Cd、Cr、Hg、As的含量发现,表层海水中Cu、Pb、Zn、Cd、Cr、Hg、As含量均符合海水水质一类标准,对表层沉积物中Cu、Pb、Hg、Cr、Cd、As等6种重金属含量分析表明,6种重金属含量均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一类标准.表层海水中重金属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表明,6种重金属与环境的相关性在不同季节中存在差异;而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与环境因子的分析表明,重金属具有相近的来源,有机质对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分布具有重要影响.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兴化湾中部表层沉积物7种重金属主要来源为有机质的降解、沉积环境本身及工业排污的影响,其贡献率分别为59.48%、15.30%、10.98%,3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合计达到85.76%.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Cu、Pb、Zn、Cd、Cr、Hg、As均属轻微生态危害.  相似文献   

2.
渤海中部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赋存相态及来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由于环渤海经济圈的快速发展,渤海接受了来自周边河流、沿岸排污及海上油气开采所产生的大量的重金属等污染物质,使得渤海的生态环境系统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本文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对采自渤海中部的2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Cu、Co、Ni、Zn、Pb、Cr、Cd等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和赋存相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重金属分布规律、污染状况及来源。研究结果表明,Cu、Co、Ni、Zn、Cr在渤海湾的近岸区域和渤海中部泥质区有较高的含量,而Pb和Cd则在整个研究区的含量都较高;表层沉积物中Cu、Co、Ni、Zn、Cr主要以残渣态形式存在,而Pb和Cd则具有较高的非残渣态含量;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该区表层沉积物未受到Co、Ni、Cr的污染,Cu、Zn、Pb和Cd则为未污染-中等程度污染。重金属元素Co、Ni、Cr以自然来源为主,在沉积物中的分布主要受沉积物物质组成的影响,而Cu、Zn、Pb,尤其是Cd,则受到了人类活动的显著影响。黄河沉积物是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主要来源,影响范围涵盖了本区大部分区域,但在研究区的北端受到滦河来源物质的影响,渤海湾和研究区中部则受到海河物质和大气沉降来源重金属的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2014年8月和2019年8月分别对大亚湾海水以及表层沉积物中Cu、Pb、Zn、Cd、Cr的含量进行了两次调查,分析了各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分布特征、超标情况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海水中Cu、Pb、Zn、Cd、Cr在2019年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9、0.8、4.2、0.01、0.33 μg/L,与2014年相比,各重金属元素在大亚湾湾内的含量明显下降。2014年,大亚湾海水中Cu、Pb、Zn、Cr的高值区靠近石化区第1条排污管线排污口所在海域。受石化区第2条排污管线投入使用的影响,2019年海水中Pb、Zn、Cr含量的高值区均位于大亚湾湾口附近,呈现出湾口含量高于湾内的分布特征。表层沉积物中Cu、Pb、Zn、Cd、Cr在2019年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4.3、31.6、74.4、0.07、27.1 μg/g,与2014年相比,Cd的平均含量明显下降,Cu、Pb、Zn的平均含量出现小幅上升。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在两次调查中基本相似,各重金属元素含量均在湾顶的石化区南侧海域较高,这与大亚湾的水动力特征以及陆源输入等因素有关。根据2019年的调查结果,海水中Pb的含量在大亚湾湾口和大鹏澳湾口附近超过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其他元素未出现超标现象。表层沉积物中各重金属元素含量全部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标准。  相似文献   

4.
烟台近岸典型生态区沉积物重金属形态分布及其污染状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Tessier连续提取法,对烟台海岸带3个典型生态敏感区表层沉积物重金属Cr、Cu、Cd、Pb、Zn、Ni的形态分布和污染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中河口区与排污口区重金属Cr、Cu、Cd、Zn和Ni的含量较高,尤其是Cd污染严重。养殖区基本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第1类标准;重金属Cr、Cu、Pb、Zn和N...  相似文献   

5.
利用2006年夏、冬季两个航次采集的长江口、杭州湾及邻近海域表层海水水样,分别采用石墨炉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和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了海水中溶解态Cu、Pb、Cd、总Cr的含量以及溶解态Zn的含量,研究了该海域表层海水中溶解态Cu、Pb、Zn、Cd和总Cr的平面分布状况,结果表明:(1)夏季表层海水中溶解态Cu、Pb、Zn、Cd和总Cr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0.90、0.54、5.80、0.080和0.46 μg/dm3;冬季则分别为1.01、0.81、9.32、0.070和0.31 μg/dm3,上述重金属元素含量基本达到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仅夏、冬季Pb的部分站位以及冬季Zn的部分站位达到国家二类海水水质标准.(2)表层海水溶解态Cu、Pb、Zn的质量浓度总体平面分布规律为:冬季高于夏季;Cd和总Cr的质量浓度总体平面分布规律为:夏季高于冬季.(3)影响近岸海域表层海水溶解态重金属分布的因素比较复杂,入海径流和排污口等输入海域的重金属对海水表层的重金属分布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同时,盐度、pH值、悬浮颗粒物质、营养盐等也是重要的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6.
基于2014年4月庙岛群岛南部海域的调查资料,综合运用单因子指数法、地质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3种方法,研究了海水和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分布特征,并对重金属元素进行了污染评价和生态风险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海水中Zn、Hg、Cu和Cd均符合第一类或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15%站位的Pb超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表层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均符合第一类沉积物质量标准,沉积物质量良好;地质累积指数评价结果表明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程度由高到低为ZnAsPbCrCuCdHg,Hg均处于清洁状态,As、Pb、Cr、Cu、Cd均有部分站位呈轻度污染状态;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表明沉积物中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风险程度为中,7种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由高到低为CdHgAsPbCuZnCr,Cd和Hg为调查海域沉积物重金属主要潜在生态风险因子;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Zn、Cr、Hg、Cu、Pb、As之间呈显著相关(P0.01),具有相似的来源特征。庙岛群岛南部海域重金属的来源主要包括黄河入海泥沙悬浮物输送、周边沿岸入海径流输入、港口码头船舶引入和大气沉降输入等。应加强对庙岛群岛南部海域海水中Pb及表层沉积物中Cd和Hg的监测,重点关注沉积物中Cd和Hg相对高值区的潜在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7.
东昌湖水体和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元素污染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东昌湖水体重金属元素(Cr、Cu、Zn、As、Pb)及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Cr、Cu、Zn、As、Pb、Ni、Cd)含量的测定,采用基于国家地表水质量标准(GB3838-2002)评价、水体综合污染评价法对东昌湖水体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水体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均达到国家Ⅰ类水质标准,水质良好。同全国主要湖泊的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进行对比,并采用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95)、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以及地累积指数法对东昌湖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元素的污染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东昌湖表层沉积物主要以Cd污染为主。东昌湖水体和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状况主要是有关部门对东昌湖的环境治理、东昌湖现有排污情况以及重金属元素自身地球化学特征等几个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于2013年5月对高栏港湾内11个采样站位表层沉积物中Cu、Zn、Cd、Pb、Cr与As等重金属元素进行测定,探讨了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平均含量及其分布特征。并对由11个采样站位分组而成的4个区域(填海区、浇灌养殖排污区、航道区与外海区)进行了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分析以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该湾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平均含量较低,除Cu与Cr属于国家海洋沉积物二类标准外,其余4种元素均低于国家海洋沉积物一类标准,平均含量由多到少依次为Zn、Cr、Cu、Pb、As、Cd。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具有明显的区域性:除Cr外,其余5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由高到低的区域依次为:填海区、浇灌养殖排污区、航道区、外海区。高栏港湾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单因子污染程度总体不高,属于中等污染水平,污染程度排序由大到小依次为Cd、Cu、Zn、Pb、As、Cr。高栏港湾表层沉积物生态风险评价处于较低水平,区域评价上由高到低依次为:填海区、浇灌养殖排污区、航道区、外海区,其中填海区的生态风险评价为中等水平,主要受Cd元素的高风险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对日照市海岸带土壤和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Cu、Pb、Zn、Cr、Ni、Cd、As和Hg)进行分析,研究了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和污染状况。结果表明,日照市海岸带土壤重金属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城镇居民地和工矿用地,与工业污染物密切相关,海域重金属Cu、Zn、Cr、Ni和Hg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石臼港和岚山港区附近,明显受粒径制约,但元素Cd、Pb和As在东南海域的富集可能与铁锰氧化物的吸附有关。同时,As元素含量高可能与海域As元素本身背景高有关。城镇地区重金属污染和生态风险分别表现为较高和很高,而郊区农田以及海域分别表现为中等和较低。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茅尾海海水、表层沉积物和生物体中Cu、Pb、Zn、Cd、Hg的含量及分布特征,并运用单因子指数法、地积累指数法评价了该区重金属污染程度。结果表明:海水中Pb、Cd、Hg的含量大都符合海水水质第一类标准,Cu符合第二类标准,Zn超第二类标准,但含量均低于渔业水质标准;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第一类标准,Cu、Pb、Zn、Cd、Hg的地积累指数(1geo)均较小,Cd污染程度略大,污染多在红树林潮滩,沉积物质量属轻度污染,与国内外海湾相比处于较低污染水平;不同生物对重金属吸附作用存在较大差异,潮间带生物除对Pb外的其他重金属富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胶州湾东北部滨海湿地5个采样点生长的碱蓬中10种重金属Cu、Zn、Pb、Cd、As、Cr、Co、Ni、V、Mo的系统研究,发现碱蓬对Cu,Zn的吸收明显高于其它重金属,这可能与Cu和Zn是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微量元素有关,碱蓬体内Cr、Pb、V和Ni的含量也相对较高。碱蓬对Mo的富集效果最为显著,对Cu、Zn、Cd...  相似文献   

12.
厚壳贻贝对重金属的生物积累及释放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实验生态方法研究了厚壳贻贝对8种常见的重金属生物积累和释放情况,得出了厚壳贻贝对重金属的生物富集系数、生物半衰期及生物富集曲线.结果表明:到积累实验结束时,厚壳贻贝对Pb、Zn、Cd、Cr、Ni、As和Hg的生物富集系数分别是45.01、79.65、71.67、15.21、7.91、2.45和44.65.以积累实验结束时的生物富集系数为基准,厚壳贻贝对这几种重金属的富集能力为Zn〉Cd〉Pb〉Hg〉Ni〉Cr〉As.到释放实验结束时,厚壳贻贝对Cu、Pb、Zn、Cd、Cr、Ni、As和Hg的生物半衰期分别是43.6、29.1、38.1、31.0、26.5、35.6、127.6、36.1d.以释放实验结束时的生物半衰期为基准,厚壳贻贝对这几种重金属的释放速度呈Cr〉Pb〉Cd〉Hg〉Ni〉Zn〉Cu〉As,而且厚壳贻贝是Hg、Pb、Zn和Cd的净积累者.因此,厚壳贻贝是比较理想的重金属Hg、Pb、Zn和Cd污染的指示生物.  相似文献   

13.
辽东湾表层沉积物的重金属污染特征与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研究了辽东湾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及污染特征,评价其生态风险及环境质量。对辽东湾表层沉积物8种重金属(As、Cu、Cd、Cr、Hg、Ni、Pb、Zn)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采用Hankanson法和Igeo(地累积指数)分析了该海域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并评价了该海域的环境质量。在辽东湾葫芦岛附近海域、西南部六股河口东南部海域以及西部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As、Cu、Cd、Cr、Hg、Ni、Pb和Zn含量偏高。地累积指数法及生态风险指数法对重金属污染程度评价结果一致,辽东湾生态环境具有潜在危害的重金属主要是Cd、Hg和As,8种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系数由高到低依次为Cd、Hg、Cu、Pb、As、Zn、Ni和Cr,各站位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均大于150,生态风险总体上处于中等生态风险等级。Cd和Hg是该海域沉积物重金属中主要污染物,局部区域达到中、中-强污染程度。环境质量评价表明,辽东湾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引发有害生物效应的可能性不大,但Cd和Hg显著富集,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4.
将因子克里格分析方法应用于海底沉积物重金属元素空间多尺度变化的研究中,分析了北部湾东北部表层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元素,Ni、Cu、Zn、Pb、Cr、As和Cd的空间多尺度结构特征,识别并分离了重金属元素不同尺度的空间变化,并探讨了各个尺度上重金属的物源及控制因素。结果显示,研究区重金属存在块金效应、变程为30km的球状结构(短变程尺度)和变程为140km的球状结构(长变程尺度)等三种尺度的空间结构,并拟合了研究区7种重金属元素的线性协同区域化模型。短变程尺度上,7种重金属元素的空间分布表现为"点状"或"条带状"的局部尺度的空间变化特征;长变程尺度上,7种重金属元素的空间分布反映出"片状"的区域尺度的空间变化特征。局部尺度上,Zn、Cr、Ni、Cu、Pb和Cd等元素主要源于海南岛、雷州半岛、广西大陆等陆地母岩物质,其空间分布特征受到了沉积物粒度的控制作用;而As主要受到海南岛、雷州半岛的人为污染成分的影响。区域尺度上,Zn、Cr、Ni和Cu主要来源于雷州半岛、海南岛的母岩物质,其次为广西大陆;As主要来源于海南岛的母岩物质,其次为雷州半岛、广西大陆。这些重金属元素在北部湾终年逆时针大环流的控制下,进行搬运、迁移并沉积在"汇聚中心",形成了研究区重金属元素区域尺度上NWW-NNW向的分布格局;而As不同于其他元素的亲陆的NNW向分布特征,主要源于其不同的地球化学行为。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昌黎黄金海岸保护区表层海域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采用欧共体标准物质局(Community Bureau of Reference,简称BCR)提出的三级4步提取法分析了沉积物中Cr、Pb、Cu、Zn、Ni的形态特征,并利用次生相原生相分布比值法(Ratio of secondary phrase and pr...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2008年在珠江口荷包岛近岸海域的调查数据,对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重金属与TOC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并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其生态危害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重金属Cd,Hg,Cr和As四种元素分布基本呈现荷包岛近岸海域较高的特点,重金属Zn,Pb和Cu的分布没有明显规律;重金属富集顺序为Cd>Zn>Cu>Hg>As>Cr>Pb。相关性研究表明,重金属Cu与Zn显著相关,Hg,Cr,Cd和As极显著相关;有机质是影响沉积物重金属迁移和转化的重要因素。潜在生态危害评价结果表明,荷包岛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总体潜在生态危害轻微;各重金属生态危害程度顺序为Cd>Hg>As>Pb>Cu>Cr>Zn;对荷包岛近岸海域生态环境具有潜在生态危害的重金属主要是Cd和Hg。  相似文献   

17.
南沙海槽南部海区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元素表现为亲陆性,丰度为:Ba>Sr>Zn>Ni>Zr>Pb>Cr>Cu>Co,浓集程度为Ba>Sr>Cr>Zr>Pb>Zn>Co>Ni>Cu,元素Cu-Zn,Cu-Ni,Cu-Ba及Ba-Zn呈明显正相关,Cu,Ni,Ba,Zn,Cr与水深变化关系较为密切。元素与CaCO3含量、氧化物含量、粒度组成的相关系数表明:(1)Pb,Co,Zr,既存在于陆源碎屑矿物晶格中,又以吸附状态被黏土吸附,还受碳酸盐沉积影响。(2)Sr,主要受生物碳酸盐沉积作用影响。(3)Cu,Zn,Ni,Cr,Ba,主要受黏土的吸附作用及铁锰氧化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根据2012年福建湄洲湾海域表层沉积物样品测定的7种重金属(Cr、Co、Ni、Cu、Zn、As、Pb)含量数据,研究重金属在沉积物中的含量和空间分布特征,然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各重金属的主要来源,最后采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其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危害.结果表明,相对第一类海洋沉积物标准,Cu、Zn、As和Pb含量均未超标,Cr超标21.2%.大部分重金属含量平面分布总体呈现东北往西南递减的趋势,体现陆源输入的影响,As、Zn及Pb在7号站位、Cu在8号站位出现高值区可能更多地联系于研究区域本身的背景特征.Cr、Co、Ni和Zn含量之间相关性显著,且Co、As和Zn含量也两两表现出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岩石的自然风化和侵蚀是Cr、Co、Ni、Cu、Zn和As元素在研究区域表层沉积物的主要来源,Pb可能更多来源于海上交通航运和海水养殖.研究区域综合潜在生态危害为中等生态危害程度.  相似文献   

19.
Based on the survey of surface sediment in Xiamen Bay in October 2011, the speciation, distribution, and potential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of heavy metals (Cu, Pb, Zn, Cd, and Cr) in this area were studied us-ing the sequential extraction method and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method. The results indicated:(1) the total concentrations of these heavy metals were influenced by runoff, industrial wastewater, and sewage, and were all higher in the coastal area than the offshore area while the highest area of Pb was a little far-ther away from the coastal water due to atmosphere deposition;(2) sequential extractions suggested that Cu was mainly composed with residual and Fe/Mn-oxide bound fractions, Pb was bound to Fe/Mn-oxide, Zn and Cr were dominated by residual, and Cd bound to exchangeable and carbonate fractions; (3) the order of mig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sequence was Cd>Pb>Cu>Zn>Cr and the degree of pollution was Cd>Pb>Cu>Zn>Cr;and (4) the ratios of the secondary and primary phases showed that Zn and Cr were both clean, Cu may be polluted, Pb was moderately polluted, while Cd was heavily pollu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