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潘建雄  张玉岫 《地震地质》1992,14(4):368-368
笔者在湘西北地区进行地震地质考察时,于澧县南约20km的观音庵东侧尺马山一带发现了北东走向的断裂眉脊带,这是首次在华南地区发现断层眉脊带,这将有助于对华南地区活断层与地震断裂的研究。 尺马山(海拔高度132m,下同)与其东北的担良山(151m)及其西南的银珠山(241.6m)构成走向N30~  相似文献   

2.
断层眉脊带在华南地区是一种罕见的构造地貌现象。描述了在上落央发现的断层眉脊带特征,测量了断层露头的几何学特征,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研究了断层对水系的影响。结果显示:北侧断层眉脊面出露地表至少0.33 m,南侧为1.3 m,并形成了跌水。眉脊面在平面上呈左行右阶的雁列式展布。该露头由南北两组断层组成,它们均为左旋走滑性质,南侧断层在水平方向上左旋错移冲沟5.5 m。讨论后认为:此次发现的断层眉脊带可能是一次古地震或历史地震事件的遗迹。  相似文献   

3.
徐杰 《华南地震》2011,31(4):23-28
地震构造带是地震地质研究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几十年来,许多研究者对我国所有已知的地震构造带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但这些都是老(先存)断层带新活动而导致地震的构造带.笔者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还存在新构造时期(N-Q)才产生的断层带或地震构造带.揭示出唐山-河间-磁县、庙西北-黄河口和腾冲-耿马-澜沧等几条新生地震构造带.由...  相似文献   

4.
对马尼拉俯冲带中段高精度地形数据编辑后绘制成图,联合之前所获取的地震剖面数据,对俯冲带增生楔的精细构造地貌特征及发育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在增生楔下构造区发现了大量狭长的微型圈闭盆地,经过对其平面断裂特点与深部应力状态的分析,发现增生楔从俯冲前缘到脊顶区其构造特点的转变对应着微型圈闭盆地4个完整的发育阶段,即初期的加积断裂阶段、中期的圈闭成盆阶段、后期的挤压消亡阶段乃至最终的隆升推覆阶段,揭示出一种新型的俯冲带增生楔发育模式,并推断其本质是深部板片俯冲活动所产生的压应力在海底面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我们综合分析了大地测量、地质以及地震资料来评估南加州3类地震构造带破坏性地震的发生概率。A类地震构造带的断层有充分的古地震数据用于评估发震条件概率。B类地震构造带的断层缺乏条件概率分析的数据。C类地震构造带则是转换或隐伏断层。假设在各类地震构造带的具体断层上地震加上特征地震呈随机分布,那末我们的“阶式排列”模型就能适合多种断层地震。在每一地震构造带中,假如用古登堡-里克特震级分布平滑曲线上分配地震  相似文献   

6.
大理盆地是滇西北主要的强震区之一。笔者1986—1987年对大理盆地进行了详细的1/5万活断层地质填图,在苍山东麓断裂带上发现了多处地貌陡坎,通过槽探,揭露出较为典型的古地震断层。1.上关龙首墙西地震断层(照1) 该断层保存有一条长100余米,高7—14米,近南北向延伸的陡坎(照2)。已开挖出两个断层剖面。其中一个剖面上见有两个“崩积楔”和切穿两个崩积楔的裂缝充填物,标志着这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海城震区活断层填图工作,在北西西向极震区中部水泉发现一条古地震槽沟.海城7.3级地震地表破裂带受断层槽沟控制.经过人工开挖发现地震断层,其中发育有古地震充填楔.  相似文献   

8.
鹤庆盆地是青藏滇缅印尼巨型歹字型构造与川滇经向构造带复合部位的一个山间盆地,它的形成与南北向断裂密切有关,东西向冲断层及基性岩脉也相当发育。在晚近地质时期,它们都在强烈活动,因此,本区是构造的强化地带。 笔者在开展滇西北红河断裂带新活动的研究工作中,发现了鹤庆盆地一起古地震事件,古地震遗迹保留在盆地西部山麓的缓坡带上,主要表现为: 1.地震断层(照1、2):在南半榜洗马池水库北侧及鹤云寺西缓山坡上均有发现。两处均由中更新世及晚更新世河湖相亚粘土、亚砂土、中—细砂层及砂砾石层组成。断层断开了最新的晚更新世地层。在剖面  相似文献   

9.
鲜水河断裂带东南段一次强烈古地震的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在野外考察鲜水河断裂带东南段(康定-磨西断裂)的过程中,在石棉县新民乡发现一条第四纪断层,它切断了大渡河Ⅱ级阶地;在新民乡出露沟发现发育在花岗岩体中的地震楔;在先锋乡上、下垭垮,沿断裂带发育有规模宏伟的构造石林、滑坡体和滑坡体群。据此推断在这一地区沿康定-磨西断裂曾发生一次较强的古地震。用热释光法测定了该断裂湾东剖面上的断层泥,年龄为1.6万年左右;用^14C法测定的Ⅱ级阶地的年龄为1.7万年  相似文献   

10.
位于天山南麓库车坳陷中的东秋里塔格背斜带是典型的活动逆断裂褶皱带,1949年的库车M71/4地震发生在该逆断裂褶皱带上。目前,仍然没有发现此次大地震的地表破裂带,也没有确定其发震断层。同时,由于这一地区相关的年代学研究匮乏,对于这一地区的古地震事件仍然缺乏系统性地认识。文中基于野外调查获取的地表地质特征和通过石油地震反射剖面解读的深部构造,定性地分析了研究区内的地表活动断层与深部低倾角滑脱断层、褶皱变形的关系。我们聚焦于冲破至地表的活动断层,选择在库车塔吾背斜北翼和东秋里塔格背斜南翼的突破断层上开挖了5个探槽,分析了探槽中与古地震事件相关的构造和地层沉积特征。根据OSL(光释光)和14C测年结果,利用逐次限定法识别出了6次古地震事件。在这些古地震事件中,有的地表破裂同时发生在褶皱带南、北两翼的突破断层上,有的仅在褶皱带北翼的突破断层上发生。总体而言,这些古地震事件引起的地表破裂具有南天山低角度逆断层古地震破裂变形普遍存在的2种现象,即单条断层多次破裂和多条断层同时破裂。已揭示的古地震事件具有一定的丛集性,在距今7.4ka以来具体表现为:距今5.7~7.4ka共发生...  相似文献   

11.
淮河流域中强震活动区的地震构造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洪涛  刘欣等 《地震学刊》2002,22(3):36-40,48
介绍了沿淮河干流展布的淮河构造变形带的断裂构造特征,分析了该构造变形带内中强地震与断层构造的关系,并结合淮河流域地球物理场资料的分析,提出了中强地震发生的地震地质标志。  相似文献   

12.
作者在系统分析了1976年尤陵地震所在区域的地层学、岩石学、构造学、地貌学、地球物理学等方面资料的基础上指出,该地震位于一个主要是新生代发育的变质带、岩浆岩带、褶皱带、垂直形变带(包括隆起带和沉降带)、地震带和重力梯度带之中。这样一个巨型构造带正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的产物,它在震中区之北由南北向转为南西向。主震机制的主压应力轴垂直于这个构造带,揭示了该地震是这两大板块相对运动的直接产物。 另外,本文在全面分析震中区地质资料基础上,从侵入岩脉、破碎带和小断层的相对集中位置和排列方式,以及对苏帕河发育的控制作用,肯定了苏帕河断裂的存在并描绘出所在位置;依据余震分布和烈度分布,构造应力场和主震应力状态的一致性,指出苏帕河断裂是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 本文中还给出了震区构造应力场。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鲜水河断裂和圣安德列斯断层的地震地质对比,表明它们虽然规模不一,区域构造环境和近代地壳运动中的意义也不同,但作为走滑型强震发生带,在活断层几何格局,地震破裂带特征以及地震滑动模式特别是断错地貌现象等方面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但是在断层运动强度,诸如断层滑动速率,地震活动强度等方面以及断层蠕动现象上有明显的差别。两条断层研究程度的不同正是鲜水河断裂应当加强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华东地区中强地震构造背景和地质标志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华东地区,特别是下扬子-南黄海地区,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中强地震活跃区,在地震区(带)划分上,华东地区北半部属华北地震区,南半部属华南地震区。根据我们的研究,其边界大致从大别山北麓到杭州湾南岸一带,这条边界也是一条重要的鹇构造运动边界,其北部为华北新生代断陷区,南部为华南新生代隆起区,下扬子-南黄海地区的地震活动性,虽比华北其他地区低,但比华南大部地区,尤其比浙南和闽北地区高得多。华东地区中强地震在空间分布是不均匀的,它们只发生在某些地区和某些特定构造部位,其地质标志主要可归结为以下5点:1.新构造差异带;2.活动断裂带;3.断陷陡深带;4.构造分水岭;5.地貌断阶带。  相似文献   

15.
华南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研究: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华南陆块是由华夏地块和扬子克拉通在新元古代早期碰撞拼贴形成,在古生代时期其北侧、西侧和南侧受到古特提斯洋消失的影响,在晚古生代末期在南、北两侧分别与印支陆块和华北陆块发生碰撞形成现今中国大陆东部的基本格架,自中生代起受到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的影响.因此,华南陆块经历了三大构造体系的作用,产生了叠加复合型构造样式.华南与周边地区有关中生代地质的对比研究表明,尽管华南陆块中生代紧邻西太平洋俯冲带,但东缘尚未发现有新生的弧型地壳,华南中生代地质特征主体表现为吉大陆边缘再造至陆内构造,缺乏洋岛玄武岩和大陆弧安山岩.研究华南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的重点,是确定华南中生代岩浆岩的时空展布和构造演化.本文通过总结华南具有挤压.伸展构造转换的三条结合带的岩浆岩记录,结合构造变形和深部地球物理资料,试图推动华南地质研究,使其成为发展板块构造理论的典型靶区.  相似文献   

16.
三河-涞水-灵寿新生地震构造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战武  吕晓健  吴昊  米素婷 《地震》2004,24(3):21-28
通过对地震、 地质和地球物理等资料的分析, 发现华北平原西北部于三河、 涞水、 灵寿一线存在一条地震构造带。 该地震构造带在华北地区公元1000年以来的第三地震活跃期内地震活动最为强烈, 记有8级地震1次, 6级多地震3次和数次5级左右的地震。 这条地震构造带斜穿渤海湾盆地内早第三纪形成的大兴隆起和冀中、 北京等坳陷, 是一条晚第三纪以来新发育的构造带。 此带的发现使华北平原的地震构造格局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7.
吉姆.  AB 《内陆地震》1997,11(1):88-96
哈萨克斯坦地震活动造山带由从南东环绕年轻板块─—图兰板块和哈萨克地质构造的山体构成。仅在最近的107年这里发生了10余次强烈的破坏性的M≥6.5级的地震。因此,最近20年进行的地震研究的方向是查明地震活动与地壳构造系统和构造过程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最重要的地震构造问题是确定强烈地震的地点,同时确定在“地点”下面的无论是区域的还是局部的震源分布。地震的构造研究还包括一系列问题:区域地震活动性、加固地基、新构造运动、最新构运、古地震断层、查明估计地壳地震势能的定量标准等等。本文主要研究了区域地震活动性与地震构造基础的可比性和造山带的地震断层,根据地质条件估计了地壳的地震势能;认为,地震构造图可以作为估计地震危险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马尼拉俯冲带北段增生楔前缘构造变形和精细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尼拉俯冲带是南海的东部边界,记录了南海形成演化的关键信息,同时也是地震和海啸多发区域.本文利用过马尼拉俯冲带北段的高分辨率多道地震剖面,分析了研究区内海盆和海沟的沉积特征,精细刻画了区内增生楔前缘的构造变形、结构以及岩浆活动特征.研究区内增生楔下陆坡部分由盲冲断层、构造楔和叠瓦逆冲断层构成,逆冲断层归并于一条位于下中新统的滑脱面上,滑脱面向海方向的展布明显受到增生楔之下埋藏海山和基底隆起的影响;上陆坡的反射特征则因变形强烈和岩浆作用而难以识别;岩浆活动开始于晚中新世末期并持续至第四纪.马尼拉俯冲带北段增生楔的形成时间早于16.5 Ma,并通过前展式逆冲向南海方向扩展;马尼拉俯冲带的初始形成时间可能在晚渐新世,而此时南海海盆扩张仍在持续.南海东北缘19°N-21°N区域为南海北部陆坡向海盆的延伸,高度减薄的陆壳的俯冲造成马尼拉海沟北段几何形态明显地向东凹进.  相似文献   

19.
1989年、1991年四川西北高原上的小金县两河口地区相继发生了震级分别为5.0级、6.6级和5.0级的三次地震,其后,只有数量很少的余震。在6.6级地震的震中区内发育了一组与北30°西方向的地震断层,地震等烈度线长轴呈近于直交的北50—60°东张扭性地裂缝带。在对震区地震地质,宏观破坏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判译了该区航、卫图象后发现,1)该震区的最新构造格架是由北30°西和北50°—60°东的两组相互交叉的断层或线性构造构成的网格状基本构造格局。2)但控制该区地震孕育,迁移和发生的却只是经历过多次构造作用的北30°西方向断层带;3)北50°—60°东向的地裂缝只是追踪同方向的晚期断层或线性构造生成的地裂缝带。因此今后对震区及附近作地震预报,烈度区划及防震、抗震等工作时,应注意的重点仍然是北北西方向的断层带及断层带延伸的端部地区。  相似文献   

20.
GPS矢量及地震倾斜率同时反演出俄勒西部的旋转和南卡斯凯迪亚消减逆冲断层的板块闭锁,板块闭锁极其远离海岸,与过去的研究一致,这足以导致地质因素而诱发大地震的发生。俄勒冈部绕邻近极的顺时针旋转可能是由海盆和洋脊的沉降所驱动,导致了华盛顿州北西向的缩短,转移极位于奥匹克-瓦洛厄的线形构造带,这解释了旋转极南部的主导扩张和北部的收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