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东山湾海水中化合态无机氮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清辉  林峰 《台湾海峡》1993,12(3):287-292
1988年5月东山湾海水中硝酸盐、铵氮、亚硝酸盐和总化合态无机氮的平均浓度分别为3.44、1.60、0.49和5.53μmol/dm~3;8月航次这些要素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83、0.88、0.39和3.10μmol/dm~3;11月航次这些要素的平均浓度分别为6.48、0.61、0.31和7.40μmol/dm~3;1989年2月航次这些要素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2.5、0.39、0.48和13.2μmol/dm~3。不同季节无机氮的主要外部来源不尽相同。除冬季外,其他季节无机氮的分布均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浮游植物摄取的影响,其中秋季的影响最大。此外,夏季无机氮的分布还受到上升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了文昌鱼酸性磷酸酯酶在不同浓度的盐酸胍作用下酶的构象与催化活力变化的关系。盐酸胍浓度在1mol/dm~3时,酶活力提高50%.随着盐酸胍浓度提高(2~4mol/dm~3),酶活力下降,荧光强度也下降,荧光发射光谱λ_(max)值明显红移(330~358nm)。测其变性及失活动力学常数,结果表明,酶的失活速度大于变性速度,表现为慢构象变化、快活力变化的一种模式。在盐酸胍3~4mol/dm~3时,酶的变性与失活过程表现为两个一级反应过程(快相和慢相),其构象与催化活力的变化表明AC-Pase 与活力部位相关的色氨酸残基微环境产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3.
根据 1 999年 7月 2 3 - 2 4日胶州湾东部赤潮发生海区的观测资料 ,结合同年 6 ,7,8月3个航次的数据 ,分析了赤潮前后水体浮游植物群落、叶绿素 a和营养盐等要素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 ,本次赤潮为短角弯角藻 (Eucampia Zoodiacus)赤潮 ,总生物密度高达 1 .6× 1 0 10个 /m L。赤潮发生时 ,叶绿素 a浓度范围为 2 8.8~ 3 6 .0 mg/m3 ;温度、盐度变化不大 ,DO,p H值升高 ,营养盐浓度处于较低水平 ,其中 P降幅最大 ,N/P值则急剧上升 ,峰值为 2 4 7,P被认为是本次赤潮的限制因子 ;NO2 - N/NO3 - N的值变化很大 ,高于正常值。赤潮消退 ,各要素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4.
闽浙近岸海域赤潮暴发前后海水营养盐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 2013年 4月 24日-5月 23日闽浙沿岸赤潮暴发前后 4个航次的现场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各项溶解无机态 营养盐的浓度及分布特征,并对其与赤潮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显示,调查海域春季 DI N、PO 4 -P 和 Si O 3 -Si的平均 浓度分别为 (16. 62依8. 62 )滋mol / L、 (0. 75依0. 33 )滋mol / L和 (19. 91依10. 30 )滋mol / L,氮和磷的平均浓度均超过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 准。营养盐的分布特征整体上表现出由近岸向外海逐渐降低的趋势,高值区出现在飞云江口和闽江口等近海海域,赤潮暴发 后,整个调查海域各项营养盐分布表现出北低南高的特点。赤潮区域 DI N 和 PO 4 -P 浓度随着赤潮的发生、发展呈持续下降 的趋势,低氮磷比不利于东海原甲藻 ( Pr or ocent r um donghai ens e ) 的生长。水文跃层、生物作用、陆源输入及台湾暖流等是 影响春季 FA 断面营养盐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莱州湾海水中营养盐分布与富营养化的关系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根据2001年5月和9月2个航次莱州湾海区海水营养盐等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海水中5项营养盐的分布特征及时空变化,评价了水质的富营养化状况。结果表明,溶解无机氮的平均浓度为9.80μmol/dm3,2个季节中溶解无机氮以NO3-N浓度为最高,平均为7.61μmol/dm3,占总无机氮的77.65%,是莱州湾海水中的无机氮主要形式;活性磷酸盐的平均浓度为0.48μmol/dm3,活性硅酸盐的平均浓度为11.31μmol/dm3。研究发现,莱州湾海水中溶解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浓度分别是12 a前的2.03倍和3.2倍。DIN∶P,Si∶P,Si∶DIN比值分别为69.5,34.2,1.4;因此,磷酸盐为限制因素。按照营养状态指数值,莱州湾海区湾顶近岸海域划分为富营养化区,秋季一旦水文气象等条件适宜有发生赤潮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胶州湾女姑山水域夏季赤潮高发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 1998年 5~ 8月夏季赤潮高发期间 ,胶州湾女姑山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种群组成特征和演替变化对赤潮的发生和种群变动特点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夏季女姑山水域的浮游植物主要由硅、甲藻组成 ,硅藻在细胞和物种丰度上都占优势。浮游植物优势种在调查期间出现明显的演替现象 ,水温的升高和营养条件的变化是引起物种演替的主要原因。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在夏季呈明显的增长趋势 ,从 5月份 6.3× 10 5个cell/m3 增至 8月份的 6.7× 10 6个cell/m3 ;其中 ,由于赤潮的爆发 ,细胞丰度的最高峰出现在 7月份 ,为 1.5× 10 7个 /m3 。在赤潮爆发期间 ,赤潮原因种高齿状藻和中肋骨条藻发生了明显的演替现象 ,不同细胞大小的优势种和营养条件的变化是发生物种演替的主要原因。叶绿素a的浓度和细胞丰度的变化共同反映了赤潮发生的全部过程。  相似文献   

7.
东山湾海水中活性硅酸盐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峰  许清辉 《台湾海峡》1993,12(1):30-34
1988年5月、8月、11月和1989年2月东山湾海水中活性硅酸盐的浓度范围分别为6.03~89.2、5.87~43.5、4.62~43.3和17.9~40.9μmol/dm~3,平均值分别为21.5、20.1、25.4和26.8μmol/dm~3。多元线性逐步回归的结果表明,春、夏、冬季活性硅酸盐的浓度与盐度呈负相关关系;秋季由于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因而活性硅酸盐的分布主要受浮游植物摄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汞对三角褐指藻一次培养毒性实验表明,当无机汞(HgCl_2)浓度为5μg/dm~3时能抑制细胞分裂,汞浓度达到80μg/dm~3,则细胞完全停止分裂。甲基汞浓度为1μg/dm~3时能抑制细胞分裂,浓度为25μg/dm~3时,则完全抑制细胞分裂。有机络合剂对无机汞有解毒作用,这表明汞的毒性与汞在溶液中形态有关。根据实验结果,分析讨论了汞对三角褐指藻的毒性机理。无机汞和甲基汞对细胞毒性的差别,可能与它们同细胞膜的结合及传输方式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2018年6月10-14日在泉州湾海域发生的一次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赤潮的消亡过程进行研究。在现场跟踪监测,共设置4个站位,进行6个航次海洋环境及浮游植物的调查。结合本文对泉州湾海域甲藻包囊的调查研究,探索休眠包囊与赤潮生消过程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赤潮发生时海况良好,水温和盐度分别介于27.1~28.2℃和29.7~31.4之间,活性磷酸盐和无机氮浓度分别介于未检出至0.045 4 mg/L和0.050~0.281 mg/L之间,赤潮生物密度与营养盐浓度没有呈现显著的相关关系,大风大浪是导致赤潮消亡的重要原因;赤潮消亡过程中共鉴定出浮游植物3门48属100种,硅藻门种类最多;赤潮消亡期间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前期链状裸甲藻占绝对优势,最高密度达(7.02±0.11)×106 cells/L,后期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代替链状裸甲藻成为优势种,且浮游植物种类数明显增加;同时在泉州湾海域共鉴定甲藻包囊5大类37种和1种未定种,平均...  相似文献   

10.
海州湾赤潮发生期生态环境要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6年秋季海州湾赤潮监测资料,分析了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赤潮发生前后主要营养盐变化特征、赤潮发生与天气的关系.发现:赤潮发生前,海州湾近岸水域严重富营养化,成为本次赤潮发生的条件.赤潮发生过程中,天气晴朗、海面风力小,浮游藻类细胞密度增加,Chl-a质量浓度上升,温度、盐度变化不大,DO和pH值变化较大,N/P升高;营养盐中P降幅最大,P被认为是本次赤潮的限制因子,Si也被大量消耗,但其质量浓度下降滞后其他营养盐.10月6日以后,主要营养盐质量浓度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赤潮开始消退.  相似文献   

11.
依据2013 年夏季和秋季对黄海海域两个航次的调查结果,对该海域溶解无机氮的季节变化,垂直变化,平面分布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该海域溶解无机氮的分布及组成存在明显的季节性:秋季NO3-N的平均浓度为(7.09±4.15)μmol/dm3,远高于夏季(3.21±3.31) μmol/dm3;夏季NH4-N 含量(0.99±0.95)μmol/dm3 较秋季(0.79±0.82)μmol/dm3 高;夏、秋两个季节溶解无机氮的主要组成部分均为NO3-N,其比例约为70 %和90 %。受浮游植物生长、海水层化以及黄海冷水团存留的影响,调查海域夏季表层溶解无机氮的浓度较低,底层浓度较高;此外,研究海域表层溶解无机氮的分布明显受陆源输入控制,表层溶解无机氮的整体呈现出近岸高外海低的现象,NH4-N的高值区主要出现在靠近城市的近岸海区。该论文可以为该海域氮盐的海洋化学循环研究及赤潮等有害藻华的预防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对胶州湾水体、浮游生物、悬浮颗粒物和沉积物中锡的测定、形式、生物累积等进行研究。不同季节(1987年和1988年)的水体、浮游植物和沉积物测定表明:1.水体总还原无机锡和总锡含量分别为4.2~38.8ng/dm~3,65.6~209ng/dm~3;浮游植物总锡含量为22.4~414mg/kg(干重);沉积物总锡含量为0.015~0.98mg/kg(干重),且在胶州湾港口区测得水体总锡的最大值209ng/dm~3。以上结果与目前世界其它海域、河口类似。2.有些区域有机锡含量已达到或超过某些生物的致毒阈值(对双壳类,其TBT≤0.1μg/dm~3)从而引起水质恶化。3.水体总锡含量与悬浮颗粒量密切相关;浮游植物对锡的生物富集因子高达10~5,说明无机或有机颗粒及生物体在水体锡的循环迁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浙江舟山群岛邻近海域微,小型浮游植物与赤潮生物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报道了舟山群岛邻近海域未发生赤潮与发生赤潮时的微、小型浮游植物组成、数量分布、赤潮生物种类与环境的关系。舟山群岛邻近海域共有浮游植物 1 69种 ,其中赤潮生物为 59种。赤潮发生时比未发生赤潮时水域的浮游植物密度高 1 0~ 1 0 0个 /dm3,浮游植物密度与硅酸盐、硝酸盐浓度成负相关 ,与溶解氧和透明度成正相关。平均浮游植物密度 :春季表层水样为4.5× 1 0 4 个 /dm3,底层水样为 5.2× 1 0 3个 /dm3,网样为 2 .7× 1 0 5个 /m3;秋季网样为 3.7× 1 0 6个 /m3。表层水样的赤潮生物优势种 :春季为微型的三鳍原甲藻 ,平均细胞密度为 3.3× 1 0 5个/dm3,占总细胞密度的 77.2 % ;秋季为微型的中肋骨条藻 ,平均密度为 2 .7× 1 0 3个 /dm3,占总细胞密度的 72 .2 %。三鳍原甲藻、海洋原甲藻、夜光藻等为浙江舟山群岛邻近海域常见的有害赤潮生物。  相似文献   

14.
根据2014年8月(夏季)、2014年11月(秋季)、2015年1月(冬季)和2015年5月(春季)对连云港邻近海域的网采浮游植物的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68属155种(含变种、变型),主要由硅藻(115种)和甲藻(30种)组成.冬季细胞丰度(230.13×10~4cells/m~3)显著高于春(24.67×10~4cells/m~3)、夏(119.78×104cells/m~3)、秋(90.25×10~4cells/m~3)三季,优势种主要有密连角毛藻(Chaetoceros densus)、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三叶原甲藻(Prorocentrum triestinum)、卡氏角毛藻(Chaetoceros castracanei)和微小细柱藻(Leptocylindrus minimus)等.浮游植物群落参数(种类数、细胞丰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Margalef丰富度、Pielou均匀度等指数)和环境因子(温度、盐度、p H值、DO、COD和营养盐)均存在季节显著差异.聚类、多维尺度和相似性分析结果也表明,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季节差异显著.冗余分析表明,浮游植物群落的主要影响因子为营养盐、悬浮物、盐度和COD.结合历史数据分析表明,浮游植物优势种由硅藻占主要优势演替为硅藻和甲藻联合占优势.营养盐结构已有较大变化:硝酸盐浓度急剧升高,由20世纪80年代的1.30μmol/dm~3升至2014~2015年的24.58μmol/dm~3;磷酸盐浓度也由20世纪80年代的0.19μmol/dm~3升至2014~2015年的0.48μmol/dm~3;N/P由8.3升高至91.9.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选择抑制剂技术,对法国罗斯科弗(Roscoff)近岸表层水中聚球藻Synechococcus spp.被异养微型浮游生物的摄食率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近岸表层水中聚球藻细胞生长系数(K)和被摄食系数(G)基本相当,分别为0.18~0.66 d~(-1)和0.09~0.98 d~(-1),呈动态平衡。结果显示两个特点:1.表层海水中聚球藻被摄食率呈昼夜变化,白天被摄食率高,夜间被摄食率低;2.海水中聚球藻细胞浓度(10~3个/cm~3)低于Landary等报道的摄食界限(60×10~3个/cm~3)一个数量级,仍有摄食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16.
为了客观评价威海南部近岸海域海水化学要素时空分布及富营养化状况,分别于2013年春季、夏季及秋季3个航次进行表层海水水质调查.样品分析表明:调查海域表层海水水质符合二类水质标准,其中DO含量为6.040~7.880 mg/dm~3,DIN含量为0.156~0.252 mg/dm~3,DIP含量为0.006~0.018 mg/dm~3,COD含量为0.670~1.730 mg/dm~3.DO呈现从海岸线向外海逐渐升高的趋势,DIN、DIP及COD均呈现从海岸线向外海逐渐降低的趋势.营养盐的时空变化趋势受外源污染物的输入、养殖生物的排泄输入、浮游植物及大型海藻生长的共同影响.N/P分析表明春季变化最大,夏季次之,秋季变化幅度最小,3个季节中均为磷限制,可以通过控制磷酸盐的输入控制浮游植物的生长,从而避免赤潮的发生.富营养化状态指数分析表明调查海域的富营养化状态指数从海岸向外海逐渐降低,其中2号站(靖海湾湾口)、11号站(乳山湾湾口)及12号站(乳山湾湾口)受外源污染物的影响较大,呈现富营养化.调查表明3个季节的富营养化状态指数逐渐升高,与外源污染物的输入加大及养殖活动的逐渐频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以小新月菱形藻和赤潮异弯藻为培养对象,研究不同浓度外源硒(Ⅳ)对微藻生长的影响,并初步研究了一氧化氮(NO)和高浓度硒对微藻生长的联合影响.结果表明:硒(Ⅳ)高浓度(10-4~10-5)时起抑制作用;低浓度时(10-7~10-9 mol/L)起促进作用,这与一般的微量元素的作用规律相似.每天2次加入1.4×10-9 mol/L NO能缓解一次性加入高浓度(10-5 mol/L)硒对微藻的毒性作用,这可能与NO能调控细胞内抗氧化系统有关.  相似文献   

18.
胶州湾东部海水中氮的含量和分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根据 1990年 11月到 1991年 8月胶州湾东部 4个航次的调查资料 ,讨论了各种氮的含量变化及分布情况 :溶解无机氮含量范围为 1.12~ 34 .8μmol/ dm3,年平均为 11.1μmol/ dm3。秋季硝酸氮为溶解无机氮的主要形式 ,占 68% ,平均为 11.2 μmol/ dm3。其他 3个季节氨氮含量最高。冬、夏两季溶解态有机氮含量分别占总氮的 69%和 66% ,是主要形态。其分布大致呈自东北向西南递减变化。  相似文献   

19.
报道了KCl对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erolato Link)浮游幼虫变态的诱导作用.结果表明,在水体200 mL,幼虫20只,KCl连续作用12 h的条件下,当KCl浓度不超过8×10-3 mol/L且幼虫日龄小于12 d时,诱导变态率为0~15%,诱导效果不稳定;当KCl浓度达到11×10-3 mol/L且幼虫日龄达到15 d时,浮游幼虫变态率超过95%.在水体850 L,幼虫2.0×105~2.5×105只,KCl连续作用9 h的条件下,KCl浓度为17×10-3mol/L,日龄15 d的幼虫变态率达90%.浮游幼虫日龄越大,KCl添加浓度越高,作用时间越长,KCl诱导变态作用越明显.KCl对方斑东风螺幼虫有毒性作用,日龄越小,浓度越大,作用时间越长,毒性越大.日龄12 d的浮游幼虫,KCl添加浓度11×10-3mol/L作用20 h诱导变态的稚螺,未发现其生长和存活受到KCl的不良影响.综合本实验的结果,KCl诱导变态较为安全有效的条件是:浮游幼虫日龄不小于15 d,添加浓度11×10-3~14×10-3 mol/L,作用时间不超过12 h.  相似文献   

20.
报道了KCl对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erolato Link)浮游幼虫变态的诱导作用.结果表明,在水体200 mL,幼虫20只,KCl连续作用12 h的条件下,当KCl浓度不超过8×10-3 mol/L且幼虫日龄小于12 d时,诱导变态率为0~15%,诱导效果不稳定;当KCl浓度达到11×10-3 mol/L且幼虫日龄达到15 d时,浮游幼虫变态率超过95%.在水体850 L,幼虫2.0×105~2.5×105只,KCl连续作用9 h的条件下,KCl浓度为17×10-3mol/L,日龄15 d的幼虫变态率达90%.浮游幼虫日龄越大,KCl添加浓度越高,作用时间越长,KCl诱导变态作用越明显.KCl对方斑东风螺幼虫有毒性作用,日龄越小,浓度越大,作用时间越长,毒性越大.日龄12 d的浮游幼虫,KCl添加浓度11×10-3mol/L作用20 h诱导变态的稚螺,未发现其生长和存活受到KCl的不良影响.综合本实验的结果,KCl诱导变态较为安全有效的条件是:浮游幼虫日龄不小于15 d,添加浓度11×10-3~14×10-3 mol/L,作用时间不超过12 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