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为庆贺张振中教授、孙崇绍教授70华诞,将于2006年11月上旬在兰州召开黄土动力学与岩土地震工程学术研讨会。张振中教授、孙崇绍教授是黄土动力学与工程地震学的先驱者,数十年来扎根西北,为我国的防震减灾事业辛勤耕耘,开拓进取;并植树育人,奉桃李于天下,业绩颇丰。两位先生德高  相似文献   

2.
地质家学,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张文佑,1909年9月出生在河北省唐山市。张文佑193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34年至1949年在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47年兼任中央大学教授。解放后,任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委员,兼任北京地质学院和北京大学教授。1953年任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处秘书,1955年任地学部委员和常委。1955年至1966年任国家科委地质矿产组副组长。现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石油国  相似文献   

3.
地质学家翁文灏是我国近代地质学的启蒙者之一,1889年6月29日出生在浙江省鄞县,于1903年考中清朝秀才,后赴比利时罗文大学留学,1912年获博士学位。1913年回国后任原农商部地质研究所主任教习,以后又任该部地质调查所矿产股股长、代理所长、所长等职。1920年后并兼任北京大学地质系和清华大学地学系教授。三十年代初曾兼任清华大学代理校长。1935年后翁文灏先后任国民党政府行政院秘书长、资源委员会主任委员、经济部部长、行政院长。1948年他与国民党政府脱离关系,最初  相似文献   

4.
《地球》2017,(7)
<正>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上午,在北京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联合国驻华系统与北京市环境保护局、通州区政府联合举办了主题为"人与自然、相联相生"世界环境日庆祝活动。联合国环境署驻华代表张世钢和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施贺德率联合国驻华系统工作人员参加活动,马尔代夫驻华大使穆罕默德、蒙古国驻华大使冈呼雅格、国际竹藤组织副总干事李智勇等也应联合国驻华系统之邀前来助兴。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张洁清副主任、北京市环保  相似文献   

5.
《地球》2016,(12)
正10月17日至20日,第三届联合国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人居三")在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举行。与其平行的第十一届全球人居环境论坛(GFHS-XI)表彰了2016"可持续城市与人居环境奖"(简称"飒飒奖"),马来西亚威省市长拿督麦慕娜·谢里夫、北京大学教授其鲁、山东地矿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李振函、亚太杰出女性联合会主席王曼郦荣膺"全球人居环境杰出贡献奖"。本届"飒飒奖"共表彰6个类别共25个奖项。据  相似文献   

6.
一个由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亲自任命、由25个国家和地区的25名国际知名科学家和专家组成的、旨在全面领导由联合国组织发动的“国际减轻自然灾害10年活动”的权威性组织“联合国科学技术委员会”,已于日前正式组成。这是联合国在最近发表的一份新闻公报中正式宣布的。这份新闻公报列出了联合国科学技术委员会的25名专家名单,其中谢礼立教授是唯一被列入到这个具有特殊意义国际组织名单中的中国科学家。  相似文献   

7.
方熠 《地球物理学进展》2004,19(2):295-295,310
2004年6月7日至6月11日,第一届《国际环境和工程地球物理会议》在武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隆重召开并取得圆满成功.会议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长江水利委员会联合主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学部、美国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学会和长江大学协办.大会主席为中国地质大学王家映教授,执行主席为来自美国的XIA Jiang—hai博士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于晟教授.大会名誉主席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名誉理事长刘光鼎院士.这是近年来在中国召开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国际环境和工程地球物理学术会议.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士、法国、日本、韩国、瑞典、泰国和中国及香港、台湾等共16个国家和地区的160余名科学家和学者出席了会议,并向大会提交了110多篇论文和摘要.  相似文献   

8.
<正>2017年11月27日,中国工程院2017年院士增选名单公布,67名工程科技专家当选为新院士,我刊编委会主任、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张建民教授和编委会委员、大连理工大学孔宪京教授光荣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建民,1960年生,博士,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土木水利学院院长。先后获西安理工大学岩土工程博士学位和东京工业大学结构工程博士学位。张建民教授长期从事土动力学及岩土抗震工程领域的教研  相似文献   

9.
段雯娟 《地球》2014,(6):14-17
每年的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它的确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它是联合国促进全球环境意识、提高政府对环境问题的注意并采取行动的主要媒介之一。  相似文献   

10.
概述了联合国待命伙伴关系,重点介绍了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待命伙伴关系的启动条件及人员选派机制,提炼出联合国待命伙伴关系的运行机制,即日常管理模式、专家名册、合作业务、人员培训和经费保障机制。待命伙伴机制的研究对我国推进与联合国相关机构开展待命伙伴关系合作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我国著名地震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本刊编委周锡元教授因病于2011年5月29日溘然长逝。周院士毕生勤奋治学,为发展我国地震工程科学作出卓越的贡献。作为本刊的编委,他一向大力支持本刊的出版工作。他的逝世是我国地震工程界和本刊的一大损失。对于他  相似文献   

12.
正第四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于3月11日至15日拉开帷幕。本届大会的主题是"寻找创新解决办法,应对环境挑战并实现可持续消费与生产"。3月11日,包括国家元首、部长、商界领袖、联合国官员和民间社会代表在内的4700名与会者汇聚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参加世界最高级别环境论坛,探讨并商议如何引领全球经济走向更可持续的轨道。大会期间,联合国环境署发布了一系列研究报告,包括《全球环境  相似文献   

13.
蓝颖春 《地球》2014,(7):54-57
6月23日,首届联合国环境大会(UNEA)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开幕,大会主题为“可持续发展目标和2015年后发展议程,包括可持续消费和生产”,旨在商讨及确定一系列目标与指标,推动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成功实现。来自各国政府、商界及民间的1200多名代表讨论可持续发展、野生动物保护、绿色经济融资等议题。  相似文献   

14.
1.简况台湾的“地球科学研究所”经过6年的筹备之后于1982年7月1日在台北台湾大学校园内正式成立,现任所长为蔡义本博士,副所长为叶永田博士。目前全所共有工作人员58名,其中研究员9名(两人为兼任),副研究员7名(两人为兼任),助研15名,临时助研4名,技术人员7名,研究和行政助理16名。研究人员的专业分布情况为:①地震、地球物理8人;②地震工程9人;③地球化学9人;④重力地磁6人;⑤大地测量2人;⑥地质1人。  相似文献   

15.
《地球》2018,(6)
正2008年12月5日,第63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第111号决议,决定自2009年起,每年的6月8日为"世界海洋日"。早在1992年,加拿大就已经在当年的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发出这一提议,每一年都有一些国家在这一天举办与保护海洋环境有关的非官方纪念活动。但直至2009年,联合国才正式确立其为官方纪念日。2009年是联合国首次正式确定的"世界海洋日",联  相似文献   

16.
《地球》2017,(3)
<正>专家简介:陈家宽:复旦大学特聘教授、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发展规划委员会副主任;兼任南昌大学流域生态学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湿地生态学、保护生物学,区域发展战略与生态文明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等方向研究。李琴:复旦大学生态学专业在读博士、南昌大学流域生态学研究所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水文、工程、环境物探的回顾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回顾了我国水文、工程和环境物探近50年的历史,简介了我国水文、工程、环境物探发展的四个阶段.重点论述了我国能源、交通和城市工程物探在电力、铁路、水利建设以及海洋平台工程建设等领域内取得的重大成就;介绍了水资源和地热物探在农业、工业和城市建设中的重要贡献;分析了我国水文、工程、环境物探的技术进步;最后提出了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地震学刊》2010,(5):508-508
为了促进有效减灾,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拟以《防灾减灾工程学报》为交流平台,以《学报》编委会为学术依托,发起组织召集"全国防灾减灾工程学术系列研讨会",会议立足于交流近年来我国防灾减灾工程领域里的最新研究成果,推动理论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为我国人居和重大工程提供安全环境而努力。  相似文献   

19.
《地球》2015,(11)
<正>专家简介:张亚平,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分子进化生物学和保护遗传学家。1965年生于云南昭通。现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长,兼任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云南省科协主席、云南大学教授、中国遗传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云南省遗传学会理事长、云南省细胞生物学学会理事长等。曾获国际大奖"生  相似文献   

20.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被博士学位论文的引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地震学、地震工程学期刊中,《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以下简称“该刊”)博硕学位论文引用的次数较多,有较强的研究生教育科技情报贡献力。对中国优秀博硕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的统计表明,2005年、2006年该刊被140篇博士学位论文引用519篇次。该刊被引的主要特点是:引用该刊论文的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多,涉及的学科专业范围广;该刊已经形成以我国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为骨干,以多个相关学科专业的专家、教授为主体的高质量论文作者群;该刊发文理论性、实用性和综合性强,学术影响力高,对完成博士学位论文有很高的可继承性、创新启示性和向研究成果的融入性;该刊族性科技情报贡献力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