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再论大陆构造与动力学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德威 《地球科学》1995,20(1):19-26
采用大陆构造时空动态相关分析法,对大陆构造进行系统的分层,分块,分阶段域构造解析,认为包括隆块,陷块和旋块等基本类型的断块构造具有不同的物质成分,变形强度,流变状态的层状构造是大陆构造的基本型式。在构造活动期间层流隆陷构造系统发生大规模的物质行,构成动态的循环体系,大陆地壳下部层圈以热动力作用为主,造成粘性热流物质和韧性固流物质沿着壳内流层从幔隆区流向拗区;上部层圈以应力作用为主,与下地壳层流相关  相似文献   

2.
大陆构造样式及大陆动力学模式初探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根据大陆构造的最新研究成果,总结了大陆构造的基本型式,提出了大陆五层两域的构造模型,并从物质流变和构造变形的有机联系出发,探讨了大陆动力学的层流隆陷机制。  相似文献   

3.
4.
关于大陆构造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德威 《地球科学》1995,20(1):10-18
大陆动力学与全球动力学是当代地学的重在前沿领域。本文在研究青藏高原与周缘盆地的同步演化规律和综合前人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大陆构造的10个基本问题,并进一步阐述了层流构造模式,其内容包括:(1)深部层流导致浅部隆陷;(2)层流隆陷构造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3)大陆层块结构与地温场,应力场的关系;(4)层流构造的阶段发展与复合叠加;(5)层流构造的深部过程及动力学源,特别强调指出应当区大分陆隆  相似文献   

5.
大陆地质与大陆构造和大陆动力学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当代地球科学发展的新需求与板块构造对大陆地质的深化研究,使大陆问题成为21世纪地学发展的前沿研究领域、热点和关键。文中在提出“大陆动力学”研究20多年后的今天,进行关于大陆研究的新思考,从讨论厘定大陆研究的有关争议概念、大陆的基本问题、中国大陆构造的典型实例以及与世界同类范例的简要对比出发,综合概括了大陆地质与大陆构造和大陆动力学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与进一步探索研究的思考课题。提出了在大陆研究中,在进一步精确深化板块构造对大陆的研究的同时,应突出加强大陆构造中有无非板块构造动力及其远程效应的大陆内的、在深部动力学与陆块间差异非均衡背景下由陆内陆块间相互作用导致的真正陆内构造及其动力学问题的研究,以便为深化发展板块构造、认知大陆、探索大陆动力学、构建包括板块构造在内新的行星地球构造观作出努力与探索。  相似文献   

6.
全球构造是百余年来国际地学界普遍关注的最重要研究领域之一,近十多年来研究不断取得新的重大进展;揭示出全球现今大洋中脊系统良好的定向性与等距性分布规律、地球各圈层不等速的西向运动规律及其他全球构造运动与地球自转的种种相关性;证明大陆板块内部存在不同类型的强烈陆内造山作用;发现了古今不同时期巨厚的大陆山根与岩石圈的去根作用等重要现象。当今全球构造研究出现若干新的趋势。在全球构造驱动力源与驱动机制研究方面,开始由单一动力驱动机制研究转入多种动力因子所构成地球动力系统的综合研究。大陆动力学中的山脉隆升过程与隆升机制、陆内造山机理、大陆岩石圈去根作用等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中国颇具特色的大陆地质构造正吸引着越来越多国家众多地球科学家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构造层次与大陆壳动力学机制转变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针对构造层次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把大陆壳划分为深部,中部,浅部和浅-表部四个构造层次。依据各自所处特定的构造位置、组成构造岩类型、形成的制约因素和地质时代等方面的区别,各构造层次分别是壳-幔间滑动,大陆张裂、隆-滑构造和变质核杂岩构造等多种大陆壳动力学机制转变过程中的产物。构造层次与大陆壳动力学机制转变关系的确定,更有利于古老板构造连续性、整体性的研究以及多期、多层次、多旋回大陆地壳演化模式的建  相似文献   

8.
中国大陆构造及动力学若干问题的认识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中国(东亚)大陆受特提斯、古亚洲和太平洋构造体系的制约,具有复杂的地体构架和特殊的岩石圈结构。本文从地学前沿——大陆动力学的视野出发,围绕中国大陆构造及动力学四个方面的研究,总结已有的进展并提出新的思考:①中国大陆板块下的构造和整个地幔运动的构架:地震层析资料揭示西太平洋板片向西俯冲到东亚大陆之下,其倾角逐渐减小,最后近水平地插进400~600km深度的地幔过渡带中,成为箕状几何形态的超深俯冲板片。印度岩石圈板片超深俯冲至青藏高原之下~800km的深度,在喜马拉雅西构造结部位发生双向不对称深俯冲,印度岩石圈板片向东俯冲至东构造结东侧之下300~500km的深度。②中国大陆变质基底的再活化:中国大陆的大部分陆块未受显生宙以来构造、变质和岩浆事件的改造与激活,在冈瓦纳大陆北缘的印度陆块和阿拉伯陆块北缘还发育有形成于泛非期(530~470Ma)的造山带,其影响范围至高喜马拉雅、拉萨地体和三江地区。新生代的变质活化普遍出现在喜马拉雅、南迦巴瓦、拉萨地体和三江-缅甸地区,最新的变质年龄仅2~1Ma(南迦巴瓦)。③中国主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大地构造背景及深俯冲-折返机制:中国及邻区含榴辉岩的高压-超高压(HP/UHP)变质带有洋壳(深)俯冲和陆壳(深)俯冲之分。青藏高原中,大部分洋壳俯冲形成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与原-古特提斯洋盆中诸多微陆块之间的小洋盆的汇聚碰撞有关,陆壳深俯冲作用有两种机制,它们分别是大陆块之间剪式碰撞和撕裂式岩石圈舌形板片的深俯冲。④中国大陆造山带的深部物质可经3类机制挤出,即深部地壳物质"牙膏式"挤出、侧向挤出和"挤压转换式"挤出。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的科学问题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在初步分析大陆动力学的基本含义及其与岩石圈动力学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8个方面的科学问题,其核心科学问题是:青藏高原的形成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滞后效应还是大陆板内构造过程;青藏高原不同构造演化阶段是否具有不同的动力学机制;解体的青藏高原岩石圈下地壳何时、何处、如何和为何流动;青藏高原怎样与周边的盆地同步强耦合作用;如何通过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的创新带动能源、资源、环境、灾害等应用基础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10.
大陆动力学是国际地学界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国内外大批地质与地球物理学家已在这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  相似文献   

11.
板块构造理论是地学研究的一次革命,它推动了当前地球科学的发展。但是用刚性板块运动学的理论不能解释大陆内部复杂的构造形变作用和强烈的地震活动,大陆构造理论是在板块构造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和发展,本文简要地介绍大陆构造研究的要点,特别是大陆构造与板内地震活动的关系。我国是一个以大陆为主体的多震国家,板内地震活动应结合岩石圈结构、块体运动学和流变学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中国活动构造与环境灾害研究中的若干重大问题   总被引:20,自引:10,他引:20  
活动构造与环境灾害是密切相关的。活动构造可以直接引起地质灾害,构造活动引发的地震又可以派生出一系列地质灾害,人类不恰当的工程活动还可以恶化地质构造环境而加剧地质灾害。在活动构造与环境灾害相关性研究方面,我国急待启动四大科学问题的研究工作:基于现代大陆动力学的中国大陆区域地壳稳定性分区评价研究;青藏高原隆升与地质灾害;活动断裂的工程危害及其防治;地质灾害的内外动力耦合成因机理。  相似文献   

13.
拆离构造是当前地学中的研究热点,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经济意义。在20世纪90年代初,笔者应《铀矿地质》编辑部之约,以“拆离构造理论与找矿实践”命题分八个方面在“铀矿地质”期刊断续刊登,其内容涉及:(1)拆离构造在我国研究的新进展;(2)拆离构造概念的演化与地球圈层;(3)拆离构造基本含义与相关构造术语;(4)拆离构造形成的动力学讨论;(5)拆离构造的厘定和鉴别;(6)拆离构造的研究方法;(7)拆离构造控矿理论与找矿;(8)拆离构造研究展望。本文仅就拆离构造的动力学机制研究和地洼理论在拆离构造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作简要论叙,并以此草文敬献陈国达院士九十华诞以兹纪念。  相似文献   

14.
花岗岩研究与大陆动力学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花岗岩是大陆地壳的主要物质组成之一 ,蕴含着探索大陆动力学的重要信息。成因研究特别是混合成因研究可以提供探索大陆结构、生长及壳幔相互作用演化的信息 ;花岗岩形成演化揭示了构造动力学演化、大陆动力学演化及壳幔相互作用演化的某些特点 ;岩浆上升、迁移是大陆内部能量传播、物质迁移和调整的一种形式 ;岩浆的聚集及岩体生产方式与大陆块体运动学、动力学密切相关 ;岩体定时、定位对大陆块体时空定位提供了限制条件 ;变形岩体可作为区域应变标志体和时间标志体 ,研究大陆的变形 ,并有助于古老块体早期构造的解析。这些研究涉及到大陆的形成、演化、内部物质再分配、热动力效应和构造变动等动力学等问题 ,是花岗岩研究与大陆动力学研究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15.
华南大陆构造与铀矿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周维勋 《铀矿地质》1996,12(1):1-10
华南前震旦纪基底由江南、武夷、云开-南海和闽台等4个地块组成,它们自晚元古代起处在同一岩石图板块范围内。铅同位素研究揭示,该板块富铀、钍,从而为铀矿省的形成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地质前提。元古代、加里东、印支和燕山等造山事件导致4个板块的融合及其最终与扬子克拉通连成一体,但运动发生在莫霍流变层垫托之上,属板内构造范畴;晚震旦一早寒武世、晚古生代含铀黑色岩系及中生代容矿花岗岩、火山岩分别产生在相应时代主造山隆起带的前陆地区。继三叠纪-早侏罗世地壳显著增厚和花岗岩基大规模侵位之后,构造体制从挤压松弛往侧向伸展方向发展,其间中始新世至渐新世发生过局部性挤压,但伸展仍居主导地位,绝大多数铀矿床正形成于这一准克拉通化过程中,即晚侏罗世至第三纪。华南地学断面显示,在福建大田、泉州一带壳下岩石圈出现薄化裂离而在湘中一带壳下岩石圈则呈现为漏斗状凹陷。据分析,前者起因于热地幔柱上涌,并可能是太平洋超级热幔柱的组成部分;后者则为冷地幔柱下降所在位置,处于亚洲超级冷幔柱范围内。文中突出强调花岗岩一火山区是寻找富大铀矿的主要目标区,后火山侵入体(富挥发份花岗质小岩体或斑岩体)控制富铀矿生成。  相似文献   

16.
大陆下地壳地球物理异常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地壳反射层 (或反射下地壳 )、下地壳低速层和低阻层等一系列惊人发现唤醒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大陆岩石圈 ,研究大陆下地壳。大陆下地壳中的地震反射层、低速层和下地壳低阻层相互伴生 ,在中、新生代伸展构造区和年轻造山带等活动构造区带的发育程度远远高于前寒武纪地盾和克拉通等稳定构造单元 ,其成因可能与层流构造及其相关的热活动、韧性剪切、岩浆作用、部分熔融、变质反应等有关 ,并随着大陆地壳构造 -热演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17.
关于大陆地壳化学组成研究中某些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山 《地球科学》1999,24(3):228-233
结合作者对中国东部的研究,探讨有关大陆地壳化学组成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包括深部地壳组成的研究方法,上地壳组成,地壳化学成分横向不均一性和元素相容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