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象科技》1977,(2):24-25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气候研究室长期天气预报组1976年3月在“从宇宙-地球物理因素研究天气气候和长期天气预报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提出内容要点有:一、宇宙-地球物理因素在天气气候上的反映1.地极移动振幅的6—7年周期在气候上有明显的反映。如近年来发现贵州地区极移振幅高值年的降水量以正常或多雨为主,云南水旱有7年周期,豫东平原旱情有7年周期,华北降水也有7年周期,汉口、  相似文献   

2.
彭公炳  陆巍  殷延珍 《大气科学》1980,4(4):369-378
本文推导了包含地球转动瞬时极坐标和地理经纬度的极移变形力位势和该力在东西、南北、垂直三个方向上的分量的表达式,它与国外同类工作的推导途径不同,经度取向不同,便于利用我国天文资料进行计算。文中讨论了极移变形力位势和该力三个分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量级估计。 作者揭示了我国气候某些演变特点、北半球若干大气环流指标与地极移动之间的规律性联系。 并对地极移动可能影响气候的原因提出了看法,讨论了前者可能影响后者的时间尺度和空间效应问题。  相似文献   

3.
采用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法,从自然因素的角度,即从天文因子(太阳黑子数SSN)和地球运动因子(地极移动X方向和Y方向)的角度,对我国近百年地面温度(TC)的变化进行了归因分析。所得结果如下:滞后1~11年内,SSN都不是TC的Granger原因;对于TC和极移X方向,当滞后6年时信度最高,此时极移X方向是TC的Granger原因(87%信度)。研究结果可能暗示,极移X方向的变化可能会导致6年后中国地面气温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廖必军 《气象科技》2007,35(4):567-570
在高电阻率地区,建造符合要求且经济实用的地网一直是防雷工程施工的难点。因为组成地网的接地极的形状关系到材料利用效率和施工难易程度。提出了"多角辐散地极"的概念,设计制作了多角辐散地极,并选择了3个不同的地域环境,对这一设计技术进行了试验。通过与普通地网的比较,证明了在高阻率地区多角辐散地极组成的地网优于普通地网。通过对不同安装距离,不同降阻剂投放量的比较,确定了多角辐散地极的最佳安装方法,并根据试验测量的数据计算出并联系数,得出工程量的估算方法。  相似文献   

5.
雷电防护深井法降阻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钢管作垂直接地极接地电阻的理论计算和工程实践,分析了深井法降阻与土壤电阻率、接地极深度及接地极直径的关系。研究表明:深度越深,降阻效果越差;土壤电阻率越大,降阻效果越好;直径越大,降阻效果越差。从接地极电流密度、接地极放电的端部效应等因子的影响对深井法降阻效果的特点进行了定性的解释。同时考虑到雷电流的大地趋肤效应,从建设成本考虑,提出不宜在土壤电阻率较低的地区推广深井法,且接地极直径达到一定大小后,再增加直径的降阻效果已不明显,性价比不高,故接地极的直径也不宜太大。  相似文献   

6.
针对高土壤电阻率地区采用在变电站内打斜井的方法,在变电站原地网的外围根据土壤电阻率布设相应的电解地极,用电解地极产生的电解质,降低原地网外一定范围内的土壤电阻率,从而改变了地网所处的土壤地质环境,降低了地网的接地电阻。广东惠州500kV博罗变电站地网改造的结果表明:原地网接地电阻1.05Ω,土壤电阻率大于1000Ω.m。在地网外围布设八口斜井,总长度1800m,布置电解地极80套,变电站地网的接地电阻降至0.2013Ω,降低了80.8%。为解决因土壤电阻率较高,接地面积不够,而要降低接地电阻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接地电阻是电流在流经接地装置到大地过程中所感测到的接地极的电阻,该电阻主要受土壤与接地极表面的接触电阻和靠近接地电极的大部分土壤的电阻影响。在日常的防雷设施检测中,接地电阻值是判断防雷装置性能优劣的重要技术指标之一,对接地电阻的测量,因各种因素的存在会产生不可避免的误差,但熟悉仪器的测量原理并正确操作,且认真选择辅助地极的位置就可以大大减小误差,从而避免接地阻值的读数不稳定、偏大或偏小,以确保雷电安全检测工作的有效性。因此有必要对影响接地阻值各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8.
关于降低变电站接地电阻的实际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东生 《广西气象》2006,27(A02):12-13
针对高土壤电阻率地区采用在变电站内打斜井的方法,在变电站原地网的外围根据土壤电阻率布设相应的电解地极,用电解地极产生的电解质,降低原地网外一定范围内的土壤电阻率,从而改变了地网所处的土壤地质环境,降低了地网的接地电阻。广东惠州500kV博罗变电站地网改造的结果表明:原地网接地电阻1.05Ω,土壤电阻率大于1000Ω.m。在地网外围布设八口斜井,总长度1800m,布置电解地极80套,变电站地网的接地电阻降至0.201312,降低了80.8%。为解决因土壤电阻率较高,接地面积不够,而要降低接地电阻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高由禧 《气象学报》1953,24(2):11-27
一.前言 冷高压和高压的移动问题,可以从两方面来着手研究:一方面从它本身的结构情形来讨论它的移动,关於这方面罗期培(Rossby)、富斯(Fultz)、郭晓岚诸氏从理论上或实验上曾做过研究。冷高压的强弱,范围的大小,厚度的高低,在地球上的位置,对它的移动可能有影响;但是单从这一点入手,怕犯了孤立  相似文献   

10.
笼式接地极     
防雷接地装置多种多样 ,有垂直的 ,有混合的。这里介绍的笼式接地极 ,是笔者根据其外形取的名字。防雷年检时 ,检测到某单位有一接地装置如附图。该单位将其用作卫星天线、电脑设备的防雷接地 ,接地阻值要求≤ 2Ω ,由于周围环境限制 ,采用∠ 5× 5 0角钢焊接成笼状 ,挖深 3.5m埋入 ,经DER2 5 71A电阻测量表测量数次 ,其值在 1.9~ 2 .0Ω之间 ,能够达到设备要求。笼式接地的优点为 :①在周围环境受限制时 ,采用笼式接地极 ,可以少破坏地表 ,降低裸地面积 ;②笼式接地极阻值降到 2Ω以下 ,可满足大部分企业、事业单位设备需要 ;③因埋…  相似文献   

11.
(一)科学家们已初步认识到太阳表面的现象对毫球表面的气候有哪些影响。 (二)从全世界看,至少在某些地域出现气候正在变化的征兆。 (三)非洲和印度这个带状地带,自1956年以来平均年降雨量逐渐减少,结果旱情一年比一年严重。 (四)很多科学家正在研究地球上的气候变化和太阳表面发生的情况有什么关系。 (五)一位美国学者说,有四个行星象对地球气候有影响一样,也对太阳有一定影响。 (六)关于地球上的气候长期变化的证据,数十年来正在搜集。 (七)从1965年起,北半球气候带全部图案似在向南移动。比较稳定的降雨带向回归线附近的干燥地带移动。(八…  相似文献   

12.
徐建平 《气象》1985,11(11):24-26
地球同步气象卫星数据收集平台的特点是获得平台数据的时间间隔很短,约半小时一次,甚至更短,平台容量大得多,一个卫星每小时可获得10000个以上平台数据,但是不能对移动平台进行定位,只是单纯地中继数据。 目前世界上的地球同步气象卫星GOES、GMS、Meteosat和Insat的平台系统大同小异。我国处于日本GMS卫星的平  相似文献   

13.
利用来自国际地球自转参数服务局(International Earth Rotation Service,IERS)的1900—2013年极移数据,计算其振幅和相位序列,基于EMD(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和LS-SVM(least squares support vector machines)方法,分析了极移振幅和相位的长期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并预测了极移的未来走向。结果表明:极移振幅变化在1900—2013年主要以增加趋势和6.2a的周期为主,而极移相位变化主要以趋势和低频变化为主;采用EMD对原始信号进行分解,对得到的一系列分量进行LS-SVM建模预测,对极移振幅和相位的预测是有效的;未来极移振幅将进一步加大,地极存在向约68°W的长期漂移趋势。  相似文献   

14.
1.引言地球自转对热带气旋移动的作用的研究可追溯到罗斯贝(Rossby,1939,1948)的工作。后来,人们在这方面又从事了若干理论研究和数值研究。罗斯贝提出,对称气旋涡旋靠极侧的科里奥利(以下简称科氏)力较大,因而产生一个净力使得气旋向极地方向移动。另一方面,Adem和Lezama(1960)、Anthes和Hoke(1975)等提出气旋东部和西  相似文献   

15.
笼式接地极     
防雷接地装置多种多样,有垂直的,有混合的.这里介绍的笼式接地极,是笔者根据其外形取的名字.防雷年检时,检测到某单位有一接地装置如附图.  相似文献   

16.
《浙江气象》2009,30(1):F0003-F0003
由日美研究人员组成的一个联合小组最近成功开发出一种新的气象模型。这种利用超级计算机“地球模拟器”计算气流数据的新模型可以准确预测出在两周后形成的台风的移动轨迹及其对未来天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主编语     
<正>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是目前人类所知的唯一孕育着生命的星球,这是因为在地球上形成了适宜生命存在的环境条件,具体则体现在构成地球气候系统的各个圈层。从地球生成到演化至今的漫长岁月里,气候系统经历了从初始形态发展到目前气候形态的许多次巨大变化进程。在这一演进过程中,太阳活动、宇宙射线乃至宇宙尘埃被认为是影响地球气候的基本因素。其中,作为地球气候系统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尤其备受关注。本刊继上期刊出了"地球运动对气候影响"的专栏后,本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给出在观测台风过程中的位置、移动方向和速度计算的通用公式。虽然这些表达式是在假定地球是完全球形的基础上导出的,但误差实际上是甚微的;在工作中,不需要对这些表达式进行任何修正,就可以计算出各种相当准确的数据。  相似文献   

19.
热带气旋移动速度是目前热带气旋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利用1951—2017年中国国家气象局最佳路径集资料,系统分析了西北太平洋海域热带气旋不同强度等级移动速度的年代际特征,初步探讨其原因,并对不同强度等级移动速度的分布特征进行系统诊断。结果表明,1951—2017年间平均移动速度(所有强度等级平均及对于大部分强度等级)呈现出减慢趋势,且主要体现在强热带气旋等级移动速度减慢;热带气旋向高纬度迁移趋势理论上将使移动速度增大而移动速度仍然减慢,说明气候因素是引起移动速度减慢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强度等级平均移动速度、增强阶段基本相当,减弱阶段随强度减弱在初、中期明显增加,之后又逐渐减小,变性气旋移动速度显著增加;不同强度等级速度概率分布,增强阶段基本相同且相对集中,减弱阶段差异较大且相对分散,变性气旋最为分散。  相似文献   

20.
冬春季节,在东亚大陆地区,一次强的冷空气活动,除了造成大风、降温天气外,大风经过蒙古大沙漠和黄土高原时,能把沙粒和黄土吹起,并随着大风区的向东移动把沙尘带到下游地区,造成下游地区能见度转坏,严重影响航空和人们的正常生产活动。本文使用地球静止气象卫星(GMS)图象,以1979年4月8日出现在华北北部的尘暴天气为例,讨论尘暴天气的卫星图象特征和它的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