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64层CT血管造影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009年1~12月97位患有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行64层CT血管造影成像扫描,应用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建、多平面重建等后处理技术显示血管,以明确病因。结果:64层CTA诊断12例正常,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9例动静脉畸形,75例动脉瘤,所有病例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或手术对比证实,其中12例正常病例行DSA检查,64层CTA漏诊1例,但其总的敏感性为98.7%,特异性为100%。结论:64层CT血管造影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诊断准确性高,且简单、快速、微创、安全和经济,可作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多层螺旋CT仿真血管镜在动脉硬化症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目的: 探讨动脉硬化症的多层螺旋CT仿真血管镜改变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正常人血管及24例临床诊断为动脉硬化症血管的多层螺旋CT扫描资料,将所有的CT图像进行低对比(kernel≤30f)薄层(slice≤3mm)重建,然后将重建图像导入CT 3 D 工作站,用软件CT仿真内窥镜(CT-VE)、多平面成像(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成像技术(VRT)进行图像后处理,并就正常血管及病变血管在CT仿真血管镜中的改变进行分析和记录.结果:64例均成功地进行了CT仿真血管镜成像,40例正常组的血管仿真血管镜图像表现为血管壁光滑,管腔无狭窄;24例病变血管中,血管壁钙化24例78处,血管内壁不规则及增厚24例,血管狭窄21例.动脉硬化斑块15例48处.结论:多层螺旋CT仿真血管镜是诊断动脉硬化症的一种有效方法,其优势在于检查快速和无创伤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能谱CT最佳单能量技术提高头颈部CTA图像质量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疑似患有头颈部血管疾病的患者,进行能谱CT头颈部减影CTA检查。获得最佳单能量、常规混合能量两组减影图像,测量两组主动脉弓、颈总动脉末端、大脑中动脉M1段的CT值;计算两组图像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对两组血管质量进行主观质量评分;并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性。结果:最佳单能量组、常规混合能量组在主动脉弓层面,平均CT值分别为445.25±105.45、283.88±71.96;在颈总动脉末端层面,平均CT值分别为444.00±96.02、350.38±76.40;在大脑中动脉M1段层面,平均CT值分别为375.00±73.78、280.00±55.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图像SNR分别为62.01±39.56、31.36±17.35;CNR分别为60.46±39.19、30.10±16.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图像主观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能谱CT最佳单能量减影CTA较常规混合能量减影CTA,具有更高的血管CT值、SNR、CNR、主观质量评分,可提高头颈部血管CTA质量,优化血管的显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子宫动静脉畸形(UAVM)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例UAVM患者64排螺旋CT数据,所有扫描图像均采用冠状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技术进行三维重建.结果:2例患者64排螺旋CT三维成像均能清晰显示骨盆、髂总动脉、髂外动脉及其分支、髂内动脉及子宫动脉等,可以确定UAVM血管团的位置、大小、供血动脉、引流静脉的情况及与毗邻血管、骨盆的立体空间关系.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能准确诊断UAVM,为临床诊治提供清晰及立体的影像资料.  相似文献   

5.
64排螺旋CT脑血管成像在烟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诊断烟雾病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分析12例烟雾病病例.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16~72岁.对受检者行颅脑CT平扫及CTA检查,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技术处理图像.结果:12例病人均见基底节区扩张的脑血管,即烟雾血管.其中9例颅内可见不同部位的出血灶.CTA可清晰显示狭窄、闭塞以及增多的脑血管.VR重建有利于显示病变血管与周围结构的空间关系,但在显示细小血管和侧支方面不如MIP和MPR.6例病人有DSA检查,DSA显示颈内动脉终末段或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近端闭塞以及基底节区增生血管网,病理血管分布与CT一致.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诊断烟雾病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减影CTA在颅内静脉窦病变的影像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8例颅内静脉窦病变患者,其中动静脉畸形9例,静脉畸形3例,颅内静脉窦血栓4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2例,肿瘤累及静脉窦10例;行CT平扫,增强及减影CTA,研究病变显示情况及诊断价值。结果:28例患者CTA静脉影像显示成功率为100%,可清楚显示病变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结论:减影CTA对颅内静脉窦病变具有无创,安全,快捷,准确性高等特点,可作为颅内静脉窦病变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上肢动脉疾病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16排CT血管成像在上肢动脉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对13例临床怀疑上肢动脉阻塞性患者行16排CT扫描,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处理图像。结果:13例上肢CTA中,有9例锁骨下动脉狭窄,1例左侧肱动脉完全闭塞,1例右侧腋动脉动脉瘤,其中8例经DSA证实。结论16排CT上肢血管成像是一项高度准确的成像技术和非侵袭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子宫动静脉畸形(UAVM)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例UAVM患者64排螺旋CT数据,所有扫描图像均采用冠状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技术进行三维重建。结果:2例患者64排螺旋CT三维成像均能清晰显示骨盆、髂总动脉、髂外动脉及其分支、髂内动脉及子宫动脉等,可以确定UAVM血管团的位置、大小、供血动脉、引流静脉的情况及与毗邻血管、骨盆的立体空间关系。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能准确诊断UAVM,为临床诊治提供清晰及立体的影像资料。  相似文献   

9.
MS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收集经手术证实或DSA的颅内动脉瘤31例,所有的病例均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通过采取VR、MIP及CPR等后处理重建技术,实现脑内血管重现,展现颅内血管的真实情况。20例行手术治疗,11例行DSA检查。结果:本组31例,共36个颅内动脉瘤。29例单...  相似文献   

10.
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在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piral CT angiograply SCTA)及三维重建的新技术,在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脑血管患者进行了SCTA检查和三维重建,三维重建采用最大强度投形(MIP)或表面示意图法(Sutface Rendeling),其中颅内动脉瘤13例,脑血管畸形6例,自发性颅内出血5例,脑缺血性疾病2例,本组有23例行数字减形血管造影(DSA)检查,且与CTA结果对照,结果:除3例末行DSA检查的患者,1例多发性动脉瘤CTA漏检2个小动脉瘤外,22例CTA的结果与DSA相同。CTA在描绘毗邻骨结构以及脑血管三维结构上优于DSA,结论:SCTA是一种简单,快捷,有效的无创伤性脑血管成像术,在某种程度上可替代DSA或创伤性的脑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回盲部良恶性病变64排螺旋CT成像特点及其后处理技术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手术病理证实的回盲部病变53例,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增强扫描,分析回盲部良恶性病变的成像特点,比较原始轴位图像与后处理图像的诊断效果。结果:原始轴位图像联合MPR/CPR定位定性诊断准确性均高于原始轴位图像,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P=0.04)。MPR、CPR能清晰完整地显示回盲部病变的内外结构与邻近器官的关系,提高对回盲部病变的诊断准确性。结论:64排螺旋CT可准确、直观地显示回盲部病变,原始轴位图像结合MPR/CPR图像可以提高对回盲部病变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影响头颈CTA达峰时间的相关因素。方法:前瞻性随机收集120例头颈CTA被检者基础信和小剂量团注时的对比剂注射参数,在颈4/5水平采用小剂量团注法获取头颈CTA达峰时间,利用多元回归数学方法分析影响达峰时间的相关因素。结果:女性被检者的达峰时间比男性被检者快,性别间有显著差异;达峰时间与年龄、身高和心率有显著差异,并呈一定的线性关系,其斜率分别为0.043、0.101和-0.086,它们是影响头颈CTA达峰时间的主要因素;体重与达峰时间有显著性差异,但多元回归分析它不是主要因素;收缩压和舒张压与达峰时间无显著差异;小剂量团注的对比剂参数虽然对达峰时间有一定影响,但差异并不显著。结论:影响头颈CTA达峰时间的主要因素为被检者的性别、年龄、身高和心率,且与达峰时间呈一定的线性关系。利用这一特定关系,可为优化临床头颈CTA扫描方案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扫描、多平面重组及三维容积重建在胸腰椎损伤分型和严重程度TLICS评分系统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期间的50例胸腰椎损伤患者,其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44±9.8)岁。所有患者均行64排螺旋CT扫描,采用矢状位MPR和三维容积再现(VR)技术进行处理,根据典型CT表现推断后方韧带复合体的损伤情况,并且利用胸腰椎损伤TLICS系统进行评分,TLICS分值>4分的病例通过手术证实。结果:50例胸腰椎损伤患者中,共检出76个椎节骨折和14例后方韧带复合体(PLC)损伤,其中单纯压缩型18例,爆裂型28例,平移/旋转型20例,牵张型10例;后方韧带复合体(PLC)损伤的CT表现有棘突撕脱骨折5例,椎体平移和旋转3例,关节突横行骨折2例,小关节脱位2例,棘突间隙增宽合并小关节脱位1例,棘突间隙增宽伴关节突骨折1例。结论:通过多平面重组及三维VR技术能有效检出骨折与脱位,提示PLC损伤,可作为胸腰椎损伤重要的检查手段之一,尤其是对于急诊患者,早期可用来指导临床进行TLICS评分。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运用头颈部CTA对茎突的解剖进行研究。资料与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0例进行头颈部CTA检查的受试者,年龄范围21~82岁,平均年龄(57.38±9.99)岁。根据受试者年龄进行分组,A组<60岁,B组≥60岁。将原始数据传入GE AW 4.5工作站进行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等后处理,观察颞骨茎突的形态,并分型;测量茎突的长度、内倾角、前倾角及茎突尖端与颈内外动脉之间的最短距离。结果:197例受试者茎突平均长度约为26.79 mm,内倾角约为21.07°,前倾角约为25.03°,茎突尖端与颈内动脉最短距离均值约为6.26 mm,与颈外动脉最短距离均值约为4.15 mm;茎突尖端与颈外动脉最短距离为0的有44个,占总数的11.2%。双侧茎突长度、内倾角、茎突尖端与颈外动脉最短距离及右侧前倾角性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倾角、茎突尖端与颈外动脉最短距离左右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茎突分为4型,各型的比例分别为:完整型(71.75%),发育不良型(22.75%),分节型(4.25%)及未发育型(1.25%)。结论:头颈部CTA不仅能显示茎突的形态、测量茎突的长度、内倾角及前倾角,更能清晰显示茎突与颈内外动脉之间的关系,测量茎突尖端与动脉之间的最短距离,对临床诊断及治疗茎突相关疾病有一定指导及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 CT 脑 CTP 联合头颈 CTA 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50例拟诊急性脑梗死患者,均于急性发作12 h 内完成 CTA 及 CTP 检查,并及时行相关临床治疗,30 d 后复查头颅 CT 或 MRI 平扫。结果梗死区 CBF、CBV 与对侧相应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半暗带区 CBF、TTP 与对侧相应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CBV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TP 诊断半暗带,与复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敏感度为95%,特异性为69%;斑块最多见于颈动脉叉(21%)、颈内动脉颅内段(17%)及大脑中动脉(19%),52%为易损斑块。大脑前循环 CTP 异常同侧供血动脉的狭窄程度与对侧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05),同侧供血动脉的斑块类型及易损斑块与对侧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CTP 能够快速直观区分梗死区与半暗带,以“CBV-TTP不匹配,且 delayTTP >6 s”方法诊断半暗带准确性较高,大脑供血动脉中度以上狭窄、软斑块、混合斑块以及易损斑块等与脑缺血呈明显正相关,CTP 联合 CTA 对急性脑卒中有很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16层螺旋CT多平面(MPR)、三维(3D)重建在距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对132例距骨骨折患者的X射线平片、16层螺旋CT-MPR、3D重建影像资料对比分析。结果:132例距骨骨折中,16层螺旋CT-MPR、3D重建骨折和脱位全部显示,X射线平片查出骨折99例,脱位31例。骨折X射线平片检出率75%,三维重建检查检出率100%,脱位X射线平片检出率87%,三维重建检查检出率100%。结论:16层螺旋CT多平面和三维重建,可更好地显示距骨骨折和脱位,对术前诊断和治疗有很大价值,尤其是对距骨细微骨折和半脱位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分析颈总-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及管腔狭窄程度评估和预测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AD)的发生与发展。方法:回顾性分析81例患者的头颈部CTA和冠状动脉CTA资料,评估图像质量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并计算狭窄程度。按照颈总-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可分为两组:中度及以上狭窄组和轻度狭窄组,对相应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分别做两组间独立样本t检验。并按行头颈部CTA检查患者头颅CT平扫结果进行分组:脑梗死组和无脑梗死组,并进行两组间t检验。按颈总-颈内动脉中度及以上狭窄组和轻度狭窄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发生概率作χ2检验。分析81例患者静态心电图、心绞痛以及TIA发生率与有无脑梗死以及颈总-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81例患者中,脑梗死组和无脑梗死组冠状动脉斑块形成处狭窄程度t检验结果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即脑梗死组相应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较非脑梗死组重。经配对χ2检验,颈总-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影响TIA的发生概率(P<0.05)。对81例患者分析其静态心电图,有TIA组静态心电图ST-T段改变以及心绞痛发生率明显高于无TIA组(P<0.05)。结论:颈总-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与相应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展存在关联。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脑梗死及相应颈总-颈内动脉狭窄程度有关。颈总-颈内动脉存在中度及以上狭窄时,TIA的发生率增加,且TIA组受检者静态心电图ST-T段改变以及心绞痛发生率均高于无TIA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