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秦大河  姚檀栋 《冰川冻土》2011,33(2):223-226
我国杰出的地理学家、冰川学家、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现代冰川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施雅风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2月13日18时35分在江苏省人民医院不幸逝世,享年93岁.施雅风先生是江苏海门人,生于1919年3月21日.194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史地系,  相似文献   

2.
刘国纬 《水科学进展》2012,23(1):143-146
2012年2月13日是著名地理学家、冰川学家施雅风院士逝世一周年纪念日。我又一次翻开《施雅风口述自传》(张九辰,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这是他在2009年夏天签名赠送给我的,回忆起往日聆听他教诲的情景,心中涌起对先生深深的怀念。  相似文献   

3.
2009年中同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迎来了五十年庆典,同时,我们也迎来了我国冰川冻土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杰出的地理学家、冰川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施雅风先生的九十华诞.  相似文献   

4.
施雅风院士的论著(中国冰川、气候与环境变化研究文集), 收集了施雅风先生1964年至2007年间发表的59篇英文论著, 已由气象出版社于2008年7月在北京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5.
马东涛  李爱弟 《冰川冻土》2014,36(6):1609-1614
正0引言2014年4月27日16:00,我国泥石流科学研究的重要创始人之一、原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李鸿琏先生在兰州辞世,享年82岁.李鸿琏先生自1958年大学毕业后,追随我国冰川冻土和泥石流科学创始人施雅风院士开始从事冰川和泥石流研究,对我国泥石流科学研究事业的开创、发展和  相似文献   

6.
陈云峰 《冰川冻土》2019,41(2):504-504
正2019年3月20日, 纪念施雅风诞辰100周年暨冰冻圈科学研讨会在兰州举行。施雅风院士是我国现代冰川研究之父、地球科学领域卓越的开拓者、冻土研究的开拓者、泥石流研究的奠基人、西北内陆河水资源系统研究的倡导者、提升我国气候环境变化研究水平的主要贡献者。会上,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秦大河代表中科院学委会和学部在致辞中回顾了施雅风的生平。他表示, 举行研讨会再一次学习和缅怀施雅风的治学风范和科学成就, 对  相似文献   

7.
恽才兴 《上海国土资源》2010,31(3):F0002-F0002,I0001
陈吉余,1921年9月17日出生于江苏省灌云县,194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史地系,1947年浙江大学研究生毕业。九三学社、中共党员。地理学家,中国河口海岸科学的开拓者与倡导者。1996年被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相似文献   

8.
郑本兴 《冰川冻土》2011,33(3):703-705
中国是欧亚大陆冰川最多的国家,也是中低纬度地区山岳冰川最多的国家,现代冰川近6万km2,主要分布在我国青藏高原和西北高山区.1957年以前,只有西方探险家和少数中国学者进行过一般性考察研究.1957年夏,我和唐邦兴随施雅风先生横穿祁连山西段,进行中国地貌区划路线考察时,登上了党河南山北坡的马厂雪山冰川,深深地感到冰川融水与荒漠绿洲的关系,水就是生命线的含义.施雅风先生回到北京以后就向中国科学院领导汇报,提出开展祁连山现代冰川考察和融冰化雪试验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竺可祯副院长的支持,于1958年成立中国科学院甘肃青海综合科学考察队冰川分队,融冰化雪试验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朱岗昆先生带领苏从先、杨颂禧等进行;冰川考察由中国科学院北京地理所施雅风先生带领郑本兴、朱景郊、王宗太等进行.  相似文献   

9.
介绍《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2007,27(3):474-474
施雅风先生主编的专著《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及所附的《中国第四纪冰川图》出版已经将近一年了,读过这本近年来并不多见的、杰出的综述性专著以后,一直有将它介绍给广大第四纪工作者的愿望.  相似文献   

10.
沈永平 《冰川冻土》2011,33(6):1444-1446
由施雅风先生主编,赵井东、王杰副主编,14位主要参编者共同撰写的《中国第四纪冰川新论》(New Understanding of Quaternary Glaciations in China)专著,已于2011年6月由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为16开全彩色铜版纸精装本  相似文献   

11.
针对施雅风院士新提出的壶穴之"负球状风化"说,笔者特撰文与施老商榷。笔者认为:壶穴的形成并不受花岗岩中节理的控制,也与风化作用无关,不能用"负球状风化"来解释。壶穴是高速旋转水流侵蚀的结果,在中国东部花岗岩山脊上发现的壶穴是第四纪冰川融水侵蚀的标志。近年来观察到的格陵兰冰上湖泊的突然排泄为壶穴的冰川融水成因说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壶穴成因争论的本质是中国东部是否曾经发育过第四纪冰川,建议第四纪学界关注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其他地貌标志。韩同林研究员的"冰臼论"促进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地貌的再研究,应当给予积极评价。  相似文献   

12.
施雅风院上所著《地理环境与冰川学研究》一书已于1998年问世.这是从作者60余年学术生涯中的300余篇学术论文中进选出的72将共约100万字的论文精华,基本概括了施雅风院士在地理学和冰川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反映了作者学术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1初霉锋芒...  相似文献   

13.
普若岗日冰原表面运动特征观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冰川运动特征的分析研究有助于了解冰川的基本性质,是冰川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40a来,我国冰川学者先后对天山、阿尔泰山、祁连山、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念青唐古拉山以及横断山等部分冰川进行了冰川运动的观测研究[1~6],施雅风、黄茂桓等较为系统的总结了天山乌鲁木齐河源一号冰川的运动机理以及我国大陆型冰川运动的某些特征.这些分析观测的冰川类型均为山谷冰川或冰斗山谷冰川,而对冰帽型冰川的运动特征的观测分析甚少.  相似文献   

14.
2011年2月,注定是我生命中记忆最深刻的一个月.这一个月有3位科学大师先后离开了我们,他们是:中国现代冰川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施雅风院士,中国河流泥沙工程科学奠基人之一、国际知名的江河治理泰斗谢建衡院士,两弹一星元勋核物理学家朱光亚院士.此前的2010年12月12日,当我专程去南京看望我的导师施雅风先生时,他人虽在病床,但仍向我们安排他正在计划的很多事情.他甚至详细提出了他十分关心的、由他科技进步二等奖奖金为基础设立的基金评审小组成员名单和第一届被奖励者的候选人名单.我们当时在场的人甚至有点兴奋,认为这是他病情好转的标志.现在想来,也许这时他已感觉到在世时间不多,在向我们安排重要的后事.由于医生不希望我们谈话太多,他的安排和交代不得不中止.我们约好下次再谈.没料到这竟是最后诀别!每当想起,悲恸不已!他奔波在科学研究不同场合的身影总是不断在我脑海涌现!  相似文献   

15.
2021年7月是我国著名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吉均先生逝世一周年.李吉均先生1933年生于四川省彭县,1956年南京大学本科毕业后被推荐到兰州大学攻读研究生,师从著名地貌学家王德基先生.1958年研究生肄业后留校执教,一直坚守奋斗在兰州大学.自1958年参加施雅风先生领导的中国科学院祁连山高山冰雪利用研究结缘冰川起,长期从事冰川学、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和干旱区人地关系的教学科研工作.  相似文献   

16.
由施雅风院士主编并有诸多学者参加的、<简明〈中国冰川目录〉>专著, 于2005年7月由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面世. 历时22年完成的<中国冰川目录>是中国和世界区域冰川学研究的一件大事, 它首次按国际冰川编目规范, 全面、系统、详尽、 汇编了中国的全部冰川,提供了中国冰川的第一手基础数据, 对世界和中国的区域冰川研究作出了贡献, 也给中国西部水资源研究、气候变化、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了冰川学方面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中国最具权威和影响的勘查地球化学家 ,国际公认的地球化学勘查权威。生于 192 3年。曾就读于浙江大学 ,194 7年毕业于重庆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名誉所长 ,国际地球化学填图计划指导委员会、分析委员会主席。他  相似文献   

18.
今年,欣逢施雅风院士诞辰八十周年和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建所40周年,双喜临门,特撰文致贺1958~1978年,有幸随施雅风先生从事科研工作,受益匪浅.施先生治学严谨,知人爱才,学术思想活跃,敏于洞察学科发展动态,善于组织领导多学科协同攻关,勇...  相似文献   

19.
吴良镛建筑学家。1922年5月7日生于江苏南京。1944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48~1950年在美国匡溪艺术学院建筑与城市设计系学习,并获硕士学位。1950年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建筑系任教至今。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6年被授予国际建协教育/评论奖。2012年被授予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相似文献   

20.
庐山冰期是否存在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争论的话题,至今也无法定夺。大量争论文献,特别是“冰斗”“U形谷”形态、“冰碛”的粒径、网纹红土的分布、孢粉的分析及古气候等研究较为支持施雅风、李吉均等前辈的观点,庐山不存在第四纪冰川。本文根据2008年冻雨灾害现象,进行大胆推测,是否是极端气候造成了庐山冰期?超级丰富的过冷却水加上极其苛刻的暖锋逆温层条件形成了极强极长时期的冻雨,冻雨是滴雨成冰减少了从雪到冰的这一漫长过程,庐山“冰川”是否是在短时间内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