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广州地区2010—2016年梅花开花期和气象因子平行观测资料,采用相关分析、线性回归等方法研究了梅花开花期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广州地区梅花初花期、盛花期和凋谢期年际变化较大。梅花初花期、盛花期、凋谢期出现的时间与降水量没有明显的相关,反应不敏感,但初花期和盛花期持续时间的长短在一定程度受降水量影响;初花期前10 d降水量、前20 d降水量与初花期天数有显著的正相关,与盛花期天数有较为明显的负相关。梅花花期与其前期气温有显著的负相关,初花期前1个月平均最高温度每升高1℃,初花期就提前3. 8 d,盛花期就提前5. 1 d;前3个月平均温度每升高1℃,凋谢期就提前5. 3 d;而初花期前2个月平均温度每升高1℃,初花期天数就减少2. 7 d;初花期前1个月平均温度每升高1℃,盛花期天数就增加2. 3 d。  相似文献   

2.
基于ForcTT模型的牡丹始花期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山东菏泽市1981—2010年的牡丹始花期资料和气象资料,应用气候倾向率和Mann Kendall突变法等统计分析法探讨了牡丹始花期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利用ForcTT模型模拟了牡丹的始花期。结果表明:①随着气候变暖,菏泽牡丹始花期以4.4 d/10a的趋势逐年提前,并在1996年发生了一次突变。1981—1996年牡丹始花期主要集中在4月下旬,处于偏晚时期,1997—2010年始花期主要集中在4月中旬,有所提前。②牡丹花期发生的早晚主要受牡丹开花前1个月(3月)平均气温的影响,而且牡丹始花期和3月份平均气温的突变节点一致,其次是2月平均气温的影响,3月仅日照时数对牡丹花期有一定的影响,降水对牡丹花期无明显影响。③采用ForcTT模型预测牡丹的开花期时,最佳的开始日期为2月1日,最佳的基础温度为1 ℃时,平均误差为1.29天,最小偏差为1.73天,而当开始日期为2月1日,基础温度为3 ℃时的平均偏差和最小偏差均在2天之内,也再次验证了2月和3月的气温对牡丹始花期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
利用2020年4月延安市国家气象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苹果发育期观测及冻害资料,对2020年春季延安两次苹果花期冻害过程的气象条件、果树条件、冻害程度进行分析,评估防御措施。结果表明:2019年11月—2020年3月气温持续偏高,导致苹果树花期提前了7~10 d,增加了果树花期冻害的风险。4月10—13日、20—25日两次冻害过程均受强冷空气侵袭,其中4月10—13日极端最低气温(Tmin)全市为-5.4~-0.5 ℃,Tmin≤-2 ℃最长持续了19 h,Tmin≤-5 ℃持续了3 h;4月20—25日极端最低气温全市为-7.8~-2.0 ℃,Tmin≤-2 ℃最长持续了25 h,Tmin≤-5 ℃持续了5 h。相比较4月10—13日的冻害过程,20—25日的冻害过程中冷空气持续的时间更长、强度更强、影响范围更广。4月10—13日冻害过程中,延安果区从北到南处于现蕾至初花期,而4月20—25日冻害过程中,延安大部分果区处于盛花至落花坐果期,果树的抗冻能力更弱。两次冻害过程中,延安市气象部门提早预判,精细服务,与各相关部门联合防御,使得实际灾害程度低于不采取防御措施的受冻程度。  相似文献   

4.
对温宿核桃物候期、生长气象条件及主要气象灾害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期为有效防灾减灾措施的提出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2000年至今核桃花芽膨大期、果实成熟期差异变化不明显,展叶期和开花期逐年均呈偏早趋势;花期与开花期间≥3℃积温、4月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积温越高、日照时数越多,花期越早;果实成熟期与6月日照时数相关最为显著,日照时数越多,成熟期越早,反之越晚;越冬期日最低气温-25℃以下持续7天以上,或极端低温-28℃以下持续24小时以上,核桃树就可能遭受冻害。花期主要影响气象灾害为大风浮尘、高温,果实生长期为高温、持续降水,越冬休眠期主要为低温冻害。  相似文献   

5.
木本植物物候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青海省4个农气观测站的木本植物物候期及气候资料,分析物候期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木本植物物候现象存在着明显的地域性。(2)呈现出作物生长季延长的趋势。(3)对气温的响应:上年9月至当年4月的平均气温升高1℃,全省小叶杨平均叶芽开放期提早5d,展叶普期提早4d,开花始期提早4d;上年9月至当年6月的平均气温升高1℃,全省平均种子成熟提早3d左右;上年9月至当年8月的平均气温升高1℃,全省平均叶全变色期约推迟4—5d,叶芽开放至秋季叶全变色期平均间隔日数延长12d。(4)小叶杨对降水的响应不明显。对日照的响应:日照时数增多10h,物候气提早或推迟小于1d。  相似文献   

6.
丁国香  刘安平  杨彬  姚叶青 《气象科技》2018,46(6):1287-1290
利用2004—2016年黄山气象站逐日、逐时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雾凇的时间分布特征及气象条件。结果表明:(1)黄山年平均雾凇日61.6d,年份之间差异明显;雾凇初日主要在11月,终日主要在3—4月;连续雾凇日数多在3~4d,占40%,各年均出现了连续雾凇日数≥10d的情况。(2)雾凇出现在10月至次年4月,其中12月至次年3月雾凇日数占89.8%;月平均雾凇日数与月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雾凇还存在一定的日变化,08:00—09:00最多,18:00最少。(3)逐日资料统计表明,适宜雾凇出现的气象条件是雾日且日平均气温在-8~2℃之间、平均相对湿度≥80%、平均风速2~9m/s。(4)逐时资料统计表明,雾凇的形成主要受气温影响,雾凇形成前需7h以上的累计低温(≤0℃),适宜雾凇形成的气象条件是有雾且气温在-6~1℃之间,湿度≥95%,风速2~11m/s,较好地反映了雾凇形成的临界气象条件。  相似文献   

7.
利用翁源县国家基本站1981—2018年气温、降水、日照时数等观测资料,结合2005—2018年三华李种植面积、产量资料及物候期资料,分析该县气候变化特征及三华李物候期变化特征,探索影响三华李物候期及产量的气象因子。结果表明:近38年来,翁源县1—6月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日照时数及6月降水量呈上升趋势,1—5月降水量呈下降趋势。近14年来,三华李各物候期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提前趋势,其中花期和成熟期的提前趋势最为明显。1—6月平均气温、日照时数与三华李产量总体呈正相关,降水量及大风日数与三华李产量总体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利用1971—2020年绥德国家基准气候站日平均气温、日极端气温,月降水量、日照时数、日平均地面温度、4月月平均风速和月最大风速等观测数据,基于气候统计学原理,对绥德县巴杏种植的气候条件和主要气象灾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绥德县1971—2020年年平均气温为101 ℃,极端最高气温为405 ℃、极端最低气温为-241 ℃,≥10 ℃积温为3 4203 ℃·d,无霜期为187 d,年日照时数为2 6325 h,年降水量为4443 mm,4月日平均风速为31 m/s。绥德县整体气候条件适宜巴杏种植,热量资源和光照条件有利于提高巴杏的产量,提升巴杏的品质。晚霜冻害和冰雹是影响巴杏产量的主要气象灾害,其中晚霜冻害平均每年约14次,且多发生于4月;有52%的年份在4—7月出现冰雹,且6月降雹频率最高。在巴杏生产过程中需注意对晚霜冻害和冰雹的防御。  相似文献   

9.
新源县杏花始花期气象预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准确地提供杏花始花期的预报,利用新源县1996—2020年的始花期观测数据以及同期气象资料,统计分析关键影响因子,建立预报模式。结果表明:新源县杏花始花期平均出现在4月5日,最早最晚始花期相差28 d,近22a来始花期提前约4 d。始花期前的气温、日照、0℃积温等对始花期有明显影响,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得到了新源县杏花始花期的预报模型,回代检验中始花期预报值与实际值相差0~2d的准确率达到63.6%,相差3 d的准确率为27.2%,2018—2020年的试报服务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相差分别2 d、1 d、3 d,可为花期专题气象服务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利用DWSZ2型温度观测仪于2006年5月-2007年4月在陕北丘陵沟壑区的志丹县李家湾的气温观测资料,通过与县气象站的观测数据比较。结果显示:山地年平均气温略高于川地,呈现出冬暖夏凉的特点,冬季山地平均气温偏高1.6℃,夏季偏低1.4℃;山地增温效应提高了日最低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高出川地1.9℃,年平均气温日较差变小,平均低于川地2.9℃;山地海拔增高降低了日最高气温,夏季最明显,平均最高气温山地低于川地2.2℃;山地春季终霜日提早,降低了果树花期冻害发生机率。  相似文献   

11.
利用翁牛特旗农业气象站1983—2013年4—9月玉米生育期和同期逐日气温(最高、最低)、降水量、日照时数观测资料,通过计算玉米不同发育期与光温水条件的相关系数及与产量灰关联度,分析气象条件对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翁牛特旗玉米在4月27日播种,9月23日成熟,生育期150d。平均日照时数为1351.3h,积温为2925℃,降水量为297.8mm。(2)玉米各生育期日数与同期日照时数正相关显著;与降水量呈正相关、与气温呈负相关,但只在苗期相关显著。(3)玉米气候产量与日照时数的关联度最高,抽雄—成熟期间的光照条件是影响产量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利用青海高原上两个不同海拔高度区农业气象观测站1980—2007年的观测资料,就低海拔地(民和)和高海拔地(诺木洪)的气候变化及其对春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差异进行研究。结果显示:28年来民和和诺木洪两站均存在变暖趋势,且高海拔地区的线性增暖幅度大于低海拔地区。春小麦对气候变暖的响应表现在低海拔地区播种期提前,成熟期基本没有变化,生育期延长,产量下降;高海拔地区播种期推迟,成熟期提前,生育期缩短,产量波动较大。春小麦生长期内日平均气温每升高1℃,高海拔地区春小麦生育期缩短11.7 d,而低海拔地区无显著变化。分蘖期是两地小麦生育时期变化的转折点,是环境与群体的“缓冲者”。  相似文献   

13.
播期对辽南地区春玉米生育进程及产量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12—2014年以丹玉39为供试品种在辽宁庄河地区开展的分期播种试验观测资料和1980—2010年庄河地区春玉米各发育期的平均日期及产量资料,探讨播期对庄河地区春玉米生育进程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时间对庄河地区春玉米生育进程有显著的影响,播种时间每推迟1.00 d,春玉米整个生长期长度缩短约0.22—0.57 d,营养生长期缩短约0.48—0.69 d,生殖生长期延长约0.11—0.36 d。不同播期之间春玉米各生育期长度存在较大差异,营养生长期长度差异最显著,而拔节—抽雄期、抽雄—开花期、开花—乳熟期和乳熟—成熟期长度差异均不显著。播期对春玉米产量影响显著,但年际间产量差异显著,除2014年外,随播期推迟春玉米产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2012—2014年气象条件对庄河春玉米生育期长度影响的气象因子存在差异,对春玉米营养生长期、生殖生长期和全生育期长度影响较大的气象因子为气温、日照时数、平均风速、水汽压及蒸发量。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09—2018年奉贤黄桃休眠—花期各物候期、同期气象要素及1980—2018年黄桃花期逐日日平均、日最小相对湿度等资料,用对比及数理统计方法对2016年影响黄桃开花坐果的主要气象致灾因子、39年花期相对湿度变化特征及其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6年黄桃开花始期—开花盛期遭遇持续6 d日最小相对湿度小于等于30%的低湿天气,每天09:00—20:00各整点相对湿度的平均值小于等于50%,导致当年坐果大幅偏少。20世纪80年代以来,黄桃花期平均相对湿度、平均最小相对湿度均呈下降趋势,两者突变年份均为2000年,且3月下旬及4月上旬低湿天气出现概率高,提升了黄桃花期遭遇低湿致灾的风险。2009—2018年开花始期与5 d滑动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 ℃首日(简称10 ℃首日)呈显著性正相关。建立基于10 ℃首日的黄桃开花始期最小二乘偏回归方程,拟合效果较好,为协同应对低湿天气提供预测服务。  相似文献   

15.
袁应泽 《四川气象》2003,23(3):36-38
分析了汉中盆地杂交稻空秕率与温度的关系。表明抽穗扬花期日平均气温 <2 3℃ ,空秕率迅速上升 ,<16 5℃达 10 0 % ,各品种间有 1~ 2℃差异 ;空秕率不但受 <2 3℃低温强度影响 ,还受持续日数影响 ;日平均气温 >2 8℃空秕率逐渐增大 ,籼稻各品种间有 1℃差异 ,粳稻不受影响 ;空秕率受高温强度和空气湿度影响 ,但对高温持续日数并不敏感 ,当日平均气温 >2 9℃且日最高气温 >35℃空秕率较大 ;日平均气温 2 3~ 2 9℃宁秕率 <2 0 % ,为汉中盆地杂交稻抽穗扬花期安全温度 ;日平均气温 2 5~ 2 8℃空秕率最小 ,为汉中盆地杂交稻抽穗扬花期最适温度。空秕率还受灌浆结实期温度影响 ,但影响程度较抽穗扬花期轻。由此确定汉中盆地杂交晚稻安全齐穗期为 8月上旬 ,适播期为 3月底到 4月上旬 ;早中稻及粳稻安全齐穗期比晚稻提早 5~ 10天 ,适播期推后 5~ 10天。  相似文献   

16.
利用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1961—2010年日平均气温和1983—2009年杏树物候期观测资料,通过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表明:(1)杏树的开花盛期与气温稳定通过3℃或5℃初日均呈较为显著的正相关,但与3℃初日的相关性更好。(2)1961—2010年,库车县3℃初日呈不显著的提早趋势,且各年代际间3℃初日呈波动变化趋势,其中20世纪80年代出现最晚,2001—2010年出现最早。(3)杏树开花盛期的日期呈显著提早的趋势,且呈逐年代提早的趋势。其中2001年以来比20世纪90年代提早了5 d,比1983—1990年提早了7 d。(4)利用1983—2009年3℃初日与杏树的开花盛期日期资料,建立了库车杏树的开花期预测模型,2010—2016年预测结果经检验平均绝对误差为8%,平均预测准确率在83%~95%之间,因此,该模式可作为库车县杏树开花盛期日期预报的业务手段之一,其研究结果可为当地杏树开花物候期的预测以及春季农业生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气象条件对赣南脐橙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08—2009年赣州市7个脐橙主产县品质检验资料,结合同期相应县的气象资料,采用统计相关分析方法,对脐橙果实发育成熟期的气象条件进行相关普查,利用逐步回归方法进行多因子筛选,得到相关显著且具有生物学意义的气象因子作为影响品质的主要气象因子;运用线性回归和非线性回归进行单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脐橙单果重主要与果实生长期的平均最低气温和平均最大风速有关,其中当平均最低气温在21.7℃以下时单果重随平均最低气温升高而增大,反之减小;与平均最大风速呈负相关关系,风速愈大,单果重愈小。果形指数与果实生长期的气温日较差成正相关关系,气温日较差愈大,果形指数愈大,长椭圆形果愈多。果皮厚度随果实生长后期的平均最高气温升高而增厚。可溶性固形物和总糖含量与果实生长后期的气温呈负相关关系,与果实生长后期的降水量、日照时数和果实生长期的气温日较差呈正相关关系,且气温日较差是影响可溶性固形物和总糖含量的关键气象因子。总酸含量与果实生长后期的气温呈负相关关系,与果实生长后期的降水量、平均最大风速和气温日较差成正相关关系,降水多、风速大,脐橙总酸含量增大。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升温对黑龙江省海伦地区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利用海伦地区2004—2021年气象、土壤和大豆产量等资料,基于WOFOST模型对大豆不同生育期分别进行1—5℃升温处理,模拟分析升温对海伦地区大豆叶面积指数、干物质分配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全生育期升温会导致大豆生育期提前,叶面积指数提前达到峰值,籽粒干物质分配比例和产量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出苗—开花期和结荚—成熟期升温胁迫下,叶面积指数和产量总体随温度升高而下降,但出苗—开花期升温胁迫下叶面积指数和产量的变幅较小;结荚—成熟期升温胁迫下籽粒分配比例随温度升高而降低,而出苗—开花期升温胁迫则表现相反。出苗—开花期、结荚—成熟期和全生育期5℃升温胁迫下,产量分别降低10.2%、11.6%和31.0%。总之,不同阶段升温导致海伦地区大豆减产,其中全生育期升温的影响最大,结荚—成熟期次之,出苗—开花期最小。  相似文献   

19.
根据2014—2015年观测资料分析刺葡萄落花落果、果实膨大规律及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刺葡萄4月下旬开花,5月下旬生理落果基本结束后单穗果粒数减少缓慢,但若遇连阴雨等不利天气,易滋生灰霉病、霜霉病等,致第二次生理落果过重,正常情况下最终每穗平均果实粒数40粒左右;刺葡萄从坐果到生理落果结束期(5月)是横茎增长最快的时期,6月中旬进入硬核期后,膨大不明显。在幼果膨大期及硬核期,一般要求日平均气温20℃,最适宜温度24~28℃,成熟期横茎为1.8~1.9 cm。海拔差异对最终果实物理参数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对济宁市(包括11个县市区)1970—2012年的各月气温、降水和日照资料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平均气温整体呈阶段性上升趋势,其中冬季气温上升幅度最大,平均最低气温的上升速率大于平均最高气温的上升速率;全年≥0℃活动积温、越冬前(10月1日—12月12日)≥0℃活动积温、≥10℃的活动积温、<0℃负积温绝对值均呈上升趋势;1981—2010年较1971—2000年,稳定通过≥0℃和≥10℃持续的日数分别增加4.5d和3.2d,稳定通过≥0℃和≥10℃的日期分别提前了3d和2d,终止≥0℃和≥10℃的日期分别推迟了2d和1d。年降水量的变化分为明显的两个阶段,前30年呈下降趋势,而后13年呈上升趋势;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夏季下降最为明显。在这种气候变化背景下对济宁农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冬小麦、夏玉米播种期推迟,冬小麦全生育期缩短;夏玉米的种植方式由套种改为直播,收获期推迟,生育期延长;干旱、冻害等其他极端异常气候事件和病虫害的发生机率有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