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莱河矿中阳离子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00—688K之间测量了河北莱河矿的穆斯堡尔谱。高温穆斯堡尔谱表明,莱河矿只显示一个Fe~(2+)双峰。没有测出铁榄橄石的存在。如果将莱河矿冷却到室温以下,则在240K首先出现磁分裂的谱线。从莱河矿的Fe~(2+)和Fe~(3+)双峰的面积比和化学成分能估算Fe~(2+)和Fe~(3+)的占位以及空位在M_1和M_2上的分布:对M_1来说为0.65Fe~(2+)+0.35□;对M_2来说为0.90Fe~(3+)+0.1□。Fe~(2+)和Fe~(3+)的同质异能位移随温度的变化率分别为-9.8×10~(-4)mm/s·K和-5.7×10~(-4)mm/s·K,计算了四极分裂与温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重磁程序一、符号说明1.→LRN 或→COMP 表示工作方式开关置于 LRN 或 COMP。2.→DEG 或→RAD 表示角度单位选择开关置于 DEG 或 RAD。3.M_1、M_2、M_3、M_4、M_5、M_6,M,M_1~M_6表示1~6号存储器,M 表示独立存储器。4.  相似文献   

3.
可可西里盐湖表层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的环境信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可可西里盐湖表层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的研究,以期获得近年来湖区的某些环境信息.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中的粘土矿物主要为伊利石和绿泥石,非粘土矿物主要为石英、方解石和长石以及少量白云石、文石、闪石和石膏等.样品中<2μm的粘土矿物以伊利石和绿泥石为主,局部样品含少量有序伊/蒙混层.根据样品分布特点和粘土矿物的组合类型,将样品划分为3个区域:1区和3区的矿物组合为伊利石、绿泥石和有序伊/蒙混层;2区为伊利石和绿泥石,无伊像混层矿物.其中1区和3区样品的结晶度(IC)范围为0.41~0.59,均值为0.51;2区样品的结晶度范围为0.25~0.40,均值为0.34,明显低于1区和3区,说明2区样品中的伊利石具有更高的结晶度.样品的伊利石化学指数(CI)均小于0.5,表明该伊利石为富Fe-Mg伊利石,主要是物理风化作用的结果.伊利石和绿泥石作为主要粘土矿物反映了近年来整个湖区的环境以干冷为主,局部区域(1区和3区)出现的少量有序I/S混层矿物则指示在短期内曾经历过短暂的干湿交替环境.此外,在酸性介质条件下,少量伊利石发生弱水解作用导致晶格中的K+淋失,并转化为伊/蒙混层矿物,同时也降低了伊利石的结晶度.  相似文献   

4.
在滇西南澜沧江构造带东侧、扬子板块西缘中元古代团梁子岩组含有大量的平行于区域面理(S2)的构造热液石英脉,利用LA-ICP-MS对3件石英脉和1件绿片岩中的锆石进行~(206)U/~(238)Pb测年,获得3组明显的组合年龄:395~461Ma、240~260Ma和222~228Ma,大部分集中于222~228Ma。对比研究表明,区域上2期变质变形(M_1D_1、M_2D_2)与获得的锆石年龄有较好的对应性,早期的变质变形(M_1D_1)形成于早古生代(395~461Ma)原特提斯洋盆向东俯冲阶段;晚期的2期变质变形(M_(2a)D_(2a),M_(2b)D_(2b))发生于晚古生代—中生代早期(240~260Ma)古特提斯洋盆向东俯冲阶段和晚三叠世早期(222~228Ma)古特提斯洋盆闭合阶段。晚三叠世早期变质变形(M_(2b)D_(2b))构造热液发生在临沧花岗岩侵位和弧陆碰撞型忙怀组火山岩(229~235Ma)之后,早于小定西组/芒汇河组拉伸期火山岩(210~222Ma),是古特提斯洋与扬子陆块碰撞后的应力松弛阶段俯冲岩片快速折返的证据,同时也反映了古特提斯洋盆在晚三叠世早期之前已经关闭。  相似文献   

5.
我国对铝土矿的质量标准主要有两个指标 :Al2 O3 >4 0 % ,A/S (Al2 O3 /SiO2 ) >1 8~ 2 6 ,达到这两项标准的含铝岩石称作铝土矿。在山西省符合上述标准的铝土矿资源包括通常意义上的铝土矿资源和高铝粘土矿资源。1 山西省铝土矿资源特征1 1 资源丰富 ,储量较大山西省是铝土矿资源大省 ,截至 2 0 0 0年底 ,全省经过地质勘查的铝土矿和高铝粘土矿区共有 92处 ,保有资源量 1 0 90 2 4 50万吨。其中 ,铝土矿矿区 71处 ,保有储量936 73 90万吨 ,累计探明储量 9541 3 80万吨 ,探明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 4 1 6 3% ,居全国首位 ;高铝粘土…  相似文献   

6.
极端降水对娘子关泉流量的补给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广义极值Pareto分布模型(GPD)研究娘子关泉域的月最大降水,并在剔除人类活动造成的泉水流量下降趋势(亦即平稳化)后,研究不同重现期的极大月降水量与平稳化后的泉水年平均流量的关系,以获得极端降水与泉水流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娘子关泉域的极大月降水与之后第2 年的泉水年均流量关系最为密切。此外,文中还给出了相应的量化关系表达式,并据此估算娘子关泉域重现期为20、30、50、100年的月降水量分别为280 mm、295 mm、315 mm、338 mm,其对之后的第2年的年均泉流量补给分别为1.58m3/s、1.83m3/s、2.16m3/s和2.55m3/s。   相似文献   

7.
塔木素地区的构造稳定性对其作为高放射性废料处置预选地至关重要,需要进行全方位系统调查与安全评价。结合野外地质资料,利用X射线衍射和穆斯堡尔谱技术对该地区3条断层的断层泥及其围岩进行矿物组成和铁化学种分布特征研究发现:① 塔木素断层(F2)围岩和断层泥主要以石英、长石为主,断层泥中含少量粘土矿物而其围岩几乎不含粘土矿物;样品中均只含氧化性铁。② 乌兰铁布科断层(F4)围岩和断层泥中矿物以粘土矿物和方解石为主,见有微量黄铁矿,粘土矿物主要为伊利石、蒙脱石、伊蒙混层;断层围岩中只含还原性铁,但断层泥中含有少量的氧化性铁。③ 除样品TMS04不含方解石,那仁哈拉断层(F7)围岩和断层泥均含石英、长石和粘土矿物及少量方解石,粘土矿物主要为绿泥石和伊利石、蒙脱石;在断层泥及围岩中均检测到氧化性铁和还原性铁,除TMS04中氧化性铁含量较高于还原性铁以外,其余所有样品中氧化性铁含量均稍低于还原性铁。断层泥和断层围岩的矿物组成和铁化学种分布特征与断层的发展演化密切相关,其差异性显示塔木素地区断层与深部和外界的复杂连通性关系,总体显示断层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8.
库车前陆冲断带超深层储层是当前天然气勘探开发的重要领域, 具有特低孔、特低渗-低渗, 裂缝-孔隙型, 测试高产储集特征。 为揭示储层中粘土矿物的特征及其对储层演化、储层性质的控制作用, 本文以大量微观实验分析(X 衍射、扫描电镜、激光共聚焦扫描、 铸体薄片、高压压汞)为依据, 研究表明:主要的粘土矿物含量为 5%~12%, 矿物类型以伊利石、伊蒙混层为主, 其次为绿泥石, 成因以成岩早期沉积水体继承性沉淀及成岩中晚期长石质次生溶蚀产物为主;砂岩中早期沉积型粘土矿物主要富集于三角洲前缘水下河道砂体的侧缘、水道砂体的顶底面附近, 其形成粘土薄膜可有效抑制超深层储层早中成岩期硅质、长石质次生加大, 保存基质孔隙, 不同期粘土杂基也可提供大量矿物晶间微孔隙, 微孔隙度可达 1%~4%, 是天然气的主要储集空间之一;粘土矿物是降低储层渗透率的主控因素, 6%~ 9%的粘土矿物含量(尤其是伊利石及伊蒙混层)可降低超深层储层渗透率 10~100 倍, 使渗透率总体为 0.01×10 -3 μm 2 ~0.1×10 -3 μm 2 。 粘土矿物含量及赋存特征:早期长期(130~23 Ma)浅 埋(< 3 000 m)期储集性能保存良好, 晚期(23 Ma 左右)深埋(> 3 000 m)期基质渗透性急剧降低, 总体致密化(< 0.1×10 -3 μm 2 ), 这是研究区的关键因素。 粘土矿物的特征及其分布对评价砂岩储集性质, 预测超深层天然气有利储层的分布具有重要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9.
曹俊臣  阚学敏 《矿物学报》1994,14(3):292-297
本文采用X射线衍射、化学分析、穆斯鲍尔诺、EPR谱和红外光谱,对不同颜色的岫岩玉(岫玉)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如下:绿色岫玉主要由叶蛇纹石组成,黄色岫玉由叶蛇纹石和利蛇纹石组成。穆斯鲍尔谱显示出Fe2+和Fe3+的两个双吸收特征。Fe2+:化学位移为1.122mm/s,四极分裂为2.701~2.721mm/s,占据八面体位置;Fe3+:化学位移为0.155~0.355mm/s,四极矩为0.337~0.470mm/s,占据四面体位置。电子顺磁共振谱显示出中心场0.336T附近,存在一个具有超精细结构的六重吸收,g≈2.0,与处于八面体上的高自旋Mn2+有关。在低场区(0.16T附近),出现两个吸收线,g分别为4.29和3.88,与处于四面体位置的Fe3+有关。红外光谱显示出与叶蛇纹石有关的OH-振动吸收带(3665~3670cm-1);在3690~3680cm-1间显示出与利蛇纹石有关的吸收肩。1070,980cm-1出现Si-O振动吸收,另尚有5个吸收带(610,560,445,400,300cm-1)。随着绿色的加重和质量的提高,岫玉中Fe2+和Mn2+的浓度也增加。证实了岫玉的绿色与Fe2+→Fe3+的荷移有关,岫玉的黄色与O2-→Fe3+荷移有关。  相似文献   

10.
镁钠闪石石棉是我国分布最广的碱性角闪右石棉。其结构与透闪石相似,硅酸根双链Si_4O_(11)角顶相对,为M_1、M_2和M_3位置的C类阳离子(Mg、Fe~(2 )、Fe~(3 )、Mn等)连接,构成“类滑石带”。带之间被占据M_4位置的B类阳离子(Na、Ca、Mn等)连接,并有一空隙,称为A位。当K_ 和B类阳离子满足后,多余的Na以及结晶水等则充填其中。在空气中进行加热处  相似文献   

11.
辽河盆地西部凹陷粘土矿物的成岩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辽河盆地西部凹陷兴隆台、马圈子、欢喜岭和曙光等地沙河街组不同深度的层位,高升地区(属弱碱性和弱氧化-弱还原环境的沙四段分别采样,经X-光衍射、电子显微镜、化学分析和差热、红外等项目的分析鉴定,研究区内的粘土矿物有: 蒙脱石 在全区较浅的地层(如欢喜岭地区小于1000米,兴隆台地区小于1500米)中均有分布。其主要成份为二八面体的钙蒙脱石。 皂石 为黑色橄榄-辉石玄武岩的次生产物。  相似文献   

12.
为了给四川沐川黄丹石英砂岩矿的深入评价和低铁石英等高端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XRD)和扫描电镜-能谱仪(SEM-EDS)等现代岩矿测试分析技术,并采用动态和综合分析以及微区原位分析等方法,对矿石铁质赋存状态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原矿w(Fe2O3)为0.161%左右,变化范围是0.086%~0.272%;矿石的Fe2O3含量与SiO2和粒度大小呈负相关,而与SO3、Al2O3和K2O呈正相关;原矿石英含量〉90%,粒径范围0.2~0.5 mm,其晶体结构中不含类质同象杂质,但其表面存在大小为1~100μm的溶蚀坑,较大者被伊利石粘土所充填;粘土矿物和以黄铁矿为主要含铁矿物的黑色杂质的含量分别约为8%和1%,二者是Fe2O3的主要载体,所贡献的Fe2O3占原矿质量分数分别约为0.076%和0.085%(其中黄铁矿的贡献值为0.050%)。  相似文献   

13.
末次冰期苏北平原和东延海区的风尘黄土沉积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长江三角洲北翼苏北平原和东延海区,晚更新世晚期顶部地层普遍为一层暗绿色至黄褐色的硬质粘土层。本文通过对苏北平原硬质粘土层与西部丘陵区下蜀黄土的地层对比以及粒度、地球化学、矿物组合、微体古生物和抱粉、石英颗粒表面电子显微镜扫描、14C测年等实验分析的综合研究,讨论了其成因和年代问题,指出该硬质粘土层为末次盛冰期风尘黄土堆积物经次生变化而演变形成,同期的风尘黄土在黄海、东海海底和陆架区也有堆积,为下蜀黄土在东部平原区和海区的延续。  相似文献   

14.
傅平秋  李哲 《矿物学报》1996,16(2):147-151
本文使用穆斯堡尔效应研究了在高温高压下合成的铁橄榄石和铁尖晶橄榄石。298K温度下铁橄榄石的穆斯堡尔谱由一组双峰组成,它被指派给Fe^2+(M1,M2)离子。298K温度下铁尖晶橄榄石的穆斯堡尔谱由三组双峰组成,其中两组双峰指派给八面体位置B上的Fe^2+,另一组双峰归为四面体位置A上的Fe^3+,两组Fe^2+双峰的同质异能迁移近似相等而四极分裂不同,Si原子在八面体位置上的占有率为6%~10%  相似文献   

15.
太平洋北部铁锰结核富集区沉积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鲍根德 《沉积学报》1990,8(1):44-56
本文对太平洋北部铁锰结核富集区沉积物的元素地球化学作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因子分析提供的信息表明,元素的分布主要受三个因子控制:(1)粘土及Fe、Mn氧化物水化物胶体的吸附作用;(2)生物化学作用过程有关的自生沉积作用;(3)海底页岩风化及附近海区的火山喷发作用。元素的来源:(1)Fe、Mn、Cu、Co、Ni、Zn、Cr、Cr、Mg、Al、Ti、K共生,主要来自粘土吸附;(2)C有机、N、Sr、Na及Si、Ca、Sr主要来自生物化学过程沉积;(3)Pb主要来源于岩石碎屑(火山喷发碎屑)。  相似文献   

16.
近20年来宜兴市域水稻土有机碳动态及其驱动因素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农业土壤有机碳的变化一直是国内外农业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十分注意的问题。一些研究提示20世纪末以来我国水稻土尤其是太湖地区水稻土的有机碳储存出现了增长趋势。文章选择了2002年对江苏省宜兴市市域范围水稻土的61个土壤监测点进行系统采样和土壤分析,并与该市分别于1983年和1994年进行的土壤肥力调查结果相对比,从县市区域尺度分析、评价了近20年来太湖地区水稻土表土有机碳储存的变化。尽管20世纪80年代初以前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以下降为主,但20年来该市域内水稻土有机碳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统计表明,4个主要土属的表土有机碳密度的增幅以下序递增:湖白土(-2.80tChm2)<白土(10.36tChm2)<乌泥土(13.65tChm2)<黄泥土(14.97tChm2),因而全市74.2×103hm2水稻土表土的总有机碳库从1983年的1.37Tg增加到2002年的2.20Tg。该市水稻土的平均固碳速率达到0.5~0.8tChm2a,这种快速固碳作用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土壤中氮素的富集、秸秆还田的推广和90年代以来该地区不断扩大的冬季休闲有关。目前该市水稻土的固碳潜力仍很大,太湖地区的高产高投入农业不能排除在碳固定上的积极意义。然而,这种快速固碳作用的土壤过程和机理值  相似文献   

17.
墨铜矿的穆斯堡尔谱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铜矿是典型的异类矿物结构基元层间层矿物.在其结构中,Fe可占据硫化物层中四次配位和氢氧化物层中六次配位两种位置。本文通过穆斯堡尔谱研究,确定了墨铜矿的穆斯堡尔谱谱型,并认为高自旋的Fe2+占据四次配位位置,与Cu离子一起可能呈无序占位,配位环境的对称性较低,谱参数为:IS=0.42-0.48mm/s、QS=0.81-1.28mm/s及Hi约为240KOe;低自旋的Fe3+占据六配位位置,IS值为0.32-0.36mm/s、QS值为0.44-0.59mm/s。  相似文献   

18.
利用坡缕石粘土酸活化废液制备层状双氢氧化物(LDH)可以有效地解决活性白土生产过程产生的废酸液污染。研究了石灰中和坡缕石粘土酸活化废液合成LDH方法,以及制备的LDH材料对CrO^2-4和PO^3-4的吸附作用。结果表明:利用坡缕石粘土酸活化废液合成的LDH对PO^3-4主一的吸附能力比对CrO^2-4吸附能力强,对CrO^2-4、PO^3-4吸附性能接近于国外商品级LDH的性能,CrO^2-4、PO^3-4的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方程,LDH焙烧后对CrO^2-4、PO^3-4吸附能力比焙烧前有很大程度提高。  相似文献   

19.
Undisturbed core samples of Recent sediments from the Wash tidal flats, East Anglia, England, obtained using a Delft corer, were studied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diagenesis and geochemical behaviour of iron. The Mössbauer effect in 57Fe was used to monitor the distribution of Fe between different phases as a function of depth, together with the magnetic mineralogy and palaeomagnetic properties.The cores consist of, successively downwards: 0.36 m brown clay; 1.5 m finely laminated silts and fine sands, and 7.14 m homogeneous fine sands. The dominant minerals are quartz, feldspar, calcite and clay minerals, and chemical analysis for Al, Si, Mg, Mn, Ca, Fe, Na, K showed variations closely linked to lithological changes. Illite is the most abundant clay mineral (mean 48%), followed by mixed layer illite-montmorillonite and montmorillonite, kaolinite and chlorite. Chlorite is the major iron-bearing clay mineral and represents 4 to 10% of the <2 μm fraction throughout the core. Sulphide minerals are present throughout the core, including framboidal pyrite.Computer fit analysis of the Mössbauer spectra of best quality showed contributions from Fe2+ and Fe3+ in clay minerals (essentially chlorite), low-spin Fe2+ in pyrite, and magnetically ordered iron in greigite (Fe3S4). Systematic variations, as a function of sample depth, indicate a relative increase in the amount of Fe in pyrite at the expense of the clay minerals.Magnetite and titanium-bearing magnetite are the carriers of natural magnetic remanence in these sediments.The direction and intensity of natural remanence in the samples compare well with the known secular variation of the Earth's magnetic field derived from the historic-archaeomagnetic record and this enables the samples to be dated and sedimentation rates to be determined (1.5 mm yr?1 for the upper 2 m and ~7.7 mm yr?1 for the lower 7 m).  相似文献   

20.
滇西上芒岗红色粘土型金矿常量元素地球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滇西上芒岗红色粘土剖面中常量元素的垂向分布研究表明,K2O、Fe2O3、Al2O3在剖面中的变化一致,呈双峰曲线变化,即在坡积带稍有富集、在残积带明显富集;而SiO2与铁、铝等在剖面中的变化相反。红色粘土与矿区地层和矿化蚀变岩的常量元素对比分析表明了红色粘土可能来源于地层和矿化蚀变岩。常量元素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常量元素与金的相关性分析表明K2O、Fe2O3、Al2O3在红色粘土中为共生元素;金的富集主要受红色粘土中褐铁矿和伊利石的吸附影响。红土化参数分析说明了红色粘土剖面经历两次红土化作用,残积带相对于其它带经受过较强的红土化作用,但整个红色粘土剖面遭受的红土化作用不强,红土化程度低,仅处于粘土化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