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海州湾岸线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州湾位于黄海南部,除北端岚山头,南端连云港一带为基岩海岸外,其余为淤泥质平原海岸。 因区域构造差异,南北岸线变化表现不一,湾顶临洪口是过渡地段。本文着重探讨海州湾全新世特别是近一千年来海面变化特征及  相似文献   

2.
江苏中南部平原淤泥滩岸的地貌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调查资料的分析,在概括揭示江苏中南部淤泥质粉砂海岸发育的动力地质环境的基础上,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其沿岸陆地、潮间浅滩与水下地貌发育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3.
海州湾岸滩演变过程和泥沙流动向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海岸是海与陆这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在滨海地带呈现出来的海岸地貌,是地质构造和海平面变化、波浪潮流等海水动力以及河流诸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这些因素的运动和变化,促使了岸滩的演变.海州湾是濒临黄海的一个开敞海湾,海州湾海岸是基沿--砂质海岸与淤泥质海岸的交汇地带.  相似文献   

4.
海州湾南岸第四纪海侵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州湾位于南黄海西部,我国自然地理南北分界线的东端。本区第四纪地质及海岸地貌的研究,对于我国东部沿海第四纪海陆变迁及南黄海与中国海的发育历史,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工农业生产和国防建设,均有直接关系。二十多年来,许多单位相继在海州湾沿岸及南  相似文献   

5.
山东南部石臼湾及其附近沿岸地带,北起白马吉利——两城河口,南至绣针河口,全长近80公里,是一段较典型的基岩砂砾质海岸(图1)。它的北部为鲁东南基岩港湾式海岸,绣针河口区以南则为苏北粉砂淤泥质平原海岸。 这段海岸与其以南以北的海岸类型比较,在海岸发育、海岸地貌类型以及海岸冲积  相似文献   

6.
规范养殖用海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盐城市位于江苏沿海中部,海域总面积约1.7万km2,其中内水面积约1.1万km2,连陆滩涂及辐射沙洲约45.3万hm2。境内海岸线长582km,占江苏全省的60%。海岸大体分两种类型:一类是射阳河以北为侵蚀性粉砂淤泥质海岸,近几年的人工达标海堤建设,海岸侵蚀得到了遏制;一类是射阳河以南为堆积型粉砂淤泥质海岸,沿岸潮间带浅滩宽10~13km,岸外为巨大的辐射状沙脊群,本岸段是江苏海岸淤积作用最大、潮间带最宽的地带。  相似文献   

7.
小丁港海岸演变及整治工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本文所研究的海岸位于云台山以南、埒子口以北约22公里长的一段粉沙淤泥质的侵蚀海岸。这段海岸自1855年黄河北归山东入海以来,岸滩一直处于侵蚀的过程。由于岸线的不断后退,现今的海堤基本上已成为岸线(见图1)。  相似文献   

8.
1984~2012年海州湾海岸线时空演变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Landsat影像为数据源, 通过改进归一化水体指数、二值化、潮位校正模型提取海岸线, 使用数字海岸线分析系统(Digital Shoreline Analysis System, DSAS), 对1984~2012年海州湾海岸线的时空演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984~2012年间海州湾海岸线整体以4.29 m/a向海洋推进, 其中, 48%的海岸出现侵蚀, 侵蚀速率为22.83 m/a, 侵蚀现象主要出现在大堤修建前的部分粉砂淤泥质海岸。52%的海岸出现淤积, 淤积速率为25.90 m/a, 淤积现象主要出现在人工海岸、河口海岸和受大堤影响的粉砂淤泥质海岸。海岸线时空演变研究有利于科学地规划、开发和管理海洋及其沿岸空间资源, 并保证其环境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海州湾位于南黄海西部,地处我国自然地理南北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的东端,属南北过渡带(如图1)。本区第四纪地质及海岸地貌的研究,对于南黄海以及中国东部沿海第四纪海侵的历史,对于中国海的发育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13-2021年间海州湾18期Lansat 8遥感影像,利用海岸线类型多样性指数、岸线变化率(EPR)和净海岸移动量(NSM)对海州湾各类型岸线蚀淤演变情况进行分析,并基于Prophet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对2025年岸线进行定量预测。结果表明,9年间基岩岸线整体较稳定;琴岛栈桥到临洪河口淤泥质岸线不稳定,岸线明显向海淤积;砂质岸线整体较稳定,无明显蚀淤倾向。预测2025年海州湾淤泥质岸线呈向海延伸趋势,临洪河口附近岸线呈向海延伸趋势,其余岸线均无明显淤蚀变化,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对山东半岛东部、北部及渤海海峡地区的地方性天气-冷流低云,作了初步的分析。着重分析产生这种低云的环流特点及殊地理环境,分析归纳出这种低云的预测方法及判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中太平洋北部海盆表层和柱状沉积物中钙质超微化石的分析鉴定,讨论了该调查区处在溶跃面以下表层沉积物中钙质超微化石的种数与水深变化的关系,推测出本调查区中Ⅰ区的碳酸盐补偿深度约5300米。根据地层中出现的标准化石,对柱状岩芯M_(14)进行了地层年代划分。最上部地层年代约为27万年前,向下1米处年代约为44万年前,3.66米处年代约为122万年前。  相似文献   

13.
根据大量田间试验和调查资料分析,作者提出烟单14号玉米生长过程中,小喇叭口期土壤中全氮、大喇叭口期土壤中速效磷的含量与产量相关密切。并据此建立了产量及构成三因素与土壤养分间的最优相关模型。  相似文献   

14.
波浪对稳定海湾形成过程的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一个稳定海湾形成过程的实验,研究了以波浪侵蚀为主的沙质海岸,在人工岬控制下海岸变形与波浪特性的关系。从而为海岸蚀退的预测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热带气旋对黄、渤海影响的统计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统计分析了1949—2000年共52年影响黄、渤海的热带气旋时空分布特点及ENS0、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影响黄、渤海的热带气旋关系。结果表明,西太平洋热带气放以四种主要路径影响黄、渤海,其影响时间、频数及强度均有不同。ENSO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位置将影响热带气旋对黄、渤海影响的路径和频数。  相似文献   

16.
利用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开放实验室IAP-AGCM(二层大气环流模式),针对黑潮弯曲时的北太平洋冬季表层海温(SST)异常进行八个月的数值积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黑潮弯曲时北太平洋冬季SST异常对大气低频振荡的影响具有明显的30-60d振荡的特征;在北半球的30-60d振荡,大部分地区为向西传播,在南半球则为向东传播;其经向传播较为复杂,在120°E剖面上以向南传播为主;热带地区受此SST异常的影响以西太平洋、印度洋大气加热场的30-60d振荡为主要标志。  相似文献   

17.
冲绳海槽是一个正在扩张的年轻弧后海盆。对这个海盆的研究在地层学、古海洋学、构造学、地震学及海底资源勘探等方面均具重要意义。这个海槽处在大陆地壳向大洋地壳转化的过渡性地壳域,许多人试图从冲绳海槽的研究中,获得关于洋盆早期演化的知识。本文根据反射地震资料(图1)就该海槽成因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开发胶东温泉地热水对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地热水中阴离子的组分与温泉水类型,指出其中Ⅱ_1、Ⅱ_2:型水温高,日采水量大,矿化度高,水质复杂,相应的环境效应明显.提出地热水的大规模开采以及尾水的大量排放,对温泉周边的生态环境、工程环境、土壤及地下水等方面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讨论Bowen数的意义、功能和计算法。同时,依据多年水文气象实测资料作统计,计算出东中国海的Bo值。其结果绘制成1月至12月的月平均分布图,从而对本海域的Bo分布特点作详细分析介绍。  相似文献   

20.
关于东海浮游植物,虽然国内、外都有人进行过一些调査研究,取得一些成果,但因调查时间较短或调查范围較小所获资料不全,都未能代表东海浮游植物的全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继全国海洋综合调査之后,自1976年夏季又在东海陆架区进行了综合调查。这次调查,分析了东海浮游植物的个体数量和种数的分布状况,讨论了其主要种类的生态性质、群落组成和它们与水文环境的关系,对东海浮游植物的生态状况有了进一步了解。 1976年夏季在东海陆架区进行了两次(6月25日至7月23日和8月27日至9月21日)调查,调查范围南到北纬26°30′,东到东经127°,在沿纬度安排的6个断面共44个测站上(第一航次还在黄海南部增加一斜断面),分別进行了水文观测,并用网目为64平方微米的小型浮游生物网(Juday phytoplankton net),从水底到表面垂直拖网进行浮游植物采样,以个体计数法计数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