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湘北桑植-石门一带下中生界连续发育一系列侏罗山式褶皱,褶皱叠加特征解析对探索桑植-石门复向斜褶皱变形期次及变形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断裂控制褶皱变形的理论研究也具有启示意义。通过对桑植-石门一带地质构造剖面测制及褶皱叠加特征解析,识别出了印支期和早燕山期两期褶皱构造。研究区侏罗系与中三叠统之间的低角度不整合接触、白垩系与前白垩系之间的高角度不整合接触反映了印支运动和早燕山运动两期变形事件,可进一步推断桑植-石门一带褶皱可分为印支运动和早燕山运动两期。印支期褶皱轴迹主要呈北东东向-近东西向;早燕山期褶皱轴迹可分为2组:一组呈北东东向-近东西向;另一组呈北北东向。早燕山期2组褶皱与先期印支期褶皱叠加形成加强型和斜限型2种叠加类型,前者受控于印支期北东东向-近东西向逆断裂的继承性活动;后者受控于早燕山期北西西向区域挤压应力形成的北北东向逆断裂,且受限于先期北东东向-近东西向构造。此变形机制很好地解释了研究区褶皱轴面和逆冲断裂无向东或南东倾斜极性。   相似文献   

2.
江南古陆东北缘古生代—早中生代盖层中发育的褶皱构造属性逐渐被认识,但该区是否存在叠加褶皱及其叠加样式如何则未见报道。通过野外调查,发现江南古陆东北缘发育加里东期、印支期褶皱构造。通过对区内叠加褶皱特征和应力场恢复研究,并应用构造解析和赤平投影法研究叠加褶皱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显示盖层发育3期区域性叠加褶皱变形:区内早期遭受SN向挤压,形成加里东晚期近EW向褶皱(第一期褶皱);其后遭受SE—NW向挤压,形成印支早期NE向或NNE向褶皱(第二期褶皱);晚期遭受NE—SW向挤压,形成印支晚期—燕山早期近SN向或NNW向褶皱(第三期褶皱)。区域叠加褶皱主要有横跨和斜跨叠加褶皱,发育多样干涉样式。结果表明:第二期褶皱斜跨第一期褶皱,形成了区内基本构造格局。深入研究叠加褶皱构造特征和变形演化史,对区内构造格架重建和地质找矿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铜陵地区是我国著名的铁铜矿区。海西—印支期,环太平洋波浪引起了北东向展布的褶皱群,其背斜是波峰带,向斜是波谷带。印支期,古地中海地壳波浪使本区形成了北西向断裂。北东向构造和北西向构造的交织,形成了区内镶嵌构造格局。北西向断裂控制着铜铁矿床的分布,铅锌矿床则沿北东向的背斜翼部分布,构造的等间距性决定着矿田分布的等间距性。  相似文献   

4.
八家子铅锌矿田位于华北地台之燕山台褶带内之辽西台陷南部边缘,靠近山海关隆起。地层为燕山型中、上元古界、侏罗系,中生代花岗岩为印支—早燕山期碱厂“S”型同运动似斑状花岗岩超单元、燕山中晚期圣宗庙“Ⅰ”型花岗岩两个序列。构造应变图形复杂可分为印支期褶皱推覆构造系统,燕山中期出现的裂谷盆地和正断层系组成的伸展构造系统,燕山晚期形成的逆冲推覆构造系统,燕山末期出现的走滑构造系统。逆冲推覆构造系统沿八家子盆地东缘和北西缘分布,控制铅锌矿床的就位与分布,为成矿期构造。八家子铅辞矿床为矽卡岩型热液矿床,与圣宗庙“Ⅰ”型花岗岩超单元有成因联系,特别是与晚期岩浆热液活动密切相关,受逆冲推覆构造的控制。  相似文献   

5.
本文系统研究了羌塘盆地查郎拉地区中、新生代的构造特征,将整个研究区划分为五个构造单元。即那日- 破曲褶皱带、江达- 杜日断褶带、塞仁那来- 巴陇复式向斜断褶带、气相错- 查巴断陷带、查曲公玛- 日昂巴山间盆地。从晚三叠世以来,图幅内经历了印支期、燕山期、喜山期构造运动,印支期主要是在图幅北部上三叠统地层中形成北东向褶皱,燕山运动早期本区构造活动最为强烈,形成了全区范围内的东西向褶皱和断层,其中尤以南部塞仁那来- 巴陇复式向斜断褶带最为强烈,构造最为紧密,燕山晚期,以断陷构造为主,形成中部的查曲公玛- 日昂巴山间盆地和南部的气相错- 查巴断陷带,喜山期主要是形成一些新构造活动。  相似文献   

6.
广西南丹芒场锡多金属矿田现存的复杂构造图案是多期构造运动变形的产物。本文试图通过对该矿田野外研究的32个小构造(主要是共轭节理)应力场状态资料,结合对5件无矿石英脉错位密度定应力值,应用数学模拟法探讨了矿田主成矿期-燕山期构造应力场形成机制。认为在燕山期时矿田边界上受一对N-S向力偶的反扭作用结果;燕山期NW向岩、矿脉是先扭后张裂隙充填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海林市新兴林场一带地处小兴安岭-张广才岭贵金属、有色金属成矿带的南段,大地构造位置属兴凯湖-布列亚山地块区张广才岭-太平岭边缘隆起带。张广才岭边缘隆起中部,本区先后经历了张广才岭期、加里东期、印支期、燕山期的演化,地质构造背景较复杂,出露有新元古界张广才岭群、古生界、中生界及张广才岭期、印支期、燕山期侵入岩,并伴有中—低温成矿作用,变形构造以南北向线型紧密褶皱为主。  相似文献   

8.
对务川县老屋基-簸箕岩汞矿床的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矿床特征、构造基本特征的总结分析表明,岩层受燕山运动影响强烈变形,褶皱和断裂构造发育。利用平衡地质剖面方法,对矿区中部太坝-双木垭剖面进行平衡后计算出该区地层在燕山期造山运动中褶皱的收缩率为45.65%,基于构造演化变形特征及其与汞矿成矿关系的分析表明其成矿时代为燕山期。利用相同方法,对相邻3条剖面复原了本区地层在燕山期末受断裂变形的原始褶曲形态为一复式背斜,包括5个次级向斜和6个次级背斜。平衡地质剖面方法对今后在务川汞矿带外围寻找隐伏矿床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燕山期由于受华夏构造自东向西仰冲作用的影响、改造作西侧伏的海西、印支褶皱带形成NE向分布、断面南倾、向西南撒开、向北东收敛,形如帚状推覆断裂带,在靠近收敛部分控制着金矿的分布。印支期金矿和碳酸盐台地礁岩的消失、礁前滑脱砾岩和火山碎屑浊积岩系上超盆地的复合、有机质的热解、分异有关,形成成岩—后生矿床;燕山晚期金矿以改造作用为主,形成后生矿床。  相似文献   

10.
大梁子铅锌矿床位于扬子地块西南缘的川西南矿集区内,矿体展布明显受构造控制。针对该矿床构造分级控矿规律与控矿构造组合样式不清的问题,基于矿田地质力学理论与方法,通过不同级别的典型控矿构造力学性质鉴定及不同期次构造筛分,厘清了控矿构造组合样式及其形成机理。研究表明,成矿构造体系为印支晚期NE向构造带,在NW-SE向主压应力作用下,矿床内形成的不同级别构造分级控制了矿床、矿体和矿脉的展布;形成不同尺度的控矿构造组合样式:矿床尺度的走滑为主断裂-褶皱构造组合、矿体尺度的为“多”字型、“入”字型及“黑色破碎带”构造组合。本研究为该矿床深部及外围找矿勘查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丹池矿带中的银(金)矿物有银黝铜矿、辉银矿、深红银矿、辉锑银矿、脆银矿、“丹池矿”(新矿物)、银金矿、锑银矿、方全锑矿和银辉铋矿等10余种。硫化物和硫盐矿物中含次显微银和次显徽金。  相似文献   

12.
广西佛子冲铅锌矿田有两种不同的矿化类型,一种以浅色闪锌矿为标志,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出,产状与地层一致,矿石具典型的同生构造,代表了成矿第一世代;另一种以铁闪锌矿为标志,矿体呈似层状、脉状及不规则状等,靠近岩体接触带或断裂与赋矿层的交汇部位产出,代表了成矿第二世代.矿田层状矽卡岩与接触交代型矽卡岩明显不同,其化学成分特征与现代海洋热水沉积物十分相似,推断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喷流岩.矿物流体包裹体成分反映了两种不同性质热液的活动,氢、氧同位素组成所指示的成矿热水以大气水或地下热卤水为主.佛子冲矿田的形成经历了志留纪海底喷流-沉积成矿和燕山期与岩浆活动有关的热液迭生-改造成矿两个不同时期的成矿事件,在早期矿化基础上经多次、多成因成矿事件复合而成.  相似文献   

13.
广西凌云县明山金矿床岩浆岩与金矿化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凌云县明山金矿属桂西北地区微细粒浸染型金矿 ,矿体赋存在中三叠统百蓬组砂岩和泥质粉砂岩的构造破碎带中 ,具有黄铁矿化、毒砂化和绢云母化等围岩蚀变 ,金与伴生的银、锑、汞、砷等元素关系密切。矿区内出露的石英斑岩 ,具有富硅、富钾、铝过饱和的特点 ,系古老的花岗岩经燕山期构造作用下重熔而成 ,它不仅是部分金的来源 ,且为成矿作用提供了持续、足够的热源。  相似文献   

14.
小秦岭金矿田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的华熊地块北缘,发育有产出于不同走向剪切带内的金矿脉.但是,目前研究和认识对矿脉和剪切带、以及不同方向矿脉之间的构造关系并不清晰.选择小秦岭中部善车峪一带的典型NNE向矿脉开展构造变形与矿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NNE向金矿脉以右阶排列的石英脉透镜体为特征,主体产状为120°∠70°;矿脉产...  相似文献   

15.
湖南省内生矿产资源丰富,内生成矿事件主要有加里东期(以志留纪为主)、印支晚期(晚三叠世)、燕山中晚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等3期。以区域矿产资料为基础,结合大地构造、成岩成矿年龄、矿床成因机制等研究成果,对上述3期内生成矿事件的构造格局控矿特征和动力机制进行探讨。①受加里东运动自东南向西北扩展以及深部岩石圈结构差异控制,加里东期湖南省自东南往西北分为成矿特征有别的3个构造带。湘中-湘东南构造岩浆带(Ⅰ)发生后碰撞花岗质岩浆活动,于局部产生与岩浆活动相关的W、萤石等成矿作用;雪峰构造带(Ⅱ)东部的雪峰冲断带(Ⅱ1)形成了以构造活化成因为主的金矿和锑金矿;雪峰构造带(Ⅱ)西部的武陵低缓褶皱带(Ⅱ2)及湘西北构造抬升带(Ⅲ)内形成了与寒武纪同沉积断裂活动、加里东运动后的伸展活动以及相应的热液活动有关的汞铅锌矿。②印支晚期受深部岩石圈结构差异控制,湖南省自东南至西北分为3个构造带:湘中-湘东南构造岩浆带(Ⅰ)因后碰撞减压熔融而发生大规模花岗质岩浆活动,从而于其东南部形成钨锡铅锌多金属矿床,西北部形成锑金钨多金属矿床;雪峰构造带(Ⅱ)可能无内生热液成矿作用;湘西北褶皱带(Ⅲ)发育小型脉型铅锌矿。③燕山中晚期,湖南省自东南往西北分为3个构造带:湘中-湘东构造岩浆带(Ⅰ)受岩石圈拆沉、软流圈上隆、陆内碰撞后期增温减压、俯冲板块崩塌等深部构造作用控制而发生大规模花岗质岩浆活动,形成了大量的有色金属矿床和金矿床;雪峰西部构造带(Ⅱ)成矿作用弱,局部存在Au、Hg成矿作用;湘西北褶皱带(Ⅲ)发育少量低温热液充填型萤石矿和砷矿。  相似文献   

16.
利用EGM2008重力模型的11~36阶球谐系数计算青藏高原东南缘岩石圈底面地幔对流应力场,收集整理青藏高原东南缘2000年至今的1 131个震源机制解数据,采用区域应力张量阻尼反演法得到该区芦山地震前和现今的发震层应力场,进一步分析2种应力场的相关性,探讨不同区域的力学耦合情况与强震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东南缘大部分位于耦合与解耦的中间地带,耦合区域基本按块体分布,东侧华南块体强耦合,西北部藏北块体、巴颜喀拉块体和西南部滇西南块体部分耦合,解耦主要发生在松潘-甘孜块体附近,以龙门山断裂带连接强耦合的华南块体;2)分析孕震原因,提出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幔对流应力场与发震层应力场耦合程度强弱交界处为地震危险性较高的区域,从现今耦合关系来看,龙门山断裂带仍处于耦合强度变化梯度非常大的区域,具备孕震储能条件,地震危险性较高。其他危险区域大致有:岷江断裂带附近、鲜水河-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附近、红河断裂带及南汀河断裂带附近。  相似文献   

17.
青海五龙沟地区金矿控矿构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龙沟以蚀变碎裂岩型为主的金矿床受区域韧性剪切带构造背景控制,产出于北西、北北西向断裂中。控矿断裂属剪张性脆性断层,其发育及分布受控于石灰沟等韧性剪切带,是东昆仑印支期区域走滑作用下的产物。金矿化的构造控制作用主要体现为剪切带的动力作用和脆性断裂作用两方面。  相似文献   

18.
以川滇地区GPS水平速度场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层次聚类法对其进行直接聚类,然后对在地理空间中出现错分的GPS站点利用F统计检验来纠正分类。在此基础上,考虑DB指标以及层次聚类的不可逆性,对分类结果进行二次聚类,最终将川滇地区划分为6个块体:藏东块体(BYw)、阿坝块体(BYe)、川滇菱形块体(CD)、华南块体(SC)、腾冲-保山块体(DSw)和印支块体(DSe)。其中,CD块体的西、北边界分别是“三江并流”三江断裂区域和巴塘地区的一条速度阶跃线,且巴颜喀拉主峰断裂将巴颜喀拉块体(BY)分为BYw和BYe两个块体。本文给出的川滇地区块体划分模型是数学意义上的一种合理方案,与基于地质资料的结果相吻合,可为该地区的块体划分提供另一维度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我国流动重力监测预报发展之再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要分析2008年以来我国流动重力监测网络的发展、重力场时变在强震危险性判定中的作用以及重力监测仍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分析目前我国流动重力监测能力与预测研究的现状,探讨重力异常变化与地震预测三要素的特征指标,流动重力观测资料能较好地反映出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的重力异常变化,尤其是6级以上的强震,并提出了我国流动重力监测预报发展战略之再思考。  相似文献   

20.
治岭头金矿在构造研究,成矿及其时代等问题,一直存在不同看法,90年代前绝大多数同志认为,该处属较老时代的金矿。目前已由不同阶段成矿到与火山热液及地下热水成矿有关的几种较年青金矿的看法。本文从构造分析、火山周边断裂矿化及矿石绝对年龄样成果,提出该区金矿与火山热液关系的密切,成矿时代属燕山晚期(相当中下白垩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