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新疆可持续协调发展水平趋势预测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新疆可持续协调发展水平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可为区域可持续发展预警和调控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奠定基础,提供依据。从新疆整体层面上研究新疆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未来变化趋势,采用多种预测模型,对各指标2005-2020年的未来变化进行预测,然后采用组合评价法进行新疆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得出2005-2020年新疆可持续发展水平指数,并进行协调性分析,结果表明:(1)未来新疆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三要素指数基本保持同步增长的趋势,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指数与之趋势相反,但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深入,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将会逐渐回升,也就是说,大致会呈现平缓的U曲线;(2)与20世纪末相比,虽然在2005-2020年间,系统协调指数略有下降,但新疆可持续发展水平却有明显的上升,说明可持续发展总系统是由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四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3)未来在继续提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三要素水平的同时,要把提高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作为重点;(4)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区,也是一个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省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保证我国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维护边疆稳定和安宁...  相似文献   

2.
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及类型划分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贾若祥  刘毅 《地理研究》2003,22(5):609-617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就是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相互协调 ,目的是谋求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区域作为可持续发展的载体 ,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 ,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复杂性和相对性等特征。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发展状况、社会发展状况、资源环境状况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据此 ,本文建立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评价指标体系 ,对中国 31个省市区的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了评价 ,按照评价结果 ,全国共分为 6种不同类型 ,并得出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大体呈从沿海→沿边→中部→中西部递减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关于对天山北坡经济带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建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天山北坡经济带已成为新疆最为发达和标志性意义的经济核心区域,但水资源短缺、水环境退化等基本水情的严峻现实,优势资源转换的战略格局和发展形势客观上都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健全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加快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优化配置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主要研究领域和工作总目标是:面向国家西部大开发对新疆优势资源转换、生态和边疆安全、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需求,在绿洲生态过程与绿洲生态农业开发、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沙漠化治理、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了区域人地关系系统基础上构建区域PRED系统,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进行了4方面改进:(1)基于人地关系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构建区域PRED系统模型,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和经济各子系统相对资源承载力进行整合。(2)在自然资源子系统中加入了林业用地面积和建设用地面积两个重要指标,在环境资源子系统中加入了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并在社会资源了系统中加入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这一指标。(3)提出了加权平方平均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下简称新疆)2000-2014 年相对资源承载力进行。(4)结合脱钩理论对相对资源综合承载力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改进后的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得出评价结果更符合资源匹配度较差地区的实际情况;新疆各要素相对资源承载力平均水平由大到小的顺序是:平均自然资源承载力、平均综合承载力、平均环境资源承载力、平均社会资源承载力、平均经济资源承载力。研究期间一直处于富余状态,自然资源优势相对突出,但是环境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劣势也很明显,新疆综合承载力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要素的矛盾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6.
汪菲  杨德刚  王长建  夏文进  杨帆 《中国沙漠》2013,33(5):1605-1614
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禀赋是支撑区域人口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利用改进的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计算2000—2010年新疆的相对资源人口承载力和相对资源经济承载力,探讨新疆15个地区(州、市)相对资源承载力的时空演变及差异特征。结果表明:(1)以中国西部地区为参照区,新疆2000—2005年处于人口非常富余、经济超载阶段;2006—2010年是人口、经济双重非常富余阶段。(2)与西部12省(市、区)相比,能源资源是新疆的优势资源,水资源是制约新疆人口、经济发展的劣势资源。(3)以新疆为参照区,相对资源人口承载力非常富余度最大的是克拉玛依市,超载最严重的是喀什地区;相对资源经济承载力超载最严重的是吐鲁番地区,非常富余度最大的是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4)依据相对资源人口、经济承载力超载、富余状态将15个地区(州、市)归为4类资源承载力匹配区。  相似文献   

7.
区域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度评价--以浙江省金华市为例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现状分析,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出发,具体阐述了可持续发展度的评价方法。从资源禀赋、资源利用效益、资源利用结构、资源外部依赖性和资源管理5个方面选取22项具体指标构建区域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度评价的指标体系系统,应用层次分析法从可持续发展水平、能力和协调度3个方面对区域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度进行定量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水平较高,能力和协调度较低,整体可持续发展度较低。  相似文献   

8.
中国区域PRED系统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周哲  熊黑钢  韩茜 《干旱区地理》2004,27(2):266-272
在对区域PRED系统内涵理解的基础上,比较了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异同。区域PRED系统是以区域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四个子系统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区域PRED系统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而可持续发展是区域PRFD系统的协调发展最终目标。在对比分析了前人研究区域PRED系统的指标体系和量化方法,结合新疆的实际,对原先较适用于工业发达、环境污染严重的大中型城市的可持续度模型进行了改进。针对西部干旱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农牧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将水资源总量和生态环境因子引入可持续度模型,分别替代模型中原有的资源消耗因子和环境质量因子。水资源总量是制约以农牧业为主的干旱区中小绿洲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因子.对于以农牧业为基础产业的干旱区域来说能源的需求远不及对水资源的需求.将水资源总量作为一个指标引入评价模型。同时生态环境变化引起的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对干旱区尤为重要,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成为制约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因子,是将生态环境引入可持续度模型中的原因。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可持续度模型用于评价工业不发达、生态环境脆弱的西部干旱区所得结果与该地区的现实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9.
基于对产业生态系统内涵的理解,在分析了区域煤化工产业发展初期阶段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后,认识到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必须同时考虑产业系统因素和资源、环境及技术、信息等支持系统因素;强调构建产业生态系统的必要性,认为煤化工产业在发展中只有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才能获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新疆进行实例分析,结合该区域特点,从系统要素、构建层次和系统设计等方面探讨了区域煤化工产业生态系统的构建思路。  相似文献   

10.
新疆铁路沿线城市与工业和谐度及其时空分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卢思佳  张小雷  雷军 《地理学报》2009,64(8):911-923
新疆是典型的绿洲经济,资源能源丰富,生态环境脆弱,实现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和谐发展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解决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新疆铁路沿线12个绿洲城市组成的区域经济系统的基础上,构建"城市—工业"系统中的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两个子系统,阐述了两者的交互作用机理,建立同步性、耦合度和有效性三个指数分别衡量两个子系统综合水平的一致性、系统运行的有序状态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程度。并分析了2000、2004和2007年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和谐度的时空分异现象,探讨了2007年12个城市和谐度的四种类型以及对应的系统基本特征。研究表明,政策要素对新疆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系统的作用明显。核心城市具有良好的系统基本特征,各个城市整体水平逐年提高。系统和谐度南北差异较大,高水平和谐的城市集中在优势明显的区域增长极。2007年新疆12个城市的系统和谐度类型可以描述为"一优、三高、六中、二低",不同的类型对应着不同的系统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1.
西北干旱区生态重建与人地系统优化的宏观背景及理论基础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9  
本文在系统分析全球干旱区生态重建与人地系统优化宏观环境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西北干旱区生态环境恶化形势和面临的生态重建机遇及挑战。认为生态威胁已上升为全球最大的安全威胁,生物多样性退化速度惊人,许多物种频频告急,诸多脆弱生态区域先后沦为生态灾难区,国家与地区之间的跨国生态掠夺仍在继续,惊人的生态破坏加剧着生态贫困与经济贫困,生态重建引起国际社会关注,生态安全战略成为全球战略重要组成部分。进而把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恢复生态学理论、社会生态学与地生态学理论作为西北干旱区生态重建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基于生态压力指数的新疆生态安全时空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鹏程  包安明 《中国沙漠》2012,32(1):235-243
通过计算2000-2007年新疆各地州(市)的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选取生态压力指数(EPI)构建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对不同地区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并分析其时空动态变化。结果表明:①2000-2007年新疆各地州(市)人均生态足迹均呈增长趋势,而生物承载力总体上呈减少趋势。②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新疆经历了由生态安全向生态不安全演变的过程;各地州(市)生态不安全程度逐年增加,且增加幅度不等。③新疆生态安全程度的空间分布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北部地区>中部地区>东、西部地区>天山北坡地区。  相似文献   

13.
近50a新疆气候变化对环境影响评估   总被引:79,自引:19,他引:79  
利用新疆比较完整的气象观测记录,分析温度与降水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新疆气候变化与全球和全国气候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又具有显明的区域性特点:变暖脚步渐缓,增温势头不减。与此相伴随的暴雪、暴雨、低温冷害和干旱等气候极值事件频频出现,而寒潮天气明显减少,导致冬季增温高于夏季,使新疆光热资源变幅及时空分布发生变化。近50a,尤其近10多年来,气候的明显变温对新疆的生态与环境的变化有积极的影响,使新疆的农牧业结构悄然发生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不同时空尺度下,生态承载力对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变化会作出不同程度的响应。利用可持续发展指数测度模型和生态承载力响应模型,对洞庭湖区2001-2010 年经济、社会和环境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响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 2001 年以来洞庭湖区经济发展度和社会协调度一直呈上升趋势;生态系统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向良性转变;环境可持续度则呈波动性下降态势。② 洞庭湖区17 个县域的经济发展度和社会协调度均呈上升态势,可持续性呈现差异性地向弱可持续转变;岳阳市区、常德市区和益阳市区的经济发展度和社会协调度高于其他14 个县域,环境可持续度则下降最明显。③ 洞庭湖区生态承载力的响应状态分为强超载、超载、弱低载和低载4 类,不同时段县域生态承载力的响应状态差异明显;岳阳市区、常德市区和益阳市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其生态承载力响应状态则处于强超载,在区域发展水平上反映出湖区县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和环境质量的协调性较差。④ 环境可持续度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提高生态承载力的重要基础,现行的“掠夺式”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成为提高生态承载力的阻碍因子,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过于依赖资源开发以及生态环境干扰,使得环境可持续度对于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指数的影响相对较弱,其实质往往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相似文献   

15.
主体功能区定位决定区域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各类型区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民生质量发展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本文基于新疆主体功能区规划和民生发展实际状况构建民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计算2005 年和2014 年各主体功能类型区的民生质量,并结合差异贡献率动态分析各类型区民生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各类型区民生质量存在显著差异,重点开发区最优,重点生态功能区最低;尤其是收入与消费、文化与教育和生态与环境方面水平差距日益拉大。(2)各类型区民生质量发展侧重点各有不同,在文化与教育方面呈现水平共同下滑趋势。(3)各因素对于影响类型区民生质量差异的作用效果不同,收入、消费、交通设施、信息化、医疗卫生和生态平衡水平等成为拉大民生差距的主要因素。(4)收入消费水平和交通设施水平对拉大类型区民生质量差距的强度最为突出,生态平衡水平和信息化水平对拉大差距的程度逐渐加强,社会保障水平和教育水平对缩小差距的作用最强。基于上述分析,对缩小新疆主体功能区民生发展差距,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谢大伟 《干旱区地理》2017,40(3):692-699
在工作实践及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了乌鲁木齐县为保护生态环境,通过生态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乌鲁木齐县通过挖掘自然和文化资源,实施“两居”工程为主导的生态移民工程,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以及开展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促进了生态产业的发展,改善了乌鲁木齐县的生态环境,加快了全县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就生态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的途径,提出要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规划控制为引导,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并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相似文献   

17.
江苏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过程、格局及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差成为江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构建评价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对江苏13个地级市、52个县(市)的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协调发展函数进行定量计算,得到市域、县域两个尺度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度以及所属的协调发展类型。结果表明:①发展过程,江苏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可分为波动期、增长期、回落期和平稳期4个阶段,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出现—加剧—暴露—解决"过程;②格局演变,苏南成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高地,南京的协调发展出现了回落现象,宿迁依然是协调发展的最低点;③空间格局,13市协调发展类型特征是"过渡协调类多、协调和失调衰退类较少",52个县(市)总体的协调水平较低,表现在绝对数值偏低、所属类别较差,并且两个尺度在空间上都呈现南高北低的特征。在此基础上为其构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机制包括:体制同步、空间组织、科技合作、政策援助和环境治理等5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屯垦戍边地区作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落后地区,其城镇化的健康、持续发展对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领土安全有重要战略意义。如何在新型城镇化下实现屯垦戍边地区城镇化转型是一个重要研究命题。以新疆南疆四地州为例,从区域安全观的视角探讨屯垦戍边地区城镇化转型。研究认为,南疆四地州正面临经济发展滞后、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贫困问题严重、城市规模偏小,生态环境脆弱、人口流失严重等问题,城镇化过程正接受经济、社会、生态3个方面的安全挑战。从南疆四地州的经验来看,屯垦戍边地区可通过城镇化建设成本机制、区域治理方式、城市体系结构、产业发展模式、区域生存环境建设思路5个方面促进城镇化转型,适应区域安全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9.
徐丽婷  姚士谋  陈爽  徐羽 《地理科学》2019,39(8):1228-1237
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案例区,运用熵值-TOPSIS模型评价城市生态化水平的变化及差异,运用障碍度模型探究影响城市生态化水平的主要障碍因子。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生态化水平在稳步提升,城市间生态化水平差异显著并呈扩大趋势;长三角城市群生态化水平在空间上呈现“中心-外围”结构,城市生态化水平与城市规模等级成正比,直辖市、省会城市和经济强市生态化水平要显著优于其他城市;城市在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3个层面指标上的评价得分具有不平衡性,各城市优劣势有所差异,并且经济和社会层面的生态化水平差异大于生态环境层面的差异;对大多数城市而言,经济层面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要素是主要障碍因子。未来生态城市建设应立足城市自身发展状况,因地制宜地提升城市生态化水平,建设高质量生态城市。  相似文献   

20.
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发展模式,《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再一次明确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OECD成员国作为世界上经济最为发达和HDI指数最高的国家,探究其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构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OECD成员国为研究对象,构建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采用投影寻踪模型、变异系数、基尼系数、Pearson相关等方法,探析OECD成员国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1995年以来OECD成员国可持续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平均综合评价值由2.093增加到2.628,主要源于经济效率和社会发展的提升。(2)空间上呈现出可持续发展水平北欧>西欧、中欧、东亚、北美、大洋洲>西亚、东欧>拉丁美洲的格局,基尼系数由0.089降低为0.065,区域差异不断缩小。(3)随着可持续发展水平提升,在可持续发展水平高值区主导要素逐步由单要素主导转变为多要素共同主导,而在可持续发展水平低值区由生态环境和资源安全主导逐步转为经济效率主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