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李晓勇  冯晔 《江西地质》1996,10(4):265-273
江西二叠系可识别出5个三级层序,其中早二叠世3个,晚二叠世2个,它们构筑了2个1型层序和3个Ⅱ型层序。与5个层序对应的5个三毋海平面升降旋回的程度,幅度和频率均显示出不同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着重总结了我国古大陆及其边缘早古生代大层序(megasequence,一级层序)和中层序(mesosequence,二级层序),以及一级、二级海平面变化的基本特征,并与国外早古生代海平面变化进行对比.我国3大古陆(华北陆块、扬子陆块、塔里木陆块)及其边缘早古生代大层序可划分为两个(MG-1,MG-2).中层序划分为5个(MS-1,MS-2,MS-3,MS-4,MS-5).MG-1包括MS-1,MS-2和MS-3,时限为94~112Ma(寒武纪和早奥陶世),底以巨大不整合为界,顶以著名巨大沉没不整合为限,沉积了我国显生宙大部分的碳酸盐岩,赋存着丰富的油气和各种金属及非金属矿产.MG-2包括MS-4和MS-5,时限为58~68Ma(中、晚奥陶世和志留纪),底界以巨大沉没不整合为界,为硅质碎屑-碳酸盐岩组合.海平面变化的级别划分对应于层序.中国3大古陆及其边缘早古生代海平面变化的总貌:MGSC-1初期普遍发生快速海进,海平面升高,尔后海平面下降,其间有多期次的小幅度海进和海退变化.MGSC-2则普遍海平面升高,上升幅度大于MGSC-1,尔后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3.
贾振远  李志明 《地球科学》1997,22(5):544-551
着重总结了我国古大陆及其边缘早古生代大层序和中层序,以及一级、二级海平面变化的基本特征,并与国 古一代海平面变化进行对比,我国3大古陆(华北陆块、扬了愉、塔里木陆块)、及其边缘早古生代大层序)及其边级早古生代大层序可划分为两个(MG-1,MG-2),中层序划分5个(MS-1,MS-2,MS-3,MS-4,MS-5)MG-1包括MS-1,MS-2和MS-3,时奶94-112Ma(寒武上奥陶世),底以  相似文献   

4.
东海陆架全新统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高分辨率14C测年、岩石、生物、化学、同位素、气候及磁性地层学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不同沉积背景典型钻孔的沉积学分析,运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对东海陆架全新统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划分及对比;建立了全新世层序地层格架及海平面变化过程;提出了相应的层序成因模式。研究结果表明,东海陆架全新统相当于一个发育中的六级(1~10ka)层序,可进一步划分为3个七级(0.1~1ka)层序和若干个更次级层序。代表1个六级或3个七级周期相对海平面变化过程中叠加有若干更次级的海平面波动,它们与地球旋回谱系中的太阳带、历法带密切相关。七级层序具有与三级层序相近的内部构型和成因格架。在东海陆架全新世沉积演化过程中,长江三角州至少有3次不同程度地越过东海陆架进入冲绳海槽,并滞留有至少3层海侵改造“残积砂”沉积。在东海陆架全新世海平面变化期间,最大海平面时期为约距今6~5ka,大致高于现今海平面2~4m,最低海平面在距今10ka左右,大约低于现今海平面130m。目前,由于温室效应的影响,海平面仍呈小幅度波浪式上升。事实证明,层序地层学不仅丰富了现代海洋沉积学的内容,而且解决了许多海洋沉积学未能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东海盆地第三系层序地层学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运用沉积学、生物地层学 、测井地层学及地震地层学,对东海盆地第三系进行了较系统的层序地层学研究,结果表明东海盆地第三系可划分为5个二级层序和12个三级层序以及若干次一级层序在三级层序中,Ⅰ型层序7个,Ⅱ型层序5个,平均年限5.3Ma,它们代表12次三级周期海平面变化产物,其中最高海平面期为伊普雷斯晚期,最低海平面工矿企业有鲁珀利早期。根据有孔虫带和钙质超微化石组合,它们大致可  相似文献   

6.
贵阳花溪地区下、中三叠统可划分为碳酸盐台地相、台缘相和盆地相三个沉积相区。在对不同相区内典型剖面详细观测、层序界面识别基础上,将下、中三叠统划分为5个Ⅰ型沉积层序和1个Ⅱ型层序。通过研究实测剖面纵向的沉积相变和横向低位岩楔的位置迁移,讨论了区内相对海平面变化。研究区在早-中三叠世经历了一次完整的二级海平面升降旋回:早三叠世与全球海平面变化基本一致,呈上升趋势;中三叠世由于构造作用,海平面总体呈下降趋势,表现出区域特殊性。  相似文献   

7.
根据测井和钻井资料,草湖凹陷下石炭统可划分为2个二级层序和6个三级层序。层序类型全部为Ⅱ型,且仅发育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缺失陆棚边缘体系域。沉积环境属于滨-浅海沉积,岩相表现为海相碳酸盐岩和陆源碎屑岩混积。本区在早石炭世有2次二级海平面变化和6次三级海平面变化。分析认为二级海平面变化在区域上或全球范围内基本可以对比,但是三级海平面变化却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8.
皖南地区二叠纪层序地层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基础 ,根据皖南地区二叠系钻孔、测井和露头剖面等资料 ,详细研究了该区二叠纪层序地层及海平面变化 ,划分了沉积层序和沉积体系域 ,探讨了界面性质、层序类型及层序特征。本区二叠系可划分出 2个 级和 4个 级层序。2个 级层序的时限分别对应早二叠世和晚二叠世 ,这与中国南方二叠纪构造旋回盆地变更时限相一致。 4个 级层序分别对应于栖霞阶、茅口阶、龙潭阶和长兴阶。栖霞阶和龙潭阶为 类沉积层序 ,其层序底界为类型 界线不整合 ;茅口阶和长兴阶为 类层序 ,其底界为类型 界线不整合。区内低水位体系域不发育 ,沉积层序基本上由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组成。二叠纪存在四次三级海平面变化周期和二次二级海平面变化周期 ,后者可能与全球海平面升降有关。早二叠世早期的海侵及晚期的海退可能代表大区域性的海平面升降。  相似文献   

9.
早、中三叠世时贵阳花溪地区可以划分为3个沉积相区:台地相区、台缘相区和盆地相区。在对不同相带内典型剖面详细观察和层序界面识别基础上,在下、中三叠统中划分出4个Ⅰ型沉积层序和1个Ⅱ型层序。通过研究剖面纵向的沉积相变和横向低位岩楔的位置迁移,认为研究区在早—中三叠世经历了一个完整的二级海平面升降旋回,早三叠世与全球海平面变...  相似文献   

10.
二叠纪末期的全球淹没事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华南层序地层学分析,着重研究了晚二叠世的淹没事件。研究表明,晚二叠世海平面变化曲线不同于C.A.Ross和J.R.Ross(1987)的海平面变化曲线。根据华南地区和世界其它地区的古生物分析和层序地层分析,晚二叠世海平面变化结论如下:(1)二叠纪末期,全球发生海泛淹没事件,海平面急剧上升,而不是下降;(2)晚二叠世晚期的海进开始于吴家坪末期,至长兴期末期(二叠纪末期)达到高峰时期。  相似文献   

11.
徐世球  李富强 《地球科学》1997,22(5):520-525
川黔湘交境早寒武世“变马冲组”为一套陆源碎屑岩沉积,是在三角洲环境中形成的,该组相当于一个Ⅱ型三级层序,由陆棚边级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组成,分别代表了三角洲发育、萎缩和再发育的3个演化阶段,陆棚边缘体系域期,发育充相、三角洲前缘相和前三角洲相,以三角洲前缘相为主;海侵体系系域期,发育三角洲前缘相和前三角洲相,以前三角洲相为主;高水位体系域期,发育三角洲平面相、前缘相和前三角洲相、以三角  相似文献   

12.
新疆巴楚中—晚奥陶世牙形刺生物地层和沉积环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区的中—上奥陶统灰岩相地层露头分布在巴楚良里塔格地区的一间房—唐王城。以牙形刺动物群为依据厘定3个组的时代,从下至上为一间房组(Periodus flabellum层、Pygodus serra层,属达瑞威尔阶)、吐木休克组(Pygodus anserinus层、Baltoniodus alobatus带,属桑比阶)和良里塔格组(含B.confluens动物群层,属凯迪阶下部)。一间房组的开始标志了新一期的海进,此组下段发育1期藻丘,中段发育1期藻丘、1期瓶筐石礁丘和3—4期瓶筐石—棘屑滩,上段代表了海水加深至浪基面之下的过程;吐木休克组沉积过程中达到了海进最大值,为凝缩沉积;良里塔格组代表了逐渐海退的过程,由浅滩和3期藻丘建造组成。  相似文献   

13.
苏文博  李志明 《沉积学报》1999,17(3):345-354
通过对上扬子地台东南缘奥陶纪碳酸盐台地、台缘斜坡和盆地三个不同相区典型剖面的沉积学、生物地层学及岩石地层学等方面的综合研究,在该地区奥陶系中识别出时限为2~ 5 M a的18个正层序和相应的19次海退事件,将其与塔里木、华北及北美、澳洲等大陆对比结果表明,上扬子地台东南缘奥陶纪的绝大部分三级以上海退事件及沉积层序有着良好的全球可比性。  相似文献   

14.
山东淄博地区奥陶系层序地层划分和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建强  胡树庭  杨欣德 《现代地质》2001,15(3):247-253,T001
研究区为华北地台东部奥陶系发育最全的地区之一。区内出露下、中奥陶统 (两河口阶至宝塔阶 ,时限 4 95~ 4 4 5Ma)。岩石地层划分为三山子组和马家沟组。通过对野外剖面系统的观测 ,按碳酸盐岩台地层序地层的研究方法 ,识别出区内奥陶系 8个三级层序 (OSq1-OSq8)和 4种层序界面标志。平均每个三级层序延限约 6Ma ,OSq1由三山子组B段 (TST)和A段 (HST)组成。马家沟组含东黄山段、北庵庄段、土峪段、五阳山段、阁庄段、八陡段和新汶段。东黄山段至土峪段含 2个层序 (OSq2和OSq3 )。五阳山段和阁庄段包含 3个层序(OSq4 -OSq7)。八陡段 (TST)和新汶段 (HST)组成最上部一个层序 (OSq8)。通过与河北唐山等地区同期地层的对比 ,提出华北地台下、中奥陶统 (两河口阶至宝塔阶 )可划分为 11个三级层序 ,探讨了华北地台下、中奥陶统层序差异性的可能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5.
层序地层的主控因素包括全球海平面变化、构造沉降、气候、物源供给等方面 ,在不同性质的盆地内它们所起的作用大小不一 ,在前陆盆地中以构造沉降控制为主。上扬子区在加里东运动过程中形成前陆盆地 ,主要经历了三次挤压、挠曲沉降至松驰、抬升过程。一是中奥陶世至晚奥陶世临湘期 ,二是晚奥陶世五峰期至早志留世龙马溪期 ,三是早志留世石牛栏期至中志留世。在盆地演化过程中 ,由于前陆隆起露出水面 ,使物源供给方向和性质改变 ,造成隆后盆地沉积环境由开放变为半闭塞 ,由碳酸盐岩转变为碎屑岩沉积。以此重大的转换为界 ,将上扬子区的中奥陶统至中志留统划分为 2个二级层序 ,奥陶系—志留系界线放在第二个二级层序的最大海泛面之顶 ,也就是观音桥组的顶 ,此结果与岩石地层清理成果相一致。以海平面相对变化和沉积物的转变进一步划分成 4个三级层序 ,又根据三级层序的体系域的演化相应地划分出岩性组。因此将临湘组与宝塔组归并成宝塔组 ,体现了海水逐渐变浅、向上加积的过程 ,且它们间为一渐变过渡 ,在碳酸盐浅滩和盆地边缘之处 ,两者划分不开 ,为了便于填图与对比 ,将其划归在一起。由于观音桥组分布不稳定 ,五峰组与龙马溪组下部岩性相似 ,为了油气的评价和填图的可操作性 ,将五峰组、观音桥组、龙马?  相似文献   

16.
TheNorthChinaplatformisoneofthemostimportantcratonicbasinsinChina.SinceitwasupliftedattheearlyNeoproterozoic,theplatformhadbe...  相似文献   

17.
This work presents the data on the structure, geochronology, and formation settings of the Ordovician sedimentary and volcanogenic-sedimentary complexes of the Sterlitamak, Mariev, and Imanburluk structural and formational zones located in the western and northwestern frames of the Kokchetav massif (Northern Kazakhstan). In addition, the results of detailed stratigraphic, geochemical, and geochronological studies of the reference section of the Ordovician deposits of the Mariev Zone are given. The studied section is composed of carbonate, terrigenous, and less commonly volcanogenic-sedimentary deposits, confined to a wide stratigraphic interval from Tremadocian Stage of the Lower Ordovician to the lower Sandbian Stage of the Upper Ordovician. For the first time, the study of conodont assemblages made it possible to establish the Early to Middle Ordovician age of the most ancient limestone–dolomite sequence, which was previously conventionally attributed to the Cambrian. The above-lying tuffaceous–terrigenous Kupriyanovka Formation is now attributed to the Middle Ordovician. On the basis of compositional features of the lithoclastic tuffs composing the middle part of the formation, we assume that it was formed within the island arc zone. Limestones from the base of the youngest terrigenous–carbonate Kreshchenovka Formation are attributed to the lower part of the Sandbian Stage of the Upper Ordovician. The study of the geochronology of detrital zircons from terrigenous rocks of the limestone–dolomite sequence has shown that the Early Neoproterozoic quartzite–schist sequences of the Kokchetav massif were the most probable provenance area during its deposition. It was established that there was the change of sedimentation environments from closed lagoons to a relatively deep sea basin with normal salinity and intense circulation of water masses in the northwestern frame of the Kokchetav massif during the Ordovician. During this period of time, there was a sufficiently high level of erosion of provenance areas that resulted in the deposition of thick strata of terrigenous material. A general tendency of the deepening of sedimentation environments from the Early to Late Ordovician was interrupted by sea level rises in the Dapingian and early Darriwilian ages.  相似文献   

18.
华北地台西缘的上奥陶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宝玉 《地球学报》1983,5(3):65-76
<正> 二十年前,关于华北地台的上奥陶统是否存在,几乎一无所知。一般都认为华北地台无晚奥陶世的沉积。但是,近二十年来,在华北地台西缘的许多地区不断地发现了上奥陶统。这些发现对阐明华北地台古地理、海水进退和构造运动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1960前,王钰、穆恩之、卢衍豪曾提出华北地台可能有上奥陶统的看法。1960年,俞昌民根据陕西耀县(原文为富平县)、宁夏固原县产有与祁连山扣门子组相同种的珊瑚Catenipora uniforma(C.M.Yu),初步肯定含该化石的地层年代为晚奥陶世。  相似文献   

19.
南华北盆地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主要为陆表海充填沉积。通过层序界面识别和层序地层划分,建立层序地层格架,将研究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地层划分为1个Ⅱ级陆表海充填层序,3个Ⅲ级层序(Sq1—Sq3),分别对应晚石炭世巴什基尔-格舍尔期、早二叠世紫松期和隆林期,同时对3个层序的特征及演化进行了分析。根据层序地层学研究对Sq1~Sq3进行古地理重建,发现陆表海充填总体上为海退序列,物源主要来自北缘阴山隆起;同时也证实了海侵转换面的存在,全球海平面上升和板缘构造运动共同塑造了南华北盆地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特殊的古地理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20.
北祁连加里东期造山带是在新元古代Rodinia联合大陆(Pangea-850)基础上裂解,经由寒武纪裂谷盆地、奥陶纪初期成熟洋盆、奥陶纪中晚期北祁连活动大陆边缘、志留纪—早、中泥盆世碰撞造山而形成的。奥陶纪中、晚期,北祁连、走廊地区中、上奥陶统发育洋壳-岛弧-弧后火山岩,形成典型的沟-弧-盆体系的沉积。志留纪—早、中泥盆世是北祁连-走廊沉积盆地的转换时期。除天祝、古浪、景泰及肃南等局部地区发育下志留统钙碱性系列火山岩以外,全区志留系均以碎屑岩沉积为主。志留系底部多见一套砾岩层。下—中志留统为典型复理石相的浊流沉积。上志留统变为滨浅海相磨拉石沉积。早、中泥盆世雪山群为典型的陆相粗碎屑磨拉石沉积。从空间分布上看,志留系—泥盆系在走廊—北祁连地区也有自北向南厚度加大、粒度变粗的特征,古流以由南向北、来自造山带的古流为特征。北祁连-河西走廊奥陶纪弧后盆地火山岩—志留系复理石-海相磨拉石—中、下泥盆统陆相磨拉石的充填序列以及空间分布特点,反映为典型的弧后盆地向前陆盆地转化的沉积序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