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半个多世纪的海洋油气勘探实践与科技创新,中国近海盆地油气勘探开发取得了长足进展和里程碑式的突破。2010年,中国海洋油气年产量突破5 000×104 t油当量大关,实现了建成“海上大庆”的目标。2011年以来,中国近海油气勘探开发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海域油气产量增长迅猛,目前,渤海盆地原油年产量已超过3 000×104 t且油气产能还在递增。系统阐明了中国近海含油气盆地构造结构类型、沉积充填特征、油气成因类型及烃源供给关系、油气成藏组合类型及运聚成藏模式等基本油气地质特点,概括分析了中国近海主要盆地油气(水合物)勘探开发进展,以期为挖掘已获得重大发现的盆地的剩余资源以及有效指导新盆地油气的高效勘探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综合综述了中国近海油气资源的潜力,勘探开发状况及其在我国能工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今后中国近海油气发展的战略。  相似文献   

3.
南黄海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其资源潜力再认识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南黄海盆地是中国近海唯一未突破工业性油气流的含油气盆地,其油气潜力目前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类比周缘勘探程度高,油气地质条件相似的油气盆地反演的油气排聚系数来估算其油气资源潜力,加上与周边国家资料的对比分析,对南黄海盆地的油气资源潜力提出了新的认识,南黄海南部盆地资源潜力优于北部盆地,盆地内部则西部均优于东部。  相似文献   

4.
从地质演化特征探讨墨西哥湾地区油气富集的基本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墨西哥湾东部主体经历了中生代裂谷拉张、中侏罗世裂谷和地壳衰减、晚侏罗世洋壳形成及早白垩世的区域沉降4个演化阶段;西部主要受中生代太平洋板块向北美板块的俯冲影响,属弧后拉张。由于持续稳定的沉降,墨西哥湾沉积了巨厚的以海相地层为主的中生代地层,并提供了有利的烃源岩、储层和盖层。大量的构造、地层和复合型圈闭为油气富集提供了有利的场所。墨西哥湾盆地为典型的高演化拉张盆地,巴西东部(包括海区)为中等演化拉张盆地,二者均已成为重要的油气富集区。我国东部海区中生界南部以海相地层为主,北部以陆相地层为主,为一个低—中等演化的拉张盆地。前二者的油气富集规律为我国东部海区中生代盆地的找油提供了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东海西湖凹陷油气成藏地质认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东海西湖凹陷勘深资料为背景,从盆地演化、地层层序、储集岩、盖层、烃源岩、圈闭等地质因素来深讨东海西湖凹陷油气成藏情况。西湖凹陷的烃源岩主要为泥岩和煤,储集岩主要为始新统平湖组和渐新统花港组的砂岩,基层的泥岩厚度大,连续性好,多种圈闭类型,配置好。总体看来西湖凹显的生、储、盖、圈等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好,是东海大陆架油气最丰富的地区。  相似文献   

6.
渤海新构造运动对渤海东部油气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郯庐断裂带控制了渤海东部凹陷、凸起的形成、演化,也控制了烃源岩、储盖层及圈闭的展布,进而影响了渤海东部地区油气的性质。郯庐断裂带在渤东地区的强烈构造作用,使得该地区油气勘探变得很复杂,同时也使得油气性质变得更加难以进行分类。因此,准确分析该地区的构造作用方式(特别是渤海新构造的晚期运动方式)以及断裂带对该地区地层油气的影响方式,有助于准确分析郯庐断裂带在渤海湾地区对油气成藏的影响,有助于今后的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7.
秦南凹陷东南缘陡坡带沙一二段储层中发现了大量油气,但油气富集的控制因素不清,严重制约了该区的进一步勘探和评价。利用钻井、测井、三维地震和分析化验等资料,结合沉积背景,运用断层活动速率法定量分析了秦南凹陷东南缘断层的活动特征,探讨了断层活动性与古近系油气富集的关系。研究表明:研究区古近纪至现今,断层活动呈“弱—最强—弱—强—最弱—弱”的特点。沙三段、东三段和东二段沉积期,断层活动较强,为主要的烃源岩和盖层发育期,断层活动越强的位置,烃源岩厚度越大、成熟度越高; 沙一二段、东一段至现今沉积期,断层活动弱,为主要的储层发育期,断层活动弱的位置以及调节带储层较发育。断层活动弱的位置,易形成岩性圈闭; 断层活动强的位置,易形成断层-岩性圈闭。古近纪时断层纵向上的强弱演化为油气成藏提供了优质的烃源岩和储、盖层条件。东营组沉积末期,烃源岩成熟并开始运移,断层幕式活动活化了断层带,为油气在纵向和横向上的运移创造了有利的通道条件。明化镇组上段沉积期,油气进入储层并开始成藏,断层活动直接影响着油气的保存和再分配,由于盖层厚度较大且分布广,成藏后断层活动减弱,进而阻止了油气的再分配,使得油气主要在沙一二段储层中富集,形成现今亿吨级大油田。  相似文献   

8.
曾母盆地是南沙海域热点研究区域,为揭示该盆地油气资源潜力,依据曾母盆地地震剖面和钻井等资料,对曾母盆地的构造演化史和烃源岩进行综合分析。曾母盆地主要烃源岩为渐新统和中新统含有机质泥岩,通过排聚系数法对盆地的油气资源量作出估算,得出曾母盆地的油气当量为140.18×108 t,其中位于我国传统疆界内的有99.98×108 t。进一步根据盆地各亚区的构造特征和石油地质条件,将曾母盆地划分为3个不同等级的油气有利勘探区,其中南康台地和西部斜坡2个次级造单元为最有利勘探区。  相似文献   

9.
对黄海中、古生界地质构造特征及油气远景的新认识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近两年来开展了新一轮大调查,根据长排列多道地震资料显示,北黄海在印支-燕山运动形成的隆起背景下,分布着4个中,新生代拗陷,最大沉积厚度8000m,其中晚侏罗-早白垩世沉积厚度6000m,是拗陷中主要的生储油层,局部构造类型主要为断块,断背斜,潜山及反转背斜等,具有形成中小型油气田的潜力。南黄海是下扬子后加里东台地的主体,于中部隆起及其两侧,广泛分布着厚度大于5000m的较稳定的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海相地层;中生代以来,在中部隆起南侧发育了裂谷型盆地,可与苏北盆地对比;其北侧,则在苏胶造山带与中部隆起之间形成前陆盆地,其面积约4万km^2,古生代及中,新生代沉积厚度可达15000m,具有海相及陆相多层系,多类型的成藏系统,局部构造类型多,晚期成藏条件好,具有形成大中型油气田的潜力。南黄海的“黄北前陆盆地”是本区最有远景的战略勘探区。对中部隆起区,应加强研究,以期在非构造圈闭油气田方面有新的发现。  相似文献   

10.
阿布扎比近海达尔马岛的地质和油气潜力M.G.Salah达尔马岛是阿拉伯湾阿拉伯联合首长国近海的28个岛屿之一,该岛位于北纬24°30′,东经52°19′,覆盖面积约55km2.达尔马岛的地层层序包括以下三个主要岩石地层单位.1.霍尔木兹群(Horm...  相似文献   

11.
沾化凹陷复式生烃系统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陆相断陷盆地油气勘探实践证明,丰富的油气资源与富含有机质的生烃洼陷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陆相断陷湖盆多沉降中心、多物源和充填演化的多旋回性,形成了多套生油层系和多种油气储集相带组合,并在空间上形成了多个含油气系统。油源对比表明沾化油区存在5种不同地球化学特征的原油,常形成“一源多藏”和“多源一藏”的单源或混源组合特点,它们分别来自沙四上段烃源岩、沙三段烃源岩、沙一段烃源岩,以及来自沙四上段与沙三段混源和来自沙三段与沙一段混合。由不同地球化学特征的烃源岩层组成的复式生烃系统所形成的油气藏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复式生烃系统的特点控制了复合含油气系统的形成和分布。  相似文献   

12.
环北极深水盆地群油气资源丰富,资源量达2 200亿桶油当量,但总体勘探程度较低,是未来深水油气勘探开发重要的战略接替区。对环北极深水盆地群中巴伦支海盆地、东格陵兰盆地、北极斜坡盆地和斯沃特里普盆地4个含油气盆地做了详细调研,得出以下结论:环北极深水区油气主要富集在中生界,本区共发育有三叠系、中—上侏罗统泥页岩2套区域性主力烃源岩和上二叠统、下侏罗统和白垩系泥页岩3套局部主力烃源岩;发育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砂岩4套储集岩;发育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页岩3套盖层。根据生储盖组合的沉积环境及主力烃源岩及储层所处的构造期次得出本区的主力生储盖组合为裂谷期海生海储海盖型生储盖组合,主要圈闭类型为构造圈闭。  相似文献   

13.
东格陵兰陆架深水盆地群是目前深水油气勘探的热点地区之一,但勘探程度还很低。以收集到的东格陵兰陆架的最新地质基础资料和油气田资料为依据研究发现,研究区主力烃源岩为上侏罗统Hareelv组海相页岩和下侏罗统Kap Stewart组三角洲相泥页岩,主力储层为中侏罗统浅海相砂岩和白垩系深海浊积砂岩,发育陆生海储海盖型和海生海储海盖型两大类生储盖组合,圈闭主要为伸展构造圈闭、地垒断块圈闭、盐构造圈闭以及地层圈闭等。东格陵兰陆架油气成藏条件优越,资源潜力巨大,储量约为323.4亿桶油当量,待发现油气田约300个。  相似文献   

14.
使用卫星测高、海表温度以及中国沿海台站水位等数据,分析研究了ENSO对中国近海海平面影响的区域特征。结果表明:(1)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与我国近海海平面存在显著的遥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自北至南呈梯度递增,分为3个影响明显的区域,分别是渤、黄海、东海和南海海域。南海海平面异常与赤道东太平洋区域的海表温度异常相关性最强,大部分区域的相关系数超过了0.6;东海海域海平面异常与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的遥相关系数弱于南海,强于渤、黄海,大部分海域的遥相关系数超过了0.4;渤、黄海海域海平面异常与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的遥相关系数最弱,但是大部分海域的遥相关系数超过了0.3,通过了显著性检验。(2)中国沿海海平面的季节变化与ENSO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且影响范围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以长江口和台湾海峡为分界线分为长江口以北、长江口到台湾海峡以及台湾海峡以南3个区域。海平面的年振幅在厄尔尼诺年均出现偏低的现象,并且年振幅的极小值均出现在厄尔尼诺年。另外,海平面的年振幅对厄尔尼诺事件的响应与其强弱有关,在强厄尔尼诺事件中,响应区域和幅度较大,弱事件中,响应区域和幅度偏小。(3)南海、东海和渤、黄海这3个区域沿海的海平面变化均存在4~7 a的显著振荡周期,说明这3个区域的海平面均受ENSO的影响。其中,南海7 a周期的振荡幅度最大,约为1.5 cm;东海7 a周期的振荡幅度次之,约为1.3 cm;渤、黄海6 a周期的振荡幅度最小,不到1 cm。  相似文献   

15.
利用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国内海洋文档资料(1953-1988)和日本气象厅《东中国海表层月平均水温30年(1953-1982)报》等资料,将中国近海按153个统计区统计了水、气温频率分布的数字特征值,经主因子分析,求得累积贡献率达95.29%的3个主要因子,再用模糊聚类软划分方法将中国近海划分为3个气候带和10个气候区,本方法所取特征值能完整地反映数列的频率分布特征,避免了选取气候特征值时的主观随意性  相似文献   

16.
北黄海盆地中生代地层的地质特征和油气潜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位于山东半岛东北部的北黄海盆地沿东北方向可以延伸到朝鲜的西朝鲜湾盆地和安州盆地,而沿西南方向可以延伸到中国的胶莱盆地。长期以来盆地的找油重点为第三系,结果收效甚微。20世纪80年代末朝鲜在西朝鲜湾靠北黄海盆地一侧钻井9数口且在中生代地层中发现的商业性油气流,自此中生代地替代新生代第三纪地层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希望在北黄海盆的的中生代地层中也能找出商业性油气流。本文以李四光(1979)划分的新华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海大气气溶胶的时间和地理分布特征   总被引:26,自引:5,他引:21  
刘毅  周明煜 《海洋学报》1999,21(1):32-40
通过对中国近海10个航次气溶胶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得出:(1)从黄海、东海至日本以南海域气溶胶中地壳元素年平均浓度明显减小,在春季尘暴多发期间地壳元素浓度离到岸距离接指数规律递减.污染元素气溶胶浓度分布与陆源排放量和离岸距离有一定关系.(2)海上陆源气溶胶浓度的季节分布为:春季最大,秋冬次之,夏季最小.受日本排放源的影响,日本以南海域污染元素浓度最大值出现在冬季.(3)Se元素浓度与海洋源密切相关.海盐元素从黄海、东海至日本以南海域浓度逐渐增加,主要受周围海况影响,与风速呈现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影响近海气溶胶浓度的主要因素有陆源气溶胶排放量、降水分布和大尺度天气形势.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北海盆地油气富集的控制因素,对前人在该区的大量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和分析,结果显示,北海盆地三叉裂谷所在的3个地堑具有上下2层不同的结构特征,即晚侏罗世末期的裂谷拉伸运动造就了北海盆地的下构造层,而早白垩世之后的热沉降作用塑造了北海盆地的上构造层;断层主要分布在下白垩统之下的老地层中。北海盆地油气成藏组合主要受下构造层的控制,成藏模式主要表现为中生代砂岩断—背斜油气藏,因此,可以认为,北海盆地油气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是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裂谷拉伸运动。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海声速剖面的模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WOA05数据集提供的气候态声速场数据,通过模糊C-均值聚类分析,得到了中国近海声速剖面模态特征的区域性分布和季节性变化。结果表明,中国近海的声速剖面结构可分为深海型(D型)、浅海型(S型)和过渡型(T型)三个基本类型。深海型剖面为"季节性跃层/正梯度+主跃层+深海声道+深海正梯度"结构,南海和菲律宾海因所属水系不同呈现出明显差异;浅海型剖面季节性变化强烈,冬季为正梯度或均匀型结构,其它季节为"混合层+季节性跃层+下均匀层"结构,负梯度强度与季节性跃层的变化有关,在夏季达到最强;过渡型剖面形态与邻近的深海型上层结构类似,但因受地形制约产生与深海型不同的声传播特征。海面太阳辐射、海洋环流、混合层以及水团配置的季节性变化导致的温盐场空间分布差异是造成不同海区、不同季节声场速剖面结构差异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简单回顾了高石梯—龙王庙大气田发现历程。高石梯—龙王庙大气田是四川盆地中西部震旦系—寒武系重要的含气领域,近年来龙王庙组的天然气勘探获得重大新突破,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梳理川中震旦系—寒武系勘探与研究进展认为:①高石梯—龙王庙大气田自形成以来,震旦纪晚期为其所处的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整体掀斜与雏形发育,寒武纪—奥陶纪为同沉积隆升期;②大面积发育震旦系灯影组碳酸盐岩缝洞型、寒武系龙王庙组白云岩孔隙型 2 套主要含气储集层,准同生白云石化和表生岩溶叠加改造形成相对高孔渗储集体,灯影组孔隙度为3%~4%、渗透率为(0.0054~9.03)×10-3 μm2,龙王庙组孔隙度为4%~5%、渗透率为(0.0005~78.5)×10-3μm2;③四川盆地震旦系—寒武系发育2类多套烃源岩,均为腐泥型,以生油为主,发育3套优质储层,储层厚度大、分布面积广;④震旦系—寒武系天然气为典型的干气,均为有机成因,其中灯影组天然气为混源气,震旦系—寒武系天然气以原油裂解气为主;⑤生储接触广泛,震旦系—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油气大面积富集的关键因素是古隆起演化与烃源岩演化匹配,大型鼻状隆起背景下发育的构造、岩性及复合型多种类型圈闭为油气聚集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