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层序地层学,是利用地层不连续面的位置和结构(“层序界线”)来研究地层序列的一种方法。这些层序特征是大范围存在的,是剥蚀型式、搬运型式、原地产物、沉积物堆积的长期变化的结果。层序地层学可提供一个统一的框架,其中的固有的岩石特征,即岩性、岩相、化石量、化学性质、磁性残余(剩余磁性)和年龄,可进行对比。从SO年代初以来,层序地层学的应用促进了新元古代和早寒武世含化石和不含化石地层的时间对比问题的解决。在美国西部、澳大利亚部分地区,在几百公里宽的盆地内从横向上可追索到可认识的层序界线,而且许多情况下,横…  相似文献   

2.
自1977《地震地层学(在油气勘查中的应用)》一书发表后,层序地层学有了很大发展,尤其是新方法、新技术的引入,使层序地层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和发展,不仅在显生宙地层研究中也在新元古代地层研究中不断应用.  相似文献   

3.
自1977《地震地层学》一书发表后,层序地层学有了很大发展,尤其是新方法,新技术的引入,使层序地层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和发展,不仅在显生宙地层研究中也有新元古代地层研究中不断应用。  相似文献   

4.
用化学地层学研究新元古代地层划分和对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传统地层学向多学科相互渗透的综合地层学方向的发展,笔者开展了湖北峡东地区新元古界震旦系和南华系的化学地层学研究。分别介绍了碳酸盐岩地层的稳定同位素和碎屑岩化学蚀变指数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并依此提出新元古界划分和对比方案。震旦系碳酸盐岩中所获得的δ13C变化曲线和87Sr/86Sr比值与世界诸多剖面的变化曲线基本一致。南华系碎屑岩的化学蚀变指数(CIA)的特征是莲沱组下部CIA值为55~65(代表寒冷环境的CIA值),莲沱组上部CIA值则增至65~75(代表温湿环境),而莲沱组顶部两个样品的CIA值再次降为寒冷指数60~65;南沱组CIA值均为60~65,除了顶部(接近震旦系)的两个样品分别为69·4和70·9。上述CIA值的变化表明南华系以寒冷气侯为主,并且经历过“寒冷—温湿—寒冷”气候的演变条件下的沉积物。沉积相的多样性说明即使在“冰期”期间古构造、古地理环境对沉积物特征的影响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5.
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新元古代层序地层学研究及对比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上元古界可分为五个沉积层序,由下到上分别对应于贝义西组、照壁山组、阿勒通沟组、特瑞爱肯组至水泉组和汉格尔乔克组。第1层序由贝义西组构成,发育由粗碎屑斜坡扇和低水位楔构成的低水位体系域,向上逐渐变为粉砂岩、泥岩的海进体系域,并以向上变粗的退积准层序的高水位体系域结束,反映陆缘发展初期海平面的升降变化。第2层序由照壁山组构成,底部为粗粒石英砂岩,向上变为细粒砂岩、页岩互层,上部出现厚约30m的泥岩,顶部为紫红色砂岩,代表了由低水位经快速海进到高水位的变化过程,整体为水体较浅的滨浅海沉积环境。第3层序由阿勒通沟组构成,为冰成杂砾岩、砂岩、页岩组合,顶部出现厚2~3m的白云岩,沉积主体为低水位体系域,顶部白云岩为海进体系域,缺失高水位体系域。第4层序发育最为完整,特瑞爱肯组冰成杂砾岩为低水位体系域,冰成杂砾岩之上“盖帽碳酸盐岩”为海进体系域,扎摩克提组浊积岩、育肯沟组页岩、水泉组碳酸盐岩为高水位体系域,其中育肯沟组页岩为凝缩段沉积。第5层序低水位体系域由汉格尔乔克组冰成杂砾岩构成,顶部泥灰岩和白云岩为海进体系域,由于顶部被寒武系不整合覆盖,缺失高水位体系域。研究区上元古界层序基本可以和我国华南及印度Lesser Himalaya地区对比。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盆地新元古代裂谷盆地层序样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塔里木盆地是位于Rodinia超大陆边缘的小陆块,随着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裂解,在塔里木盆地周边和内部形成了大量裂谷盆地,通过对裂谷体系的演化和地层充填特征研究,对认识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按照盆地动力学、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等理论为指导,以露头、钻井和地震剖面为基础,进行不整合面、层序地层和沉积相研究,探讨层序样式及控制因素,分析塔里木盆地和扬子盆地裂谷演化过程的差异。塔里木盆地新元古代南华系—震旦系为1个一级层序,由两个一级不整合界面限定——Td(南华系/前南华系基底)和T1(震旦系/寒武系),其中Td界面为塔里木运动导致,即新元古代早期—中期Rodinia大陆裂解作用开始,而T1界面与塔里木板块内部表现为垂直上升作用的柯坪运动有关。按照裂谷盆地演化的三个阶段——快速裂陷期、稳定沉降期和裂谷萎缩期,分为3个二级层序。快速裂陷期为二级层序SQ1,发育大量小型地垒—地堑盆地,水体由浅变深,发育滨浅海相—河流—三角洲等沉积;稳定沉降期为二级层序SQ2,盆地连通性加强,形成统一的盆地,发育滨岸—三角洲—浅水陆棚—盆地相;裂谷盖处于裂谷萎缩阶段,受地幔柱冷却,地壳回弹影响,断裂活动减弱并逐渐停止,地层向隆起上超,地层分布范围广,主要发育碳酸盐岩台地相,该阶段构成二级层序SQ3。受到海平面变化、冰川和气候等因素控制,发育13个三级层序,其中冰期发育冰碛岩—盖帽碳酸盐岩的一类特殊三级层序。南华纪末期的Marinoan冰期是全球冰期事件,相应在中国南方扬子地区发育典型的南沱组冰碛岩和陡山沱组白云岩的组合,而塔里木盆地库鲁克塔格地区为特瑞爱肯组冰碛岩之上直接覆盖了扎摩提克组的粉砂岩地层,不发育盖帽碳酸盐岩。这和裂谷体系演化有关,塔里木裂谷盖形成的滞后了约70Ma,冰碛岩沉积之后,水体快速加深,碎屑物质供给充足,没有适合碳酸盐岩的生长环境。通过新元古代裂谷盆地的结构样式和层序地层研究,对认识新元古代构造、沉积环境,和烃源岩、储层的分布等具有重要在指导意义,而不同盆地之间大陆裂解响应过程的差异也是值得深入研究问题。  相似文献   

7.
国际新元古代年代地层学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尹崇玉 《地层学杂志》2005,29(2):178-179,214
国际地层委员会末元古系分会1989年正式成立以来,经过各国地层古生物学家近十五年的努力,国际末前寒武纪年代地层学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全球末元古系的正式名称--埃迪卡拉系(Ediacaran)以及埃迪卡拉系的底界层型已经国际地科联批准,在国际地层委员会2004年版"国际地层表"中被正式应用(Gradstein et al.,2004).本文综合近年来国际地层委员会末元古系分会有关文件和部分委员的有关建议,对国际新元古代年代地层学研究的进展与未来发展动向作一概要介绍,以期引起国内晚前寒武纪地层古生物学者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8.
论新元古代生物地层学与后生动物起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牛绍武 《现代地质》1999,13(2):229-230
在《论我国新元古地层柱》一文中,作者将中国新元古代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青白口系(群)、淮南系(群)和震旦系。按这一地层层序所提供的自然时间顺序,讨论新元古代生物地层学特征具有可靠的基础。现就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新元古代宏观生物化石组合和宏观动植物群的生...  相似文献   

9.
张玲华  李正祥 《地球科学》1995,20(6):657-667
  相似文献   

10.
成岩地层学与层序地层学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贾振远  蔡忠贤 《地球科学》1997,22(5):538-543
层序地怪学研究是通过对露头、测井的地震反射剖面研究进行的,是属宏观研究,但大量实践证明,在不少层序界面,宏观上是难于辨别的,这就有碍于正确划分层序,开展层序地层学的研究工作,任何一个层序都过成岩作用的改进,因此成岩地层学与层序地层学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与有生成岩作用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在许多不整合面上形成区域性的成岩标志,如溶蚀作用、硅化作用、白云岩化作用、土化作用、交代作用等标志,因此,可以通过成  相似文献   

11.
新元古代十三里台期叠层石组合的地层对比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新元古代十三里台期辽南徐淮地区的叠层石组合以 Conophyton ocularoides与 Baicalia共生为特色 ,Inze-ria、Gymnosolen、Tungussia、Jurusania、L inella等的相继集中出现为代表 ,叠层石的丰度和分异度极高 ,达到叠层石演化史上的鼎盛时期。类似的叠层石组合在世界各地晚里菲期中频有发现。至马家屯期 ,叠层石进入逐步衰退阶段 ,叠层石多组成半球状生物岩礁 ,柱体细小、相互密集丛生、分叉复杂、大多具壁或鞘 ,柱间充填大量叠层石砾屑和陆源石英碎屑 ,同时叠层石微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出现特征的半球形放射纤维状组构。十三里台期叠层石组合特征明显、组分相对稳定 ,不仅在区域间 ,甚至在洲际间具有地层对比的潜力。  相似文献   

12.
李绍虎  李树鹏  胡言烨  吴维  刘彪  李遵亭 《地球科学》2017,42(12):2312-2326
论文回顾地震地层学对层序地层学的贡献与影响、层序地层学理论积淀,指出沉积层序存在的诸如层序边界(不整合面及其可比的整合面)跨界系统阶等年代地层单位、沉积层序"T-R"水侵-水退建模理论基础与层序边界不断调整、基准面曲线滞后水侵-水退(R-T)曲线和纯几何学的相对应整合面(可比的整合面)禁锢等4个问题.针对4个问题论文建议:(1)静止正常水退(SNR)取代高位正常水退(HNR),解决层序地层学由高位正常水退不合理设定造成的非周期性问题;(2)鉴于残留最大水泛面(RMFS)潜在地接近或一致于年代地层单位界线或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GSSP)阶的下界的特征,层序地层学有可能建立残留最大水泛面与其相对应不整合面组成的复合层序边界,其中的残留最大水泛面部分用于解决现行层序边界跨年代地层单位界线的问题;(3)复合层序边界由盆朝陆的"一对一"追踪方式解决层序边界由陆朝盆"一对多"不断调整的问题;(4)降级"相对应整合面"为体系域边界,解决双定义"相对应整合面"问题,其中,Hunt and Tucker(1992)的"相对应整合面"被复合层序边界相对应不整合面部分向盆内延伸(ESU)取代而作为低位体系域底界(ESU亦兼有水侵体系域在不整合处的底界作用),Posamentier and Allen(1999)的"相对应整合面"被复合层序边界之上的恢复的强迫水退底界取代而作为下降期体系域底界.此外,强迫水退底界同义术语现在采用的海相侵蚀海退面(RSME)术语不能全部代表海相与非海相背景.   相似文献   

13.
露头层序地层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问题的提出层序地层学与其他地层学分支学科的最大、最根本的不同,就是不对地层进行逐层(bed)的研究,而是对沉积体系和沉积体系域进行三维的研究。为此,它十分强调和重视地震勘探、钻井等在地层的沿厚度方向所取得的物性资料。甚至把这些物性资料称为划分和建立层序的根本也不为过分。何况层序地层学本身也就是在地震地层学的基础和有关概念或基本理论上发展起来的。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强调露头的层序地层学研究呢? 首先,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幅员辽阔的国家,不管其科学技术如何发达,就其领  相似文献   

14.
层序地层学概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层序地层学概述RCL·威尔逊著陈中强译层序地层学的倡导者认为:层序地层学是一种利用岩性及地下(钻井、地震反射)资料而得到很高分辨力的年代地层格架的技术方法。这种技术通常被许多石油勘探学家所利用。另外,其最热情的信徒们认为它提供了一个世界范围内地层对比...  相似文献   

15.
构造层序地层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阿尔卑斯-亚平宁地区在多年深入工作的基础上形成了系统的造山带地层学研究和地质图表示方法。板块构造学说的诞生使这在70年代中期初步上升为理论,成为建立地球动力学模型的基础。近年来造山带构造研究的深入和层序地层学发展及这两者的结合导致形成一门新的分支学科:构造层序地层学。它为我国的造山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新的理论思想。  相似文献   

16.
<正> 层序地层学的发展历史大体可划分成概念萌芽阶段(1949—1977),地震地层学形成和发展阶段(1977—1988)及层序地层学综合发展阶段(1988至今)。当前,层序地层学已经成为国际地质科学的热门话题,1989年以来的历届 AAPG年会上它都是重要的研究内容。层序地层学的发展非常迅速,但它的理论和方法也并不是一开始就成熟完善的,也面临着争论和挑战。这些争论包括:关于全球海平面变化;关于不同级别层序或旋回的划分  相似文献   

17.
随着实验技术、模拟技术和地层对比技术的提高,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应运而生。作为对一个基准面旋回变化过程中形成的沉积体进行研究的分支学科,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本单元是成因层序,即以等时面为界的时间地层单元[1],研究的基本原理是地层基准面或平衡剖面理论。  相似文献   

18.
19.
层序地层学概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威.  RCL 陈中强 《地层学杂志》1994,18(2):154-160,F003
层序地层学概述RCL·威尔逊著陈中强译(接上期第80页)层序(Sequence)不整合面是用来确定地震层序的主要标志。不整合面由反射波的尖灭显示(图2)。在一个层序的底部可见两类底超(baselap)(图3),它们标志着地层单元沉积的自然界限。上超(...  相似文献   

20.
陆相地层的层序地层学:层序的特征与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陆相地层的层序地层学研究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尤其在层序的组成、层序界线和最大洪泛面的识别以及层序模式的建立等方面研究得比较深入。层序地层的组成包括层序组合和层序的内部单元。层序界线和最大洪泛面的识别是陆相地层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关键。目前已初步建立了箕状断陷盆地、坳陷盆地以及冲积地层背景的层序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