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锂金属因为其具有高能量密度,是构建高比能电池的理想负极。然而,锂枝晶的产生和生长阻碍了锂金属电池(锂作为负极)的发展。在本文中,我们使用LiPF_6作为LiTFSI-LiODFB基双盐电解液的添加剂,该电解液能够显著提高锂金属电池在25℃和60℃温度下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锂金属电池的优异的循环性能归因于添加剂能够在Li金属表面上产生稳定的固体电解质膜。  相似文献   

2.
在常温条件下合成了两种钾、钠的钼酸盐晶须 ,用FT -IR和XRD对其结构进行了分析 ,SEM照片清晰表明这两种化合物为针状晶须。  相似文献   

3.
锂离子二次电池及其电解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发展以及与其它二次电池性能的比较,并对影响锂离子二次电池性能的几个问题作了阐述。着重论述了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解质及其导电性能,以及制备六氟磷酸锂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用无定型磷酸钛和磷酸在175℃,约3MPa气压下,合成的晶形细微化合物,即二水合二磷酸氢钛[TI(HPO_4)_2·2H_2O],是一种层状结构的无机离子交换剂。在酸性和中性介质中其溶解度极小,对于钾、锂碱金属离子具有很好的交换吸附效应。以聚丙烯腈的二甲基甲酰胺溶液为粘合剂,压制成型,装制成色谱柱,以LiNO_3溶液为原料,HCl为洗脱剂,合理截取洗脱流分并测得~6Li和~7Li的单级分离因数为1.023,获得了文献中尚未报道过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锂电池的发展与前景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电池的发展过程,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和负极材料及电解质的发展概况以及当今锂离子电池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Mn2O4的研究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锂锰氧化物体系因其价格便宜 ,无污染 ,安全 ,被认为是锂离子电池中最有发展前景的正极材料 ,但由于其在高温下的循环性能不好 ,容量衰减较快 ,大大影响了其商业化的进程。介绍了造成其容量衰减的主要原因 ,总结并比较了近来用于提高其电化学性能的几种方式———优化合成条件及合成方法 ,掺杂和表面修饰 ,以及以上几种方式相结合的方法。而将以上几种方式结合起来的方法是今后解决锂锰氧化物正极材料容量衰减的最好途径。  相似文献   

7.
康永峰  房艳 《盐湖研究》1993,1(3):36-39
常温二次Li/TiS_2电池放电时,阴极TiS_2可以形成一系列插入化合物,本实验研究结果发现,在不同条件下,既可以形成文献报导的Li_xTiS_2(d=6.11~6.14(?)),也会形成Li_x(pc)_yTiS_2(d=19.6;14.5(?))三元共插入化合物,TiS_2层距在这样大地膨胀下(大于原层间距1~2倍),脱插后,仍可恢复原来的结构而无严重破坏。  相似文献   

8.
以合成的开链聚醚三(二环己酰胺)等中性载体制成了PVC膜Li~+电极,研究了载体结构、膜成分与电极性能的关系,在聚醚三酰胺的胺基中,以环己基取代直链的烷基,显著地改善了Li~+—载体的性能,以邻苯二甲酸二癸酯或其和二苄醚混合增塑的1,1,1—三[1′—(2′—氧杂—3′—二环己胺基羰基)丙基]丙烷Li~+—电极的线性响应范围为2×10~(-5)~10~(-1)mol/L LiCl,K_(Li+Na)~(pot)~8×10~(-3),以Mg(Ac)_2为离子强度调节缓冲剂,用标准比较法或样品加入法测定了LiCl—HCl—H_2O或LiCl—MgCl_2—HCl—H_2O体系中的Li~+,LiCl含量≥2%的样品,测定误差≤5%。  相似文献   

9.
青海盐湖锂资源开发现状及对提锂产业发展建议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中国正处在环境污染治理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发展新能源产业是应对能源和环境危机的必然选择;同时,锂资源储备和提锂技术直接影响到国家能源战略安全。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所经过二十年开发,目前已形成一套成熟的选择性离子迁移分离提锂技术,并经过了产业化和工业应用验证,核心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产业化具有绿色、高效、低能耗、低物耗、低产品成本、高纯度等特点,技术通用性好,可推广应用到青海、西藏高海拔生态脆弱地区以及南美玻利维亚、阿根廷、智利等高镁锂比盐湖中锂的分离提取,在高钙镁地热水、油(气)田水提锂方面也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0.
碱式氯化镁和氧化镁晶须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活性氧化镁和氯化镁为原料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了碱式氯化镁晶须。碱式氯化镁晶须热解后形貌保持得很好,得到氧化镁晶须。制得的晶须长度在200μm左右,直径约0.5μm。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热重分析仪表征碱式氯化镁和氧化镁晶须,探讨了各个工艺条件对产物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碱式氯化镁晶须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时间8~12 h,搅拌速率初始在500 r.min-1左右,120 min时调为1 000 r.min-1,氧化镁与氯化镁的物质的量之比0.10~0.15,氯化镁溶液的浓度4.0 mol.L-1以上,反应温度150~200℃,反应釜的填充度50%~80%。在此条件下制得了形貌良好的碱式氯化镁晶须。  相似文献   

11.
用高精度振动管在 273.15 至 308.15 K 的温度范围内以 5 K 的间隔对两个二元系统(LiCl-H2O 和 MgCl2-H2O)和三元系统(LiCl-MgCl2-H2O)的密度进行了实验测定密度计。基于 Vogel-Fulcher-Tamman (VFT) 方程,对 LiCl(aq) 和 MgCl2(aq) 密度与温度和摩尔浓度的相关方程的系数进行了参数化。 Young的理想混合规则被成功地应用于基于相关的二元解性质关联三元系统的密度。根据二元和三元体系的体积特性数据,根据 Pitzer 离子相互作用理论,得到 Pitzer 单盐参数和混合离子相互作用参数。在本工作中确定了三元体系在恒定离子强度下的混合体积 (ΔV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