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随着大熊湖太阳天文台的1.6 m口径的新太阳望远镜(BBSO/NST)的成功运行,太阳观测已经进入了优于O.1″的高分辨率时代.这有助于详细分析单个曰冕加热事件,从而为日冕加热问题的最终解决提供原始的高分辨率的观测证据.利用NST所获得的在中性氦10830 A谱线、氧化钛7057 A谱线和H_α蓝翼(-0.7A)高分辨率成像观测数据,结合太阳动力学天文台上搭载的大气成像仪(SDO/AIA)和曰球磁场成像仪(SDO/HMI)同时观测到的极紫外和纵向磁场成像数据,分析了源自太阳米粒间通道的两个小的曰冕加热事件(磁环增亮)中的磁场演化.发现:这两个增亮磁环的足点都处于磁场中性线附近的一侧,一个磁环的足点伴随着一个小的纵向磁场单元的消失和两个米粒之间新形成的连接;在另一磁环的足点伴随着纵向磁场的微弱变化和一个米粒的破碎.据此,倾向于认为发生在太阳米粒之间底层大气的重联同时产生了高温和低温物质的外流.同时指出高分辨率和高偏振测量精度的光球磁场观测对于最终解决曰冕加热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从零开始     
地球作为一颗行星围绕太阳公转,在地球上可以观测到在地球公转一周期间,太阳穿过黄道十二星座和黄道上的二十四个节气点。由于地球的自转轴与它的公转轨道面成66.5°交角,太阳光线直射点在地球表面上就有半年落在北半球,半年落在南半球,一年中有两次直射在赤道上,因而地球上就产生了四季交替、昼夜长短变化和极昼极夜。所有这些内容不仅天文课上要讲,地理课上更是必讲的,而且是这两门课的基本点、重点和难点。其难就难在要表现的是一个既有平面上的地球绕太阳运行和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  相似文献   

3.
在昆明附近离云南天文台60km之内的许多点中选出5个点来作白天宁静度的观测,而且这些观测已经进行完毕。这5个点属于四种地形:湖边、湖边的小山、水库边和山地。观测用的仪器是一架3.5″Questar望远镜。观测在1980年12月到1981年5月进行,这期间昆明地区连续晴天较多。 根据5个点上的观测,进行分析和处理所得的初步结果表明,滇池边的马村点上,太阳象的清晰度和稳定度都最好。 本工作结果表明在昆明附近地区找到一个安放太阳塔的好地点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4.
在月球表面上考虑了六个定点,它们是自道面内的近、远、东、西四点和此外的南北两点。为了要找到可以实现用火箭击中和航测这六点的轨道,我们以在月面定点上可以容许的初值为轨道出发点,倒推出火箭在地球附近时的位置和速度。月面定点上的初值是依据火箭大约在地面上200公里高空以第二宇宙速度发射的假定选取的。所用方法是按作用范围和简单的角动量和能量守恒的原理来考虑的。计算结果表明,火箭从地面上以通常的高度和速度发射能够击中这六个定点:东点可以垂直击中,西点只能切向击中。航测这六个定点,都可以找到有去有回的轨道,航测远、近、南、北四点还可以有对称的轨道。航测远、近点可以和月面接近到任意距离,航测其他各点,距离便要远些,约为二、三万公里。  相似文献   

5.
《天文爱好者》2008,(6):40-41
科学家们正关注地球附近的“拉格朗日点”,所谓拉格朗日点,即一个小质量物体与两个大质量物体组成的系统中的某些空间点,在那里小物体相对于两大物体基本保持静止。这些点的存在由法国数学家拉格朗日于1772年导出,1906年人们首次发现运动于木星轨道上的小行星(即脱罗央群小行星)在木星和太阳的作用下处于拉格朗日点上。  相似文献   

6.
拉格朗日点是以著名的法国科学家拉格朗日的名字命名的空间中的几个点,也被称为太空中的天平点。它存在于两个大的天体之间,由于受到两个天体的重力影响,位于这一点上的小型物体可以相对保持平衡,不需要动力推进以抵挡引力作用。在每两个大型的天体之间,比如太阳和木星、地球和月球之间.理论上都存在5个拉格朗日点,利用拉格朗日点的原理,科学家们就有可能制造出不需要能源动力的太空船和空间天文观测台。  相似文献   

7.
首先考察了谱线形成深度理论及其在诊断太阳大气中矢量磁场分层结构方面的应用,指出了分别与贡献函数和响应函数相关的方法的优缺点,然后用理论斯托克斯轮廓观察各轮廓参量沿视线方向梯度对轮廓尤其是它的对称性和极值点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本假设使偏振辐射转移方程在极值点得到极大的简化而创立了一种不依赖形成深度理论的新方法。它由四个操作构成,将其中三个操作循环处理便可得到位于所考虑的沿深度方向格点化的层次上  相似文献   

8.
报导了云南天文台精细结构望远镜观测到的耀斑前兆机的日冕环的色球足点增亮和兰移现象。两个日冕环的4个足点由Yohkoh/HXH/SXT的观测研究所确认因光心斑前,色球上与日冕环足点相对应的,分立的点状亮谱斑,其偏带观测显示出兰移,表明它们是日冕环的色球足点,且表明存在着物质的预加热,以及物质从足点沿冕环上向上流动。观测还显示冕环所跨所跨越的暗条的激少达些现象清楚说明,物质沿磁力线的“蒸发”发生在耀斑  相似文献   

9.
报导了云南天文台精细结构望远镜观测到的耀斑前兆相的日冕环的色球足点增亮和兰移现象。两个日冕环的4 个足点由 Yohkoh/ H X H/ S X T 的观测研究所确认。在耀斑前, 色球上与日冕环足点相对应的、分立的点状亮谱斑,其偏带观测显示出兰移, 表明它们是日冕环的色球足点, 且表明存在着物质的预加热, 以及物质从足点沿冕环向上流动。观测还显示冕环所跨越的暗条的激活。这些现象清楚说明, 物质沿磁力线的“蒸发”发生在耀斑前兆相, 而且,色球磁场的剧烈变化可能是引起色球蒸发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100年前,一颗彗星或小行星在中西伯利亚的通古斯地区上空几千米处爆炸,大片森林被夷为平地。尽管多方探寻,但是迄今为止,没有人找到这个天外来客的任何残骸。如找到这样的证据可以帮助科学家们研判中等大小的彗星或小行星对地球的威胁程度。1999年由意大利科学家组成的一个考察队,在距离爆炸中心大约8千米处,发现了可能存在的陨石坑以及陨石残骸的证据。2008年这支意大利考察队准备重返通古斯,以确定曾经探测的疑似物体是不是1908年在空中爆炸的天外来客的残骸。据意大利科学家近年的研究推测,在通古斯上空爆炸的天外来客的残骸撞击地球形成了切克湖。首先,爆炸中残存下来的一块一米大小的碎片,在距离爆炸中心大约8千米处撞击地面,那里靠近金楚河。切克湖现在略微偏离正圆的外形以及它与震中的位置说明,这块碎片以45度倾角撞击地面,速度不超过每秒一千米;接着,由撞击产生的能量融化了永久冻土层,随后释放的气体和水把陨击坑的尺寸扩大到了现在切克湖所具有的规模—长500米、宽350米;后来,金楚河水带来的物质在湖底形成了一层沉积层。  相似文献   

11.
屈中权  丁有济 《天文学报》1996,37(2):201-211
一种根据斯托克斯轮廓分析推导太阳矢量磁场和热力学参量的空间三维结构的新方法在本文中提出.在不考虑散射和原子偏振的假设下,该方法由三个具有不同功能的操作分别作用于太阳大气中一层或二层斯托克斯轮廓组成.这三个操作构成一个运行单元.将此单元运用到从表面到光球底层所划分的大气层格点,然后对扫描区所有的点应用同样的程序便可获得太阳上观察区的矢量磁场和热力学参量的空间三维结构.文中给出了相应的流程图和三个操作的详细描述,并用简化了的程序对理论轮廓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此方法能较满意地导出矢量磁场尤其是磁场强度的三维空间结构,而热力学参量结构的推导还需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2.
阳光带走了草原一望无垠的碧绿,轻风给清澈如水的蓝天抹上一层深邃,缀上几点钻石,捂上白日吵吵嚷嚷的蟋蟀的嘴,向仰望苍穹的大地撒上一层银辉。  相似文献   

13.
精确判断卫星进出南大西洋辐射异常区(SAA)对于保护卫星上重要仪器、延长卫星寿命和制定观测计划至关重要,这就是所谓点定位问题,简单说来就是判定球面上一点P是否位于指定的球面区域R内的问题。传统的研究方法是把球面简化为平面,研究点与平面多边形的关系。但SAA区域为球面上的区域,用平面简化得出的点定位误差较大。提出判断点在球面区域内外的算法,处理了可能出现的奇异情况,实现了点在球面区域内的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14.
2010年3月30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IKN)宣布,日内瓦时间3月30日13点06分(北京时间19点06分)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上总能量为7万亿电子伏特(7TeV)的两个束流对撞成功2010年3月30日这次成功的、世界上能量最高的对撞,标志着大型强子对撞机拉开了粒子物理新时代的序幕。  相似文献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利用R(红)-l(近红外)两色照相测光方法,搜寻银道带天区的红外超天体,并证认IRAS点源的近红外光学对应体。本文是一组文章的第二篇。在天坛天区发现了225个红外超天体,并证认出其中27个为IRAS点源的对应体。  相似文献   

16.
冬夜空中的亮星和星座·张淑莉·冬夜星空图12月下旬午前0点1月上旬午后11点下旬午后10点2月上旬午后9点下旬午后8点每年冬至以后,地球的北半球便进入了天文冬季。在一年的四个季节中,要算冬夜空中的景象最灿烂夺目了。这时,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北方,我国...  相似文献   

17.
苏梅克-利维9号彗星留下的思考苏梅克一利维9号誉星(HLg)1994年7月憧击木星南半球后,几个月以来人们一直在关注着木星上的撞击点。在浩瀚的资料中今天文学家最感兴趣的是碰撞后抛出的残骸构成的羽状物,以及在撞击点上空形成的暗云。最近天文学家正在对暗云...  相似文献   

18.
通过添加太阳黑子周期长度构建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 LSTM)的多变量输入数据,在多时间步长上预测未来10年的太阳黑子变化。将数据集以训练数据长度为标准划分出两组时间序列片段,分别是分片11和分片6,并在分片上分别对比了单变量和多变量在单时间步长和多时间步长上的预测效果。最后,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相比分片6,分片11的采样方式有更低的均方根误差;(2)最优多步长的预测效果比单步长的要好;(3)通过图例上周期的起始点、结束点和最大振幅位置3个点的准确度证明了多变量的多步长方法有更好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上两个世纪发生在淮河的洪水事件的可公度性,根据其可公度值及其黄金分割点指出1991年与2003年淮河洪水的不可避免,最后讨论了可公度性的局限及淮河洪水可公度值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20.
对西藏阿里地区的物玛和新疆帕米尔高原的卡拉苏两个天文候选点在2005年8月至2006年12月期间的气象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获得此西部地区有代表性的两个候选点的气象条件和变化特征.统计结果分别与临近地方气象站数据和国际参考天文台站进行了比较,讨论了两候选点的优劣因素,为后期科学评价的天文台址候选点质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