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引言现代地震构造学的基本问题之一是对地震活动性-新构造关系的研究。这个领域的各种见解和主张是多种多样,且往往是矛盾的。在目前地震构造学的技术发展水平上,尤其在鉴别各地震构造带的边界方面,起很大作用。比如,对同一个地区或完全  相似文献   

2.
正著名地质学家邓起东院士是中国活动构造学的奠基人之一,长期从事构造地质学、活动构造学、地震地质学、地球动力学、地震区划和工程地震研究。对中国活动构造和地震构造有深入的研究,对走滑、挤压和拉张等不同类型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形成机制有创造性发展,建立和发展了活动构造大比例尺填图技术,发展了古地震学研究,领导了全国活动构造地质填  相似文献   

3.
济阳坳陷第三系构造层序及其演化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以构造层序学、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建立了济阳坳陷第三系构造层序体系,细致分析了每个构造层序的识别标志、层序地层学特征及构造特征,首次提出济阳坳陷下第三系构造层序经历了孔店构造层序转型期、沙河街断陷发展期、东营末期构造反转期三个演化阶段,深化了济阳坳陷构造演化规律研究,为断陷盆地研究的深入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磁性构造学研究方法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磁性构造学的各种基本研究方法,继而讨论了近年来古地磁视极移曲线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然后讨论了真极移问题,最后对当前磁性构造学的研究动向作了简要的概括。  相似文献   

5.
松辽盆地西边界带深部构造:地电学证据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综合研究了松辽盆地西、东边界的构造特征.在由广角地震波速分布所得到的认识基础上,本文利用松辽盆地西边界带附近新实施的大地电磁测深(MT)(约470 km 42个测点)剖面,经过数据处理的二维电性分布,更为详细地表达了西边界带深部构造特征.与满-绥断面研究相近的结果是西边界带的断裂构造表现为作为盆地...  相似文献   

6.
该区地层由一老一新组成。对一老一新地层须用不同的研究思路和工作方法。中元古界以前的地层用构造与沉积学结合方法。新地层除采用常规方法外,还采用“将今论古”的现代地层学方法。通过对新地层精细研究,尤其把上新统与更新统结合起来,首次查明了内蒙古高原隆升的时间和特点。对现代洪水沉积研究也给我们诸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漳州好坑古地裂缝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庞忠和  邬伦 《地震地质》1989,11(2):96-97
作者在福建漳州盆地进行新构造研究期间,在漳州市以东约10公里处的好坑村(图1)发现了发育较好的晚更新世(Q_3)地层剖面及其中发育的规模较大的古地裂缝。这一发现,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供野外观测研究的新构造现象,这对于研究该地区第四纪时期的构造应力场、地震活动以及构造与地热资源形成分布的关系等均具有一定意义。本文介绍了发现的新地层、古地裂缝的基本特征及其构造涵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磁性构造学的产生、研究特点及应用前景。综述闽西北—浙东南地体碰撞造山带内韧性剪切带及混杂岩剖面、河北省迁安铁矿区柳河峪的磁性构造学研究成果。展望此项新技术应用于新构造运动研究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碰撞构造学是当前大陆构造研究的重要方面,是国际构造学界关注的热点.简要综述了这一领域里众所注目的一场争论,即在印度—欧亚碰撞中欧亚板块的变形究竟以大陆块体的构造逃逸还是以单剪体制下的块体旋转构造样式进行.  相似文献   

10.
苏联国土的地质构造千差万别,为开展构造学研究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地质学的历史表明,苏联在构造学的思路方面过去一直存在着若干不同的方向,它们之间进行着创造性的原则争论,有时达到十分激烈的程度。然而,无论是在研究地壳的构造形态及其发展规律的领域、在研究构造运动方面,或是在与构造成因有关的一般概念方面,任何时候都不存在用行政命令来推行这种或那种思路的做法。例如,在二十和三十年代,曾有过三个特别明显的方向。切嘉耶夫1935年在  相似文献   

11.
国外新构造研究进展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10多年间,新构造学的研究前沿集中在地表过程和地壳过程相互作用的理论模型和实际观察方面。文中从造山带构造、地表侵蚀过程和气候的相互作用,大陆裂谷带中裂谷段的相互作用,横向水系和夷平面等4个方面介绍了国外的最新研究进展并给予评述。作者认为:在地球动力学模型中包括了地表过程是认识造山带和裂开边缘发育的明显进步;横向水系和夷平面成因的地貌学经典概念依然具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简要介绍了第13届国际变形机理、流变学和构造学学术会议的概况和特点,综述了地震变形作用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3.
徐杰 《华南地震》2011,31(4):23-28
地震构造带是地震地质研究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几十年来,许多研究者对我国所有已知的地震构造带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但这些都是老(先存)断层带新活动而导致地震的构造带.笔者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还存在新构造时期(N-Q)才产生的断层带或地震构造带.揭示出唐山-河间-磁县、庙西北-黄河口和腾冲-耿马-澜沧等几条新生地震构造带.由...  相似文献   

14.
广西新构造分区特征及其与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伟琦 《华南地震》1989,9(4):22-26
通过分析广西新构造运动类型、性质、幅度、强度等差异,将广西新构造划分为5个区,9个亚区。研究表明,地震活动与新构造分区特征有一定关系。新构造分区与地震区带划分吻合较好。广西的地震主要发生在新构造差异运动较强的区域。  相似文献   

15.
营潍断裂带是郯庐断裂带通过渤海的部分,亦为渤海湾盆地东部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一些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断裂带的新构造和新构造活动等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文中基于以往的工作并结合其他研究者的成果,对该断裂带的新构造和新构造活动及有关问题再次作了分析。渤海地区新构造运动开始于中新世晚期(12~10MaBP),它源自区域地壳水平运动,新构造应力场以NEE-SWW至近EW向水平挤压为特征。营潍断裂带的新构造,主要表现为先存古近纪断裂复活和新构造应力场初始应力作用在其上覆新近系--第四系中形成的构造变形,它以断裂极其发育为特征。NE向斜切营潍断裂带中段的庙西北-黄河口新生断裂带的产生,不仅使营潍断裂带的新构造和新构造活动具分段性,而且使该断裂带的新构造活动显著减弱。渤海东部地震基本沿庙西北-黄河口断裂带分布,营潍断裂带辽东湾段和莱州湾段地震较少且震级小。为究其原因,最后还作了初步的力学分析。  相似文献   

16.
本文概述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的地球物理研究成果.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沿断面补做了多方法地球物理调查,对原有资料重新解释,综合新、老资料,给出了断面岩石层构造的地球物理解释模型.研究结果认为,青藏高原是一个拼合的增生大陆,是世界上一种新型的俯冲加逆冲叠覆的复杂类型造山带.  相似文献   

17.
营口-潍坊断裂带的新构造和新构造活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裂带是郯庐断裂带通过渤海的部分.郯庐断裂带是我国东部一条规模巨大的NNE-NE向构造带,具有长期发育的历史,新近纪以来的新构造活动相当强烈,尤其是位于渤海的营潍断裂带.但因以前渤海石油地质勘探和研究注重古近纪的地层和构造,而有关新近纪以来的地质资料甚少,致使它成为郯庐断裂带新构造和新构造活动研究程序最低的部分.  相似文献   

18.
1984年8月4日至14日在苏联莫斯科举行的第27届国际地质大会上,除两次全体参加的大型学术报告会外,组织了22个专业组(C.01—C.22)、6个专题讨论会(K.01—K.06)及10个国际岩石圈计划专题讨论会(L.01—L.10),分别进行了学术活动。涉及新构造、现代板块运动及地震构造方面的论文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组中:在第四纪地质学及地貌学组(C.03)中组织了三次地貌、古地貌及新构造学的专题讨论  相似文献   

19.
渤海位于渤海湾盆地的东部,是我国华北地区新构造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盆地内的沉积盖层(N-Q)中断裂极为发育。许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渤海新构造进行过研究,但认识不一。笔者基于以往的工作,对该区新构造作了较深入的分析,确定渤海新构造运动起始于中新世晚期(12~10Ma BP)。从三维空间分析盖层断裂,并按其与盆地基底断裂的成因关系,将新构造活动的断裂分为继续活动断裂和新生断裂,并划分出3条主要的新构造活动断裂带:北东(偏北)向营口-潍坊断裂带北段是继续活动构造带,右旋逆平移活动,活动性弱;北西西向北京-蓬莱断裂带亦为继续活动构造带,左旋正平移活动,活动性较强;北东向庙西北-黄河口断裂带为新生构造带,右旋平移活动,活动性强。后两者组成一对以庙西北-黄河口断裂带为主的偏共轭活动构造带,该区域地震活动与之关系密切。最后探讨了渤海地区新构造期北东东-南西西至近东西向水平挤压的构造应力场及其与新构造活动断裂带发育的关系。提出新构造应力场与古近纪盆地裂陷阶段的应力场截然不同,新构造为地壳共轭剪切破裂系统,古近纪盆地构造是发育于地壳上部的伸展构造系统,这是两期不同体制的构造系统。  相似文献   

20.
本文扼要论述了我国地震地下水动态观测网建设的概况,较详细地介绍了我国地震地下水动态观测的丰富多彩的信息,阐述了我国地下水微动态形成的理论与试验研究结果,探讨了地下水动态在震前、同震及震后的异常动态,并着重指出地下水动态信息的开发与利用有广阔的前景,它不仅在为地震预报服务,而且可以在地球物理学、水文地质学与新构造研究方面及其他国民经济领域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