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2000年1-3月,对东寨港红树林区潮间带表层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查,初步分析了东寨港红树林区潮间带表层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密度等生态特点,研究结果表明,东寨港红树林区潮间带表层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为120.38g/m^2,栖息密度为80.53个/m^2,以期为合理开发与保护东寨港红树林区底栖生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红树林遥感智能分类方法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滕骏华  刘宇 《台湾海峡》1997,16(3):331-338
利用GIS信息中的红树林地域分布规律作向导,充分利用械树林区的光谱信息进行红树林植被信息提取。在对比研究常规的红树林图象自理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红树林植被信息遥感监测的智能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3.
厦门西港红树林的卫星遥感测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林荣盛  章文毅 《台湾海峡》1994,13(3):297-302
厦门西港原有大面积红树林,几十年来受到很大破坏,需采取措施进行监测绘和管理,卫星遥感宏观大尺度,可以快速,准确地进行红树林的监测测绘,比传统的人工调查方法省时省力。本项目运用Landsat卫星TM-CCT数字影像磁带为信息源。通过图像计算机系统进行几保精校正,假彩色合成,SCALE线性增强和一阶直方图分段线性拉伸;训练区监督分类,以及红树林区的面积积分运算等步骤,获得了厦门西港红树林区1:5000  相似文献   

4.
红树林海滩的剖面发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4处红树林海滩剖面的实测资料,分析了红树林海滩剖面的形态特征,认为红树林海滩剖面一般具有3个突起,这3个突起主要是由于红树林海滩3个沉积高峰区的沉积物堆积形成,并对影响3个突起的形态和发育的因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广东红树林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广东沿海红树林分布广、面积大、种类丰富。但长期以来由于生境破坏、过度开发、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原因,使红树林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作为沿海防护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红树林的生态恢复与重建对维护沿海地区的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广东省红树林资源遭受破坏的成因,并对红树林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九龙江口红树林上附着动物的生态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周时强  洪荣发 《台湾海峡》1993,12(4):335-341
福建九龙江口红树林附着动物7种,白脊藤壶Balanus albicostatus和白条地藤壶Euraphia withersi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是危害红树的主要附着动物。附着动物在河口红树林区的数量分布随着盐度的降低而减少,其栖息密度和生物量的高峰期在夏,秋两季。生长茂密的红树林(郁蔽度大于0.5),附着动物主要分布于水流畅通的向海边缘和潮沟边缘的红树上。水流畅通程度是影响附着动物在红树林区向纵  相似文献   

7.
红树林区硅藻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红树林是热带海洋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红树林植被郁闭 ,生境复杂多样 ,为各种各样的陆生和海生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活环境。作为初级生产者的浮游植物是红树林生态系重要的食物链组成部分 ,而硅藻在红树林区的浮游植物中处于优势地位[2]。由于潮汐和风浪的作用 ,底栖硅藻也经常大量出现在水样中 [2]。了解红树林区硅藻群落的种类组成、多样性、密度、优势度等 ,有助于了解硅藻在红树林区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的作用。1硅藻在红树林区所处的环境因子1.1底质红树林的底质一般为细质的冲积土 ,土壤由粉粒和粘粒组成 ,且含有大量的…  相似文献   

8.
中巴资源卫星在红树林遥感调查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资源卫星信息提取技术,探讨中巴资源卫星(CBERS-1 CCD)数据在红树林资源调查中的应用能力。由于红树林群落间光谱特征的近似性和数据本身光谱信息的限制,给分类信息提取带来了困难。将红树林植被分布区与陆地植被分开,结合实地调查结果准确选取各群落训练区,采用神经网络分类法分类,获得了精度较高的分类结果。在此基础上,对主要群落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9.
西门岛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浙南乐清湾西门岛红树林区是中国红树林的最北分布地,为研究该区红树林与底栖动物的生态关系,于2004年5月和8月对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进行现场采样,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42种,其中软体动物20种、甲壳类11种、多毛类5种、其它类6种。平均生物量和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74.26g/m2和340个/m2,软体动物和其它类动物分别占总生物量的43%和39%,它们的栖息密度分别占动物总栖息密度的66%和30%。红树林区底栖动物的特征种为可口革囊星虫Phascolosomaesculenta,在中潮区其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分别高达84.33g/m2和304个/m2。该红树林区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分析结果表明:底栖动物种类与红树林发育状况呈负相关、底栖动物生物量与红树林发育状况呈正相关,红树林主分布区(中潮区)底内群落结构较低潮区简单、生物量高、物种多样性低,而无红树林的低潮区则与之相反,生物量低、种间分布均匀、多样性高。多样性指数低潮区(2.44)>中潮区(1.21)>高潮区(1.0);均匀度指数为0.30~0.73,中潮区为最低。  相似文献   

10.
红树林生态系统处于海洋与陆地的动态交界面,遭受海水周期性浸淹,因而在结构与功能上具有既不同于陆地生态系统,也不同于海洋生态系统的特性。红树林作为初级生产者,为林区动物、微生物提供食物与营养,为鸟类、昆虫、鱼虾等提供栖息、繁衍场所。因此,红树植物对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海岸生态系统起着重要的作用[1-2]。近年来由于工农业的发展,沿海城市人口与经济的增长,大量的污染物汇集于河口、海湾区,使这些地区的重金属污染日趋严重,特别是在直接向红树林区倾污排废的地区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1.
许艳  王拓夫 《台湾海峡》2011,30(2):269-274
沉积物粒度是描述沉积环境的重要指标之一,利用沉积物粒度参数可以反演沉积物堆积过程、沉积水动力特征.通过对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内海湾、河口、潮坪区的红树林表层沉积物粒度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河口与海湾区的红树林沉积物以泥质为主;有堤坝保护的河口区红树林沉积物颗粒细,为悬移质体含量高且连续稳定的低能环境;红树林发育差的潮坪区红树林沉积物为砂含量较大且水动力较强的高能环境.并通过推算海湾区沉积物的沉积年代,结合样品粒度分析的结果得出了该地区风暴潮发生的大致时间.  相似文献   

12.
张信  陈建裕  杨清杰 《海洋学报》2023,45(3):113-124
红树林作为热带、亚热带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海岸带生态系统,是重要的海岸湿地类型之一。本文使用多源、多时相遥感数据,形成了1969-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岸线、围填海、养殖区、红树林分布数据图集,并利用联合红树林识别指数(CMRI)对大湾区现存红树林进行时序分析得到红树林林龄数据集。结果表明,通过多源遥感数据解译得到现存红树林数据集,结合CMRI时序数据可以建立现存红树林变迁历史,进而有效估算红树林林龄。粤港澳大湾区红树林的时空分布发生了明显变迁,现存红树林面积约为3 316 hm2,大湾区内部各地区存量林龄差异较大,整体林龄均值为20 a。近50年间,岸线整体向海移动,岸线变迁、围填海和养殖区变化显著影响红树林面积、空间分布及林龄大小,人工种植是近20年红树林恢复的主因。  相似文献   

13.
九龙江口红树林湿地与米草湿地的底栖生物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2004年冬季,在厦门海沧青礁和海沧大道东侧潮间带进行红树林湿地、互花米草湿地和普通滩涂湿地的底栖生物生态调查.调查结果:定量样品普通滩涂出现的种类、生物量比互花米草区和红树林区多,互花米草区底栖动物的栖息密度、种类多样性、丰度比红树林区高.  相似文献   

14.
黄雅琴  李荣冠  江锦祥 《海洋科学》2011,35(10):110-116
为了解洛阳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不同生境的潮间带软体动物物种多样性、数量时空分布及群落结构现状,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于2009年4月和11月在洛阳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内选择了光滩(Qch1)、屿头红树林区(Qch2)、增墁红树林区(Qch3)和米草区(Qch4))4条断面共3种生境,进行软体动物调查。共鉴定软体动物16科...  相似文献   

15.
分别于2013年7月(夏季)、2013年10月(秋季)、和2014年1月(冬季)在深圳福田红树林保护区选取沙嘴码头(S)、凤塘河口(F)、观鸟屋(G)和基围鱼塘(Y)四个采样区10个采样站点采集样品,探讨海洋线虫在该红树林保护区的丰度、群落结构及其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福田红树林保护区海洋线虫群落平均丰度为(1 591.4±84.8) ind./10 cm~2,丰度变化范围与中国其他红树林生境基本一致。海洋线虫群落以轴线虫科(Axonolaimidae)和条线虫科(Linhomoeidae)为优势科,假拟齿线虫属(Pseudolella)、拟齿线虫属(Parodontophora)、微口线虫属(Terschellingia)、吞咽线虫属(Daptonema)、亚囊咽线虫属(Subsphaerolaimus)、后线形线虫属(Metalinhomoeus)等为优势属,刮食者(2A型)为优势摄食类型。优势属组成与中国各地红树林生境相似,表明海洋线虫群落种类组成相似。但是,仍有部分属或种的优势度仅在福田红树林生境较高,具有典型的地方性分布特点。福田红树林线虫群落结构和丰度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和季节性变化特征。季节动态主要表现为夏季丰度极高,秋冬季丰度低,三个季节种类组成区分度明显。线虫群落结构和丰度的空间差异主要表现为区域差异显著,而潮带差异不显著,表明同一区域线虫群落结构基本一致。区域差异表现为S区线虫丰度最高,F区丰度最低;线虫种类组成在Y区、S区和F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从摄食结构而言,Y区以非选择性沉积食性线虫为优势,其他三区以刮食者为优势摄食类型。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间隙水温度、盐度、沉积物粉砂黏土含量或中值粒径、脱镁叶绿酸、有机质含量等与线虫群落结构和丰度显著相关。植被类型差异、沉积物粒度特征的差异和有机质含量代表的食物资源差异是引起线虫群落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间隙水温度、盐度、沉积物粒度特征的变化是引起季节差异的主要因素。海洋线虫群落的空间差异和季节性动态也是对变化中的红树林环境特征的响应。  相似文献   

16.
福建红树林上钻孔动物的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戚民  周时强 《台湾海峡》1996,15(3):305-309
福建红树林上的钻孔动物共发现了5种,其中软体动物的龙骨节铠船蛆Bankia carinata、裂铠船蛆Teredo manni和甲壳动物的光背团水虱Sphaeroma retrolaevis是破坏红树林的主要的钻孔动物。钻孔动物钻凿红树茎的基部和裸露的根部,垂直分布受潮汐水位制约,在红树林区的纵深分布与水流畅通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7.
《海洋学报》2021,43(9)
红树林种群的组成和分布对于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至关重要。本研究以漳江口红树林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通过获取无人机高光谱影像,进行光谱特征分析、光谱微分变换和包络线去除,提取了911组17个光谱特征参数,通过逐步判别分析筛选出13个用于决策树构建的特征参数,最终通过C5.0决策树模型获得了研究区红树林种群的分布状况。结果表明,漳江口红树林保护区植被种群呈现自上到下不同类型的分布情况,研究区上部以桐花树和秋茄混合类型为主,中间区域呈现白骨壤、桐花树和秋茄三者共生的现状,研究区下部则以白骨壤分布为主,伴生有少量的秋茄。通过混淆矩阵计算,得到研究区总体分类精度为87.95%,Kappa系数为83.81%,具有较好的精度。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红树林湿地保护提供数据支撑,为红树林种群识别研究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8.
周在明  陈本清  徐冉  方维 《海洋学报》2021,43(9):137-145
红树林种群的组成和分布对于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至关重要。本研究以漳江口红树林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通过获取无人机高光谱影像,进行光谱特征分析、光谱微分变换和包络线去除,提取了911组17个光谱特征参数,通过逐步判别分析筛选出13个用于决策树构建的特征参数,最终通过C5.0决策树模型获得了研究区红树林种群的分布状况。结果表明,漳江口红树林保护区植被种群呈现自上到下不同类型的分布情况,研究区上部以桐花树和秋茄混合类型为主,中间区域呈现白骨壤、桐花树和秋茄三者共生的现状,研究区下部则以白骨壤分布为主,伴生有少量的秋茄。通过混淆矩阵计算,得到研究区总体分类精度为 87.95%,Kappa系数为 83.81%,具有较好的精度。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红树林湿地保护提供数据支撑,为红树林种群识别研究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9.
九龙江口红树林对汞的循环和净化作用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林鹏  陈荣华 《海洋学报》1989,11(2):242-247
红树林是存在于海陆交汇处的生态系统,其间大量的凋落物中有一部分仍留在群落内,再加上上游有机物的输入,使得红树林沼泽形成高腐殖质的还原环境,沉积物中的总汞含量和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1],而大量的硫化氢又易与汞形成难于溶解的硫化汞,因而红树林区有可能是潜在的重金属富集区[2].本文对我国几个红树林区的汞本底值进行调查,研究汞在九龙江口秋茄群落的分布、迁移积累的途经,以及红树林对河口区汞循环的影响,并探讨红树林对汞污染净化作用的途经.  相似文献   

20.
红树林生态系统地上生物量是碳储量评估和气候变化研究必需的基础数据之一,其估算方法是蓝碳研究的热点。遥感以其宏观、综合、动态、快速、可重复等特点,已成为红树林地上生物量估算的主要技术手段。本文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分析了光学遥感、微波雷达、激光雷达(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LiDAR)数据源在红树林生物量估算的应用现状,以及多源遥感数据融合应用的优势;总结了基于遥感的统计模型、过程模型和间接法3种生物量估算方法的研究现状;从多源遥感数据的融合、发展机器学习算法和遥感过程模型、长时序分析,以及建立红树林地面调查数据集等角度对红树林生物量遥感估算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