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厦门文昌鱼人工繁育批量生产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仁杰  方琦 《台湾海峡》2007,26(1):121-128
2005年5月21日至7月6日从厦门市翔安区欧厝附近海域采集文昌鱼亲体6批共计550余尾,移入室内进行强化培育.7月16日和17日夜间,培育的亲体自然排放精卵并受精,共获得受精卵125万粒.受精卵孵化获得浮游幼体115万尾,孵化率达92.0%.孵化的幼体经25d较高密度人工培育,获得99.2万尾体长0.31~0.72cm的文昌鱼苗及未成苗浮游幼体;分苗疏养后,又经28d继续培育,存活的幼体几乎全部潜入沙层中,最终获得体长0.55~1.30cm的厦门文昌鱼潜沙苗23.2万尾,其53d育苗成活率达20.7%.这是国内外首次人工培育获得成批量的文昌鱼增养殖苗种.进而于2005年11月6日向厦门文昌鱼自然保护区实施了国内外首次的文昌鱼资源人工增殖放流.  相似文献   

2.
厦门黄厝文昌鱼保护区监测与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曾国寿  何明海 《台湾海峡》1996,15(2):174-181
本文报道了1994年7月至1995年7月厦门黄厝文昌鱼自然保护区的监测结果。表明该区文昌鱼的数量较大,(平均密度142尾/m^2,平均生物量8.10g/m^2),体长组成以11-40mm为多,其性成熟主要在4月上、中旬,生殖期集中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文昌鱼栖息地义南类型以粗中砂为主,有机质含量较低,平均0.14(m/m);区内底栖生物58种,种类以多毛类,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为主,数量则以棘皮动物  相似文献   

3.
厦门海域文昌鱼及其他大型底栖动物资源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 2014年 8月在厦门黄厝和十八线潮下带海区,以及 2014年 1月-6月在厦门玩月坡潮间带获得的文昌鱼及其 他大型底栖动物数据,对厦门海域文昌鱼及其他大型底栖动物资源现状进行了分析。黄厝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栖息 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 25种、80. 7 i nd/ m 2 和 13. 46 g/ m 2 ,十八线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 25种、 76. 2 i nd/ m 2 和 6. 53 g/ m 2 。黄厝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丰度指数 ( d ) 平均值略低于十八线潮下带,而均匀度指数 (J ) 和物种 多样性指数 ( H' ) 平均值略高于十八线潮下带。黄厝潮下带、十八线潮下带的文昌鱼栖息密度分别为 51. 1i nd/ m 2 和 39. 8 i nd/ m 2 文昌鱼生物量分别为 4. 63 g/ m 2 和 3. 68 g/ m 2 。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除了黄厝海区和十八线海区之间的文昌鱼体长呈显著差 异,其余文昌鱼种群参数和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参数均无显著差异。文昌鱼栖息密度和生物量与底质粒径分选系数呈显著负相 关。玩月坡潮间带低潮区文昌鱼及其他大型底栖动物资源贫乏。厦门海域文昌鱼的资源量与文昌鱼放流、海岸工程和采砂作 业有关。  相似文献   

4.
莱州湾东部水域出现的文昌鱼幼体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莱州湾东部水域出现的文昌鱼幼体进行了初步调查。该水域的文昌鱼幼体分布面较广,从5m和12m等深面上均有很高的出现频率和一定的生物量。6-8月间文昌鱼幼体体长为1.3mm-7.8mm,进入8月份后,幼体态转入底栖潜沙生活。  相似文献   

5.
提高日本对虾人工育苗成活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日本对虾Penaeusjaponicus人工育苗中饵料配给、水质处理和控制,以及幼体病害防治的单因子和多因子正交试验及大面积生产验证,对提高日本对虾人工育苗成活率的几项关键措施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在Z期,添加螺旋藻Spiralsp.粉10g·(1.0×106尾·d)-1、光合细菌2ml·(m3·d)-1和Z3期添加卤虫Artemia无节幼体1-2个·ml-1,使Z1-M1期幼体的成活率提高10%-15%;(2)用36%甲醛0.065-0.13mmol·dm-3和光合细菌2ml·(m3·d)-1处理并改良育苗水质,以及在N期1次性加水75%,至M3期加满,P1-5期换水6%-10%,P6-10期换水15%-20%,用此方法控制育苗水质,作用显著;(3)用间投联用0.5g·(m3·d)-1抗菌素的方法预防幼体细菌病效果良好;(4)在10个总水体为543m3的育苗池中,共育出P8-10期的虾苗3.026×107尾,单位平均出苗量为5.5×104尾·m-3,N-P8-10期的成活率最高达65%,平均为54.6%。  相似文献   

6.
采用现场采样方法对福建沿海文昌鱼(Branchiostoma balcheri)的分布和资源状况进行了调查,为文昌鱼的保护提供依据。全省19个海区潮间带均未捕获文昌鱼;12个海区的潮下带浅海定量调查中,仅5个海区采集到文昌鱼。东山湾海区文昌鱼密度最高,为41.67尾/m2,其次是厦门十八线海区,为14.5尾/m2,厦门南线海区和黄厝海区分别为5.39尾/m2和4.71尾/m2,泉州大港海区仅捕到1尾,闽江口3个海区均未捕获。所获文昌鱼年龄大多为1龄,占39.2%,2龄占23.5%,3龄占25.5%,其他(1龄以下、4龄、5龄及以上)占11.8%。与20多年前的历史资料相比,文昌鱼的分布区大为缩小,资源量大为降低,资源已濒临枯竭。必须加大对文昌鱼资源的保护力度,有必要增设文昌鱼自然保护区,并加强对文昌鱼保护区的管理。  相似文献   

7.
厦门西港浮游植物吸收磷酸盐的粒级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厦门西港微型浮游植物(3~20μm)吸收磷酸盐的百分比、吸收速率常数和单位体积吸收速率均最大,分别为74.85%、8.28×10-5/s和5.38×10-5μmol/(dm3·s),小型浮游植物(20~200μm)次之,超微型浮游植物(0.2~3μm)最小;单位叶绿素a的吸收速率是超微型浮游植物最大[5.38×10-5μmol/(μg·s)],微型次之,小型最小。相关分析表明各粒级浮游植物吸收磷酸盐的百分比与相应粒级浮游植物的叶绿素a含量和光合速率的百分比呈良好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根据英国南极考察中心(BAS)在南极半岛水域(1988/1989)调查资料分析了三种南极鱼种(南极多线鱼(Pleuragrammaantarcticum),南极电灯笼鱼(Electronaantartica),博氏原灯笼鱼(Protompetophumbolini)的分布.南极多线鱼分布于受韦岛(Weddle)海水影响的水域(丰度值:0.054至1.7754尾/1000m3),指出绝大多数幼鱼(26.0至54.0mm,SL)发现在上层水域.南极电灯笼鱼和博氏原灯笼鱼分布于东南太平洋水域和贝令施森(Bellingshausen)水域(丰度值:0.0512至0.9935和0.0394至0.3909尾/1000m3).此两种灯笼鱼种的分布水深一般大于500m。  相似文献   

9.
根据1981年和2004年胶州湾口青岛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 tsingtauense Tchang et Koo)采集资料,分析了23年来青岛文昌鱼体质量、体长、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的变化,发现1981年文昌鱼个体最大体长为55 mm,平均体长为37.63 mm,而2004年个体最大体长仅42 mm,平均体长只有29.82 mm;1981年各月平均体质量范围为0.06~0.14 g,2004年为0.03~0.04 g;1981年平均栖息密度为753个/m2,2004年为1 220个/m2。采用成对数据平均数比较的假设双尾检验法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也表明,文昌鱼的平均体长和体质量在1981年和2004年均有显著的差异,平均分布密度在显著水平a为0.01时,差异不显著,而在a为0.05时,差异显著;说明2004年采集的青岛文昌鱼个体长度和质量都明显变小而分布密度有所增加;而平均生物量,1981年和2004年没有显著性差异。不同体长个体数比例表明,1981年和2004年文昌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以及各年龄组的生长情况等方面也不相同。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初步分析为底质的改变、栖息地萎缩、饵料丰度和组成改变以及人类活动的干扰。  相似文献   

10.
福建沿海文昌鱼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在福建沿海收集的文昌鱼资料。经鉴定有两种文昌鱼,即厦门文昌鱼短刀偏文昌鱼。简要描述了文昌鱼的数量分布和一些生态特征。厦门黄黄海区的厦门文昌鱼枉息密度最大,一些文昌鱼新的分布区密度低,没有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上海市金山三岛海域浮游动物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2年5月和8月对上海市金山三岛海域浮游动物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两个航次共鉴定浮游动物21种,其中桡足类7种,水母类3种,糠虾类2种,端足类、等足类各2种,浮游幼虫类3种,其它3种,虫肢歪水蚤、火腿许水蚤为平水期和丰水期的主要优势种类,优势度分别为0.45和0.43。平水期和丰水期浮游动物个体密度平均分别为124.13ind/m^3和335.30ind/m^3;平均生物量分别为230.00和190.75mg/m^3。多样性指数(H′)偏低,平均值小于2。该海域浮游动物类群是一个沿岸低盐群落,与邻近海域相比,该海域浮游动物种类组成比较单一,个体数量较多,但生物量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2.
胶州湾辛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3年8月至2004年5月(夏、秋、冬、春季)4个季度月在胶州湾辛岛潮间带的3个不同潮区的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43种,其中低潮区出现27种,中潮区和高潮区20种和19种,有6种属于3个潮区共有种。大型底栖动物总平均栖息密度为102.5个/m2,5月最高,为144.67个/m2,2月最低,为52.66个/m2;总平均生物量为60.01g/m2,11月最高,为102.99g/m2,2月最低,仅为11.87g/m2。本区大型底栖动物的栖息密度和生物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13.
根据2002—2003年珠江口12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分析探讨了不同调查时间和区域浮游幼虫的组成类型、丰度变化和环境因子的影响。以表层盐度(S)变化将调查海域划分成三个区域:I区(S<25)、II区(2530)。12个航次的调查结果显示:调查海域共出现浮游幼虫12个类型,隶属5个动物门,II区和III区的类型数一般高于I区,软体动物门和棘皮动物门的幼虫只出现在II区和III区。其中2002年7月(夏季)、2003年1月(冬季)和4月(春季)的3个大航次结果表明珠江口浮游幼虫的平均丰度为61ind/m3,三个区域的平均丰度比较为II区(124ind/m3)>I区(33ind/m3)>III区(27ind/m3),春夏季的丰度高于冬季。另外在I区进行了9个小航次调查的研究表明:I区浮游幼虫平均丰度较高,月份之间的丰度差别明显,不同站位之间也有差别。温度和食料是影响珠江口浮游幼虫丰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文章于2018年8月、10月和2019年2月、5月对庙岛群岛海域59个站位进行4个航次的水质及浮游动物调查,统计分析I型网采集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时空分布及与各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庙岛群岛海域共鉴定出浮游动物93种,分属13大类,其中桡足类和浮游幼虫均为25种,共占比53.8%。各季节出现的优势种有一定差异,中华哲水蚤在四季当中均为优势种。全年大型浮游动物的丰度在3.0~2 720 ind/m3之间波动,平均值为122.41 ind/m3;生物量在0.25~3 106.75 mg/m3之间波动,平均值为172.15 mg/m3;多样性指数介于0.058~3.670之间,平均值为1.431;均匀度指数介于0.030~0.922之间,平均值为0.467;丰富度指数介于0.362~7.964之间,平均值为2.358。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显示,各环境因子中温度与盐度对浮游动物的分布影响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6个不同盐度和5个培育密度对中国刺参和日本红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杂交幼体的生长、存活和附着的影响。盐度实验结果显示,受精后第5天,30和35盐度组幼体成活率最高,分别为46.7%和40.0%。第2天至第5天,30盐度组耳状幼体的生长最快,到第5天平均体长达到最大值672.18μm;30盐度组的幼体附着率最高,为17.8%,而15和20盐度组中均没有出现附着的稚参。培育密度实验结果显示,受精后第5天,0.1个/mL密度组的幼体成活率最高,为66.7%,但各密度组的幼体成活率差异均不显著。0.5个/mL密度组幼体生长最快,到第10天达到最大平均体长,为801.38μm;在所有培育密度实验组中,0.5个/mL密度组的幼体附着率最高,为19.1%。因此,为实现单位水体的苗种产量最大化,刺参杂交幼体培育的最佳盐度为30,最适宜的培育密度为0.5个/mL。  相似文献   

16.
As the materials for this project, we used data o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larvae of the Asian paddle crab Charybdis japonicus (A. Milne-Edwards, 1861); the spider crabs Hyas coarctatus ursinus (=Hyas ursinus) (Rathbun, 1924), Pugettia quadridens (de Haan, 1839), and Pisoides bidentatus (H. Milne-Edwards, 1873); the samurai crab Paradorippe granulata (=Dorippe granulata) (de Haan, 1841); the pea crab Pinnixa rathbuni (Sakai, 1934); and the porcelain crab Pachycheles stevensii (Stimpson, 1858) in Minonosok Bay of Pos’eta Bay obtained during 2000–2002 and in 2004. The planktonic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last third of May to September. The greatest density of the larvae was observed in May, mid-June, late June-early July, and late July-early August. The greatest densities of the crab larvae and the decapod larvae ranged from 20.4 to 48.2 and from 88.4 to 245.3 specimens/m3. The schedule of the crab larvae’s occurrence in the plankton is provided for the first time.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density showed pronounced patchiness.  相似文献   

17.
威海海域发现文昌鱼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在我国南海、黄海和渤海的近岸均有发现,是我国二级保护动物,主要分布于厦门、青岛、烟台等地。2002年3月份在威海国际海水浴场进行鲸类资源调查时,在该海域首次发现了文昌鱼。  相似文献   

18.
胶州湾红石崖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2003年8月至2004年5月(夏、秋、冬、春季)4个季度月,对位于胶州湾内红石崖潮间带的高潮带(H1站)、中潮带(H2站)、和低潮带(H3站)所设的3个站进行了综合生态调查并分析所获的资料。结果表明,红石崖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总平均栖息密度、总平均生物量和总种数分别为718.67个/m2、123.21g/m2和62种。平均密度、平均生物量和种数在高潮带分别是1765.5个/m2、342.53g/m2和12种;中潮带分别是248个/m2、11.31g/m2和35种;低潮带分别是142.5个/m2、15.74g/m2和44种。3个潮带的平均密度(D):大小顺序为DH1>DH2>DH3,平均生物量(B):BH1>BH3>BH2;种数(S):SH3>SH2>SH1。定性采集在3个潮区共采到大型底栖动物44种,其中有27种在定量采集中没采到,3个潮带共采到大型底栖动物89种。  相似文献   

19.
The seasonal size structure and spatial abundance distributions of Euphausia pacifica populations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 central part of southern Yellow Sea from August 2009 to May 2010.The abundance and biomass of E.pacifica were higher in spring and summer,and lower in autumn and winter.The mean abundance and biomass(calculated by carbon)were 74.94 ind./m~3 and 8.23 mg/m~3,respectively.Females with total length(TL)ranging between 10 and 19 mm in summer had a substantial contribution to the population biomass,whereas larvae of TL of 3–7 mm in spring were the main contributor to the population abundance.The sex ratio(female:male)showed a female bias in four seasons.Its value peaked in summer,and then decreased in autumn,spring,and winter successively.Cohort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length-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E.pacifica could be characterized as one group with large animals(mean TL12 mm)accompanied by one or two subgroups of small individuals(mean TL7 mm).Regard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juveniles and adults of E.pacifica tend to concentrate in relatively deep water with low temperature(~11℃)and high salinity(32),whereas its larvae showed more abundance in inshore water with rich chlorophyll a,low salinity(32),and warm temperature(11℃),especially in summer and autumn.Associations changed seasonally between stage-specific abundance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