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基于莱州湾西部13个岩心柱样粒度组分与参数,运用Flemming粒度三角图,结合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在对岩心柱样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将莱州湾西部划分为4个区域,即现代黄河口侧缘、广利河口北潮滩、莱州湾南岸和中部浅海区。根据粒度曲线特征,分析了每个区域内沉积环境的时空变化。结果证明:莱州湾西部百年来沉积特征建立在黄河形成沉积环境之上,沿岸短源河流对沉积环境产生了不同程度影响。现代黄河口侧缘沉积环境受黄河影响至今,沿岸河流改造作用较小;广利河口北潮滩沉积环境形成于黄河行水期间,目前广利河水系对原有沉积环境改造作用明显;莱州湾南岸小清河、弥河取代黄河成为影响沉积环境的最重要因素;莱州湾中部海域则受到沿岸河流的综合影响。沉积环境以广利河口为界限,呈现南北分异。北部沉积环境随时间变化明显,在垂向上反映了黄河多期次行水带来的沉积特征;南部沉积物质来源依次为广利河、小清河、弥河,沉积环境在水平方向上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2.
黄河现行清水沟流路汊河运用方案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黄河河口现行清水沟流路范围内不同汊河的形成、演化及其特征进行了梳理总结,围绕汊河不同运用方案的影响效应进行了论证分析。研究表明:现行清水沟流路范围内的汊河运用方案不适用于多汊河轮流行河模式、同时行河与轮流行河联合模式和同时行河模式,而采用单一汊河轮流行河模式可以充分发挥海洋输沙动力,保证河口海域向外海的较大输沙量,对延长清水沟流路使用年限更有利,更为科学和经济合理。在现行清8汊河达到改道标准后,应优先使用老河道汊河,该方案不仅有利于未来海岸线的均衡发展,而且更有利于延长清水沟流路的使用年限。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莱州湾水交换对胶莱运河修建工程的响应,以及为海洋污染治理问题提供参考,以莱州湾为重点模拟区域建立了二维平面潮流和对流扩散模型,利用渤海、黄海、莱州湾地形及海洋环境资料,结合2018年莱州湾海水水质监测结果,初步分析了胶莱运河的修建对莱州湾海洋环境现状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胶莱运河建成后年径流总量约为7.2×109...  相似文献   

4.
莱州湾西部的广利港处于广利河和溢洪河的汇合地带,因广利河和溢洪河的流量很小,尤其是冬季,几乎无淡水流入,实际上它是属于潮汐水道。当潮波进入河道后,由于水深变浅,河床变窄,受地形等因素影响,致使潮波变形,特别是河口至港池一段,潮汐变得更加复杂,因此进一步研究该区域的潮汐,对广利河口港口建设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1988年至1992年大量调查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了莱州湾入海污染源及海水中污染物的分布特征。认为,莱州湾主要污染物质为石油类、COD,其主要来源为西南部沿岸河口,尤其是小清河和广利河;其次为无机氮、无机磷,其主要来源为黄河口,其次为南岸河口。小清河为本区主要污染源,占本区污染物总入海量的1/3强,治理小清河、广利河是改善本区环境质量的主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莱州湾主要污染物来源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在1988年至1992年大量调查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了莱州湾入海污染源及海水中污染物的分布特征。认为,莱州湾主要污染物质为石油类、COD,其主要来源为西南部沿岸河口,尤其是小清河和广利河;其次为无机氮、无机磷,其主要来源为黄河口,其次为南岸河口。小清河为本区主要污染源,占本区污染物总入海量的1/3强,治理小清河、广利河是改善本区环境质量的主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基于实测资料对黄河废弃河道挑河河口段的悬沙分布及输移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挑河河口段悬沙浓度与潮流流速正相关,风浪作用则导致悬沙质量浓度大大提高;在空间尺度上悬沙浓度呈河口高、河道上游低的特点;挑河河口附近,涨潮流输沙明显占优势,向河道内侧,悬沙输移率有所降低,且逐渐转变为落潮输沙占优势。结合河口外侧海域冲淤演变趋势以及悬沙输运动力机制,认为河口段河道总体处于弱淤积状态,而风浪作用可以加速河道淤积。本研究可为挑河的河口演变和航道整治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深圳河河口围垦对防洪和河床冲淤影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彭世银 《海洋工程》2002,20(3):103-108
为研究深圳河河口福田保税区围垦填土占用部分河道对深圳河治理工程的影响 ,建立了贴体坐标系下平面二维的深圳河河道 -河口 -海湾整体水域的水流泥沙数学模型 ,计算了不同频率洪峰流量和河口潮位过程组合下河口围垦所造成的深圳河沿程水位抬高程度和河床冲淤变化情况 ,提出了建议的挖除方案  相似文献   

9.
莱州湾东岸海水入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岸带是陆海交互作用的地带,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莱州湾东岸海水入侵严重,并造成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湿地退化、水质恶化、土壤盐渍化等方面。在分析莱州湾东岸海水入侵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海岸带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措施,主要包括工程措施和生态措施。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三角洲海岸剖面类型与演变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1976-2002年黄河三角洲滨海区36个断面的地形实测资料以及利津水文站的水沙资料,运用动力地貌学的方法,对黄河三角洲海岸剖面形态及冲淤演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海岸剖面可分为建设型、破坏型和稳定型三种基本类型。建设型海岸分布于行水河口,等深线向海推进的距离取决于入海泥沙的堆积过程与海洋动力对泥沙的侵蚀过程两者之间的对比;破坏型海岸主要分布于停止行河不久的废弃河口附近,剖面侵蚀深度与海洋动力条件尤其是潮流流速大小密切相关;而稳定型海岸主要分布于长时间不行河的湾湾沟口附近和广利河以南岸段,前者受河海动力因素影响较小,而后者主要与莱州湾潮流流场有关。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黄河入海径流变化条件下河口附近海域盐度扩散特征,以更好地保护河口海域生物资源多样性,本文以黄河下游利津水文站的长序列实测径流数据资料为基础,利用近海水动力模型FVCOM,分析径流变化对黄河口海域盐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黄河口与莱州湾之间存在顺时针的环流系统,在余流作用以及涨落潮方向的影响下,黄河冲淡水长期向莱州湾扩散;丰水期黄河冲淡水几乎影响了整个莱州湾,27盐度锋可以到达莱州湾中部,27等盐线的表层包络面积为2 665.61 km2,占莱州湾的1/4左右,枯水期低盐度水只有向南扩散的趋势,27以下的低盐度水集中分布在黄河口门附近,27等盐线的表层包络面积只有199.65 km2;5月份,随着入海径流量增加,27等盐线扩散的范围、距离、方向都会发生明显变化。在对近海生物资源有迫切保护需求的情景下,适当减少其他用水户供水量以增加入海生态径流量,可以有效改善黄河口海域附近的盐度情况,为生物资源的生长繁殖创造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12.
黄宝艇 《海洋科学》1984,8(3):52-53
借着光学图象增强方法和数字图象处理技术,我们对莱州湾沿岸34幅卫片进行了图象处理与解译。经现场验证后,结合地面资料,最后完成了该项研究报告及有关图件36幅。研究报告较全面地总结了遥感技术在莱州湾海岸带地质地貌调查中所取得的成果。这些成果包括;莱州湾地区的地貌特征及其成因类型;莱州湾潮间带的地貌分带及全新世海侵范围;莱州湾沿岸黄河入海泥沙的扩散范围及强度分布;莱州湾岸线动态变化及岸滩稳定性的研究;遙感图象处理方法在菜州湾海岸带调查中的应用研究等。从中可以看出,遥感图象处理技术,在海岸河口地区动态分析研究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围填海工程对莱州湾水动力条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2003—2013年10年来围填海工程建设对莱州湾水动力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2003—2013年围填海工程的建设导致了莱州湾海域面积减小7.38%;围填海工程使莱州湾流速整体呈减小趋势,流速减小超过4cm/s面积约占整个海湾面积的24.3%,流速增加大于4cm/s区域仅占4.0%,流向变化整体较小;莱州湾的纳潮量明显减小,平均纳潮量减小了5.57%;围填海工程建设使莱州湾水交换率略有减小。围填海工程弱化了莱州湾的海湾属性。  相似文献   

14.
在黄河三角洲综合治理与开发这一重大经济战略任务中,解决好黄河河海联运问题是其重要课题之一。黄河三角洲海岸是世界著名的泥质海岸,沿岸无良港,黄河口又无航运之利。笔者提出:首先开挖麻(湾)—羊(角沟)运河,开发整治小清河口及淄脉沟口,建设羊角沟—淄脉沟港群,以实现黄河与小清河、淄脉沟联通。其次,尚可开挖滨县圈里王运河,实现黄河与徒骇河联通,开发整治套儿河口,扩建东风港,以扩大黄河河海联运能力。  相似文献   

15.
莱州湾海域空间开发利用现状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GIS平台绘制莱州湾海域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分布图,从海域空间开发利用结构、强度和协调性三方面对莱州湾海域空间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莱州湾海域用海类型基本齐全,但是开发利用结构规模不均衡,开放式养殖、盐业和交通运输用海是其主要类型;莱州湾海域空间开发利用强度较高,呈现出中部整体东部西部海域的特点;海域开发利用活动之间及其与海洋功能区划、海域自然属性分布之间存在着不协调现象。未来,莱州湾海域开发利用需要优化调整用海结构和布局,提高产业开发利用层次;严格限制新增围填海工程,加强对自然岸线资源的保护,加大对海域环境整治和生物资源修复的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16.
利用Landsat TM卫星遥感图像对现黄河口区河道、岸线进行识别和提取,分别研究了1996-2011年间河口区河道、岸线演变特征及近岸淤蚀状况,结合历史实测资料,从整个新老黄河口区动态演化角度,分析了黄河口侧湾大型人工岛工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清8以下河道小范围改道2次,可分3个阶段,新河口区岸线整体呈淤进状态,老河口区岸线持续呈蚀退状态,河口侧湾人工岛工程受南冲与北淤双重作用影响,新老河口沙嘴的变化及地层不均匀沉降对该人工岛的长期安全稳定产生了一定威胁。建议在大型人工岛工程两侧修建堤坝等防护工程,并加强河口整个区域地层沉降方面的长期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7.
莱州湾东岸海涂开发与景观生态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莱州湾东岸海涂资源的特点,对目前海涂资源开发的主要方式及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地下海水入侵日趋严重、河道挖沙对海涂的破坏和海涂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淡水资源严重缺乏,地下水采补失调,地下海水入侵严重;河道、海滨挖沙现象严重,影响海涂的平衡与稳定;水体污染严重,治理难度大;海洋灾害频繁。探讨了莱州湾东岸海涂开发与景观生态建设的原则及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利用二维水动力数学模型模拟胶莱人工河道潮流运动,并分析了胶州湾湾口设置潜堤前后胶莱人工河道水质点的运动轨迹和水位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开通胶莱人工河道能够使黄海的胶东湾海水向渤海的莱州湾输运,但不设置潜堤时从胶州湾到莱州湾的海水输运平均流速较小;设置潜堤后胶州湾水位高于莱州湾水位的时间变长,从黄海到渤海之间的水体输运能够得到加速。计算结果还表明,潜堤顶部与平均水面距离较小时,黄、渤海之间水体输运较快。  相似文献   

19.
以1973年以来6个时相的MSS/TM遥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目视解译提取莱州湾东南岸多时相海岸线及自然湿地、人工湿地等专题要素信息,并分析了各专题要素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虎头崖至胶莱河口段的海岸线在1973-1980年向海侵蚀,1980年12月修建防潮堤后基本不变.胶莱河口至白浪河口段海岸线在...  相似文献   

20.
2020年黄河丰水期入海径流量是往年平均值的2倍以上,必然会引起河口水动力和盐度分布的动态变化。本作者基于有限体积海岸海洋模型(Finite Volume Community Ocean Model, FVCOM),模拟2020年黄河冲淡水在丰水期和枯水期的扩散情况,研究黄河口以及莱州湾海域的盐度分布状况变化,以及径流量变化和口门变迁对黄河冲淡水扩散的影响,模型结果与观测结果吻合较好。模拟结果表明,黄河口西北侧潮流沿岸线方向,随着涨落潮呈西北-东南向往复;黄河口以南包括莱州湾的潮流均随着涨落潮呈东北-西南方向往复。高流速区域主要集中在黄河口和莱州湾北部,在0.5m/s以上。在余流作用下,大量的黄河冲淡水会涌入莱州湾,丰水期时27psu等盐线包络面积占到整个莱州湾的1/4左右。径流量和风的变化主要影响羽流的扩散面积,而口门的变迁会改变其扩散方向。黄河冲淡水经北向口门入海主要影响莱州湾区域,经东向口门入海更多地会向北扩散。通过对2020年黄河口及莱州湾海域盐度分布的分析,为黄河入海径流管理及莱州湾渔业资源保护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