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4Ma来孢粉植物群气候的多重旋回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应用频谱分析方法,研究了近4Ma来的孢粉植物群气候波动,确定存在准120,30(或40),10(或6)万年的周期。依据孢粉植物群的时空分布建立了多重气候旋回模型,该模型将4Ma来气候划分为3个1.2Ma的气候幕,12个0.3(或0.4)Ma的气候期,48个0.1(或0.06)Ma的气候段。并且讨论了模型与自然环境演变及季风气候兴衰的关系。指出在冬、夏季风交替活动过程中,夏季风兴盛于2.0-1.8Ma及0.8-0.2Ma两个时期;冬季风活跃于2.5-2.3Ma及1.2-0.8Ma两个时期。  相似文献   

2.
晚古新世的气候环境在地质上具有全球快速变暖、时间间隔短暂的特征。这个时间间隔为晚古新世高温期 ,或称为LPTM。该时期深海快速变暖4~8℃ ,赤道和高纬大洋表层水变暖1~6℃。在深海底栖有孔虫中出现了大范围灭绝事件 ,而表栖浮游生物和陆生哺乳动物也经历了明显的种交替和多样性变化。经过测年 ,LPTM始于54.93~54.98Ma ,LPTM中也可观察到明显的碳同位素负偏移(CIE)(2‰~3‰) ,这在海洋和陆生化石记录中已得到证实。同位素异常的特征表明了极度富含 12C的储层(例如甲烷气体水合物)曾向海洋…  相似文献   

3.
商州黄土记录的最近六十万年来东秦岭古环境变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商州黄土剖面系东秦岭南侧的商—丹断陷盆地中丹江三级阶地上的黄土堆积,其形成年代不晚于0.6MaB.P.。在过去0.6Ma这个时段,商州黄土剖面地层结构、磁化率以及粒度和地球化学特征反映的东秦岭6个湿热—干冷气候旋回与黄土高原黄土剖面的气候变化记录以及深海沉积氧同位素气候阶段是相吻合的。  相似文献   

4.
据估计 ,深海有孔虫种的交替速率为2 %/Ma ,比新生代浅水底栖(5 %/Ma)或者浮游有孔虫(11 %/Ma)明显偏低。白垩纪—第三纪边界(65Ma)或附近的事件引发了陆地和浅水以及部分半远洋生物的灾难性绝灭 ,但是对深海底栖有孔虫的影响很小。大部分深海有孔虫绝灭(30 %~50 %的种消失了)出现于晚古新世冰后高温期(LPTM ,55Ma) ,它起因于贫氧、温暖的侵蚀性底层水以及同时发生的表层生产力的变化。晚始新世至早渐新世(36~30Ma)和中中新世也发现了深海底栖有孔虫的种类交替增强有全球蔓延的趋势。对中…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陨击对地学的影响逐渐受到科学家的重视。始新世以来,微玻璃陨石事件至少有5期,分别发生在距今0.7~0.83Ma、1.04Ma、2.14~2.30Ma、14.7Ma和35Ma。微玻璃陨石事件及陨击事件对地质历史的气候、环境、生物甚至地质构造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台湾海峡台西盆地新生代构造事件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建强  黄慈流 《台湾海峡》1994,13(4):323-330
通过不整合,地层缺失,岩浆活动,断裂活动等分析,以及与邻区构造事件进行对比,认为台西盆地新生代构造事件主要有晚白垩世晚期-古新世早期(距今约70M-60Ma),古新世末-始新世初(距今约54M-51Ma),始新世晚期-渐新世早期(距今约42M-32Ma),晚中新新世-上新世初(距今约10M-5Ma)和上新世末-中更新世(跑今约2.5M-1Ma)。它们在区内表理明显,依次反映了台西盆地从裂谷出现(晚  相似文献   

7.
云贵高原晚新生代孢粉植物群与环境变迁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本文依据20多个剖面(钻孔)近700个样品的孢粉资料及古地磁极性年表建立了云贵高原4Ma以来的孢粉时间序列,并划分了四个区域孢粉组合带,17个孢粉组合亚带。依据孢粉混杂堆积的出现,认为云贵高原的上升始于2.8MaB.P.,加剧于0.8MaB.P.前后。前期地形相对高度<1000m,后期相对高度达1500m;地貌经历了开阔盆地-低洼盆地-山地湖盆-高山湖盆的演化。气候经历了古季风、现代季风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8.
试论青藏高原第四纪沉积地球化学演化与环境变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扼要介绍最近几年青藏高原第四纪沉积物的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有机地球化学和矿物学及其与气候环境关系研究的一些新进展。青藏高原第四纪沉积地球化学信息综合分析,初步建立了长、短期时间尺度的气候曲线。揭示了青藏高原强烈隆升引起的气候环境配制的改变,即在3.40-0.73MaB,P.高原强烈隆升,亚洲季风稳定形成,气候以干冷、湿暖型波动为主;0.73MaB.P.以来高原再次强烈隆升,气候环境愈趋干旱;进入全新世以来,出现凉干、暖干、暖湿和冷湿的多种气候波动模式。在空间格局上划分二个地球化学沉积区,即西藏和新疆为富镁区;青海为富钾区。还揭示了青藏高原湖泊沉积地球化学的分带性,其分带规律与高原隆起的差异性是一致的。此外,青藏地区风化壳和古土壤的地球化学演化与高原古气候变迁也有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9.
Lear  CH  季福武 《海洋地质前沿》2001,17(8):16-18
通过深海底栖有孔虫方解石的Mg/Ca比值已经获得50Ma以来的深海温度记录。该记录在形式上与相应的底栖氧同位素比值(δ18O)记录非常相似 ,并且显示了深海温度的4个主要变冷时期 ,总体下降约12℃。底栖δ18O记录和Mg 温度记录的一起应用表明 ,南极冰首次快速地堆积于早渐新世(34MaBP) ,但未伴随有深海温度的降底。一般认为 ,在过去的100Ma中 ,即从所谓的白垩纪中期的“温室”到晚新生代的“冰库” ,地球的气候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这一时期的长期寒冷被认为是由地球表面热量及其分布的影响因素共同引起。大…  相似文献   

10.
从中国南海采集的岩心中的高分辨率浮游有孔虫记录表明 ,最近3万a中西太平洋边缘海气候的千年尺度快速变化。中国南海是亚洲大陆东南最大的西太平洋边缘海 ,该地区现在盛行季节性季风变化。对岩心中浮游有孔虫动物群丰度的定量分析表明了自从3万a前的氧同位素3期开始 ,主分类单元的相对丰度从上向下有很大变化。进一步分析表明 ,作为海平面温度(SST)(13~19℃)和深水混合层深度(MLD)(100~125m)指示种G.inflata的丰度显示出突然偏移 ,在氧同位素2期和3期中 ,准周期短时限(2~3ka)使G.in…  相似文献   

11.
昆仑山垭口地区第四纪环境演变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昆仑山垭口地区有5个在时代上可以衔接的天然剖面,即垭口剖面(包括惊仙谷组、羌塘组、平台组和望昆冰碛层)、纳赤台沟组剖面、三岔河组剖面以及小南川和热水剖面,分别分布在垭口盆地、纳赤台后沟、野牛沟口、青藏公路原59道班和东大滩热水地区。通过野外考察和室内分析,本区经历了以下演变阶段:3.4~2.5MaB.P.为温暖环境;2.5~1.1MaB.P.气候凉湿,高原海拔在1500m以内;1.1~0.6MaB.P.的昆仑-黄河运动将本区抬升至4500m以上,其中0.7~0.6MaB.P.期间经历了本区最大一次冰期——望昆冰期;0.6~0.3MaB.P.期间为间冰期,本区接受沉积;0.3~0.2MaB.P.发生垭口冰期;200~11kaB.P.为末次间冰期与末次冰期;全新世环境大暖期末本区有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12.
本文所研究的区域是西赤道太平洋的两个边缘海盆-南中国海和苏禄海。分别对南中国海的GGC-6孔和苏禄海的GGC-29孔的CaCO3含量、浮游有孔虫动物群及氧同位素地层进行分析,并用浮游有孔虫转换函数方法对古温度进行分析,用以确定地层年代的气候分期。研究结果表明,本区CaCO3旋回模式与太平洋型相反,而与大西洋型一致。即冰期时CaCO3含量低,全新世冰后期CaCO3含量高。冰期陆源物质供应的加强是控制  相似文献   

13.
灌河口开发和外航道整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灌河口上海和外海来水沙量及外航道历史演变的分析,表明新沂河汇共泽藻河口的河床有较大影响,上游各支流的下泄量较小,外海的来水来沙量主要与纳潮量和外海波浪对海底掀沙能力的大小有关。外航道整治方案回淤量计算结果为:开挖万吨级航道泥沙回淤量为220万m^3/a,开挖3.5万吨级航道回淤量为320万n^3/a,航道开通后,燕尾港可分期建设8个万吨级泊位。  相似文献   

14.
加利福尼亚湾是北美和太平洋板块间的大陆断裂作用和地壳迁移所形成的 ,这一过程可能始于12Ma左右。海湾南部海底扩张始于大约3.6Ma ,通常被认为是半岛向太平洋板块迁移活动的结束。南下加利福尼亚半岛向太平洋板块迁移可能经历了3个不同的演化期 :大约12~6Ma,沿着古火山弧扩张 ;大约6~3.5Ma ,转换断层和扩张盆地继续演化 ;此后 ,半岛完全迁移至太平洋板块 ,相对于北美的运动加剧。然而 ,根据此海湾扩张线性构造确定的南下加利福尼亚与北美分离的速率低于根据3.6Ma以来全球板块路线推测的结果 ,表明此时半岛与…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东亚季风演变的问题讨论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评述了有关亚洲季风形成时代的主要观点,根据晚新生代青藏高原阶段性隆起和亚洲自然环境的演变,将亚洲季风的形成过程划分为无季风,准季风,海洋型季风和大陆型季风4个阶段,大陆型季风即现代季风,它是第四纪中期青藏高原隆起达到3000m以上的产物,因为亚洲中部温带沙漠出现,典型风成黄土普遍堆积,网纹红土发育,动植物群转型等均发生在1.2MaB.P.左右。指出青藏高原隆起过程中非线性气候效应,是古海洋型季风向  相似文献   

16.
碳氢化合物的底部界线LanR.MacDonald海洋气体水合物为水和甲烷的混合物,可能是烃类资源的主矿脉,其有机碳储量比全球石油埋藏量大得多。并且能够与大气层相互作用影响气候循环。在布莱克海脊,钻进海底模拟反射层(BSR)支持关于一个气体水合物地层能...  相似文献   

17.
影响海水中二甲基硫分布的生物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二甲基硫(DMS)是海水中有机硫化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参与硫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物质,其海空通量约为0.6×1012~1.6×1012mol/a,占海洋中硫释放量的55%~80%。对DMS在海水中的浓度及分布进行分析,是评价其在全球硫循环中所起作用的重要基础。为此,国际上已有不少学者对DMS的来源、分布、海空通量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工作。由于充分认识到DMS在全球海洋痕量气体的排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对全球气候变化和酸雨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有关DMS的浓度与分布、通量与循环的研究已成为当今国际…  相似文献   

18.
过去21Ma以来大洋表面pH值的替代物──有孔虫中的硼同位素A.J.Spivack等在ODP803D孔(2°25.98′N,160°32.46′E;水深3410m)中分离出了孔隙水和有孔虫样品。该孔从顶部至220m处主要由99%以上的生源沉积物与碳酸...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的地貌演化与亚洲季风   总被引:109,自引:4,他引:109  
青藏高原在新生代由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而发生三次上升和两次夷平,因而分别形成高低两级夷平面。较低夷平面形成于新第三纪,结束于3.6MaB.P.,其上常有红色风化壳保存,表明形成于气候温暖的低地环境,海拔不超过1000m。从3.6MaB.P.开始相继发生三次构造运动,分别命名为青藏运动、昆仑-黄河以及共和运动。青藏运动B幕黄土开始堆积,高原达到2000m,冬季风稳定出现,昆仑-黄河运动使高原多  相似文献   

20.
对东海东部陆坡处的两个高分辨率岩心进行了浮游有孔虫研究以重建表层水历史。15个水平层的AMS14C测年揭示出了KH82 -4 -14和RN80 -PC3岩心分别包括了近36ka和17ka的连续记录。在岩心下部发现了在北太平洋西部和东海常见的31个浮游有孔虫种。以特有的浮游有孔虫集合分辨的3种动物阶段表明了自从距今36ka以来东海东部表层水的3个主要古环境阶段 :①距今36~19.5ka沿岸水的影响阶段 ;②距今19.5~10.5ka沿岸水和极低盐度影响阶段 ;③与始于距今0.5~8.5ka的高温高盐黑潮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