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广州市中产阶层聚居区空间分异及形成机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周春山  边艳  张国俊  胡锦灿 《地理学报》2016,71(12):2089-2102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产阶层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并逐渐成为社会主流群体,其不断增长的居住空间需求对社会空间结构具有较大影响。本文研究广州市中产阶层聚居区空间分异及形成机制,为政府制定人口发展规划、城市更新等政策提供参考依据。首先采用因子生态分析法、聚类分析法、集中度指数分析了广州市2010年中产阶层聚居区空间分布及特征,并将中产阶层聚居区划分为教育、职业、收入和混合4个亚类聚居区。其次,将2010年中产阶层聚居区与2000年的聚居区比较,发现2000-2010年广州市中产阶层聚居区空间与地域类型演变呈现以下特征:① 中产阶层聚居区区域范围有所扩大,呈现郊区化与向中心性并存现象;② 老城区外围、珠江两岸及经济开发区是中产阶层集中分布的区域;③ 中心城区内城中村外来人口的集聚带来中产阶层的逐渐消失;④ 4个亚类中产阶层聚居区呈现街道数目改变和类型转换的变化;⑤ 中产阶层聚居区呈现强稳定型、弱稳定型、衰减型和增长型4种不同地域类型的变化。最后,本文从社会阶层分化、房地产市场、全球化、传统社会空间历史延续以及个体力量和城市建设等方面对中产阶层聚居区空间分异形成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边艳  周春山 《热带地理》2014,34(1):108-115
中国市场经济的改革伴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和社会空间的重构,社会空间异质性增加。以中产阶层为主流大军的中产阶层化已成为一个全球化的社会空间现象。文章在地理学、规划学和社会学视角下,基于对1980年以来中国中产阶层空间分异相关研究成果的数据统计,将其划分为3个时期:1)1980―1989年,以西方社会阶层理论引入及国内社会阶层定性讨论的萌芽期;2)1990―2004年,为西方城市社会空间理论引进及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的探索期;3)2005年至今,为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实证研究及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研究的发展期。文章总结了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提出未来中国中产阶层空间分异研究的重点应集中于:转型期中产阶层研究的理论构建、全球化与中产阶层生活方式以及中产阶层聚居区研究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民工聚居区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快速城市化、工业化、相关制度和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一种聚落形态,中国农民工聚居区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本文在梳理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将农民工聚居区研究划分为起步阶段、扩展阶段、社会空间转向和社区治理3个阶段。总体上看,对农民工聚居区的研究,在空间形态方面从静态走向动态,社会网络方面从群体走向空间,形成机制方面从传统的社会学、城市地理学视角转向制度经济学、文化地理学和空间生产视角,聚居区从改造管理走向合作治理,研究方法日益多元化。论文从研究思潮、研究视角、研究重点等方面比较了中国农民工聚居区与西方移民聚居区的差别,并对未来研究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西方国家老龄化地理研究进展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国家老龄化地理研究进展可分为3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及以前,研究重点集中在老年人地理集中、老年人健康与环境、为老服务政策研究等;20世纪90年代,研究主要集中于人口老龄化空间趋势、老龄化设施和环境、老年人保健和护理以及基于人文主义视角的老年人个人日常经验分析等;21世纪以来,研究方法呈现多元化,研究内容由传统主题日益转向老年人个体日常现实经验的微观层面研究。最后本文结合中国老龄化地理学研究现状,提出国内相关研究在研究视角、内容和方法上的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5.
中产阶层化是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的前沿领域,而"租差"是解读中产阶层化现象的核心概念。通过对Smith"租差"模型的借鉴与修正,提出中国政治经济制度转轨背景下,"租差"是由土地公有和房屋贬值产生的"实际租差"和房地产持续快速增值产生的"预期租差"两部分组成。在此基础上,以南京内城和典型中产阶层化区域为例,利用2001-2011年间房屋拆迁及补偿、土地出让与利用方式转变、住宅价格变动等数据,通过刻画城市更新运动中"租差"扩大与资本化实现、物质空间环境改善、邻里社会结构跃升和阶层置换过程,分析南京内城中产阶层化现象和"租差"的核心驱动作用。最后在揭示中产阶层化作为深度城市化手段和空间再生产策略的同时,批评其对城市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破坏",以及"租差"收益再分配中对被拆迁贫困群体的多重剥夺问题。  相似文献   

6.
城市再生:21世纪中国城市化趋势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城市再生是城市化深化的必然结果。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城市开发概念经历了5次变化,即城市重建、城市振兴、城市更新、城市再开发和城市再生。每一概念都包含丰富的时代内涵,并具有连续性。我国大规模的城市更新改造是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的,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开发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在实践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在理论上引借了“城市有机更新论”。21世纪我国大城市都不可避免地要踏上城市再生之路,城市再生是新世纪内涵式、质量型城市化政策的必然选择。我国城市再生在实践和理论上面临的5个方面的重要问题,即“逆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化”、“郊区化”与“中产阶层化”、城市社区建设与就业、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以及城市再生的法制建设、规划和管理。  相似文献   

7.
绅士化是20世纪60年代产生的一种城市社会地理现象,对城市绅士化运动的实证研究是近年来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但很少以西部城市为案例进行研究.本文以成都为例,利用质性研究法(Qualitative Research)和深度访谈法探讨了西部城市的绅士化现象及其形成的内在机制.研究结果证实:成都市绅士化运动的产生主要是政府政策、制度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开发商推动和居民个人意愿共同交织作用的结果,在绅士化运动的萌芽期、成熟期一直到最后完成一个周期,都是这几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成都市的绅士化运动除了在形式上表现出多样化外,在形成机制上也表现为复杂化,并且发现成都市的绅士化运动已与西方国家城市绅士化运动在现象和形成机制上具有相似性.  相似文献   

8.
边艳  周春山  胡锦灿 《热带地理》2020,40(5):832-842
以2014年广州市中产阶层聚居区24个街道、50个社区进行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资料为数据源,从住房需求意愿与区位选择方面分析了广州中产阶层住房选择,并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广州市中产阶层住房区位选择表现出明显的“向中心城区”性;2)现居住现状(人均住房面积、现小区区位、现小区建成年代、现居住时间)、家庭生命周期(年龄、家庭规模、子女数量)和经济水平(家庭年总收入、个人年总收入、私家车拥有量)等因素对中产阶层住房需求意愿具有显著影响;3)家庭生命周期(年龄、家庭规模)、个体因素(教育程度、户籍地)等要素对中产阶层住房区位选择具有显著影响。4)制度因素、区位因素和个体因素共同影响着广州市中产阶层住房区位选择。  相似文献   

9.
西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回顾及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城市因子生态分析的视角对近60年的西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进行回顾,尝试理清其发展的整个脉络和阶段特征,以期为处于发展期的中国城市地理研究提供有价值的经验借鉴.基于因子生态方法的西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①20世纪50-60年代城市"社会区"概念提出,研究范式发展完善阶段:②60-70年代末期,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实证案例积累阶段;③80年代初-90年代末,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实证研究比较总结阶段:④1990年代末至今,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多元化发展阶段.对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的借鉴意义有:①基于因子生态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具有较强的可比性,有助于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特征归纳:⑦今后中国城市社会区空间结构的实证研究应重视空间过程的演化分析;③将城市因子生态分析的定量结果作为实证分析的基础,从定性的角度深入探讨其形成机制、比较归纳中国城市社会区空间结构的特征及与西方城市社会区空间结构的共性与差异.  相似文献   

10.
国外综合贫困研究及对我国贫困地理研究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新城市贫困研究的内容和方法逐步多元化,综合贫困指标体系和以地域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促进了贫困地理研究。本文首先辨析贫困和综合贫困的概念,综合贫困研究的指标体系和研究方法;再评述国外综合贫困研究的主要内容;最后在分析我国城市贫困研究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在指标体系、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空间层次等几个方面拓展转型时期我国城市贫困地理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takes a new approach to investigating people who age in place. It provides an explanation for why people age in a place that can be useful in government and corporate planning. Our research investigates the principal factors that drive the decision of a rising number of older Australians to age in place. Many older people wish to age in place rather than move in with their children or be institutionalised. They wish to continue to be active in their local communities and maintain their existing social ties. The concept of ageing in place covers two distinct groups: those who are able to stay in their current dwellings and age in home and those who move house but remain in their local community and age in neighbourhood. Age-friendly home modification is a response to ageing in home, whereas the provision of institutional healthcare and the provision of age-suitable housing to facilitate downsizing are associated with ageing in neighbourhood. Using Household, Income and Labour Dynamics in Australia (HILDA) survey data, this research examines the mobility decisions of older Australians and identifies the major determinants of a decision to age in place. This research argues 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ageing in place, differentiating between those ageing in home and those ageing in neighbourhood.  相似文献   

12.
Nielsen, Bue and Sørensen, Peder Michael: Changes in regional employment in Denmark in the seventies. Geografisk Tidsskrift 84, 69–73. Copenhagen, January 1984.

The paper deals with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employment in Denmark in the 1970's. It uses shift-share analysis to isolate elements and activities responsible for the regional dispersion experienced. In that context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and public services.  相似文献   

13.
我国生物地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生物地理学研究是生物学和地理学交叉非常明显的部门自然地理学学科,它具有很强的基础研究特点,同时研究成果也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近年来,我国生物地理学基础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部门的支持下,在山地植被与地理环境、干旱半干旱区植被与地理环境、植物区系、植物物候、土壤动物与土壤生态功能、土壤生物结皮等方面开展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同时拓展了传统生物地理学的研究方向,在植物地理学与全球变化、植物地理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植物地理学与生态系统管理等方面也开展了大量研究。尤为可贵的是干旱半干旱区土壤生物结皮研究、典型温带荒漠区原生荒漠植被对水分改变的响应与适应研究取得了令国内外关注的高水平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4.
The fractal theory put forward by American mathematician B B Mandelbrot (1967) supplies an effective approach to solve complex problems. The complex problems in geography have become the main positive study field of fractal theory. Based on the works of China’s geographers and the summarization of contents of fractal theory, the authors comment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its applications to almost every branch of geography and discuss the related problems and the prospects of fractal study in geography.  相似文献   

15.
16.
福建九龙江口红树林造林遇到的问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中国的红树林在过去50年里面积锐减了近70%,恢复和发展红树林迫在眉睫,红树林人工造林是必由之路。福建九龙江口湿地资源丰富,然而在红树林造林上却遇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九龙江口红树林的恢复和发展,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1IntroductionMany natural phenomena such as zigzag coastline, various landforms, turbulent rivers, etc. cannot be described with traditional Euclid geometry, but they are of self-similarities. Fractal geometry takes the complex phenomena as its research objects and has been developed into a specific theory. So it has been praised as natural geometry. What is fractal means "irregular, fractional, fragmental" and its core is self-similarity (Wang and Cao, 1995). To characterize fractals differ…  相似文献   

18.
Drawing on conceptualization of statelessness and ethnographic research on crucial insights of rightessnes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how the politico‐geographic‐legality constructs statelessness in the enclaves in India and Bangladesh. Following the decolonization process in 1947, both India and Pakistan/Bangladesh inherited more than 200 enclaves, which comprise 80 per cent of the world's enclaves. With improved bilateral relations, India and Bangladesh officially exchanged the enclaves on 1 August 2015, and the enclave dwellers will gradually be granted citizenship rights over the next few years. In this period of transition from statelessness to statehood, this paper can be read as contemporary history. This paper will draw attention to three aspects of statelessness. First, conceptualization of statelessness not only applies to the refugeehood or de‐territorialization of people but also relates to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transterritorial stateless people. Second,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the condition of statelessness constructed in a politico‐geographic‐legal trap. And finally, the paper calls for a wider empirical and critical focus on the hidden geographies of de facto statelessness.  相似文献   

19.
我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   总被引:34,自引:5,他引:29  
文中首先分析了草地生态系统在碳循环研究中的地位和重要性,进而对我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现状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包括植物、凋落物、土壤三大碳库以及主要含碳温室气体通量等,对其主要研究结论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同时提出了今后我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点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20.
西方乡村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梳理20世纪60年代以来乡村性研究的社会、学术背景的基础上,聚焦于乡村性的社会建构流派及其对中国乡村转型与乡村地理研究的启示。社会建构流派将乡村性看作是社会、文化建构的过程与产物而非先存的事实,重点关注乡村转型过程中的权力关系与差异性。由描述性流派、乡土流派向社会建构流派的过渡可以看作是从关注乡村性物质层面转向想象层面,由追求乡村性的本体、核心机制向探索乡村性的认识论问题,也就是从追求“乡村性是什么”到研究“不同社会群体如何认识乡村性”“不同社会群体多样化的乡村性话语和体验”。而目前的中国乡村性研究主要关注乡村性指标及其模型建构,相关研究对于各级政府全面地了解现存的乡村问题并合理地制定乡村发展、复兴政策规划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在西方乡村研究中,乡村性指标由于暗含线性发展观、无法解读乡村变迁的机制和过程而饱受批判。在中国乡村急剧变迁的今天,现代化乡村发展话语占据着主导地位,而在这一过程中不公平的权力关系和霸权话语对部分农村、农民的边缘化基本没有提及。在这种社会与学术背景下,乡村性社会建构流派对于解构乡村性主导话语、揭示乡村变迁过程中的权力关系及不同社会群体间利益冲突与协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